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閱讀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2.35W)

《物理學史》介紹物理學發展的歷史,著重講述物理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各主要分支的形成過程,特別側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物理學史讀後感,僅供參考。

關於閱讀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物理學史讀後感篇一

《物理學史》這是一本討論物理―哲學問題的通俗讀物。 敘述了從巴比倫時期至1925年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歷史事實。黑格爾有句名言說,熟悉了一門科學的歷史,也就熟悉了這門科學本身。全書從頭到尾,字裡行間,無一處不瀰漫著“物理―哲學情緒”並能被這種情緒所感染。漫步其中如同走進了“物理學大廈”---- “陶冶性情,感發志意“,翻開它,你就會浸沉在一團濃濃的“物理―哲學情緒”中;能把你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到 “物理學境界”。

本書作者總是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常見的現象去著手觀察、分析問題,最後不可避免地引導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這種“深入淺出”的寫法,是本書的一大優點。本書每章都出現 “理想實驗”這個術語;作者並在多處寫道:“這種推理只有通過理想實驗的想像才能達到,而理想實驗卻是永遠也無法真正去實施的……”;“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讓我們再設想一個理想實驗……”等諸如此類的句子,這些句子為我們建立了各式各樣的、萬能的“物理實驗室”。 什麼是“理想實驗”呢?

愛因斯坦是這方面的大師。可以說,正是設計、安排了一些關鍵性的“理想實驗”才造就了愛因斯坦的偉大。愛因斯坦從幼年起,就凝神默想,思考過以下兩個問題:

1. 若是有人正在跟著光線跑,並努力去趕上它,將會發生什麼?

2. 把一個人關在一個自由下落的升降機上,將會發生什麼?

這兩個問題在本質上都屬於“理想實驗”,因為我們不可能真正去做這樣的實驗。

愛因斯坦從頭一個問題的答案發展了狹義相對論;從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反映了愛因斯坦對“理想實驗”的偏愛和他的孩子似的懷疑司空見慣、簡單事物的能力。在書中,愛因斯坦對伽利略在科學史上的功績作了中肯的評價:“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在另一本書上,愛因斯坦說,伽利略的發現是“物理學的誕生日。“

在作者筆下,從一箇舊概念過渡到一個新概念是件自然不可避免的事;前後銜接得平滑,以致於覺察不到中間有什麼接縫。讀者滿懷激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跟隨作者深入到了“物理學嚴峻的大廈。”

我也感覺到在我們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物理學史也可以起到以下效果:

1、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講一些物理學史中的有關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學習光的本質時,給學生講托馬斯.楊的故事。

托馬斯.楊出生在英國米爾弗頓,他復興了被忽略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光的波動說。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有一個非凡的幼年時代。在他兩歲的時候就能很流暢地讀書,當他4歲的時,他已通讀了兩遍聖經;當他6歲時,他能整篇地背誦“哥德斯密思的荒村”。他一目數行,貪婪的閱讀各種書籍,無論是古典的、文學的或是科學上的著作。書中處處體現了偉大科學家們的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熱愛讀書,各個博聞強識,不僅僅讀科學類的書籍,而且熱愛閱讀文學、哲學等種類的書籍。

楊的最早研究是關於眼睛的構造和光學特性。1801年,楊在皇家學會宣讀了關於薄片顏色的論文,他在這裡表示他自己強烈地傾向光的波動說。干涉原理的引入是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他的發現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生活中利用干涉現象製造的生活用品無處不在,比如自行車後面的尾燈,在黑暗的情況下依然能看到它的光亮,就是因為光的干涉原理製成的;還有環衛工人身上穿的制服有的是也是利用了干涉現象,為了避免環衛工人在黑暗情況掃馬路被汽車撞到。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利用干涉現象為我們帶來了極大地便利。物理和生活息息相關,科學家們的任何一項發現,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出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任何一項科學發現都會經歷一段坎坷的歷程,科學家們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堅持真理地科學精神也值得我認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會秉承物理學科的嚴謹務實,對待工作腳踏實地,努力去奮鬥爭取能早日成長成熟起來。

