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通用)三國演義讀後感13篇

校園 閱讀(1.13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通用)三國演義讀後感13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書是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今天,我特向你推薦一本好書——《三國演義》。

這本書的封面可精緻了,全都是綠色的。大約有a四紙般大小。上面有四個黑色大楷字《三國演義》。佔了書面的三分之二是武聖人——————關羽的形象:他那丹鳳眼,臥蠶眉,脣若塗脂,面若重棗,髯長二尺,手握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正在馳騁。讓人看上一眼,你保準眼前會浮現的塵土飛揚,殺聲陣陣的戰鬥場面。下面還有一列小字。正是本書的`作者羅貫中。這本書的價格是三十二元。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媽媽從新華書店購買的。這本書大約有四百多頁。有四十多個章回。屬於兒童版的讀物。

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所在的國家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鬥智鬥勇、爭鋒相對、爭奪天下的章回小說。在他們中間,也出現了很多勇猛的大將:張飛,關羽,趙雲,司馬懿,周瑜等二百多位有勇有謀的人物。

當然書中的一個個故事也相當精彩。“諸葛亮的空城計”、“趙雲的長阪坡救孤”“王允的美人計”……

其中最精彩的章節還是要數“火燒赤壁”了。這場大戰主要是蜀國和吳國聯合攻打魏國,。他們抓住了曹操不會水戰這一弱點。蜀國的軍師諸葛亮觀天象,預測三天後必有西南風,所以,向吳國的都督立了軍令狀。然後,令吳國的軍師魯肅讓手下人將一艘艘小船裝滿乾草點燃火,又五更天靠東風的力量駛到曹營。把曹營的船隻全部點著了。然後回來時靠西南風,順水順舟。魏國的將士們發現火後,報告曹操,曹操令將士,只管放箭,到火勢越來越大。便只好紛紛跳船。曹操得知訊息後,只好棄船逃跑。要不是最後關羽饒了他一命,恐怕他早就一命嗚呼了。

這本書不僅內容精彩,寫作也很有特點。比如羅貫中在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外貌描寫描畫出這個人的性格。關於面如紅棗,一雙丹鳳眼一看就知道他很忠勇。張飛虎背熊腰有一撮凌亂的鬍鬚,從這就知道他很勇猛但缺乏智慧。

看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開動腦筋,只要你多思考,敢於實踐,就有新發現。其次,我們不能光靠武力來解決問題,這樣只會使問題更嚴重。俗話說的好:"用力不用智,皆於虎類矣!"還有交朋友要交忠誠的人,同時也要對他人忠誠。這樣你才會有更多的朋友。

你看,這本書是真的不錯吧!那你抓進去買哦!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利用三個多月,42個小時的空餘時間,終於把《三國演義》看完了。94年唐國強版本的《三國演義》貫穿了我從國小看熱鬧階段,到如今看門道階段的10多年時間,電視劇上上下下看了不下10遍。《三國演義》是在四大名著裡最能看進去,最願意看進去的一本書。與《紅樓夢》的柔情似水、兒女情長,《水滸傳》的打家劫舍、盜亦有道、“混江湖”,《西遊記》的降妖伏魔、拜佛求經(看電視劇很多),我更喜歡《三國演義》。喜歡看三國時期,各家如何在亂世中打出一片天,如何使用戰略謀取一席之地。

三國演義中,每個有胸豪傑都有各自的優勢、特長,也都有各自的缺點、不足。讓人明白,即使是稱王稱霸的人也要不足,也不過是一個凡人。也會出錯,也會嫉妒,也會勾心鬥角,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國時期,各家都想各自為戰,已成霸業。曹操獨攬大權,孫堅膩著傳國玉璽,劉備揣著匡扶漢室夢想,各自都有著自己的想法,不就是稱王稱霸嗎?漢朝早已氣數已盡,各路英雄豪傑輩出,佔山為王。想必有朝一日,光宗耀祖。

