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二語文基礎知識

校園 閱讀(1.31W)

學習語文的.時候知識點不可以少,所以就為大家帶來了關於文言文方面的高二語文基礎知識,請看下面:

高二語文基礎知識

  高二語文基礎知識

一、通假字

1、合從締交

2、威振四海

3、倔起阡陌之中

4、 贏糧而景從

5、距關,毋內諸侯

6、張良出,要項伯

7、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9、令將軍與臣有卻

10、因擊沛公於坐

11、雖趣舍萬殊

1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13、或師焉,或不焉

14、振之以威怒

15、既然已

16、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

二、古今異義

1、以為桂林、象郡

2、山東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沛公居山東時

3、約為婚姻

4、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5、亦將有感於斯文

6、古之學者必有師

7、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8、吾從而師之

9、國小而大遺

10、師不必賢於弟子

11、今之眾人

12、韓魏之經營

13、齊楚之精英

14、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15、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16、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17、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18、不抑耗其實而已

三、一詞多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秦無亡知遺鏃之費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吞二週而亡諸侯

河曲智叟亡以應

內立法度

亡去不義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潔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其意學在沛公也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

弟子不必不如師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沛公起如廁

公屨促之,必如約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沛公不、勝杯杓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刑人如恐不勝

乃令張良留謝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使君謝羅敷

此時無聲勝有聲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祠中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以致天下之士 振長策而御宇內

致萬乘之勢

策扶老以流憩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蒙故業,因遺策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因遺策

西舉巴、蜀

因利乘便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因河為池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孫叔敖舉舉於海

因擊沛公於坐,殺之

殺人如不能舉

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乎

置之坐上

再拜獻大王足下/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鄭人有且置履者

卮酒安足辭/不足與謀

乃置酒大會賓客

使子嬰為相

皆為龍虎/客何為者/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為擊破沛公軍/臣為韓王送沛公/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君為我呼入/沛公奉卮酒為壽/若入前為壽/公為我獻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且為之奈何

竊為大王不取也

何辭為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蒙故業,因遺策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因利乘便

合從締交/約從離衡/於是從散約敗

致萬乘之勢

贏糧而景從/張良是時從沛公/毋從俱死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從酈山下/從此道至吾軍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沛公軍霸上

為擊破沛公軍/還軍霸上/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未嘗不臨文嗟悼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據億丈之城,監不測之淵,以為固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引以為流觴曲水

所之既倦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極視聽之娛/悅親戚之情話

舟遙遙以輕颺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夫人之相與

引壺觴以自酌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請息交以絕遊

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征夫以前路

惑而不從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或師焉,或不焉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術語有專攻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山東豪俊並起而亡秦族矣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不念居安思危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 則思知止以安人

求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

塞源而欲流長也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故吾不害其長而已

崤函之固

見長人者好煩其令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養孤長幼在其中

管仲固諫不聽

克終者蓋寡

杳不知其所之也

克已復禮以為仁

思國之安者

操遂能克紹

代百司之職役哉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故不我若也

則又愛之太恩

其土欲故

四、詞類活用

1、 名詞活用

1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序八州而朝同列

3沛公軍霸上

4范增數目項王

5刑人如恐不勝

6道芷陽間行

7履至尊而制六合

8將數百之眾

9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10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

11南取漢中

12天下雲集響應

13贏糧而景從

14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15吾得兄事之

16日夜望將軍至

17常以身翼蔽沛公

18目視項王,頭髮上指

19道芷陽間行/間至軍中

20園日涉以成趣

21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22則思江海下百川

23輦來於秦

24以地事秦

25名我固當

26驪山北構而西折

27吾從而師之

28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29駝業種樹

2、 動詞活用

1此亡秦之續耳

2爭割地而賂秦

3策扶老以流憩

4外連衡而鬥諸侯

5流血漂櫓

6吞二週而亡諸侯

7卻匈奴七百餘里

8序八州而朝同列

9項伯殺人,臣活之

10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11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12燕趙之收藏

