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

校園 閱讀(1.21W)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一:高中語文必修一精品教案全集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案

沁園春·長沙

【背景資料】

一、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寫下這首詞。據《湖南全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日刊》載:“毛先生澤東??去歲回湘養痾,曾於湘潭衡山一帶,從事農民運動??後為趙恆惕所知,謀置先生於死地。先生聞訊,間道人粵。”

二、補充註釋

《沁園春》:詞牌名。沁園: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園林,後為外戚竇憲所奪(見《後漢書》)。《沁園春》詞牌,相傳由此得名。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韻;下片12句,五平韻。

【示範教案】

沁園春·長沙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

2.瞭解詞的發展簡史。

3.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誦讀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熱愛。

2.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裡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於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詞人正是在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裡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

2.補充古詩文(小說、戲劇)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

3.精講必要的歷史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外提前準備:注音,細讀註解,反覆讀,完成預習作業

2.課堂隨教師誦讀——美讀——成誦。

3.觀看多媒體。

4.自由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課內美讀成誦。

2.通過抓住主要意象來把握內容大意。

二、誦讀背誦

1.抽查學生朗讀,教師點評。

2.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3.全班誦讀,背誦。

三、簡要交代寫作背景

1.指導閱讀詞前說明文字。

2.對下闕有關內容的解說。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同志從1911年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高峰。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糞土當年萬戶侯”。

在這一時期,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四、帶著練習二,就“意象”問題作必要的點撥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詞人情思的形象。本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

詞用最凝鍊的語言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從釋句入手,釋句則應從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現力、含有豐富意蘊的關鍵詞、句來分析,儘量做到抽象的詩句、詞句能夠闡釋,含蓄的句子能夠解釋。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把握意象,還應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憑著聯想和想象,補充字面所沒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細節,揣摩語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並感受之,領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體字幕)

1.把這首詞和《舶沁園春雪》作比較,自選角度,寫300至400字賞析短文。

2.把《沁園春長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較賞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四。

附2:板書設計:

看作者:憶戰鬥

精神

附3:參考資料

周汝昌《詞的欣賞》曹雄飛《詩歌鑑賞的要點和步驟》

詩兩首

雨巷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迴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匯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徵,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溼漉漉的,地是溼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溼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鬱、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於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於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於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字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整合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豔,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徵反覆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徵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鬱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裡?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裡,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隻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閒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嚮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嚮往的象徵?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願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美好回憶的寄託。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於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後的無可奈何。儘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絡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著多少年後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裡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於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後,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於是,剎那即永恆。

五、佈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覆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絡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再別康橋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6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

四、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物件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物件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串講詩句

A、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裡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裡”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

篇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竇娥冤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

2、通過竇娥冤這一冤案,認識元代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認識竇娥的剛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從文學鑑賞的角度理解關漢卿設計三樁誓願應驗的用意。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介紹關漢卿: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大都(現北京)人。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說他:“生而凋攪,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自己精音律,會吟詩,能吹蕭彈琴,歌唱舞蹈,也會下棋射獵,多才多藝。他一生創作雜劇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現僅存15部。《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流傳很廣。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關於元雜劇:

元雜劇有一套較嚴格的體制:

結構:元雜劇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個別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連演。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較多的場次,類似於現代戲劇的“幕”。有的雜劇還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用來說明情節,介紹人物。雜劇每折限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淨、醜等。元雜劇每本戲只有一個主角,男主角稱正末,女主角稱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淨: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人物。如張飛、李逵。醜:俗稱“小花臉”,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還有孛(bó)老(老頭兒)、卜兒(老婦人)、孤(官員)、徠兒(小廝)。

演出時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獨唱。(其他角色只有說白),分別稱為“末本”或“旦本”。

劇本的構成:劇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構成。

唱詞是按一定的宮調(樂調)、曲牌(曲譜)寫成的韻文。元雜劇規定,每一折戲,唱同一宮調的一套曲子,其宮調和每套曲子的先後順序都有慣例規定。元雜劇的唱詞按一定宮凋寫成。共分五個宮(五個全音階):正宮、中呂宮、南昌宮、仙呂宮、黃鐘宮,分別個當於現在的C、D、E、G、A五個樂調(譜號);曲牌,相當於現在的調號和板號(如二黃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簡譜中的曲譜和節拍。元雜劇中一折限於一調一韻。

科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舞臺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範或叫“科”“介”,是關於動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臺提示,如“笑科”“見科”“把盞科”“做掩淚科”“內作起風科”等。

白是“賓白”,是劇中人的說白部分。”賓白又分以下四種: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過別的人物自敘心理話;帶白:唱詞中的插話。賓白是元雜劇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曲白相生,方盡劇情之妙”,正說明這一點。

此外,每本雜劇結尾處有兩句或四句詩句,用以概括全劇思想,提出本劇劇名。例如,“秉鑑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末句是戲的全名,“竇娥冤”則是簡名。

二、研讀課文

1、在課文中共出現多少曲牌?都屬什麼宮調?