三國中三位霸主,曹操心狠霸道、孫權優柔寡斷、劉備太過仁義,各自帶有鮮明的人物性格,都不是人們心中完美的'形象。曹操,多次險些做成刀下鬼,最驚險的兩次是呂布和馬超,都被僥倖逃脫,真是福大命大。孫權,傳說中9歲去找荊州劉表那討還其父親屍首,不過三國演義裡並沒有寫,歷史真假難辨。在三國演義裡,孫權也並不出彩,比不上其父親孫堅、其兄孫策。經常諮詢謀士,該如何如何,然後說上一句“此言甚善,正合孤意”。孫權一輩子,都在“稱王”、“求和”和“歸降”之間徘徊猶豫。劉備,都說劉備是哭出來的天下,其實也真差不多。第一哭,哭出來兩個義氣的弟弟等等吧,劉表三讓荊州時,諸葛亮曾多次讓劉備接下,劉備總說怎麼能這樣呢,好吧。我不太明白,諸葛亮為什麼在當時英雄豪傑中,選擇了劉備,就因為劉備仁義嗎?

歷史總是那麼的神似,曹操當年逼迫漢獻帝,獨攬大權。多年以後,歷史再次相似的重演,司馬懿也是如此這般的對待他的後代。後人有詩曰“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四十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歷史長河中,誰都無法預料未來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做好現在的我們,來避免未來難於預料的是非過錯。善待現在的別人,保護未來的後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羅貫中“尊劉貶曹”觀念下所構造出的脫離人物原型的角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用兵如神,被人們所尊崇。但是人們粗略地看一眼正史,就可以說:羅貫中將諸葛亮包裝了一遍。

我讀《三國演義》,見到“隕大星漢丞相歸天”時,便覺沉痛萬分,儘管我早已千遍萬遍地知道他總還是要死的。我的心情和姜維一般,“哭拜而受”,淚水打在書上,至今留下痕跡。如此一個良將去世,為何不被感動?讀到《誡子書》,我體會到他對孩子的諄諄教誨。

但是我讀到《後出師表》,覺得這時的諸葛亮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諸葛亮,才是現實中真正的諸葛亮。趙與時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我卻不再流淚,固然有悲痛悽慘之感,更多的是敬佩。

諸葛亮從先帝劉備去世說起,講到“開張聖聽”“內外同法”“親信賢臣”,是一位長輩前輩在給劉禪以訓導,又是一位忠誠的手下向皇帝上書奏訴。然後介紹自己的身世,“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本是一個平民,只想湊合地活著,萬卷經書心中過,他一定是胸懷大志,怎麼自甘於山林之中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也應是在情理之中。“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到頭來,諸葛亮的所有一切都要歸於一個“忠”字。正是這個“忠”,使他終日為蜀效勞。奪得大片江山,也正是這個“忠”,讓後來的人們為之所動。陸游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和“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文天祥有“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那些文人墨客,在表達自己的忠誠時,提到了諸葛亮,可以說,這是人們對諸葛亮尊崇的最好體現。“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是全篇的尾聲,最讓我感到的一句話。有時候複雜的心情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但是時隔千年,這質樸的`文字卻依舊飽含著諸葛亮對劉禪的忠,對先帝劉備的忠,對蜀國的忠,這些“忠”依舊屹立在我的心中。

現在看來,諸葛亮還是完全被捏出的一個人物嗎?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定計空城,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造諸葛連弩,創木牛流馬;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皆通。《三國演義》不僅將他誇大,同時也還將他縮小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忠”,這是對諸葛亮一生的評價。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草船借箭,借東風,木牛流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民間流傳中,諸葛亮簡直就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但我通讀完《三國演義》,仔細分析後,我對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說忠誠:諸葛亮受劉備白帝城託孤,七擒孟獲,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終其一生,即便明知劉禪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認為是忠誠的楷模。

但是,換個角度講,對於一個身處三國亂世的臣子來說,什麼是最高的忠誠?應該是幫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輔佐君主,將國家治理好;如果表現更為完美,應該是:結束戰亂,統一國家。

反過來看看諸葛亮他做了什麼,劉備的規劃就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統一天下,成就霸業;如果諸葛亮在統一天下之後沒有篡權,並幫助劉禪成為一位英主,把國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誠。

而諸葛亮呢?雖然沒有篡權,但他既沒有幫助劉禪統一天下;更沒有把劉禪培養成一代英主,反而讓劉禪出演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話。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賢相的美名,對蜀國而言,不管是對劉備還是劉禪,他並沒有真正做到人們所誦揚的忠誠。

