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選11篇)

校園 閱讀(1.46W)

高一思想政治課是高中政治的基礎,是大學聯考需要複習的內容,同學們不可忽略。下面是關於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的內容,歡迎閱讀!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精選11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

一、考點導航

1.瞭解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2.理解貨幣的產生與本質

3.理解貨幣的基本職能

4.瞭解紙幣的含義,理解紙幣發行規律及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5.瞭解信用卡的含義、功能及優點

6.瞭解外匯與匯率

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二、知識網路(板書設計):

商品的含義、基本屬性貨幣的本質貨幣的產生、含義貨幣的本質價值尺度

揭開貨幣的貨幣的基本職能貯藏手段

神祕面紗其他職能支付手段

世界貨幣

紙幣的含義

神奇的貨幣紙幣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的優點

信用卡的含義

使用信用卡的優點

轉帳支票

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種類外匯現金支票

外匯的含義

外匯匯率(匯價)

人民幣幣值穩定的含義及意義

三、考點疏理

1.商品的含義及基本屬性

(1)商品的含義。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①構成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勞動產品;

二是用於交換。

②不同的商品能夠進行交換,是因為它們都是勞動產品,生產它們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腦力,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③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

(2)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係

①統一:任何商品都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②對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時擁有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商品生產者和購買者,對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兼得。商品生產者要想實現商品的價值,必須把使用價值讓渡給購買者,而購買者為了得到使用價值。也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給生產者,當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離時,意味著交換的實現。

2.貨幣的產生、含義與本質

(1)貨幣的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貨幣的產生。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注:偶然的物物交換不是等價交換)

(3)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4)對待貨幣的正確態度。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著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

【注意】

(1)貨幣與商品的關係: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與其他商品不同,貨幣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商品。

(2)貨幣與一般等價物的關係:一般說來,要求作為貨幣的商品具有以下四個特徵:價值比較大用較少的物品能進行較大的交換;易於分割,分割之後不會減少價值,又給交換帶來方便;便於儲存,不會因為儲存時間的長短而使價值發生變化;便於攜帶,以便在較大的範圍內進行交易。但商品交換關係很發達時,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就成為貨幣。所以馬克思說:“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3.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①含義:是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大小的職能。

②原因之所以貨幣能充當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並不需要現實的貨幣。

③價格與價值的關係。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

①含義: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用現實的貨幣,不能用觀念上的貨幣。

②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一定規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的流通速度所決定。

③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關係:

第一,區別: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貨幣的一種基本職能,而商品流通則是商品交換的一種形式。

第二,聯絡: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於有了貨幣,才有了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貨幣在這個流通過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這也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進行交換。有人說,流通手段強調的只是一個“點”,而商品流通則強調一條“線”。

(3)貨幣的其他職能

①貯藏手段。退出流通領域,作為財富被儲存起來,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②支付手段。是隨賒賬買賣出現的是買賣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貨幣。指貨幣越出國內市場,在世界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一般來說,只有貴金屬才能充當世界貨幣,現在某些紙幣也具有了這個職能。

【注意】

理解價值尺度職能,建議緊扣“衡量”、“表現”、“執行”。

4.紙幣的含義、發行規律,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金屬貨幣。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2)紙幣

①紙幣的產生與演變。貨幣出現以後,推動了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金屬貨幣最初是以金銀條塊的形式流通的;而後出現了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與面額價值的鑄幣;後來有產生了作為價值符號的紙幣;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儲存、轉賬、購買、支付的“電子貨幣”。即:金屬貨幣——鑄幣——紙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②紙幣的含義。紙幣是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優點有:第一,紙幣印刷成本比金屬貨幣鑄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紙幣避免了鑄幣在流通中的磨損,可以防止貴金屬的無形流失;第三,紙幣比金屬貨幣更容易保管、攜帶和運輸。

③紙幣的發行與流通。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如果不相符,則可能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經濟現象,勢必會影響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④紙幣代替金屬貨幣以後,人們通常把流通中的紙幣稱之為貨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貨幣,主要是紙幣,因此,掌握有關紙幣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參與經濟生活。

