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校園 閱讀(2.41W)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1

芙蓉樓送辛漸。唐代詩人盧延讓的《苦吟》中有這樣兩句:“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意思是為了把一個字琢磨推敲得安穩,很費腦筋,不知不覺地捻斷了好幾根鬍子呢!古人把這種苦吟的精神濃縮為一個——“煉”。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有一個人得到一本《杜甫詩集》,其中“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句形容蔡都尉輕快迅速的縱跳功夫。可是句中的“□”處的字脫落了。大家試圖來補上。有人補上“疾”字,有人寫出“度”字,還有人用“落”、“起”、“下”等字的。後來找到另外的一本書對照,才佩服杜甫用字的絕妙,原來用的是“過”字,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隻鳥在眼前飛過一樣,確實恰當不過。從《芙蓉樓送辛漸》說煉字

被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他的《芙蓉樓送辛漸》,真可謂煉字的榜樣: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首句的“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與“入”連用,從時(連綿不斷)空(從上至下)兩個角度,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送別”的開闊意境。次句的“平明”與首句的“夜”照應,暗示別離的愁緒從夜晚延續到了 天明。別時已到,詩人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形容冰心不用“顆”,而用“片”,尤其傳神,不容替代。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2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① 芙蓉樓: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 ②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③寒雨:寒冷的雨。④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簡稱這一帶為吳,與下文“楚”為互文。⑤平明:清晨。⑥客:在這指辛漸。⑦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⑧孤:獨自,孤單一人。⑨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譯文:

寒冷連綿的雨籠罩了江面,清晨送別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獨的影子。洛陽的親朋好友如今問起了我,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就像玉壺裡的冰塊一樣清雅、純潔。

譯文1:

迷濛的煙雨在夜幕中籠罩著吳地,與浩渺的江水連成一片,天亮時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隻的楚山。如果洛陽的親友詢問我的情況,請你一定轉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晶瑩剔透的冰,清正廉明,貯藏在玉壺中一般。

譯文2:

昨夜,秋雨綿綿灑向吳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樓送客面對孤獨的楚山。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詢問我的近況, 請告訴他們我依然冰心一片,裝在潔白的玉壺中。

【韻譯】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是詩人謫貶江寧丞時的作品,原作二首,這裡所選詩為其第一首。芙蓉樓原名西北樓,故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辛漸是詩人的摯友,此次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此詩雖為送別之作,卻意在表白自己的胸襟和情操,給人以深沉、鬱悒、高潔之感。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後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峙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因為王昌齡時常遭讒受誣,難得有摯友入吳一吐胸中塊壘,好不容易盼來辛漸這一知己,今朝卻又要分手北上,心中的孤寂恐非言語能形容。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託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後,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後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我的人格高尚、品行光明磊落、為官清廉自守,如一潔美的冰心之儲於玉壺,無可自慚處。這兩句詩並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謗議攻訐所進行的駁擊,充分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於惡勢力的頑強鬥爭精神。

這首詩雖然是寫給可以與之推心置腹的摯友的,因為抒懷所以語言是相當含蓄的。特別是“玉壺冰”這古老比喻的運用,就更使此詩收到“言近意遠”的藝術效果。王昌齡這裡借“玉壺冰”來隱喻、表白自己的志行高潔,和雖遭貶謫卻不改其高潔情操的決心,不僅比喻貼切,而且也使詩中的形象更加生動、富於立體感。“玉壺”和“冰心”都是潔美的象徵,然而經“一片冰心在玉壺”一句的巧妙組合,卻將二者從形象的屬性上升為獨立的形象,從而完成了詩歌境界的飛躍和昇華。

王昌齡不僅是一位才華出眾的詩人,而且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理論的不懈的探索者。《新唐書·藝文志》就載其詩論文章《詩格》二卷。在《詩格》中,他曾首倡“意境”的理論,主張寫景、狀物、抒情三者的渾然結合,認為意境之中“景與意相兼始好”。為了創造優美動人、具有審美價值的意境,他又強調重視“起”、“結”的藝術表現技法。他認為,詩的發句應是“題目外直樹一句景物當時者,第二句始言題目意”,而“每至落句,常須含思,不得令語盡思窮”。在創作上,王昌齡也實踐了自己的詩歌理論。《芙蓉樓送辛漸》的第一句“寒雨連江夜入吳”,是“直樹一句景物當時者”;它即景生情,為詩的畫面勾勒出廣闊的背景;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旨在揭示題意;詩的第三句,由寫景而轉至抒情,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卻又出人意料,意味深長,正因為他的詩歌注意起、結藝術,所以其開頭往往如“鳳頭”,美麗、鮮豔、引人注目,誘人深讀;而其結句又如“豹尾”或美人“臨去秋波那一轉”,給人以深沉的含蓄美。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3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送別,孤獨

【名句】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出處】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註】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

①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

② 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說明】

詩中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縣丞,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