再說智慧:諸葛亮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化身,借東風、空城計、木牛流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詳的智慧體現。但在我看來,這隻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罷了。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個百八十年,但諸葛亮是一位國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應該表現在如何調動整個國家的聰明才智,讓大家共同努力,把國家治理好;他的智慧應該體現在,如何建立規範有效的制度,通過合理的`制度來管理國家,而不是事必躬親,把國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個人的權威上。

諸葛亮沒有成為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個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連打兩百棍以上的軍罰都要親自前往監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辦好,別人得不到機會;可能諸葛亮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培養人才這件事,以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樣。結果最後只是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國推向了滅亡。正可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可以毫不客氣地講,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這位所謂的賢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只是被無限誇大、吹捧起來的完美先生,像神話人物一樣當故事看看就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這個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三顧茅廬》,它主要講了劉備三次前往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請求他出山,幫助自己恢復漢室江山的故事。聽老師說,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裡面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火燒赤壁》等,這些究竟是怎樣的故事呢?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放學之後,我便請求媽媽幫我買本《三國演義》,媽媽爽快地答應了。

我們坐車來到新華書店,走進大門,就看到許多的書架,每個書架上都擺滿了書,這麼多的書叫我怎麼找呢?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每個書架上都做好了分類:散文,當代文學,近代小說……對了,《三國演義》是我們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那麼它應該屬於古典小說吧。我仔細按著順序一個書架一個書架找,在最裡面一排書架上面找到“古典文學小說”幾個大字,“應該就在這兒了吧!”我自言自語道。順著書架往下找:《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找到了,《三國演義》在這兒!可是它怎麼有這麼多不同的版本啊,我要挑哪本好呢?連環畫版的?裡面插圖很精美,人物畫得也是栩栩如生,可是文字很少,我已經上四年級了,怎麼能還看這麼簡單的書呢?青少版的?裡面的故事改用了我們常用的`現代語言,簡單易懂,但是總覺得缺少了點“味道”,而且還刪減了好多內容……就這樣,我猶豫了好久,突然,我發現了一排硬麵線裝全文版的,我抽出其中一本:藍色鑲白邊的封面上印著“三國演義”四個大字,上面白描了一個將軍模樣的人物,開啟書翻看了一下,實在是太棒了!它不僅僅書中的內容沒有刪減,有一些生僻的字還加了注音,不常用的詞也注瞭解釋,更讓我驚喜的是,每一回的開頭都加了導讀,讓我閱讀起來更加有了方向,還可以幫助我理解書中的內容。

回到家,我就坐在書桌前,迫不及待地翻閱起剛買回來的《三國演義》,原來書中不僅僅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有善於用兵卻又妒賢嫉能的周瑜,義薄雲天的關羽,有勇有謀的趙雲……一個個鮮活的面孔躍然紙上,彷彿把我帶入到了那一個個場面巨集大,波瀾壯闊的歷史戰場上去,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精彩的內容簡直讓我愛不釋手……

夜深了,我小心翼翼地合上書,回味著書中的一段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觀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聰智,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我彷彿進入了另種境界。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這些我就不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是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 因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大片的土地,連少數民族都心甘情願地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個國家中最強大最繁榮的大國,是曹操為魏國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的,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大英雄!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觀千里山川,望萬里江河,數風流英雄,嘆不羈人生。今生今世,吾有幸與“三國”相伴,足矣!

在作者羅貫中的指引下,我來到了那夢幻的三國,它以機智的謀劃、雄偉的大義、率性的豪爽與適時的忍讓,向我詮釋了三國英雄們的不羈人生,給予了我無盡的成長財富。

《三國演義》,讓我懂得了謀劃。諸葛亮乃蜀國名相,曾舌戰群儒,火燒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他赤膽忠心,足智多謀,曾協劉備奪荊州,取西蜀,得漢中,後先主離世,又秉承主公遺志,平內亂,掃外患。令眾多敵將聞風喪膽。他讓我明白,人生如局,在下棋時應提前做好規劃,面面俱到,步步為營,但同時也要隨機應變,冷靜分析,更要堅定信念,不忘初心。這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不羈人生。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大義,紅面長髯丹鳳眼,臥蠶眉,這,就是武聖關羽。他英勇無敵,重情重義,先為破黃巾參軍,與劉張二人桃園結義,後為尋兄長,過五關,走單騎,創出了千里走單騎的傳奇,再後來,他為報昔日之恩,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最後以兄長之令,據守荊州,不幸戰亡。他以血與傷——這傷痕累累的榮譽向人們證明,人生在世,道義為先,同時,也讓我倍加珍惜與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這是關羽重情重義的不羈人生。