【注意】

(1)紙幣的發行量客觀上是有一定的規定。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否則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

(2)共性:它們都是由於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實質與原因);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與經濟秩序(危害與影響);都需要國家的巨集觀調控,保持經濟總量平衡與結構優化(對策)。

(3)其實,它們的不同點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識:

(1)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前者是用紙幣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後者是雙方通過銀行轉帳來完成經濟往來的收付行為。

(2)經濟往來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含義:信用卡是具有消費、轉賬結算、存取現金、信用貸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電子支付卡。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費、結算、查詢為一體,能減少現金的使用,簡化收款手續,方便購物消費,增強消費安全,給持卡人帶來諸多便利。

②支票

含義: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憑證,是出票人委託銀行等金融機構見票時無條件支付一定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收據。

種類: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

【注意】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相繼發行牡丹卡、金穗卡、長城卡、龍卡。

5.外匯與匯率

(1)外匯

①外匯的含義及其特徵。外匯是指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外匯是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資產,既可用於國際支付,還能兌換成其他形式的外幣資產。

②外匯與外幣。外幣與外匯是兩個既相聯絡,又有區別的範疇。首先,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外幣有價證券、外幣支付憑證、其它外匯資金等內容;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

(2)匯率

①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它是在使用外匯時必須與本國貨幣折算而產生的。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我國採用100單位的外幣兌換多少人民幣這種直接標價法形成人民幣外匯牌價。

②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外匯供給與需求、經濟增長率、利率水平、國家對於貨幣政策的干預、市場預期、外匯投機活動等。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本國貨幣與外幣相比發生貶值與升值的變動。匯率變動的影響,包括升值和貶值的影響。

6.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

含義: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意義:對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

(1)外匯執行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

(2)執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一般不是本國貨幣,而是外國貨幣即外匯,對中國而言,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都是外匯。(首先,外匯包含外幣,但外匯不等於就是外幣,外匯中還包括其他內容,外匯的主要內容是外幣支付憑證。其次,外匯包括外幣,但外幣並非都是外匯。通常情況下,只有可以自由兌換的外幣才是外匯,因為外匯的實質是國際支付手段,如果某種貨幣不能自由兌換,它就不能成為國際支付手段。)

(3)外匯主要是用於國際市場上國際間的結算。一般來說,在國內市場不需要支付外匯,只要支付本國貨幣即可。我國的本幣就是人民幣。

(4)下面以本國貨幣貶值為例說明對於經濟的影響。

第一,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漲,引起通貨膨脹。

第二,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本幣貶值有利於本國的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國的商品勞務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本國旅遊業的發展。

第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工業國的貨幣貶值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貿易收支,引起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

(5)理解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意義是從國家、人民、世界等三方面歸納。

7.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1)在一定意義上,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存在著商品貨幣關係,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從本質上看,它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2)貨幣,俗稱金錢。對於金錢,要取之有道。用正當手段賺錢,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致富,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是光榮的;對於金錢,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於做最有意義的事。

(3)如何看待金錢,如何獲取金錢,如何使用金錢,體現出不同的金錢觀。正確的金錢觀,指導我們理性地對待金錢,通過合乎道德與法律的正當途徑掙錢,把錢用到有利於國家社會,有利於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於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靈魂更純潔,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愛國熱情,堅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立場。

(二)知識目標

1、識記國家的本質、我國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專政的特點。

2、理解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民主與專政的關係。

3、運用生活實際說明我國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分析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意義。

(三)能力目標

從具體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辯證分析能力、理論聯絡實際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能力。

(四)內容目標

引述憲法對公民政治權利和義務的有關規定,說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

提示與建議

聯絡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觀察身邊的政治生活現象。

活動:從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從對所在社群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積極表現。

討論:有序或無序參與政治生活的代價與後果。

重點

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人民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意義。

難點

民主與專政的關係。

教學過程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樣性質的國家中,我們公民處於什麼地位,有哪些政治權利、政治義務,如何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本課將我國的國家性質、公民的權利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等方面去揭開國家政治生活的神祕面紗。

一、面對新舊社會兩次特大洪災的思考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4頁材料,同時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