2.有助於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講到力的概念時,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循著偉人的研究歷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講高二年級"電磁感應"的時候,以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為線索,向學生介紹人類對磁及電和磁關係的認識過程。通過講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麥克韋等人在揭示電磁關係工作中的艱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在有了對電磁發展總體認識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左、右手定則、法拉弟電磁感應、愣次定律等關鍵點的把握。

3.有助於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和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現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統的物理知識,還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科學既是一種人類的知識體系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和探索過程,而通常的科學方法都貫穿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在物理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以及問題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等等,都蘊含著向學生滲透物理思想方法、訓練思維的極好機會.現實的教材是:概念和規律的發現,已經被濃縮了,隱去了曲折複雜的思維過程,呈現給學生的是經過科學整理加工過的嚴密、抽象、精練的若干條言語.所以,物理教師要有意識地強調概念和規律在建立過程中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會科學家經受的磨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優化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如牛頓在吸收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後,又採用了笛卡兒的數學演繹優點,並以自己精湛的創造力提出了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他就採用了綜合和分析、歸納和演繹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4.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物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有著輝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論著作方面,《墨經》中對力學、光學的論述;《天工開物》中關於簡單機械的記述;《夢溪筆談》對磁角的論述,《論衡》中關於簡單電現象的記述《考工記》中關於工程技術,聲音傳播的記載等在當時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就是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在實用技術方法,更是舉不勝舉。指南針、地球儀、渾天儀、船閘、石拱橋、火箭等,都是我國最早發明的。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的傑出貢獻,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古代燦爛文化,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物理教學中,在講解原子物理及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時講述一些有關我國科學家的愛國情感和拳拳報國之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講解原子核的裂變時,講述我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放棄自己在居里實驗室工作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已經發現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回國。在他們回國之前居里夫人給他們回贈了一句話:“如果我是你們,我也會這樣做的。”並且給他們贈了一些作為研究放射性元素的發射源――鐳。以及後來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在我國科學技術上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心。

總之,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有目的滲透物理學史。同時我也要抓緊學習,豐富自己。

  物理學史讀後感篇二

《物理學史》這本書敘述了從巴比倫時期至1925年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歷史事實,主要從力學、熱學、電和磁、聲學等方面進行論述的,本書還描寫了實驗室的發展歷程以及現在出版的科學史著作中不再提及的歷史事件或尚未引起人們注意的發展事實,這在科學史著作中是極少見到的。

托馬斯.楊出生在英國索默塞特郡的米爾弗頓,他復興了被忽略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光的波動說。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有一個非凡的幼年時代。在他兩歲的時候就能很流暢地讀書,當他4歲的時,他已通讀了兩遍聖經;當他6歲時,他能整篇地背誦“哥德斯密思的荒村”。他一目數行,貪婪的閱讀各種書籍,無論是古典的、文學的或是科學上的著作。書中處處體現了偉大科學家們的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熱愛讀書,各個博聞強識,不僅僅讀科學類的書籍,而且熱愛閱讀文學、哲學等種類的書籍。

楊的最早研究是關於眼睛的構造和光學特性。而後,1801-1804年是他光學發現的第一個時期。他的學說受到嘲笑,於是他著手其他的研究工作。連續有12個年頭,他花費在醫療職業和語言學的研究上,特別是辨讀象形文字的著作。然而,當法國菲涅耳開始光學實驗並且特別突出楊的理論時,楊才重新回覆他早期的研究,進入了他光學研究的第二個時期。

1801年,楊在皇家學會宣讀了關於薄片顏色的論文,他在這裡表示他自己強烈地傾向光的波動說。干涉原理的引入是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兩個在方向上或者是完全一致或者是很接近的不同光源的波動,它們的聯合效應是每一種光的運動的合成。”他的發現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生活中利用干涉現象製造的生活用品無處不在,比如自行車後面的尾燈,在黑暗的情況下依然能看到它的'光亮,就是因為光的干涉原理製成的;還有環衛工人身上穿的制服有的是也是利用了干涉現象,為了避免環衛工人在黑暗情況掃馬路被汽車撞到。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利用干涉現象為我們帶來了極大地便利。

