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

校園 閱讀(1.4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

在教學前我準備了24個小正方體。上課時我告訴學生這些小正方體的體積是一立方厘米,那麼它的稜長是多少呢?學生答一釐米。接著我運用這些小正方體分別擺成不同長寬高的長方體,每擺出一個長方體,就讓學生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數出這些長方體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它的體積是多少?並根據課本上的表格及時做好記錄。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條件的積與數出來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的體積的的'計算方法。小組討論結束後,請代表發言,學生因為在小組內已經進行了討論、驗證,直接就出了正確答案。然後師生共同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出來: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接著,讓學生自己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通過學生的回答,我趁機提醒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運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當學生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直接出示了兩個立體圖形,讓學生運用公式求出他們的體積。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強化記憶。

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是什麼樣子呢?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來推斷,接著用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如果讓學生自己準備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並觀察正方體的數量與體積的關係,讓學生更直觀的明白長乘寬來自一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

2.注意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2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1、教師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材料教,更是一種創造和發展。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發現總結出統一計算公式,並熟練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我認為選擇這樣的材料不僅有助於學生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材料的發展,能促使學生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2、學生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

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但學生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並不那麼為大家的行動所接受。

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能不能解決那些連成人都會感到困惑的問題?當我們把問題“V=sh這個公式,在實際計算中哪些地方能應用到?”展現在學生面前時,發現並不如我們所預料的:學生無法解決。但是我相信學生確實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我們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能的時間和空間,隱藏在學生頭腦中的潛力就會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噴湧而出。關鍵是要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和空間,只有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當然,每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能不能把儘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學習?再說,今天給學生留有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那麼,在今後學生就會有更大的收穫和發展。欲速則不達,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為了急於求成,造成留給學生要記憶的東西不少,學會思維的東西卻不多這一大遺憾嗎?

3、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一種不錯的教學。近日聽到有人說:“授人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場。”我很贊同這樣的說法。這節課,我基本上沒有講,整堂課都體現了學生的參與。要開發學生的潛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必要的條件,但完全不必為學生準備充分的條件。我們只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漁場”,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學生才能真正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3

一、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

首先,我讓學生求由體積是1立方厘米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通過練習,使學生感知:體積是由若干體積單位組成的。接著,提出問題:是不是我們都可以用擺小方塊的方法來求一個物體的體積呢?從實際情況考慮,讓學生體會到,要求一個物體的體積,必須有一個新的方法才能解決,從而引匯出探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激發他們探索長方體體積的慾望。

二、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教學時,讓學生用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學生自制的),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資料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時,一行要擺幾個小正方體(即表示長方體的長),擺幾排(即表示長方體的寬)擺幾層(即表示長方體的高)。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拼擺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時,花了較多的時間。

2、在本節課的學生彙報環節當中,學生在彙報時語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4

本節課教學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課始,我出示了一個用蘿蔔做成的長方體(長3釐米、寬2釐米、高2釐米),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受上節課的影響,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個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數數。就得出了這個長方體的體積。

(一)首先創設無法在視覺上比較體積大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求知慾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採用一生的方法計算,在通過動手操作,擺擺、算算,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求長方體的體積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體的個數,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最後藉助小組合作交流,經過歸納、推理,揭示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公式的來源、理解特別深刻,真正賦予知識的個人意義。

(二)我又請學生介紹數的方法,先數第一層的個數,再乘層數(相當於高),第一層也就是看看有幾行(相當於寬),每行有幾個(相當於長),這是全班學生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緊接著讓學生擺,記錄.再討論交流發現出了體積公式。雖然這裡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以至於後面學生鞏固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但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的。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維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實踐運用,讓學生感到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更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後,出示魔方,讓學生嘗試解決它的體積,通過動手量、算,自然地遷移和轉化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四)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得自主,學得快樂,並學有所獲。不但能做到較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靈活的運用遷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習新知,既訓練了思維又培養了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5

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於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啟發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絡,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並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為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現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於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起思考,去發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幾點缺憾:

1。課堂教學略顯前鬆後緊,控制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2。在評價方面缺乏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實質性的評價。

3。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做的不夠。一些學生思維不夠活躍,課上大膽交流的意識不強。這是教師關注的不夠,應該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也參與近來,與大家一起體驗成功的樂趣和成長的快樂。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好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成功之處:

1.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擺放小正方體,並在數中記錄。讓學生能夠自己探索,經歷過程。