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賞析】

送別本身就是一件感傷之事,偏偏又遇上雨,愁情必然會增加幾重。“寒雨連江夜入吳”,煙雨籠罩江南,秋色慘淡,那寒意不僅瀰漫在秋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平明送客楚山孤”,天色已明,友人即將北上,此時,遠處的楚山顯得格外的孤立無助。其實,山是一直孤立著的,此時更加孤立無助的應該是詩人才對。詩人想到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詩人自己,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然而那孤峙的楚山,更展現了詩人孤傲高潔的性格。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玉壺”指美玉製成的壺,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這裡用來代指詩人高潔的胸懷。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更多有關離別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再結合詩的前兩句,屹立在江天之中的楚山與置於玉壺之中的冰心,前後形成照應,是詩人孤高耿介、冰清玉潔形象的寫照。全詩渾然天成,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4

[原文]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1.芙蓉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裡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說]

一夜寒雨過後,詩人在芙蓉樓與友人話別,這時只有晨光映照著遠處的山巒。他囑咐朋友,如果遠方的親友問起我,請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傳達給他們。

[賞析]

關於古詩詞芙蓉樓送辛漸鑑賞:這首詩不像一般的送別詩那樣,努力抒發對友人的深深眷戀之情,而是著重講述自己的純潔感情和高尚志向。當時,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並寫下這首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後兩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裡也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並想象他們也同樣深深思念著自己。他囑託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5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芙蓉樓:遺址在潤州(今江蘇鎮江)。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寒冷的雨。

連江:滿江。

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簡稱這一帶為吳,與下文楚為互文。

平明:清晨天剛亮。

客:指辛漸。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為楚山。

孤:獨自,孤單一人。

一片冰心在玉壺:冰在玉壺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黃河南岸。

【譯文】

昨天晚上,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大地,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

清晨當我送別友人的時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

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般晶瑩純潔。

【賞析】

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王昌齡大約於開元末年受任江寧丞,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江寧屬今南京市,東鄰鎮江。王昌齡由江寧至鎮江西北隅的芙蓉樓,餞別友人辛漸,寫了兩首贈行詩,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齡還寫過一首《別辛漸》,其中有別館蕭條風雨寒句,別館即客館。庾信《哀江南賦序》雲三年囚於別館。可見辛、王此別是在被貶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樓之別則是在一個陰雨的秋夜。寒雨連江夜入吳的吳,就是前文所說的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謂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為友人經鎮江取道安徽入洛陽,安徽古屬楚國,故稱楚山。其實這裡當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與上句的吳字相照應。因為安徽不僅屬楚國,也曾經屬孫吳,而孫吳佔有今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蘇等地。所以楚山與通常所說的楚天一樣,也是指遼闊的南方。第二句還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辭上被賦予的.擬人化性質,能夠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圍,收到物我渾一之效。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正如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玉壺本純潔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謂纖塵不染。其對洛陽親友之意,乃自願隱論,毋煩招致。洛陽雖好,寧動冰心。左太沖詩: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遊,正與同意。但此詩自明高志,與送友無涉。故作第二首雲: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敘出芙蓉樓餞別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於《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呂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於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徵。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於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與此詩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叫旗亭畫壁,見於唐代薛用弱《集異記·王之渙》條,其文曰: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遊處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豔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冷新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從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懷疑,這裡只引以說明王昌齡的這首絕句與高適、王之渙的優秀作品一樣,流傳人口,備受喜愛。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6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解】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譯文】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於《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於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徵。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於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7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譯文

冷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後,獨自面對著楚山離愁無限!

到了洛陽,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來,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那樣晶瑩純潔!

《芙蓉樓送辛漸》註釋

芙蓉樓: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一說此處指黔陽(今湖南黔城)芙蓉樓。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

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芙蓉樓送辛漸》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此詩為一首送別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後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指作者與友人分手之際,對友人的囑託。洛陽,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陽市,唐朝時是政治、經濟、文化的著名城市,那裡有作者的親朋好友。相問,如同說“問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塊兒;玉壺,玉石製成的壺。六朝時期,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詩),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此處的玉壺也是用來比喻純正的品格。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你到達洛陽以後,那裡的親友如果問起你我的情況,你就這樣告訴他們王昌齡的一顆心,仍然像一塊純潔清明的冰盛在玉壺中。作者託辛漸給洛陽友人,帶去這樣一句話,是有背景的。當時作者因不拘小節,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議論,幾次收到貶謫。這裡,顯然是作者在對那些汙衊之詞作出回擊,也是對最瞭解自己的友人們做出的告慰。表現了不肯妥協的精神。

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8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註釋: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

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翻譯: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

賞析:

此詩為一首送別詩。“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9

《芙蓉樓送辛漸》

唐朝: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簡介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翻譯/譯文

《芙蓉樓送辛漸》韻譯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芙蓉樓送辛漸》直譯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

《芙蓉樓送辛漸》註釋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據《元和郡縣誌>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吳:古代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鎮江市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後統治過這裡,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現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鑑賞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簷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全文佳句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於《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於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徵。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於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芙蓉樓送辛漸》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