物理和生活息息相關,科學家們的任何一項發現,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出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任何一項科學發現都會經歷一段坎坷的歷程,科學家們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堅持真理地科學精神也值得我認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會秉承物理學科的嚴謹務實,對待工作腳踏實地,努力去奮鬥爭取能早日成長成熟起來。

  物理學史讀後感篇三

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意味著能夠更多的創造出人們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我看來,要想完整表達物理學史對我們學習的要求,應做到以下幾點:

1、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帶著興趣去學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學史記載人類揭開世界奧祕和令人興奮的探索歷程。不論是否喜歡歷史,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因為孩子最早的認知就是從故事中體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講歷史學生更易接受。

2、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既是研究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學史中描述許多科學家善於從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現象中細心地觀察與思考的事例。比如倫琴一生在物理學領域中進行過大量實驗研究工作,一次實驗中,他偶然發現包有?紙的底片被曝光,但他從沒放棄過著一個細小現象。正是他從這種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發現X射線從而獲得諾貝爾獎。學生在瞭解物理學史知識的過程中便可認識到注意觀察和認真進行實驗是學好物理學的關鍵。因此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有意識的觀察,親自動手實驗,逐步培養勤觀察、勤思考的習慣,這種能力的培養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受益無窮。

3、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質疑精神和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

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首先表現在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學史上大量例項表明,不囿於傳統理論和觀念,還迷信權威和書本,是科學創造的思想前提。眾所周知,在愛因斯坦之前,洛倫茲和彭加勒已經走到相對論的大門口,只是由於未能擺脫絕對時空觀的束縛,才沒有最終邁進相對論的門檻。正是由於愛因斯坦拋開了絕對運動和靜止以太的觀念,並深刻地審查了同時性概念的物理學根據,才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引起了人類時空觀的巨大變革。

4、通過學習物理學史,學習物理大師的科學方法和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

物理學研究中建立了許多理想模型,理想過程、理想實驗、運用了觀察和實驗,類比和聯想,猜測和試探分析和綜合,佯謬和反證方法,科學假設方法等等,物理學史中有大量的生動事例說明科學大師們熟練而巧妙地運用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過程。利用這些事例,可以對學生進行具體的科學方法的教育。比如講自由落體運動時,介紹伽利略用歸謬法駁斥亞里士多德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從塔上落下來兩個同體積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個重一倍,按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重的不輕的快一倍。如果將兩球綁在一起,重量之和大於重球,下落速度應該比重球快。但如果兩球是獨立的,他們應該比輕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卻出現兩種結果,證明理論有誤。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過程中,設法用真實實驗來說明,設想了大量的理想實驗,理想模型,成為物理學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服務於物理知識的掌握。

任何理論的建立都不是某個人突發奇想而出現的。都有其發生、發展、成熟的過程。有的需要一個人一生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論。1687年,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這部巨著總結了力學的研究成果,標誌了經典力學體系初步建立。這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綜合,是天文學、數學和力學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牛頓創造性研究的結晶。但是這些成就並不能只歸功於牛頓一人,因為在牛頓之前就有很多科學家在這方面做過大量有成就的研究,並取得大量成果,這位牛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和資料方面的基礎。牛頓在一封給胡克的信中寫道如果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們通常認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開普勒。其實他完成的綜合工作是基於從中世紀以來世世代代從事科學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科學精神。

所有的科學家,都不能脫離他所在社會,他首先是一個社會人,然後他才是一個科學家。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後果。

遙想兩千三百多年前,亞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學的概念以來,物理學真是歷盡榮辱興衰,但最終衝破了神學的桎梏。在科學的海邊探望的孩子牛頓,奠定了物理學的基礎,三百多年來,物理學已發展成為一門以人類進步、社會發展休慼相關的學科。物理學作為一門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的發展動力是深深地植根於人類對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這種非功利的追求給人類帶來最大的收益。它的發展從來就對人類社會思想、文化發生巨大影響。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主要動力便是科學精神,現代科學精神的典範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現代物理學。以現代物理學為代表的科學精神,是人類進步的一面旗幟,它將高高飄揚在未來的歲月中。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科學家的優良品質,刻苦學習,向科學的高峰勇敢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