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送友人》原文賞析

校園 閱讀(2.09W)
《送友人》原文賞析1

朝代:唐代

《送友人》原文賞析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註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告別。

⑸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徵:遠行。

⑺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為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⑻茲:聲音詞。此。

⑼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離群的馬,這裡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鬱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送友人》原文賞析2

【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出處】唐·李白《送友人》

【譯註】青翠的山峰多情,

橫斷在城關外城,

明澄的流水多情

環繞著城關內城。

【原詩】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李白作別詩,頗喜以自然景狀為襯托,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金陵酒肆留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此詩也不例外。這種寫法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僅把別離之情具體化,使人如置身其境,並且還通過意象的表現,構成了一種寄託的形象美。

這首《送友人》景色如畫。這是此詩給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邊,青山橫臥,白水似練,這是送別的地點,是整體視野中一個完全的畫面,純客觀地勾勒,表面上似乎並不見情感色彩。下面五、六兩句,浮雲飄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說是送別時的環境,與一、二兩句相合。這是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的最淺層次印象。

三、四兩句: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這就替上述畫面點題,也即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別”而“萬里”,極大的反差,這是把極短促強烈的別情引向極深遠極悠長。與此相應的是七、八兩句: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狀寫不忍長別、眷戀難捨之情。如果說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別的畫面,那麼這幾句貫穿其間,抒寫別意,則是畫面內在的連線線,使其由直接的觀感進而深入到情緒的體驗了。唐人創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為內在感受與外在物象具有審美意義的結合,於詩中往往含有“興”的因素,具有寄託象徵的意味。

此詩首兩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為送別的特定環境,其實即具有一定的象徵色彩。如宋人王觀送別詞中也有“水是眼波橫,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後面的“浮雲”、“落日”,其託意就更深。這兩句原脫胎於古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思君如落日,無有暫還時”(陳後主《樂府》)。由此看,浮雲落日不僅是當時的景象,其本身也是遠別相思的寄託物,何況它還有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作用。正是這種表現手法,使李白之別情,顯得明顯而又含蓄,具體卻又深遠無窮。

送別詩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卻不一定能成為好詩。李白此詩之妙便在於把依依惜別之情與自然之景相結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為情,因而自然雋永。

《送友人》原文賞析3

原文: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首聯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表達了對朋友深切的不捨之情。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頸聯寫得十分工整,浮雲對落日,遊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捨難分。這裡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 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出題預測】

1.請將首聯所展現的畫面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答:遠遠望去,青翠的山巒靜靜地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好一幅動靜相生、寥廓秀麗的圖景!說明:意近即可。

2. 請簡要分析尾聯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答:離別時揮手告別的動作表現了依依惜別的心情;馬鳴猶作別離之聲,襯托了離情別緒。說明:意近即可。

《送友人》原文賞析4

《送友人之京》作品介紹

《送友人之京》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0卷。

《送友人之京》原文

送友人之京

作者:唐·孟浩然

君登青雲去,予望青山歸。

雲山從此別,淚溼薜蘿衣。

《送友人之京》註釋

①揚雄《解嘲》:“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

《送友人之京》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送友人之京》繁體對照

全唐詩卷160送友人之京孟浩然

君登青雲去,予望青山歸。

雲山從此別,淚溼薜蘿衣。

《送友人》原文賞析5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參考翻譯

寫翻譯

譯文及註釋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註釋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⑵白水:清澈的水。

參考賞析

寫賞析

鑑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註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後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並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 鬱賢皓疑為於玄宗天寶六載(747年)於金陵所作。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送友人》原文賞析6

原文: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詩詞賞析:

這是是送別詩中的名篇。全詩四句,前兩句寫別浦晚景句,第三句是對友人的慰勉,末句抒寫離情之苦。此詩的最大特點是隱含了《詩經》名篇《秦風·蒹葭》的意境,運用引用的修辭手法,以景開篇,以情點題,層層推進,處處曲折,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塞山色共蒼蒼。”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水國之夜是籠罩在淒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

前兩句寫別浦晚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可知是秋季,這時節相送,當是格外難堪。詩人登山臨水,一則見“水國蒹葭夜有霜”,一則見月照山前明如霜,這一派蒹葭與山色“共蒼蒼”的景象,令人凜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處不盡是寫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蒹葭蒼蒼”兩句以下“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的詩意,以表達一種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運用這種引用的修辭手法,就使詩句的內涵大為深厚了。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詩的後兩句是說,誰說友人千里之別從今晚就開始了?可離別後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語,使人聯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寫情》)的名句,從而體會到詩人無限的深情和遺憾。這裡卻加“誰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遺憾之意,不欲作“從此無心愛良夜”(李益《寫情》)的苦語。似乎意味著“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種慰勉的話語。這與前兩句隱含離傷構成一個曲折,表現出相思情意的執著。