明確:共出現10個曲牌,都屬於正宮調。

2、根據10個曲牌和故事情節,把課文分成若干層次。

明確:10個曲牌有3個層次。使劇情有張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絃,催人淚下。

第一層是[端正好][滾繡球]兩個曲牌,大意是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層是[倘秀才]至[鮑老兒]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告別婆婆。

第三層是[耍孩兒]至[煞尾]四個曲牌。大意是竇娥發下三大誓願。

分析第一層:

齊讀第一層兩支曲子。

提問:竇娥為什麼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確: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動地驚天”。又因為竇娥的衝突物件隱於幕後,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物件。由於內心的悲憤難以控制,便構成了對天地的怨恨與控訴。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識裡,是被看作能夠主宰世間萬物包括人的命運的最神聖的東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於竇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對人間的邪惡殘暴竟無動於衷,所以竇娥唱出“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詞時,便自然得到了人們的共鳴。

[滾繡球]

明確:作為封建社會中的一普通女子,竇娥對神明的天地本應深信不移,可是殘酷的社會現實使她對天地鬼神由信賴而懷疑,由懷疑又轉為憤怒的控訴:“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樣,竇娥通過自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含冤難辯的悲慘經歷,認識到了善良的人的貧窮命短,罪惡的人富貴延壽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她的覺醒意識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作為封建社會一個弱女子的竇娥,認識了封建社會的罪惡又能怎麼樣?她除了對天地日月鬼神進行憤怒的控訴以外,只能是“落得兩淚漣漣”。

分析第二層

提問:從“左側右偏”“前合後偃”兩句可見竇娥在赴刑場途中所受的苦難,可她為什麼還要提出堅決走後街,舍近而求遠呢?

明確: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她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展示了她性格中溫順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還是迎面趕來了。關漢卿駕馭語言的能力是驚人的,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說白,出自這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裡是那樣的貼切,表現得是那麼自然、生動。在戲劇衝突的程度上,由急轉緩,由怯轉傷,抒情氣氛加濃,竇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見竇娥對婆婆的孝順,但像這樣一個完美的善良的婦女,竟然慘遭如此的冤屈,被誣陷為殺人凶手,足見當時的統治是何等的,社會是何等的黑暗。這不僅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還為悲劇的產生蓄足了勢,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會的作用。

閱讀[快活三][鮑老兒]。

提問:這兩支曲子是竇娥臨刑前對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現主題方面起什麼作用呢?

明確:使人們對竇娥的悲慘遭遇更加同情。她勸婆婆不要過分悲傷,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們對不公正的社會產生憤恨之情,戲劇的審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

分析第三層

分析竇娥臨刑時發出的三樁誓願,說明她所希望的是什麼。

明確:第一個誓願是血濺白練:她希望刑場上的人們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個誓願是六月飛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應;第三個誓願是亢旱三年;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申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

她的三樁誓願與第一層對天地的指責是什麼關係呢?是否矛盾呢?

明確:竇娥對天地鬼神的嚴厲指斥和要感動天地,顯然是矛盾的。可見,竇娥訴冤過程中對天的懷疑和依賴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這正反映了作家的歷史和階級的侷限,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天斥地從根本上批判封建統治階級,表達自己變革現實的願望。另一方面,又不能從根本上提出救民於水火的辦法,只能靠天地動容來昭雪竇娥的冤案。

竇娥的三樁誓願明明是幻想,卻偏偏寫成現實,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寫成合理的,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這說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訴冤屈以外,沒有別的辦法,作者採用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一是表明社會的黑暗,二是刻畫竇娥強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達人民要懲治邪惡的願望。

“煞”就是結尾的曲牌,為什麼關漢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個曲牌呢?

明確:說明蓄積在竇娥胸中的怒火再也無法控制,猶如地下岩漿,衝向決口。也說明劇作家意猶未盡,他要把竇娥的無辜受害,要把人們對竇娥的同情,要把人們對統治者的憤恨表現得痛痛快快,淋漓盡致。於是在結尾處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頂峰。

《竇娥冤》中有兩句唱詞,兩個牌文字不同,試分析其優劣。

《古名家雜劇》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難為地;天也,我今日負屈銜冤哀告天。《元曲選》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詞用的是陳述語氣,不如那質問語氣強烈;第二句《古》本為哀告祈求,而《元》本則是對天的指責和否定。比較而言,《元》本突出了竇娥不屈服於惡勢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豐富和深化。

【補充材料】

“萇弘化碧”“六月飛雪”“東海孝婦”典故的出處:

1、“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沉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2、“六月飛雪”出自《太平御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王系之獄。仰天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3、“東海孝婦”出自《漢書·於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養姑甚謹。姑欲嫁之,終不肯。姑謂鄰人曰:“孝婦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其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孝婦辭不殺姑,吏驗治,孝婦自誣服。具獄上府,於公以為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

東海孝婦逆來順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劇:

關漢卿《救風塵》、王實甫《西廂記》、白樸《牆頭馬上》、康進之《李逵負荊》、鄭廷玉《看錢奴》、施君美《連閨記》、康海《中山狼》、吳炳《綠牡丹》、高濂《玉簪記》、李漁《風箏誤》

十大古典悲劇:

馬致遠《漢宮秋》、紀君祥《趙氏孤兒》、高則誠《琵琶記》、馮夢龍《精忠旗》、孟稱舜《嬌紅記》、李玉《精忠譜》、洪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雷雨

【教學目的】

1.體會劇本中連續緊湊的'戲劇衝突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2.理解劇中所揭示的階級矛盾的深刻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周樸園的性格特點和話劇的特點。

2.難點:通過劇情對資產階級虛偽、自私、冷酷、殘忍的階級本質的揭露。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詞語補釋:

*拜望:原是敬辭,指探望。文中含諷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斷地下流。P92注①

*諦聽:仔細地聽。諦:仔細。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見地:見解。

*交涉:跟對方商量解決有關的問題。文中含有辦成事情的意思。

*驚愕:吃驚而發愣。

*昧心:違背良心。昧:mai昏,糊塗,不明白。

*彌補:把不夠的部分補足。

*伺候:在人身邊供使喚,照料飲食起居。

*無賴:①刁鑽潑辣,不講道理;②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人。

*賢慧:指婦女心地善良,對人和藹。也作“賢惠”。

*鬱熱:悶熱。鬱:積聚而不得發洩。

*怨憤:怨恨憤怒。

作者簡介: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後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後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並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作者自己說:“那個時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於舊社會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稜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筆。《雷雨》是我的第一聲呻吟,或許是一聲呼喊。”(《曹禺選集後記》)繼《雷雨》之後,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後,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雷雨》簡介:

《雷雨》以現實與往事相間的手法,寫了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這個家庭的主人,某煤礦公司董事長周樸園在三十年前,還是個地主大少爺的時候,曾引誘女僕梅媽的女兒侍萍,生了兩個孩子。後來,他為了娶一位“有錢有門弟的闊小姐”,強迫侍萍把大兒子周萍留下,把剛生下三天的第二個孩子(魯大海)帶走,遺棄了母子倆。周樸園又娶了繁漪。並生了個兒子周衝。侍萍被逼得走投無路,冒著大風雪去跳河。她被救後,為了孩子,又嫁了兩次,與後來的丈夫魯貴生了個女兒四鳳。不料魯貴與四鳳無意中又當了周家的僕人,兒子魯大海當了周家的煤礦工人。於是以周家為中心發生了各種巧合的違反倫常的性愛關係,展開了錯綜複雜的矛盾:繼母繁漪與周萍私通,同父異母的兄妹周萍與四鳳相愛,周衝也在追求四鳳,而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相互為敵,周萍與魯大海兄弟之間亦互相仇視。這個悲劇的內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領回四鳳而來到周家才被揭露的。這些矛盾醞釀、激發,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鬱熱,低沉潮溼的空氣,使人異常煩燥”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複雜的矛盾衝突,周萍和四鳳終於知道他們原來是同母兄妹。於是一場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衝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也開槍自殺了??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於歸於毀滅。

《雷雨》標題的意義:

《雷雨》這個劇名,既指整個故事的背景、情節都和雷雨有關,高潮和結局又發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劇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徵渴求自由,沖決封建羅網的迫切心情。同時,作者以象徵的手法告訴人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沉悶的空氣裡,一場大雷雨即將到來。這就深刻地反映了醞釀著一場大變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

節選部分結構:

節選自第二幕,主要寫周樸園與魯家母子的對話,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三十年後周樸園和侍萍再次相見。

第一層:侍萍以敘述別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樸園的罪惡,訴說自己的遭遇。──寫他們過去的矛盾

第二層:通過周樸園態度的變化,暴露他的偽善面目,表現侍萍這個勞動婦女的階級本色。──寫他們現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周樸園與魯大海父子、侍萍與周萍母子見面。

通過周樸園和魯大海的激烈衝突,揭露周樸園壓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階級的反抗鬥爭。

分段依據:第一部分從家庭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第二部分從社會生活方面來揭露周樸園。

為了使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新仇舊恨集中在一幕戲中得到反映,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回顧”的方法,把歷史和現實,過去和現在緊緊聯絡起來了,用以刻畫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展。