2.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資料,體會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獨立推匯出體積公式,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

1.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沒有說明每次必須要把12個小正方體全部用上,導致學生開始出現用4個5個的小正方體擺的情況。浪費課堂寶貴時間。

2.學具收好後仍然有個別學生的注意力在學俱上,導致課堂效率不高。

改進措施:

1.規範語言,嚴謹教學

2.規範課堂,提高效率。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7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好似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成功之處:

1.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擺放小正方體,並在數中記錄。讓學生能夠自己探索,經歷過程。

2.讓學生觀察表格中的資料,體會長方體的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獨立推匯出體積公式,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但是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

1.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沒有說明每次必須要把12個小正方體全部用上,導致學生開始出現用4個5個的小正方體擺的情況。浪費課堂寶貴時間。

2.學具收好後仍然有個別學生的注意力在學俱上,導致課堂效率不高。

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通過學生的回答,我趁機提醒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運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當學生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我直接出示了兩個立體圖形,讓學生運用公式求出他們的體積。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強化記憶。

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會是什麼樣子呢?根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來推斷,接著用推導長方體體積的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不難。實現平穩過渡,使學生樹立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信心。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1.如果讓學生自己準備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並觀察正方體的數量與體積的關係,讓學生更直觀的明白長乘寬來自一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

2.注意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8

一、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實物,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實際應用,學生是在掌握了體積的概念和單位等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幾何體來進行教學,如粉筆盒、課本和長方體的橡皮擦等實物,教學前教師可以先準備一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個,運用這些小正方體按小組分給學生,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擺成不同長寬高的長方體,再數出這些長方體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接著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擺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再觀察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三個條件的積與數出來的小正方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然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出長方體的體積的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可以在每個小組中提問學生,你們找出的長方體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你們是怎樣找出來的?在這提問中學生答對的教師要給予肯定,答錯的也要給予鼓勵,然後師生共同把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歸納出來: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用字母表示:V=abh。這樣教學,教師就把學生帶到了從實踐知識上升到理論知識,並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另外,教師也可以用如此類推的方法引導學生歸納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二、運用找到的規律,進行實際操作。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他們是由認識平面圖形上升到認識立體圖形,是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比較模糊,教師應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結合實際的教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強化記憶,如粉筆盒的體積是多少?怎樣求它的體積?要求它的體積必須有哪些條件?(教師可以請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實際量出粉筆盒的長寬高,並把這些條件板書在黑板上,讓全體學生進行計算粉筆盒的體積),當學生準確算出粉筆盒的體積後,教師話峰一轉,你們知道自己的數學課本的體積有多少嗎?你能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嗎?要求出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必須有哪些條件?你能找出這些條件嗎?下面請同學們求出自己數學課本的體積是多少?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通過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9

本節課教學時我主要運用操作實驗法、引探發現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操作實驗、觀察、猜想、發現推匯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全過程,從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要注意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教學中,我先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稜長為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於是我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放手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資料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一內容,比較抽象,教材中用6個小正方體讓學生擺,只能擺3種,不利於學生找出規律。我大膽地讓學生用12個小正方體擺,學生擺到了8種,並記錄整理資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更有利於學生悟出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這樣做可能有人認為費時,但我認為這樣做值得,因為這樣做能讓他們在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的過程中更好地發展認知水平,提高了學習能力。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匯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這種實際操作,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數學的吸引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0

一、聯絡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後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3釐米、寬3釐米、高1釐米的長方體和稜長為2釐米的正方體,看看它們各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採用了讓學生用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係,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若干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資料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匯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製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課中大膽地實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1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之前,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於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啟發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絡,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並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為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現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於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起思考,去發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幾點缺憾:

1. 課堂教學略顯前鬆後緊,控制教學的能力有待提高.

2. 在評價方面缺乏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實質性的評價.