《三國演義》,使我收穫了豪爽。在這本書中,張飛是一個智勇過人,率性灑脫的英雄人物。他忠誠善良,性情豪爽,輕鬆自在,隨性而為。他曾屢次主動請命殺敵,連立戰功,卻因兄長遭人殺害,而急欲復仇,亡命於小人之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現代人的縮影。他們做事直率坦蕩,灑脫豪爽,從不偷奸耍滑,拐彎抹角,給我無限啟示。這是張飛率性灑脫的不羈人生。

《三國演義》,令我學會了忍讓。說起諸葛亮,自然就會想到他的勁敵司馬懿,也不禁會想起他們交戰之事。其中有一次,司馬懿退守城中,諸葛亮派人去城牆前連罵數日,並送婦女服裝去羞辱他,他卻坦然笑之,依舊堅守不出。他用親身經歷教會了我做人要學會忍讓,不應置一時之氣,壞一世之名。“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司馬懿深謀遠慮,忍讓大度的不羈人生。

謝謝你,《三國演義》,你教會了我如何在苦難與挫折中展現自己的不羈人生。你如同黑夜中的燈塔,在冥冥中為我指引方向,你如同博大的天空,用四季風雨使我茁壯成長。

我相信,在你的陪伴與幫助下,我的人生定將歲歲陽光,步步輝煌。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在一千年前,司馬光撰寫了為後人所銘記的絕唱:《資治通鑑》。千年後,當我們翻動書頁,去品味那塵封已久的書香、史香的時候,不禁感嘆:此真經典矣!

經典,就是永恆。

唐太宗曾經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王朝的興替、歷史的變遷,就是一面面鏡子,我們用這面鏡子去看過去,去看現在,去放眼未來,去吸取教訓,去超越歷史。

有人會問,知道歷史有什麼用?的確,讀了很多史書的人會有常人不曾有的感覺,俗人稱之為“迂腐”。真是這樣嗎?舉一個例子:

長平之戰,趙括犯了兵家大忌,導致士氣低迷,士卒無心再戰。又胡亂出軍,終於大敗,四十萬軍隊成了白骨。可是,在為趙括惋惜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從中思考,得到教訓:輕敵為兵家大忌,搞好人際關係,穩定軍心更是非常重要,這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寶貴財富。

因此,以史為鏡,不單單可以知興替,也可以明得失。

夢迴千年,風沙鋪面,大夢覺來,始為亂世。因為是亂世,便湧現了許多亂世之奸雄;五穀豐登,民心歸附,始為盛世。因為是盛世,便湧現了許多治世之能臣。司馬光,便為我們展示了這一個個朝代,它們的榮辱興衰。

感謝司馬光,是他,讓我們穿越幾千年的塵埃,去看被掩蓋的真相,去了解往事。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是宋神宗的話。作為一個皇帝,應該去“鑑”哪些往事呢?應該怎麼“鑑”呢?

司馬光告訴他,應該做一個像唐太宗一樣的人,愛民如子,把重心放到生產上,要讓北宋變成盛唐一樣繁榮的帝國。這就叫做“鑑於往事”。

司馬光寫的歷史,不再是枯黃的紙頁,不再是無聊的說教,而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是真正的案例。這,才是歷史。

《資治通鑑》上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心頭一顫:“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這就讓我想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民不聊生的景象。然而這一切,只是為了諸侯們的.窮奢極欲,導致“名器亡”。以史為鏡,我們真的應該去思考這些問題。

千年後的我們,在讚頌,在品味趙武靈王,品味商鞅,品味李世民的時候,除了要感謝專屬於那個朝代的史書,是否還要感謝司馬光先生?我們不應該忘記,一千年前,有一個人,為了告訴後人真相,為了寫一部專屬於自己、專屬於歷史的史書,嘔心瀝血,用了十九年。

後來人,可以通過這部偉大的史書,在一張又一張紙背後,挖掘智慧,發掘真理,真正做到“以史為鏡”。甚至,超越歷史。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最近,我花了一個星期再讀了一遍《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一書我在少年時期曾經看過,知道它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主要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也許年少無知,所以這部書給我的印象只是打打殺殺的場面,雖說是四大名著之一,但也難以讓年少的我喜愛。最近,在拭擦書架上偶然看到這本書,想到這是一本名著,長久不衰,必然有他的魅力,不如再讀一次。