1、從社會制度方面看,兩次洪災發生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中國廢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2、從國家政權方面看,國家政權從掌握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手中,併為其服務,轉變為掌握在人民手中,為廣大人民服務。

二、廣泛、真實的民主

1、國家的基本理論

(1)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從歷史上看,國家是在什麼條件下產生的?它的產生、存在有什麼作用?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討論後作出進行點評。

(2)從本質上講,國家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頁“專家點評”,瞭解國家性質的有關常識。學生活動:閱讀課本。

(3)國體及其決定因素。國家的性質又稱國體,是由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決定的。(引導學生思考說明什麼問題?) 根據國家性質不同,可分為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屬於社會主義國家。

2、我國的國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國憲法對國家性質的明確規定。教師活動: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社會各階級、階層在我國社會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關係。請大家思考討論這個問題,並總結我國政權的特點。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

教師總結:國家政權的領導階級是工人階級,階級基礎是工農聯盟。最大特點在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掌握政權,享有民主,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因此。政權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明確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知道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權;瞭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2)能力目標: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運用事例說明關於人民代表大會行使職權的具體表現;增強收集相關資訊、選取有用資訊的能力,能多渠道將人代會的有關資料用於知識學習;鍛鍊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人大代表團會議討論模擬加強辯證看待問題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人民代表大會的學習,明確我國具有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堅定熱愛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信念;通過對人大代表的瞭解,樹立權利、義務不可分割意識;通過模擬與討論,從公民如何參與政治活動角度進一步增強學生公民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人民代表的權利與義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從生活出發,激趣引入

課前準備:

教師:正確評價學生的討論,並就第1題做出歸納:

(1)我國是個地廣人多的國家,所以不可能十三億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開會。

(2) 人民當家作主是否意味著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利,在我國,人民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那就是廣大人民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選出人大代表,由他們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並由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檢察等機關,具體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

老師: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包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二者的關係是怎樣的?哪一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更為重要?為什麼?

學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共同構成了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完整體系,但全國人大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老師:對。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在性質、地位、職能等方面與地方各級人大存在很大差別,我們一起來了解二者的具體內容。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性質: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2)地位:在我國國家機構中居於最高地位,其他國家機關都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3)職權: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老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6頁,思考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是指什麼。

學生:立法權:制定法律的權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是我國的立法機關。省、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備案。

決定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人大會,依法決定國家和本行政區內重大事務的權力。

任免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會,對相關國家機關領導人員及其他組成人員進行選舉、任命、罷免、撤職等權力。

監督權: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的權力。

老師:教材第54頁的圖片材料中全國人大行使了哪些職權?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閱讀教材,認真思考並積極討論)

學生:選舉出體現了它的任免權;審議並通過《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它的監督權;審議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體現了它的立法權。

老師:全國人大擁有最高權力,它可以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那麼你們知道全國人大的會期一般是多長嗎?

學生:大約半個月。

老師:對。那麼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涉及全國的重大事務由誰來處理呢?

學生: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全國人大的部分職權由全國人大會行使,以便更好地發揮最高權力機關的作用。

(4)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

3.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1)性質: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2)職權: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3)作用: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本行政區域內的一切重大問題,並負責監督實施。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共同構成我國國家權力機關體系,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規律總結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行政、審判、檢察等機關具體行使國家權力,三者說法有差別。

(2)全國人大與地方各級人大在性質、職權、地位上的差別,把握全國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級人大產生同級其他國家機關,並不是說所有國家機關都由全國人大產生。

問題情景2: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那麼,國家權力機關是由誰組成的?他們是怎樣產生的?有哪些職權?

自主學習學生結合視訊材料和閱讀教材,認真思考。

合作探究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過程評價

此環節旨在讓學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應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保證,使他們在將來成為人大代表時,也能自覺樹立忠實履職的意識。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的探討,我們知道了人大作為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發揮的怎麼樣,還與人大代表有著密切的聯絡,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全國人大代表呂華榮,一起來學習人大代表的相關知識。

二、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合作學習

老師:人民代表大會是由誰組成的?

