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學習英語技巧

校園 閱讀(8.26K)

篇一:練習口語的6種技巧

學習英語技巧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儘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國小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為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一種表示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示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為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國小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啟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示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座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裡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準。因為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為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為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為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樑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篇二:英語介詞的翻譯技巧

英語中大多數介詞含義靈活,一詞多義多用。除了一些常用短語已有譯法外,大量介詞需要從其基本意義出發,聯絡上下文加以靈活處理。下面簡明地介紹幾種基本譯法。

(1)轉譯:英語中常用介詞來表達動作意義。漢譯時,可將介詞轉譯成動詞。

①在作表語的介詞短語中,介詞常轉譯為動詞,而連繫動詞則省略不譯。如:This machine is out of repair.這臺機器失修了。

②在作目的或原因狀語的介詞短語中,介詞有時轉譯成動詞。如:

The plane crushed out of control.這架飛機失去控制而墜毀。

The letter E is commonly used for electromotive force.通常用E這個字母表示電動勢。

③在作條件、方式或方法狀語的介詞短語中,介詞有時轉譯成動詞。如:

But even the larger molecules with several hundred atoms are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the best optical microscope.但是,即使有幾百個原子的分子也是太小了,用最好的光學顯微鏡也看不見它們。

④介詞短語作補足語時,其中介詞常轉譯成動詞。如:

Heat sets these particles in random motion.熱量使這些粒子作隨機運動。

(2)增譯:增詞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要根據上下文特別是與介詞搭配的動詞或形容詞的含義加得恰當。有不少情況,句中與介詞搭配的動詞或形容詞不出現,如照原文結構無法把意思表達清楚,甚至易於誤解時,這就需要增詞。如:That's all there is to it.那就是與此有關的全部內容。(原句中 to=related to)

The engineer was taken ill with consumption. It was flour on the lungs, the doctor told him at the time.這個工程師得了肺一病、那是由於麵粉對肺部的影響,當時醫生這樣對他說的。(on=effect)

因此,熟悉介詞與動詞或形容詞的習慣搭配是增詞並正確理解詞義的一種重要手段。

(3)分譯:介詞短語作定語時,往往是定語從句的一種簡略形式。介詞短語作狀語時,有時是狀語從句的簡略形式。有些介詞短語還是並列句的簡略形式。因此漢譯時,有的可以拆句分譯。

①譯成並列分句。

The porous wall acts as a kind of seine for separating molecules.多孔壁的作用就象一把篩子,它把不同質量的分子分開。

②譯成讓步分句。

With all its disadvantages this design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這個設計儘管有種種缺點,仍被認為最佳設計之一。

③譯成真實或虛擬條件分句。

Man's warm blood makes it difficult for him to live long in the sea without some kind warmth.人的血液是熱的,如果得不到一定的熱量,人就難以長期在海水中生活。

④譯成原因分句。

We cannot see it clearly for the fog.由於有霧,我們看不清它。

The machine is working none the worse for its long service.

這部機器並不因使用的時間長而效能變差了。

⑤譯成目的分句。

This body of knowledge is customarily divided for convenience of study into the classifications: mechanics, heat, light, electricity and sound..為了便於研究起見,通常將這門學科分為力學、熱學、光學、電學和聲學。

(4)不譯:不譯或省略翻譯是在確切表達原文內容的前提下使譯文簡練,合乎漢語規範,決不是任意省略某些介詞。 ①表示時間或地點的英語介詞,譯成漢語如出現在句首,大都不譯。如: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一年有四季。

Many water power stations have been built in the country.我國已建成許多水電站。

②有些介詞如for(為了),from(從……),to(對……),on(在……時)等,可以不譯。如:

The barometer is a good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air pressure.氣壓計是測量氣壓的好儀器。

The air was removed from between the two pipes.兩根管子之間的空氣已經抽出。

Answers to questions 2 and 3 may be obtained in the laboratory.問題2和3的答案可以在實驗室裡得到。

Most substances expand on heating and contract on cooling.

大多數物質熱脹冷縮。

③表示與主語有關的某一方面、範圍或內容的介詞有時不譯,可把介詞的賓語譯成漢語主語。如:

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the engine.這臺發動機出了毛病。

Gold is similar in color to brass金子的顏色和黃銅相似。

It's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bats are really guided by their ears.我從未想到蝙蝠居然是靠耳朵引路的。

④不少of介詞短語在句中作定語。其中of(……的)往往不譯。如:

The change of electrical energy into mechanical energy is done in motors.電能變為機械能是通過電動機實現的。 (of短語和change在邏輯上有主謂關係,可譯成立謂結構。)

Some of the properties of cathode rays listed below.現將陰極射線的一些特性開列如下。(第一個of短語和some在邏輯上有部分關係,Of不譯出。)