也許是心境不同,也許是不再年輕,也許,所以讀書我比以前認真了,人也沉穩了很多,年少時絕對不看的從序言,如今是先看的地方了。在序言中,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一下被吸引了。是呀!多少梟雄,多少謀士,多少紅顏登上這歷史的舞臺,猶如昨天,但一切也隨時光逝去而灰飛湮滅,不復存在。

年少時看這本書時,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所以翻看這本書時,對這位封建統治時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特別關注,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尤其是他在七擒孟獲的情節描寫上非常引人入勝,因為年少時我看這部書只是走馬觀燈,所以其中很多細節我是根本不知。另外,我在其他品位三國的文章中也看到別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令我印象最深的觀點是批評他不識時務,以卵擊石,去攻打魏國。在看這本書時,我也不斷地思考,諸葛亮真的是不識時務嗎?當時的形式他不這樣做,還能怎樣呢?不知不覺地我也猶如陷入三國的紛爭中,唏噓不已。

《三國演義》一書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複雜的性格。故事也同樣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戰最為出色,雖事過境遷,仍讓人拍案叫絕。

也許是年歲漸大,也許是思緒太多,也許只覺得群雄並起、風雲幻變、三國鼎立,多麼壯觀的場面,但在多年後的今天,只覺得彈指揮間似的過去,再多的紛爭、再多的慾望也沒什麼意義,每個人只是歷史軌跡上的匆匆過客。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用豁達的胸懷對待事情。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三國演義》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我卻和它之間卻有一段從陌生、排斥到熟悉、手不釋卷的經歷。

記得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給我買了一本青少版的《三國演義》。裡面全是字兒,一張插圖也沒有;故事卻非常複雜,光是人名就有一大串。我隨手翻了翻,覺得一點意思也沒有,便束之高閣了。

直到我長大一點兒,有一天跟著媽媽去鳳凰書城看書,在一個角落裡看到一個個藍色的錦盒,好像裝著什麼寶貝似的。是什麼呢?我好奇地走過去,只見錦盒上印著四個大字——“三國演義”。我本想掉頭就走,卻又忍不住撫摸那光滑的盒面,於是輕輕打開了一個盒蓋,只見一本本巴掌大的連環畫整整齊齊地碼在裡面。我隨手拿起第一本《桃園結義》,仔細翻看起來。那些人物畫得栩栩如生,每個人的身材、容貌、衣著、武器都不一樣,個性非常鮮明,一看就知道畫的是誰。每一幅畫都細緻入微,連人的肌肉紋理、盔甲上的鱗片、武器上的花紋都刻畫得十分清楚。再往後翻翻,故事淺顯易懂,感覺就像說書先生在講評書一樣,一掃我對《三國演義》的固有印象。故事的每一言、每一語都和畫中人物的神情、動作相匹配,把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的內心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坐在地上細細翻看,生怕錯過了一個標點、一個字元、一幅插畫。

我央求媽媽買下來,可媽媽沒帶夠錢,我只好失望地回到家。可這書已經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小種子,對它的'喜愛有如野草不停蔓延。媽媽在網上找了半天,網上都一直缺貨,讓我十分遺憾。

在我十歲生日會那天,好朋友送了我一堆禮物,其中有個包裹特別沉。我迫不及待地開啟,驚喜地發現了那熟悉的身影。沒錯,那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函裝藍色本《三國演義》!我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簡直是愛不釋手,上廁所也帶著,吃飯也看著,家裡到處都是小藍本兒。你現在要是問我三國的典故,我可是如數家珍,倒背如流。媽媽又給我買了原著版的《三國演義》,奇怪,我居然也能看懂許多了,那些文白參半的句式似乎也並不那麼面目可憎了,我甚至慢慢感受到作者飛揚的文采和精巧的構思呢。我也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丟擲諸如“為什麼曹操軍事實力那麼強大卻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之類的問題,讓爸爸媽媽刮目相看;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經常拿來跟爸爸媽媽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呢。