學生:人民代表,這從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

老師:也就是說,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地方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級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老師:那麼,人民代表是怎樣產生的?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6頁“相關連結”,人大代表的產生的方式與任期。

2.人民代表的產生方式和任期

學生:(閱讀教材後回答)

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各級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師:在這裡應注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的,但在具體產生方式上,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是由間接選舉產生的,即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如十屆全國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別行政區的人民代表構成的'。而縣、鄉鎮兩級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選舉的方式選舉出來的,即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

3.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老師:在視訊材料中,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那麼,人大代表依法享有哪些權利和義務?

學生:人民代表的權利:除審議各項議案、表決各項決定外,還享有提案權和質詢權。提案權是指人民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向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議案的權利。質詢權是指人民代表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式,對政府等機關的工作提出質問並要求回答的權利。

活動:角色扮演、體味責任

情景設定:大螢幕展示一組圖片,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麼看?》

某校校門口每天一到放學時間就會“呼啦”出現許多流動小吃攤,看起來種類豐富,賣相誘人,學生趨之若鶩。對此小販喜笑顏開,過路行人紛紛側目,而附近居民則無奈搖頭。

現在我們高一(6)班就是山東省代表團,在座“代表”依座次分為“山東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經濟界代表”3個討論小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該怎麼做”為議題進行小組內討論,每組推薦出一個最佳議案,再拿到會議上進行討論。

教師準備:

事先預設好代表的立場,以便與學生課堂的發言作對比歸納。例如:“山東市民代表”應注重從流動小攤與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開,“教育界代表”可從流動小攤與學校環境衛生,學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觀分析,“經濟界代表”則需從經濟生活角度提出見解。

學生髮言後,教師點評:從大家的發言來看,大家的社會責任意識都很強,相信將來大家不管是否能當選為人大代表,都能夠關注國家的命運,關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做一個盡責任的公民。相信未來中國政治的春天屬於我們在坐的每一位同學。

老師: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該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

學生:在自己參加的生產、工作和社會活動中,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絡,聽取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監督。

老師: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權利的同時,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責。

規律總結

1.人大代表產生於人民,權力源於人民,人大代表理應忠實履行人民賦予的職責,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因此,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人民代表與人民的關係。

2.人民代表的權利與人大的權力不能混淆。

課堂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有關知識,通過對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組成、職權以及人大代表的權利與義務等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進一步感受我們的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4

一、教學內容

(一)課題: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政治第三冊《文化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課時——“文化與經濟、政治”

(二)主要學習內容: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1)在經濟基礎上相互影響: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並反作用於經濟、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響是不同的。

二、學生分析:

在高一思想政治課的兩個模組中,學生分別瞭解了經濟、政治的基礎內需,並在前一框題中懂得了文化的含義,對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三者的關係的理性認識基本上是空白。

三、設計思想

(一)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覺得“政治課內容就在我身邊”教學過程活動化,讓學生能在課堂上體驗所學的內容

(二)教學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自主學習

(三)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2、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標: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全面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意識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養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匯入新課:引導學生閱讀P9材料,並思考所提問題。

點評:人們的經濟、政治活動中滲透著文化的作用

閱讀材料,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開門見山

直奔主題

請學生推薦對自己影響力或最喜愛的文化活動或文藝形式

積極發言體會“政治課內容就在我身邊”,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過渡到下一步內容

2、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1)在經濟基礎上相互影響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

引導學生閱讀P10“專家點評”,並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點評:這段話說明了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閱讀積極思考並

討論問題

問:你對《三國演義》印象如何?

積極發言

用學生熟悉的內容更能達到通俗易懂濟的集中表現;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並反映經濟和政治(幻燈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問: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是否意味著文化的變化

發展與經濟、政治絕對同步?