13誠能見可欲

14後人哀之鑑之

15東盤遊

3、 形容詞活用

1尊賢而重士

2此其志不在小

3君安與項伯有故

4大行不顧細謹

5倚南窗以寄傲

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7素善留侯張良

8齊彭殤為妄作

9足以極視聽之娛

10會盟而謀弱秦

11庭柯以怡顏

12拔劍撞而破之

13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

14聖益聖,愚益愚

15懼讒邪

16居域中之大

17擇善而從之

18奈何取之盡錙銖

19欲流之遠者/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20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1必固其根本

22則思知止以安人

23巨集茲九德

24非有能碩茂之也

25恥學於師

4、 數詞活用

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2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五、文言句式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亞父者,范增也/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此天子氣也/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4、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

5、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6、 餘威震於殊俗

7、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棘矜,非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8、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

9、 得復見將軍於此/因擊沛公於坐/樊噲覆其盾於地

10、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11、將有事於西疇

12、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為者/何辭為/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

13、復駕言兮焉求

14、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15、樂夫天命復奚疑

17、商君佐之,(秦孝公)內立法度/(四君)約從離衡/(九國之師)叩關而攻秦/(潰敗之軍)伏屍百萬/(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始皇)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18、以(百越之地)為桂林、象郡/收天下之兵······鑄以(兵器)為金人十二

19、威振(於)四海/躡足(於)行伍之間,而倔起(於)阡陌之中/身死(於)人手/子孫帝王(於)萬世之業也/聚之(於)咸陽/委命(於)下吏/沛公欲王(於)關中/沛公居(於)山東時/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還軍(於)霸上/置之(於)坐上/置之(於)地上/僮僕歡迎,稚子候(於)門/寓形(於)宇內復幾時

20、欲呼張良與(項伯)俱去/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項羽)飲/毋從(劉邦)俱死也/君為我呼聲項伯)入/沛公奉卮酒為(項伯)壽/謂(項莊)曰:“······”/若入前為(劉邦)壽/莊則入為(劉邦)壽/急擊勿失(時機)/具告(張良)以事/為(我,代項羽)擊破沛公軍

21、(左右)則與(樊噲)斗酒

22、旦日不可蚤自來謝(於)項王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能)勝

23、引(清流激湍)以為流觴曲水

24、為天下笑者,何也?

25、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吾今為之虜矣

26、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

27、且為之奈何

28、孰與君少長

29、秋毫不敢有所近

30、籍何以至此

31、軍中無以為樂

32、今日之事何如

33、項王未有以應

34、何辭為

3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6、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7、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8、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39、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40、秦人不暇自哀

41、不拘於時,學於餘

42、師不必賢於弟子

43、輦來於秦

44、戒奢以儉

4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46、五步(有)一樓,十步(有)一閣

47、誰得而族滅(秦)也

48、終苟免(刑罰)而不懷仁

49、不拘於時

50、慮壅蔽

5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52、猶且從師而問焉

53、奈何取之盡錙銖

54、則思三驅以為度

六、文學常識

1、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生,或賈太傅、賈長沙。西漢洛陽人(今河南)人。政論家、文學家。代表賦作有《吊屈原賦》《鳥賦》,後人輯有《賈長沙集》。

2、 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今陝西)人。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太史公書》,,後世稱《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居“二十四史”之首。

3、 王曦之(303~361),字逸少,人稱“王右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書法家,古人評價他的運筆氣勢“飄忽如浮雲,矯健如驚龍”。代表用有《蘭亭集序》。

4、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一名潛,字淵明、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少九江市西南)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歌、散文、辭賦兼善。代表詩作:組詩《飲酒》《歸園田居》《擬古》《和郭主簿》等。

5、 韓愈(768~824),字退之,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諡號文,又稱韓文公、韓吏部。河陽(今河南)人。唐代散文家、詩人,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文集》。

6、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杜樊川”。唐代文學家,多有諷詠時事之作,善絕句。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有《赤壁賦》《過華清宮絕句》《江南春絕句》等。

7、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有《魏鄭公文集》。他提出“做良臣,不做忠臣”,有膽有識,敢於直諫。

8、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人,世稱柳河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東集》、寓言散文《三戒》、山水遊記《永州八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