3. 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做的不夠.一些學生思維不夠活躍,課上大膽交流的意識不強.這是教師關注的不夠,應該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也參與近來,與大家一起體驗成功的樂趣和成長的快樂.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2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47~49頁的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在前面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編寫的,在這一單元主要分成四塊: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表面積、體積及體積單位和容積。從直觀形象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藉助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本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於是,我在教學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時,啟發學生聯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聯絡,引導學生根據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自己推匯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

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時,我讓學生對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長方體體積的另一種計算方法;在引導學生推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統一時,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進行比較,從而推匯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並且使他們對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這節教學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過程,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設學生親自探究的情境,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使他們在交流中各抒己見。為了突出重點,對學生在探究中發現的某些結論有的放矢,最終使學生得出了“《長方體的正方體體積的統一公式》”。這樣教學,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學生在這樣一次次的自我發現、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書本知識是前人發現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那還是有待發現的新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步驟去自覺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發現新知,從而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成功的體驗,這比教師急於下結論要好得多。學生一時不能發現的問題,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這時教師絕對不能暗示、替代。這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今後採取的措施

1、面向全體,關注大多數學生

2、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3、改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3

一、聯絡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是在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和體積的單位以後教學的,教師通過切開一個長4釐米、寬3釐米、高2釐米的長方體,看看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引入計量體積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是不能用切開的方法來計量物體的體積的.教師採用了讓學生用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拼擺長方體的實驗,引導學生找出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教師考慮到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係,考慮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如,不是所有物體都能切開,)怎樣才能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如,找到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公式,)從而從實踐上升到理論,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教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學時,教師給了學生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讓學生擺放出不同的長方體,並把長、寬、高的資料填入表格中,啟發學生思考,根據記錄的長、寬、高,擺這個長方體一排要擺幾個小正方體,要擺幾排,擺幾層,一共是多少個小正方體。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個長方體所含小正方體的個數,與它的長、寬、高有什麼關係。最後,通過學生自己比較、發現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教師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匯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正是教師正確把握了本冊教材的重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強實際操作。通過實際觀察、製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觀念阻礙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創造力的培養,要改變傳統觀念就要實現三個轉變:教學目標,由以知識傳授為主改為增長經驗、發展能力;教學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改為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氣氛,由以嚴格遵守常規改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在本節課中大膽地實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讓每個聽課老師都能感受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4

本節課教學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課始,我出示了一個長方體模型,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受上節課的影響,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個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數數。就可以得出了這個長方體的體積。

首先出示書本例題,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讓學生無法在視覺上比較體積大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求知慾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在通過動手操作,擺擺、算算,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求長方體的體積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體的個數,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最後藉助小組合作交流,經過歸納、推理,揭示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其次,我又請學生先說出你是怎麼數的?先數第一層的個數,再乘層數(相當於高),第一層也就是看看有幾行(相當於寬),每行有幾個(相當於長),這是全班學生用的最多的方法。緊接著讓學生擺,記錄.再討論交流發現出了體積公式。雖然這裡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以至於後面學生鞏固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但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的。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維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

最後,掌握了公式,就要能夠實踐運用。讓學生感到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更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後,出示魔方,讓學生嘗試解決它的`體積,通過動手量、算,自然地遷移和轉化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本節課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得自主,學得快樂,並學有所獲。不但能做到較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靈活的運用遷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習新知,既訓練了思維又培養了能力。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教學反思15

本課學習之前,孩子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V=abh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V=a3,為了溝通這兩個公式之間的聯絡,減輕學生記憶的負擔,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為以後學習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打下基礎,本節課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公式,即底面積乘高。

課始我引入了古代數學家計算長方體體積的方法引入:

西漢末年我國古代數學家編撰了一本不朽的傳世名著《九章算術》。這本書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關體積計算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就是說,先用邊長乘邊長得底面積,再乘高就得到長方體的體積。

目的'是想讓孩子們知道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家已經明白了怎麼計算長方體的體積,讓他們明白我們在此基礎上學習肯定能學得更出色,從而激發孩子們學好數學知識的情感。

接著圍繞四個問題展開討論:

(1)看完這段敘述,你想到什麼?

(2)這段文字中描述的長方體有什麼特徵?底面積指的是哪一個面的面積?

(3)古代數學家是怎樣計算長方體體積的?它與我們今天掌握的計算方法相同嗎?為什麼?

(4)怎樣將這個長方體變成一個最大的正方體?它的體積怎樣計算?

這四個問題為孩子們思考、交流並推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統一公式起了一個導航的作用。它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之間的關係的認識,滲透了幾何變換的思想方法,也讓孩子們感受我國數學的源遠流長。

在第三個問題的交流中,我主要引導學生將自己掌握得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和古代數學家總結出來的底面積乘高進行對比,在交流對比中明白長乘寬或者稜長乘稜長其實就是底面積,之後,在調整中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統一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次對比,使孩子們對原有的計算公式進行了重組,使他們對柱體體積計算方法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也為日後學習各種柱體體積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