(5)反譯:在不少情況下,有的介詞短語如不從反面著筆,譯文就不通,這時必須反譯。如:

①beyond, past,against等表示超過某限度的能力或反對....時,其短語有時用反譯法。如:

It is post repair.這東西無法修補了。

There are some arguments against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on this planet.有些論據不同意這行星上可能有生物。

Radio telescopes have been able to probe space beyond the range of ordinary optical telescopes.射電望遠鏡已能探測普通光學望遠鏡達不到的宇宙空間。

②off, from等表示地點,距離時,有時有反譯法。如:

The boat sank off the coast.這隻船在離海岸不遠處沉沒了。

③but,except,besides等表示除去、除外時,有時用反譯法。

Copper is the best conductor but silver.銅是僅次於銀的最優導體。

The mdelecular formula, C6H14, does not show anything except the total number of carbon and hydrogen atoms.分子式C6H14只用來表示碳原子和氫原子的總數。

④from,in等介詞短語作補足語時,有時用反譯法。如:

An iron case will keep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away from the compass.鐵箱能使地球磁場影響不了指南針。

The signal was shown about the machine being order.訊號表明機器設有毛病。

"一個詞脫離上下文是不能翻譯的"(索伯列夫),沒有上下文就沒有詞義。介詞的翻譯須根據上下文和詞的搭配靈活處理,切忌作對號入座的機械翻譯。

篇三:怎樣成功閱讀英語

閱讀是中國學生在國內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它是聽、說、寫、譯等其他技能的根本。沒有閱讀所提供的語言輸入,其他幾項語言技能很難向更高水平發展。

對英語學習者來講,閱讀大致可分為:

語言學習性閱讀:它是以提高語言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活動。學習者通過學習英語精讀課本才能熟悉生詞意義、同義詞用法區別、詞彙搭配用法和英語句子結構特點等。因為英語精讀課本中的範文難易適中.語言比較地道規範,內容題材相對廣泛多樣。通過閱讀,學習者不僅可以接觸豐富多彩的語言現象,瞭解英語語言全貌,還可以對一些有模仿價值的語言素材進行記憶和積累,以豐富和提高個人的英語表達能力,並由語言的輸入轉化為輸出。總之.這類閱讀活動的目的是學習語言。資訊的獲得只是驗證語言學習成效的手段。

語言應用性閱讀;它是以領會材料內容,獲取資訊為主要目的'的活動。此類閱讀的材料.內容可能千差萬別,語言難易程度會有很大不同.而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是有侷限性的(學習者不可能在英語非常純熟後才開始此類活動)。因此,為了從閱讀材料中儘可能準確、快速地獲取資訊,學習者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技能與技巧。從英語閱讀實踐的角度看有幾種最重要的、常用的方法:

一、整體理解的方法

我們閱讀的英語材料大多是以篇章形式出現的。常見到一些讀者,拿到一篇文章後逐字逐句地從頭讀到尾。在閱讀中遇到生詞查詞典,碰到難句分析語法結構,結果是雖然生詞的意義理解了,句子結構清楚了。但對文章的主要資訊不是疏忽就是一知牛解。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在中國學生中頗為常見。 要知道.一篇文章不是詞、句、段的無序羅列.規範的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習者宜從整體入手.遵循“先整體、後區域性的原則對文章進行理解。

1.藉助題目進行整體理解

文章題目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題。根據題目,一般可推斷文章的大致內容。例如,Boxing—Legalized Murder會令人聯想到文章要介紹拳擊運動可能帶來的危險

有時題目還能表明文章的體裁.例如,The Automobile Syndrome(汽車綜合徵)就是說明文的題目。仔細閱讀文章的標題還能幫助讀者在閱讀正文前迅速調動頭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對可能出現的內容有一種預測。

此外文章的副標題一般起著縮小文章討論範圍的目的,能使讀者對文章內容的預測更具體。而小標題一般是文章各個部分的主題,對文章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對整體理解有著更重要的意義——有利於準確無誤地抓住文章中每一部分的要點。

2.藉助對文章作者的瞭解進行整體理解

對文章作者生平、職業特點、寫作風格等知識的瞭解有利於讀者對文章大意進行推測。如英國哲學家羅素,他的文章一般都有嚴謹的邏輯和對事物精闢透徹的分析。

3.通過略讀進行整體理解

以理解為目的的閱讀,最好的方法是將文章讀兩遍,先略讀(快速瀏覽)。略讀的重點是標題、副標題或小標題、作者的姓名、作品的寫作時間、文章的起首段以及每段的主題句等。其目的是抓大意,粗略地理解文章的整體而略過細節,並避開生詞的、干擾。略讀是提煉文章綱領的過程。

