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湘教版四年級語文下《送行》的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2.91W)

教學目標:

湘教版四年級語文下《送行》的教學設計

1、充分理解這篇幽默散文所蘊含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

2、學習文章的鋪墊手法,瞭解幽默之處的用意,並體會它們對錶情達意的主要作用。

3、體驗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渴望真情實感的願望,並激發自己善待別人,善解人意,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鋪墊、幽默等手法在文中所起作用的質疑,學會領悟語言“背後”的東西——作者的真實用意。

2、嘗試自己對文字獨立的判斷與思考。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語文活動

各學習小組交流本組準備的我國古代送別詩(如《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二、匯入新課,整體感知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親情、友情歷來被廣為頌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古人的感情是多麼的真摯和淳厚,他們的精神世界又是多麼寬廣和豐富。英國人比爾博姆所寫的《送行》一文表現的也是這種情誼嗎?

請大家默讀全文,要求:

1、迅速翻閱字典,並結合註釋,給不認識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詞釋義。

2、通讀課文後,你認為作者把“送行”描寫成什麼樣的場面?對“送行”是什麼態度?根據這一體會,請在課文標題前加一個修飾性詞語,成為“______________的送行”;同時,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談談加上這一詞語的原因。

三、匯入反饋

1、補充詞語。

不諳(ān )世故 餞(jiàn)行 吝(lìn)惜

2、答案不必拘泥為一個詞語,但必須符合文章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有理有據。如;

尷尬的送行(惟妙惟肖地描繪了送行的滑稽場面)

無奈的送行(表現對繁瑣虛應形式的反感)

悲哀的送行(表現對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渴望)

“尷尬”:文章主要集中體現在第6自然段。“侷促不安”、“巴望討好,哀哀求助的、笨拙的陌生人”、“長時間的沉默”、“強作笑顏”、“故意做作的”、“解脫還沒有來”……

其次是文中第1、3自然段,談到車站送行的尷尬。

四、再次通讀課文,思考;

1、作者為什麼對“送行”是這樣的態度?是他天生感情冷漠,不懂得珍惜情感嗎?還是另有原因?

2、文章既然寫自己對“送行”的態度與看法,為什麼要加入勒羅為人送行的情節呢?

反饋, 明確以下幾點;

1、作者認為送行很尷尬,並非自己感情淡漠,不重情誼。第5自然段描寫餞行時的氛圍,表達了自己對朋友惜別的真實情感;從第16自然段作者不吝惜投資要學習所謂的送行都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重情感的人。

2、作者認為送行尷尬,主要是因為在家中送客,感情是自然流露,告別得體大方;而車站送行,是告別的機械重複,缺乏真情實感,是為了應付不可隨意變更的正常交往禮節,因此,告別雙方掩蓋內心的睏乏,強顏作笑,語言重複做作,逢場作戲,口上是依依惜別,內心是盼望開車哨聲響起,以求得解脫。於是,出現了一幕可笑而又無奈的尷尬場面。

3、文章描寫勒羅的送行,與“我們”的送行形成鮮明的對比。目的是使我從勒羅的.送行中認識到人們對真實情感的需求。

五、佈置作業

自由朗讀課文,照應以上對課文的理解。摘錄你認為本文中描繪精彩的地方,並加上點評,不少於800字。

第二課時

本課時以學習小組學習,共同探究,交流學習體會為主。

一、小組學習

選擇小組學習形式,如輪流式發言制或中心發言人制等。

二、提出學習內容

1、理解問題(結合課後練習四):本文的寫作目的主要是;

A、主張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

B、表現資本主義社會的冷漠與虛偽。

C、讚揚勒羅工作出色,獲得成功。

你們小組認為哪種意見更具有說服力?為什麼?

2、語言問題:結合各自的作業,談談本文的語言特色是什麼?這樣寫的意義何在?如何借鑑?

3、自由質疑:小組競賽,看誰的問題深入、巧妙。

三、制定學習時間、學習規則以及小組學習效果評比辦法

各學習小組反饋交流,明確下列幾點;

1、因為有上一節課的鋪墊,關於主問題的爭論,不必佔用更多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應從自然人的情感去理解,做到言之有理,說之有據即可。

2、指導學生利用圈點批註的方法進行關於語言的賞析。評析語言需準確、精當;提倡個性化的評點方式及語言。

3、引導學生學會理解質樸語言中所包含的深厚意蘊,即看到語言背後的東西。

如:“我並不吝惜這筆投資”,“我認為不吝惜”?僅僅是為了學會“車站送行”嗎?

4、引導大家欣賞語言的幽默。——你認為哪些句子、段落會讓人微笑?

5、鼓勵學生根據文章的字面意義,去研究文章的深刻內涵,並能夠提出自己的疑問。

四、佈置作業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篇短文;

_______________送行

要求;

1、有真情實感。

2、體裁不限,可敘述生活中的真實事件,也可表達對“送行”的理解與看法,也可以就“送行”拓展思想,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