思考並回答問題

反問往往能帶來學生的積極思考,給他們以深刻的印象②文化反作用於經濟、政治,給經濟、政治重大影響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 進一步體會三者的關係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2、理解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目標

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戰略任務的重要性,從而增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2、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

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1、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設定情景,充分利用資料、圖片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點撥下主動思考、自主感悟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列舉日常生活的各種現象,讓學生指出其中哪些是屬於文化現象。

下列屬於文化現象的有:

(1)工人、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2)參加學校運動會

(3)參加演講會、辯論會

(4)旁聽一次聽證會

(5)參加文學社、書畫協會、讀書俱樂部

(6)合唱團、舞蹈隊、時裝表演隊

(7)瀏覽網站,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

(8)某國議員競選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1.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切實提高中學德育工作和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認真學習和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關注大學聯考,明確所教年級的教學目標的要求,從整體上確定與把握教學內容,以《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結合當前教學改革的新形勢,學習和實踐新的教學理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模式。

二、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任教高一(1)班的政治教學,學生基礎較好,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大多政治生學習方法不太恰當,停留在學習積累的水平上,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學習目的不太明確,學習起來無計劃,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影響成績的提高。

三、教學目標

通過《思想政治》高中必修2的教學,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礎知識,明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瞭解國家進行政治建設的目的和狀況。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覺悟,能夠初步說明最常見的政治現象,提高參與政治活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政治學知識判斷社會現象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黨的政策的指導下,依據國家法律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在我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教材分析:

在《政治生活》內容裡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是教導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第二單元《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教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第三單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怎麼樣建設政治文明,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是讓學生懂得嘹望國際政治,此書本的編寫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教育與順應時代發展相統一,注重思想政治發明感想的引導和學生成長階段的特點相結合,突出政治與生活的聯絡,構件以生活為基儲以學科為支撐的模組課程,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對於我們學校堅持以德育為主、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和要求:

積極學習課改相關精神和新課程標準,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貫徹三維教學模式,探討新課程的實現方法。

1、重點工作:本學期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主抓基礎知識,每一單元的複習都以基礎知識為主,讓學生腦子裡有清晰的線索。

(2)多研究一些習題,選擇適合我校學生的習題,紮紮實實的做題。

(3)培養學生的做題技巧,使之掌握考試的方法。

2、措施:

(1)根據該年級學生的特點,認真組織好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效率。認真備課,備好學生,提高上課效率。

(2)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真正認識政治學科,改變國中政治的原有習慣,學會理解記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好政治。

(4) 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有效地探索和實施研究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思考獲得結論。儘可能的在課堂上組織更多的興趣活動,讓枯燥乏味的政治課能夠在每一個學生眼裡成為一節生動的活動課,讓學生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和認識,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成績。

五、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7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瞭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難點:物質的含義、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教學方法

(1)運用比較分析法,講述法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我們在第一單元裡知道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準是“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我們也知道了,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和科學材料為基礎,科學回答了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物質呢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呢現在就先讓我們來看看物質的概念。

一、什麼是物質

探究一:

(1)請看書P9最後一段,判斷下面哪些是屬於物質

空氣、小狗、信念、青蛙、樹木、精神

(2)物質有何特性

知識點一:

1、物質的含義: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學生找主幹:物質是客觀實在。

注意:①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比如我們窗外的高山、樹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願意不願意,它們都聳立在那裡,是不會依賴於人的意識的,我們說物質具有客觀性。

②物質有可知效能被人們所認識。比如我們剛才說的高山、樹木,我們能夠感覺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們說物質具有可知性。

(3)物質等同於具體的物質形態嗎

通過動物的例子來說明:小狗、小貓、小雞等動物是它們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們是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而動物就是對它們共性的概括。這裡的“動物”就是物質,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也是對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因此物質不等同於具體的物質形態。

◇具體的物質形態與哲學上物質概念的關係是什麼

區別:哲學上物質概念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

聯絡:哲學上物質概念是從具體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只能存在於具體的物質形態中,並通過具體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

注意:兩者是個性與共性、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抽象的關係,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二、世界是物質的

老師: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要驗證世界是物質的,就要分別說明自然界、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才行。

探究二:著名詩人屈原在其詩篇《天問》中對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如“天地永珍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賢凶善惡之報,神奇鬼怪之說”進行了詰問,表現了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精神。柳宗元在《天對》中對這些問題作了回答。他認為,晝夜交替,萬物從矇昧狀態變化發展,這一切都只是由於存在著“元氣”的緣故。表現除了其對宇宙本質的天才般的認識。