第二課時

人物形象分析:

1.周樸園

從他們的意外遭遇,這一場談話來看周樸園的性格特徵:

對話由口音講到無錫,講到三十年以前,歸結到在無錫發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這時,侍萍知道眼前的這位老爺就是周樸園,周樸園卻不知道眼前這個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他把被自己過的使女說成是“小姐”,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剝削階級的意識,少爺與下人有這種關係是可恥的,要門當戶對,要維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說成是“小姐”。然而侍萍卻說:“可是她不是小組,她也不賢惠,

篇三:高一語文第一冊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1、沁園春 長沙的教案

【背景資料】

一、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寫下這首詞。據《湖南全省第一次工農代表大會日刊》載:“毛先生澤東??去歲回湘養痾,曾於湘潭衡山一帶,從事農民運動??後為趙恆惕所知,謀置先生於死地。先生聞訊,間道人粵。”

二、補充註釋

《沁園春》:詞牌名。沁園:東漢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園林,後為外戚竇憲所奪(見《後漢書》)。《沁園春》詞牌,相傳由此得名。據《詞譜》載,《沁園春》雙調,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韻;下片12句,五平韻。

【示範教案】

沁園春 長沙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

2.瞭解詞的發展簡史。

3.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訓練學生誦讀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培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熱愛。

2.感受革命前輩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熱情。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以樂景寫哀,景中寓情,情中顯志。從詞中可以感受到詞人的心情是惆悵的,寫的又是寒秋景物,卻毫無過去一般舊詩詞裡的那種肅殺、感傷的“悲秋”情調,詞人筆下的秋景是活潑、美好的。原因在於越寫山河的壯麗,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詞人正是在這不一致中突出了強烈的革命精神。當然,這裡面也含有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感情。

2.對比手法的運用。

詞中含有多種對比,使描繪的形象鮮明,如“萬山紅遍”與“漫江碧透”主要是顏色的對比;“鷹擊長空”與“魚翔淺底”、“指點江山”與“激揚文字”主要是動作的對比;“同學少年”與“萬戶侯”是明比;“萬類霜天競自由”與人民的被壓迫(未在詞中點明)是暗含的

對比。

3.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詞用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遍”字寫出了紅之廣,“漫”字、“爭”字、“擊”字、“翔”字等都極為準確精當。

【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覆誦讀。

2.補充古詩文(小說、戲劇)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

3.精講必要的歷史知識。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外提前準備:注音,細讀註解,反覆讀,完成預習作業。

2.課堂隨教師誦讀——美讀——成誦。

3.觀看多媒體。

4.自由討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課內美讀成誦。

2.通過抓住主要意象來把握內容大意。

二、誦讀背誦

1.抽查學生朗讀,教師點評。

2.教師範讀或放錄音。

3.全班誦讀,背誦。

三、簡要交代寫作背景

1.指導閱讀詞前說明文字。

2.對下闕有關內容的解說。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同志從1911年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高峰。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糞土當年萬戶侯”。

在這一時期,同志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四、帶著練習二,就“意象”問題作必要的點撥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詞人情思的形象。本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幅湘江秋景圖,通過寒秋、霜天(氣候)、萬山(層林盡染)、湘江(碧透,百舸爭流)、飛鷹,游魚(萬類競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現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深切感受。詞用最凝鍊的語言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從釋句入手,釋句則應從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現力、含有豐富意蘊的關鍵詞、句來分析,儘量做到抽象的詩句、詞句能夠闡釋,含蓄的句子能夠解釋。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上,把握意象,還應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憑著聯想和想象,補充字面所沒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細節,揣摩語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並感受之,領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體字幕)

1.把這首詞和《舶沁園春雪》作比較,自選角度,寫300至400字賞析短文。

2.把《沁園春長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較賞析。

附1:桂枝香 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豪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四。

附2:板書設計:

萬山崢嶸歲月

意象湘江看作者:“立”於“寒秋”憶同學少年戰鬥萬類中流擊水精神附3:參考資料

周汝昌《詞的欣賞》曹雄飛《詩歌鑑賞的要點和步驟》

2、詩兩首(雨巷、再別康橋)的教案

雨巷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迴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匯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徵,是什麼?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溼漉漉的,地是溼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溼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鬱、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於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於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於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字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整合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豔,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徵反覆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徵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鬱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裡?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裡,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隻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閒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髮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嫋嫋走來,攜著一縷丁香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悽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嚮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嚮往的象徵?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願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美好回憶的寄託。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於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後的無可奈何。儘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絡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著多少年後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裡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於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後,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於是,剎那即永恆。

五、佈置作業:

1、熟讀成誦,在反覆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絡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再別康橋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1。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2。《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音,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與上海之間疲於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於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裡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