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怎樣上好一堂課教學總結

校園 閱讀(2.64W)

總結在一個時期、一個年度、一個階段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怎樣上好一堂課教學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怎樣上好一堂課教學總結

一節好課將教學為中心,課堂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教學目標高度整和的課。一堂好課,從學生的表現來看,應是聽得專心,思考得認真,活動得積極。教師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自己講課時看見有學生懨懨欲睡或呼呼大睡了。那麼,要怎樣讓課堂活躍起來,上好一堂課呢?我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一、備課重在深度

1、教參是指南。

有些老師備課不喜歡看教學參考書,而是翻看其他的各種資料,我很不贊成,因為這樣做難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編者的真正意圖。前段時間某市教研室組織了一次國小數學講課比賽。其中有5位老師同上一節課:確定起跑線。這是教研室特意安排的,這種幾個人同上一節課的方式叫做同課異構。“確定起跑線”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該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的結構,學會確定跑道起跑線的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教參上寫得很清楚是讓老師要幫助學生明確不僅可以通過計算“全長”之差,也可計算“周長”之差得到各跑道起跑線應該相差的距離,兩條相鄰跑道的差實際是2.5π。但是有的老師並沒有認真鑽研教參,而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去計算各個跑道的長,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收穫非常小。因為整節課就在枯燥的計算中過去的,沒有把握好重點。作為中青年教師,我們一定要把教參作為教學的必備教學資料,最好在備課前,把教參關於那節的內容通讀一遍,再來開始設計教案。我們老師經常會遇到一些爭論的教學問題,最後以什麼為準?只有教參才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

2、教材是例子。

我們的教學除開體育課,都有教材。那麼怎樣使用教材呢?我認為是尊重教材但不應該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呈現知識的方式就只有一種,而我們的學生實際又可不相同。我們應該靈活地處理。比如:一年級數學上學期有一個9+幾的內容。教材是這樣呈現的:國小生開運動會。運來一些飲料分給運動員,問還有多少盒?箱子裡裝9盒,旁邊有4盒。情境圖上呈現了三種演算法:把一盒放進去,就是十盒,還有三盒,10+3=13盒,其實這就是湊十法。點數法,一個一個地數。還有接著數數法。從9往後數,10、11、12、13.那麼我們怎樣來應用教材呢?就是要記住教材只是呈現知識的例子,而不是真理。而我們有的老師再講到這節內容時,問學生9+4=13是怎麼想時,學生就想到了湊十法,非常簡單。但是老師為了按照教材來講,他反覆地問學生,還可以怎麼算。啟發來啟發去,學生終於知道了點數法和接著數數法。我們來反思一下,這樣的教學有作用嗎?我們提出計算多樣化是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果有學生這樣算的時候,我們不能說他錯了。但是如果學生沒有提出這些較低層次的方法,我們何必要糾纏不清呢。因為學習數學就是要會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計算的最終目的是要優化的,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湊十法的簡便,從而逐漸認可並學會使用這種方法。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千萬不要受教材的限制,我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3、名師是榜樣。

名師是富有教學經驗和教學智慧的,我們應該多向名師學習。那麼,怎麼樣向這些名師學習呢?我給大家提供兩種方法。第一是:網上搜索名師課堂實錄。因為實錄把師生的交流非常完整地寫出來了,我們在看的時候就能夠知道老師是怎樣處理各個教學問題的。比如你想上作文課,你在百度搜索上輸出賈志敏作文教學實錄,就會有很多課例可讓大家看。如果你不知道特級教師的名字,你也可以直接輸入特級教師作文教學實錄。比如數學課上《因數和倍數》,你就在百度搜索中輸入特級教師講因數和倍數的課堂實錄,相關資訊任你選擇。第二是觀看課堂視訊。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你們可以在新浪UC的空中課堂中參加聽課,每週二和週四晚上八點都有特級教師講課。你們還可以直接在網上查詢。我們要明確一個學習目標,學名師是為了學習他們的評價語言,他們的課堂駕馭能力,他們讓學生建構知識的方法。但是現在有些老師喜歡抄名師的教案,這是非常不好的。打個比方:大家出門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如果是別人帶坐車去,那麼過了一些日子後,你還能夠找到原址嗎?而如果是你自己通過問路或者按照地圖去找的,一定印象非常深刻,難以忘記。對於抄寫別人的教案也是同樣的道理,沒有經過自己大腦思考的教學設計,一定不能成就一節好課。所以說名師教學是榜樣,但不應該成為我們教學的複製品。