末句提到“關塞”,大約友人是去邊關了,那再見自然是難了,除非相遇在夢中。不過美夢也難以求得,行人又遠在塞北。“關塞長”使夢魂難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況“離夢杳如”,連夢新來也不做。一句之中含層層曲折,將痛苦之情推向高潮,此等的苦語,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麴折。全詩詩情的發展,是先緊後寬(先作苦語,繼而寬解),寬而復緊,“首尾相銜,開合盡變”(清劉熙載《藝概·詩概》)。

“絕句於六藝多取風興,故視它體尤以委曲、含蓄、自然為高。”(《藝概·詩概》)此詩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語,使內涵更豐富;詩意又層層推進,處處曲折,愈轉愈深,可謂兼有委曲、含蓄的特點。詩人用語既能翻新又不著痕跡,娓娓道來,不事藻繪,便顯得“清”。又善“短語長事”,得吞吐之法,又顯得“空”。清空與質實相對立,卻與充實無矛盾,故耐人玩味。

《送友人》原文賞析7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離別,寫景,浮雲,落日

  【名句】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出處】

唐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註】

空中的白雲飄浮不定,像你從此遊蕩各地,我無法與你重逢;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

  【說明】

《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起句點出送友遠行時的景物環境,繼寫友人別後將如孤蓬萬里,不知要飄泊到何處,隱含不忍分離之情。後四句寓情於景,把惜別的情思寫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

  【賞析】

李白的送友詩,除了《贈汪倫》之外,以這首五言律詩最為有名。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只見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流。景物色彩明麗,毫無離別時的悲傷情調。“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此地一別,你就要像隨風飛轉蓬草一樣,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流露出對朋友的不捨之情。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兩句,對仗十分工穩,“浮雲”對“落日”,一浮一落;“遊子意”對“故人情”,一個不捨,一個情深。天空中的白雲隨風飄蕩,任意東西,而遠行的遊人正像天上的白雲一樣,行蹤不定,由不得自己的志向;遠處夕陽徐徐而下,似乎是不忍心離開世間,而故意慢悠悠地下落,這正像詩人對朋友眷戀不捨的心情。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詩人將情感與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潔白的浮雲,火紅的落日,色彩鮮明,氣韻生動,雖有無盡的惜別之情,仍保持一種瀟灑與詩意。更多有關離別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揮一揮手,策馬而行。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不斷地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送友人》原文賞析8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註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白水:明淨的水

為別:分別

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是一工對,“青”“白”是顏色對,“山”“水”是同類對,“橫”“繞”一動一靜為反對,“北”“東”為方位對;“郭”“城”為同類對。其中“城”與“郭”互文見義。此聯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交待了送別時的大場景,而且山靜水動又是詩人與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徵:一靜一動,我留君去,一北一東,自然的引起下聯。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切景語皆為情語”之說,此聯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頷聯是應該用對仗的。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佛教將“愛別離”視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諳人性的;今人猶視出遠門為畏途,何況交通不便、資訊難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離愁別苦?之語。離別之苦是雙方的,但詩人在此最為關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風霜,“孤蓬萬里徵”一句有不盡的關切殷情。俗雲“在家千日好,出外當時難”,更何況此行是。“萬里”長征呢!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無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

接下來頸聯則感情平緩,止住了傷痛。離別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銘記此斷腸時刻,牢記住對方,慢慢的將一種相思化作兩地閒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從語法修辭角度看,此聯是名詞語,四個名詞短語之間不用謂語連線,其間留有空隙,可由讀者去填充創造。

浮雲既有飄忽不定的特點,也有相對靜止的特點,當無風之時,雲的凝重常讓人看不出其動態,杜甫有“雲在意俱遲”詩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為遊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複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落日長河圓”,但願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如此理解又呼應了“孤蓬萬里徵”一句。

尾聯瀟灑自然,餘味無窮。再見了,朋友!揮手之餘,友人身影漸漸遠去,不可復識,但那可親的友人坐騎似諳人性,仍從看不到的遠處蕭蕭長鳴,娓娓辭別而又報導平安的資訊,將離別的場景及情緒變得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