思考:

(1)宇宙是神創造的嗎

(2)結合材料,柳宗元天才在哪裡同時他的觀點有何侷限性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物質的含義

2、能夠理解世界的物質性

能力目標:

1、體會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瞭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從世界本質問題上認識有神論的荒謬性,鮮明地反對神創說,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教學難點:物質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三亞真是被上帝寵壞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氣候、最清新的空氣、最和煦的陽光、最湛藍的海水、最柔和的沙灘、最美味的海鮮……。都賜予了這座海南島最南端的海濱旅遊城市。那麼同學們思考,我們這麼美麗的三亞真的是上帝賜予的嗎我們這天地萬物真的是上帝創造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世界的本質。展示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進入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二、交流討論、成果展示:

交流討論一:談談我們身邊的物質,這些與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是一回事嗎

同學們列舉:桌椅、土壤、老師、大海……設疑:這些與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是一回事嗎

(一)物質的概念:

解釋:

(1)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是指它不為我們所動,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歡,它就客觀存在在那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調物質的客觀性。

(2)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能被人們所認識。強調物質的可知性。

(3)客觀實在指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學們剛剛列舉的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而非我們哲學上講的物質的概念。比如同學們列舉的蘋果、芒果的共同點是什麼是水果,這就是我們通過具體的物質形態抽象出共性的。

總結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關係

區別:哲學上物質概念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它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具有哲學上物質共性(客觀實在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滅。

聯絡:哲學上物質概念是從具體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它並不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物質的具體形態中,通過具體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

兩者是個性與共性、具體與抽象的關係。

我們說整個世界劃分為:

所以下面我們就來做一道證明題,分別來證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物質性。

(二)世界是物質的

播放視訊《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學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⑴自然界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同學們舉例:太陽約在50億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億年了

(2)人類產生後,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

交流討論二:人類出現後,創造了許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

圖片展示三亞的新舊變化,我們把三亞改造的這麼美,同學們思考在建設美麗三亞的過程中,給我們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處理和自然的關係呢

小組派代表發言總結:我們在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要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會遭到自然的懲罰。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播放視訊《人類的演化過程》引導學生分別從產生、本質和發展上看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從產生上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思考:

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是什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

(2)從社會的存在來看,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

(3)從發展上看:人類社會遵循的從低階到高階逐步發展的規律也是客觀的。

交流討論三:說一說你的目標,你的理想

同學們紛紛說了自己理想的大學,那麼這些目標是怎麼來的呢是憑空產生的嗎對,是先有了這些大學的客觀存在,才有了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意識,可見人的意識也是社會的產物。

今天這道世界的物質性的證明題我們就完成了同學們來談談我們這節課的收穫。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1、物質的概念

2、世界的物質性

概括出世界的統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物質的含義

(2)自然界的物質性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瞭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問題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難點:物質的含義、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教學方法:

運用比較分析法,探究法,講述法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憶一憶

(1)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侷限性是什麼

我們在第一單元裡知道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準是“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我們也知道了,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和科學材料為基礎,科學回答了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物質呢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呢現在就先讓我們來看看物質的概念。

一、什麼是物質

探究一:

(1)質就是桌椅、黑板、蘋果……嗎

(2)那看不見又真實存在的磁場、超聲波、紅外線是物質嗎它們有什麼共性

知識點一:

1、物質的含義: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學生找主幹:物質是客觀實在。

注意:

①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比如我們窗外的高山、樹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願意不願意,它們都聳立在那裡,是不會依賴於人的意識的,我們說物質具有客觀性,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線。

②物質有可知效能被人們所認識。比如我們剛才說的高山、樹木,我們能夠感覺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們說物質具有可知性。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線。注意:客觀實在性≠客觀存在

客觀實在(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客觀存在(它包括精神、意識現象)

(3)物質等同於具體的物質形態嗎

通過動物的例子來說明:小狗、小貓、小雞等動物是它們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形式,它們是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而動物就是對它們共性的概括。這裡的“動物”就是物質,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也是對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因此物質不等同於具體的物質形態。