二、講課貴在靈活

怎樣把我們好的教學預案用好,還需要我們老師具有較好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應變能力

1、變化語調

我們面對的國中生和國小生,抑揚頓挫的語調才能吸引他們。豐富生動的語音語調是老師的一項基本功,我們應該苦練。

2、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有師問生答,師講生問,生講師評,生問生答等方式。生問生答就是讓學生當小老師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覺得很新鮮,而且學生在講的時候容易暴露他們的錯誤,我們就可以真好利用錯誤資源來講解,也鍛鍊了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師問生答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關於發言的方式。我們老師一般都是點舉手的同學來發言。但從我多年的實踐來看,單純的用舉手發言的形式,勢必會讓班上學生的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部分學生產生學習的惰性,認為自己不舉手,老師就不會讓他發言,他們很難專心投入學習。如何進行改進呢?我認為可以採取點名和舉手相結合的發言形式。如果想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就用座位點名和隨機點名、開火車發言方法,這樣既能給每個同學均等的發言機會,又能夠促使每位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因為他們不知道,下個點名的將會是誰。如果教師想了解學生還有什麼疑惑?可以採取舉手發言的形式,舉手提問題,使問題能夠更集中。

3、有效啟發

我們現在採取的教學一般都是啟發式教學,旨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既然要啟發教師就要設計不同的教學問題,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啟發式教學最重要的環節。我們學校每年進新老師,讓他們面試時,都要讓他們上一節課。大凡給我們留下較好印象的都是會提問的老師,而一些不會啟發或者亂用啟發教學的老師總是讓課堂顯得尷尬和無奈。

要設計有價值的問題。一位老師上《司馬光砸缸》這節課時,她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想一想,司馬光怎麼能想到這個辦法呢?老師為了讓學生說司馬光很聰明,司馬光臨危不懼。可是學生怎麼答呢?一位學生說:他可能是從書上看到了這種方法。這一說不打緊,整個方向全偏了,另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我認為是他爸爸媽媽告訴他的,那個時候書上肯定沒有寫這樣的事情。這樣一攪合,這課可怎麼收場?這不怪學生,他們又不是老師肚子的蛔蟲,怎麼知道老師想讓他們說什麼?要怪就怪老師自己的的問題沒有設計好。如果這樣問:司馬光救人後,趕過來的大人們會怎樣誇獎他呢?這時學生肯定就會說:司馬光你好聰明哪,你能想出這樣的辦法不簡單等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達到了教師預想的目的。

如:講李白的《望天門山》一詩中的名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時,常規教學是這樣的:這裡以靜寫動,也有以動寫靜,從呼應題目“望”字可知,作者應該是站在高處的。但我卻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文章,一反常態地說:“作者除了站在高處,從視覺角度,他也應該站在行進的船上。因為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覺到兩岸的青山在動呢?”;

又如:我在講魯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時,打破常規思維,抓住了主人公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強烈反差,表現其悲劇色彩,即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長衫到最終不得不穿破棉襖,表現其精神追求的悲劇;孔乙己由嚮往坐著喝酒到最後被打斷了腿再也站不起來,表現其物質追求的悲劇;孔乙己由欠錢到最終永遠欠錢,表現其人格追求的悲劇。通過三條明晰的悲劇線索,將孔乙己這樣一個下層知識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誠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擁護的科舉制度愚弄以致毀滅的悲劇形象,向全體學生展示;