看,這就是我與《三國演義》結緣的故事。這一本好書引領我從故事走進了歷史,又從歷史比照到現實。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樣,試著去打破自己的陳見,由表及裡,從淺入深,好好領略中國古典文學之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閒來無事,捧起一卷《三國演義》,閱讀之餘被描寫的已經很熟悉的情節再次吸引,決定重溫那一段膾炙人口的風雲故事。數天之後感慨頗深,記錄下來,也算是收穫。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下面我最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214和217年連續下了三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讀了《三國演義》之後,我覺得我似乎長大了許多,成熟了許多,不再像以前那樣自私自利了。這本書真是知識的源泉!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大批的文學著作。而我最鍾愛的一本文學作品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這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而編寫的七十三需的三國故事。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裡面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振奮人心。起初我最喜愛的人物是關羽關雲長,相信大家對此人並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將之首,義絕關羽。書中有關他的故事情節描繪的也是有聲有色,就拿溫酒斬華雄來說。十八路諸侯無一人敢戰華雄,這時關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戰,曹操為其壯酒送行,關於說:“回來再喝也不遲!”不一會兒就提著華雄的頭進了帳。一摸酒壺還是溫熱的,曹操大讚關羽的武藝高強。

還有一件家喻戶曉的事件,那就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得知兄長還在人世,義無反顧地帶著嫂夫人離曹。一路上遇到曹軍將領的百般阻撓,然而關羽越 戰越勇殺將了過去。最後曹操下令讓關羽與其兄相聚,這才免了傷亡與其兄弟相會。從這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關羽義絕沖天。然而在小說的後半部分關羽變得自傲自大以至於失了荊州,身首異處,一代武聖如此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位傳奇人物的出場讓我逐漸的喜愛上了他,他就是諸葛亮。劉備三兄弟三次恭請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諸葛亮被其誠意所打動,從此為劉氏江山奔走效勞。與他有關的故事情節實在太多了,咱們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說起,那是赤壁之戰的一個相關情節。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孫劉聯軍的箭支快用完之際,故意擠兌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時間內交出20萬隻箭,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諸葛亮胸有成竹,並且告訴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諸葛亮其實早已暗觀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霧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計,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霧 諸葛亮問周瑜借來幾十艘船隻和百餘兵丁,鑼鼓齊備 並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開到曹營面前擂鼓吶喊明知曹兵在大霧天定不會出戰 ,只會射箭退敵,果不其然 曹操並不出戰,直命曹兵亂箭拒敵 在曹兵亂箭之下 幾十萬只箭全紮在草人之上 遍佈船隻倆邊,諸葛亮估計箭支早已20萬足夠有餘 命眾軍士高喊謝曹丞相賜箭,待曹兵知道上當來追時,早已返回江東大營了。從此事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對於蜀國的建立功不可沒。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後又出師北伐,對內又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漢出現了興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諸葛亮的離世使蜀國元氣大傷,蜀主無能,使蜀國走上了下坡路。

《三國演義》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當時軍閥混戰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這也是我鍾愛《三國演義》的原因。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一詞出自《三國演義》,這個假期,我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曹操,孫權,劉備的英雄人物風雲再起,紛爭不斷,生動地描寫的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和最終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涿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中前期劉備和曹操之間相互征戰,中後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翻開它就猶如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這幅畫卷裡既有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也有文臣武將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紛爭,同時也有情意深長的友情。

這本書人物個性鮮明,令人難忘。有求賢若渴的.曹操,氣量狹小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仁德善良的劉備,樂不思蜀的劉禪,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魯肅,忠心耿耿的趙雲,義薄雲天的關羽等。我最欣賞的人物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後連用三把大火,挫動曹軍的銳氣。分別是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其中火燒赤壁更是使得曹軍大敗。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群儒,讓孫權派兵救劉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東風,更顯得他神機妙算。連周瑜都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司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計,退了司馬懿五十萬大兵。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一心一意操勞蜀國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盡快收復中原卻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劉備。他三顧茅廬不顧兄弟的勸告執意進山三請諸葛亮可見他禮賢下士。他寧每日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於不顧,可見他的仁義。也正因為劉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君主,才能讓許多賢才為他所用。《三國演義》這本書有許多精彩的內容,如趙雲長阪坡單騎救主,張飛長板坡吼退曹軍,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等。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慮這件事帶來的後果在學習上不能驕傲自滿因為驕兵必敗,我們應該像諸葛亮一樣,心胸寬闊,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挑戰!以上是我讀《三國演義》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