◇具體的物質形態與哲學上物質概念的關係是什麼區別:哲學上物質概念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

聯絡:哲學上物質概念是從具體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只能存在於具體的物質形態中,並通過具體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

注意:兩者是個性與共性、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抽象的關係,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練習:甲說:物質是永恆的,不生不滅。

乙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滅,都有產生髮展和滅亡的過程。

A甲觀點正確,乙觀點錯B甲觀點錯,乙觀點正確

C兩人觀點都正確D兩人觀點都錯

二、世界是物質的

老師:如何證明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它的物質性呢

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要驗證世界是物質的,就要分別說明自然界、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才行。

探究二:自然界它怎麼產生的呢你知道哪些關於創世的傳說

請運用有關地球或生命起源的知識再分析一下上帝創世說事背離客觀實際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並理解發展的實質。

【能力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小組合作,學會運用判斷新舊事物的依據去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提高辨別是非、正誤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發展的意識和觀點,增強對社會發展的信心,認同並自覺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發展的實質。

【教學難點】

辨析“新舊事物”的內涵,能夠區分新舊事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詩歌匯入,大螢幕呈現詩句:

①“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②“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③“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師提問:結合對發展普遍性的理解,請同學們判斷,以上詩詞哪一句描述的是發展?

學生回答,教師追問:那為什麼③是發展呢?順勢匯出課題《發展的實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

活動一:看圖話“發展”

① ② ③

教師提問:哪個圖是“發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三幅圖都體現了運動、變化,但只有圖③體現了發展。因為發展是事物具有前進、上升性質的變化,不是迴圈往復,也不是單一的下降趨勢,而是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著的,但並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和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

2.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活動二:合作“析”發展

大螢幕呈現案例:

①電腦算命

②新中國成立

③袁世凱復闢

④共享單車

組織學生以政治小組為單位,進行分組討論:哪些是新事物?理由是什麼?同時分析概括出,什麼是新事物、舊事物?判斷二者的根本依據是什麼?

小組代表回答,教師總結: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在日趨滅亡的事物。

環節三:鞏固提高

結合本課所學,判斷下列哪些是發展?哪些是運動變化?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代替計劃經濟體制

②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

③大氣變暖,海平面上升

④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⑤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①②④體現了事物的前進和上升,體現了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總結。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不能以時間的先後來判斷新舊事物。

作業:課下至少蒐集身邊的10個“新事物”,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文化對人們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的影響,文化對人們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能力目標:能結合材料或舉例分析、說明文化影響的來源、表現和特點;在對文化特點和差異的討論、探究中,提高學生的比較、鑑別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認識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對人成長的意義,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薰陶,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培養自己正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和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看待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教學建議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引導學生自己舉例、分析,並設定一些活動情境,引導學生體驗、討論、分析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和特點,以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列舉近期出現的文化現象或發生的文化事件,以及人們對這些事件的評論。藉以說明,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文化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學習新課

(一)文化影響面面觀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圍繞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兩方面舉例,也可以結合匯入的內容直接切入。

比如:一個外地人在北京生活的久了,就會說一些北京話,言行舉止不自覺地帶有一種“我是首都人”的特有優越感。一些單位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培養成員的團隊意識,增強集體的凝聚力。

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說一說:文化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舉例說明。

第一,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影響因素: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文化程度

交往方式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器物等,也見諸於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

圍繞幾個不同和原因請學生分別舉例說明,還可以結合下面的事例簡析。

見面禮:(相似的還有宴客禮、送客禮、打招呼的方式等)

材料一:西藏的“哈達文化”

在藏族的社會交往中,長期盛行使用哈達這一禮儀之品,是因哈達的豐富文化內涵決定的。藏族人歷來認為潔白、無瑕最能表達和象徵人們真誠、純淨的心願,所以人們自古以來在社會交往中使用潔白的哈達,以表達自己真誠、純淨的心願。因而哈達便早已成為藏民族這一深刻文化心態的重要媒介和載體。

材料二:歐美的“擁抱禮”