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需要探究。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生認天空一詞。老師說:同學們,我們的上面是什麼?學生說:天花板。老師急了,忙問:天花板的上面是什麼?學生怯怯地答:二樓。老師快要窒息了又問:我說的是我們站在外面,上面是什麼?接著學生回答時,老師無語。你們猜這位可愛的學生說什麼?他說,上面是白雲。怎麼辦?教師這樣啟發,就是不能把學生導到那兒去。其實問題出在哪兒?出在了老師對啟發式的誤解,認為什麼知識需要去啟發。你認識天空一詞,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然後讓學生說天空上有什麼,不就完了嗎?何必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4、教師的語言

課堂上,學生聽得專心,是課堂“活”的標誌之一。學生聽得是否專心,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是否具有誘惑力。英國教育家吉爾伯特.海特認為,如果一個人善於運用語言,即使他是個二流的學者,也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否則,即使他很有才華和靈氣,也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教師的語言,可能會成為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學習的“興奮劑”,也可能成為學生懨懨欲睡或呼呼大睡的“催眠曲”。教師的語言怎樣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興奮劑”而不是“催眠曲”呢?應具備以下特點:

豐富性:儘量使學生有所收穫或啟迪;簡潔性:語言精煉,不講廢話;

條理性:邏輯性強,不顛三倒四,條目清晰,不混沌不清;形象性:語言多變化,繪聲繪色,吸引注意力;

趣味性:吉爾伯特?海特指出:“幽默有各種功能,最明顯的功能是幽默能使學生富有生氣和積極注意。”要使語言有意趣,就必須注意語言的幽默感。此外,還要注意,課堂教學語言應當富有感情,注意跟學生進行情感溝通。(1)常開故事會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用自己班學生作為故事的主角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例如:我在講授《長城》一課時,我先給同學們講授了有關長城的故事如:定城磚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學生聽完了,開始對學習這篇課文充滿了慾望。這也為上好這節課做好了準備。整節課氣氛活躍,學習目標輕鬆完成。(2)善於打比方

老師在講授新知識時,用打比方的辦法可以把生澀的內容深入淺出的講出來,化難為易。如學《退位減法》時,像“100-37=”這樣的題目,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覺得難掌握。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饒有趣味地學,我是這樣敘述的:今天,數學王國裡來了一家人,這家人十分有趣,你瞧:“0小個”是個窮光蛋,減7不夠,向“十叔叔”借錢,“十叔叔”也是個窮光蛋,可是他非常樂於助人,於是向“百爺爺”借,“百爺爺”把僅有的1百元錢借給了“十叔叔”,“十叔叔”把它換成10個十,自己留了9個,拿出一個借給“0小個”,“0小個”歡天喜地,馬上用借來的10減7……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懂了。(3)巧糾小錯誤

通過多年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錯誤有普遍性,錯得地方都差不多,而且時常反覆。怎麼樣讓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呢?我們可以用“誇大其辭”、“小題大做”的辦法來糾正小錯誤。如在練習長度單位時,我出了一題:“媽媽的身高為1.65()”。一位學生搶答:“釐米!”這是同學們平常愛犯的錯誤。我故意瞪圓眼睛,“怒”道:“媽媽在你眼裡竟如此渺小,我都為你的媽媽生氣了!”那位馬虎的同學臉唰得紅了。那天做作業時,帶錯單位的現象幾乎沒有。(4)妙語化尷尬

在課堂上,常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尷尬事件,老師要善於用玩笑話來調節氣氛,有時還能起到化尷尬為精彩,化意外為微笑的效果。記得讀大學時,有一次,我們全系在階梯教室聽一位年老教授的學術講座。當系主任引領他走向講臺時,可能因通道路滑,老教授不小心跌了一跤,頓時引起全場鬨堂大笑,弄得系主任和老師都尷尬不堪。但是那位教授卻若無其事,不慌不忙地爬起來,拍拍灰塵整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