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北師大版五年級《我喜歡》優秀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1.35W)

教材分析

北師大版五年級《我喜歡》優秀教學設計

本課是當代著名作家袁鷹的作品,這是一篇記事散文。作者通過記敘訪問澳大利亞時,照一張照片的經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世的態度和看法,即“楓葉如丹,顯示著持久的生命力”;“‘霜葉紅於二月花’,經歷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幼稚,真正的美。”紅紅的楓葉,顯示著它生命力的持久;經霜的楓葉,比初春的紅花還鮮豔。經歷了寒冷的考驗,楓葉才變紅了,幼稚了,達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楓葉)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經歷了長大、挫折,人才幹變得幼稚。而幼稚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從結構上來說,文章前後呼應,十分嚴謹。開頭區域性由遠到近,由淺和深,“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一句承上啟下,引出下文對楓葉的有關回憶;結尾兩段議論、抒情,既呼應了題目,又深化了題旨。

聯想豐富、虛實結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由春聯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聯想到幼稚、收穫,由楓樹聯想到“一位悽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亞的紅葉聯想到北京香山的紅葉、南京棲霞山的.紅葉,由此和彼,此伏彼起,由實和虛,虛實相生,為我們編織與展現了一個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涵著生命哲理的藝術境界。全文將描寫景物與抒發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對自然與人生的雙向思辨。

文章語言生動,敘議結合。第一區域性邊敘邊議;第二區域性以敘為主,先敘後議。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點,恰當地揭示了景與事中蘊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運用比喻、排比、擬人、對偶、引用等多種修辭方法,使得文章語言整齊之中又有多樣變化,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學生狀況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於生字、詞已經有了很強的自學能力。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學。對於散文這種體裁,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有所接觸。但是,這篇課文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字裡行間無不充盈著作者對自然界和人世的熱愛,包蘊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生由於年齡和閱歷所限,對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多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同時,抓住學生樂於質疑問難的特點,讓學生多問,多交流,老師和時點撥引導,從而讓學生通過學習本篇文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養成愛動腦,愛考慮,愛提問題的好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至理名言、 心曠神怡 、絢爛、靜憩”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照照片的經過,以和對自然界與人世的看法,體會作者的感悟。

3.培養積累語言,體味語言的情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包括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幼稚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準備

有關楓葉的課件;優美的古箏磁帶;帶有重點語句的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有關楓葉的課件)你們喜歡楓葉嗎?為什麼?(指名說)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看圖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談自身的看法,讓學生對楓葉有個全面的認識。]

唐代詩人杜牧寫過一首與楓葉有關的古詩,誰還記得?(指名背誦)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物畫?(讓學生暢所欲言)

小結: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夕陽西照,楓葉流丹,層林盡染的秋天美景。詩人通過“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句抒發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古詩,進一步讓學生對楓葉有所瞭解,為學習文章作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本課生字難詞。(重點理解:至理名言 心曠神怡 絢爛 靜憩等詞語的意思。)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學生字詞,掃除閱讀障礙,為後面學習文章做好充沛的準備。]

2.再讀課文。考慮:這篇課文分為幾局部?

(這篇文章以空行為標誌,把文章分成兩區域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文章的結構,對課文有個初步的認識。]

3.默讀課文,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先自身學習,然後全班交流討論)

學生通過討論難解決的問題有:

(1)為什麼說“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

(2)“也就在這一剎那間,我恍然明白”了什麼?

(3)什麼是“真正的幼稚,真正的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讓學生養成用心讀書的習慣,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展開教學。]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學習第一區域性。

(1)師配樂範讀課文第一區域性,學生邊聽音樂邊考慮:一年四季中,自身最喜歡哪個季節?並且談談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師配樂讀課文,讓學生體會散文的優美意境;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個季節和原因,可以讓學生對自然、對生活有獨特的感悟和理解,同時以便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2)自身讀課文,考慮:文章寫春、夏、秋三個季節,到底想讚美大自然的什麼?(讚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這一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3)指名讀課文,考慮:從哪兒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處處相通”?(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分組彙報,師小結)

[設計意圖:這句話哲理性非常強,學生很難理解,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對這句話有個初步的認識。]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學習第二區域性

(1)快速默讀課文,考慮:這一區域性敘述了一件什麼事?(寫照相的經過)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這一區域性有一個整體的感悟,同時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自讀課文,討論:作者對R先生家的楓樹的印象,有幾次變化,原因是什麼?

(課件出示:①紅豔豔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楓樹,竟如一位悽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

學生讀這兩句話,從中體會到什麼?(讓學生談體會)

師引導:作者剛剛看到楓樹的時候,感覺非常好,紅豔豔一片,分外耀眼,繼而遺憾,覺得缺少了些什麼?(指名說)作者為什麼要用一位悽苦的老人來比喻楓樹呢?(學生討論交流)

師小結:老人的心態是孤獨、淒涼的,這株楓樹與老人的相似之處是一樣的孤獨寂寞。

師進一步引導:就在這一剎那間,我按動了快門,“這一剎那”指哪個時刻?作者為什麼要在那一剎那按動快門呢?(讓學生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