擁抱禮是流行於歐美的一種見面禮節。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特別是現代的上層社會中,亦行有此禮。擁抱禮多行於官方或民間的迎送賓朋或祝賀致謝等場合。行禮時,通常是兩人相對而立,各自左臂偏上,右臂偏下,右手環撫於對方的左後肩,左手環撫於對方的右後腰,彼此將胸部各向左傾而緊緊相抱,並頭部相貼,然後再向右傾而相抱,接著再做一次左傾相抱。當代,許多國家的涉外迎送儀式中,多行此禮。

材料三:泰國的“合十禮”

與泰國人交往,不要握手,雙手在胸前合十即可。泰國人把“頭部”視為神聖的部位,千萬不能隨便摸泰國人的頭。還有,如坐著時不能蹺二郎腿、不能用手指著對方、進泰國人家要脫鞋等小細節都要隨時注意。

第二,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學生活動:秦俑被髮掘以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觀眾。現在,假如你是美術家、軍事家、冶金家、社會學家……

(美術家來了,他們慶幸秦俑的發現填補了秦代美術史的空白;軍事來了,他們笑看吳鉤,說秦俑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兵法、兵器和軍陣,提供了真實的資料和場景;冶金家來了,他們手握秦劍,感嘆中國古代冶金術的高超;社會學家來了,他們站在排列有序的秦俑陣前,感慨秦朝的暴政使多少家庭妻離子散、流離失所……)

思考:不同的人為什麼對同樣的物件會有不同認識?這說明了什麼?

不同的人知識、閱歷不同,思維方式也就不同。這種思維方式反過來又影響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說一說:同學們能不能圍繞這三個方面舉些例子說明這種不同呢?

讓學生圍繞不同的文化對三個方面的影響來舉例,教師適當引導和點題。

介紹電影《刮痧》(中美文化差異引起的衝突)

簡介:電影《刮痧》的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城市聖路易斯。主人公許大同五歲的兒子丹尼斯鬧肚子發燒,在家的爺爺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恰恰是“刮痧”成了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許大同百口莫辯。而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理論又無法解釋通過口耳相傳的經驗中醫學。面對控方律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規範的“全新解釋”,許大同最後終於失去了冷靜和理智。一個原來美好幸福的家庭轉眼間變得支離破碎,努力多年、以為已經實現了的美國夢,被這場從天而降的官司徹底粉碎了……

如果學生有興趣,教師可以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做些補充說明。如:

(1)中西方龍文化的差異

在西方人眼裡,龍是一種邪惡的象徵,是一種醜陋的蜥蜴。但在國人的眼中和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祕而強大的生物,象徵的是公正,正義和力量。

(2)中西方繪畫的差異

中國畫的大開大闔、潑墨寫意和歐洲油畫講究的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等完全是屬於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技術範疇,似乎很難有共同語言。歐洲人有時不太能夠理解我們過於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我們有時也會認為歐洲人的藝術技巧過於寫實本分,缺乏靈氣。看多了歐洲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國人有時在感嘆其技法寫實細膩的同時,也會感慨歐洲大師們想象力的貧乏: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非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而我們的祖先不也畫了幾千年了嗎,在那些美麗的仙女旁邊加上幾朵白雲,她們不就飛起來了嗎?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間啊。

(3)中西方吹牛的差異

與中國人不同,美國人很少吹父母兄弟、親戚朋友,更很少誇耀他的家鄉出過什麼人物。要吹就吹自己,吹得不加掩飾。有個美國人瀟瀟灑灑地告訴我他會說漢語,最後我才知道他只會說“你好”和“謝謝”,數數只能數到“6”,“7”是什麼就不知道了。美國人直接吹自己,中國人含蓄婉轉,繞著彎兒吹自己。看起來只是民族性格的不同,其實也與文化的不同頗有關係。美國社會注重個體生命,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要靠自己,誇耀自己家人和親友如何了得沒什麼用處,況且美國人也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仰仗著什麼背景什麼人物才獲得成功的。要找到好工作把握好機會就得推銷自己,推銷自己就常常是廣告化的吹牛。中國社會是群體化社會,中國人特別注重血緣關係以及與周圍人的關係,個人與親朋好友組成一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