請注意,整體制約著區域性,牢記“先整體後區域性”,否則對區域性內容的理解因缺少依據而缺乏準確。

二、關注重要資訊

關注重要資訊是指學習者不能將篇章中的詞、句、段看得同等重要,不能投入同等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理解和資訊處理。這樣既不經濟也不可能。應把注意力放在篇章、段落、句子等各個層次上.關注每個層次的突出部分,他們往往是主要資訊,因而最具價值。比如看文章的重點段落,說明文、論說文體裁的文章的引言段和結尾段無疑是重要資訊——作者想點出文章的主題或對議論的事物作出結論。此外在說明文中說明定義的段落往往是重點。又如看文章的重點句子.從表意功能上看,一個段落內,並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在一個層次上,而是有主次之分。一般來說力求精解的重點句子有如下幾種:

1.概括的表述常常傳達著重要的資訊;

2.通過連線詞來辨別出重要的句子。英語句子連線依賴“形合”,連線詞不僅體現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還能告訴讀者哪些句子傳達著作者的重點資訊,比如For example, In

other word, To put it in another way

3.從句子結構看,還應注意那些時間和邏輯關係與自然順序相反的結構;

4.意義比較隱晦的句子也是理解的重點,如雙重否定結構。

再看句子中的重要成分。從語義上講,一個句子內的各種成分作用不同,有的表達重要資訊,有的表達次要資訊,有的重述上句所提到的已知資訊,有的則介紹未知資訊。他們往往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確定到不確定的原則。

1.一個句子中新的或是重要的資訊常置於接近句末的地方。

2.是主從複合句的,則一般主句表達主要內容,從句表達次要意義。

3.句中的關鍵詞、具有隱含或象徵意義的詞彙和成分、簡單句中的連線詞也是重點

閱讀要講究效率,故對映入眼簾的文字元號不可一視同仁而要區別對待。就像司機開車一樣要視路面情況隨時“換檔”才能有速度與效率。

三、培養語境意識

1.語境在閱讀理解中的作用。語境即我們平常所說的 “上下文”。“No context,noa word is the missing part of its context(一個詞的詞義取決於語境的需要).”這始終是閱讀理解的座右銘。

語境主要分為地點語境、時間語境和詞語語境。它們分別可從地點和場所、語言使用的具體時間或所處年代、一個詞的前言後語或一個句子周圍的其他句子來反映文章的重要意義。

2.利用語境線索,排除詞彙障礙。閱讀時,讀者往往會遇到生詞或一個詞的新內涵。查閱詞典會影響速度,而且未必就能解決一詞多義的問題,此時就可通過語境線索即通過上下文來推測生詞的意義。常見的語境線索型別有:解釋(definition)、同義詞線索(synonym)、反義詞線索(antonym)例證(example)、因果線索(cause and effect)、修飾語線索(modifier)及標點符號線索(Punctuation)。

四。利用背景知識推斷未知資訊

背景知識語也稱常識。在閱讀中,主要是指在讀者頭腦中儲存的與某一閱讀材料內容相關聯的知識。閱讀理解並非是書面語言資訊向讀者大腦的單向轉移,它是讀物的文字內容和讀者的背景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閱讀中,如果讀者具備與文字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往往可通過假設、摒棄、證實等閱讀心理活動推斷出段內的語義。故讀者應重視廣泛汲取知識.擴充背景知識的積累。

作者寫文章時,不一定把所有資訊都一字不漏地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無疑給讀者的理解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礙。利用背景知識進行推斷是排除障礙的有效手段。從廣義上講,推斷是當外界刺激物(可以是語言訊號或場景、畫面等)作用於人腦時,人們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等已知資訊來得出新資訊的心理過程。比較有價值的幾種推斷是:

1.推斷故事的背景;

2.推斷出句子之間的因果關係;

3.推斷出讀物的細節;

4.推斷出比喻的意義;

5.推斷出幽默的含義;

6.推斷出生詞的意義。

五、模糊性理解

世界上有些事物和概念是模糊的,所以表達這些事物和概念的語言也具有模糊性。在閱讀理解時,相應採用一些模糊的方法.而不是強求百分之百的精確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1.要知道英語詞義的模糊性:英語詞彙並非完全都是精確的。例如evening何時結束,誰能說得清evening何時結束,night何時開始?又如孩子出生時可以叫baby,但孩子到幾歲就不能說是baby,並沒有時間上限的規定。所以在理解語言時,應對這種模糊性採取寬容的態度。

2.用模糊的方法解決詞義的困難。閱讀中的障礙都是由詞義不清造成的,如果一個詞的確切與否不影響對全文大意的理解.就應對這個詞采取寬容的態度——暫時對生詞的“不求甚解”,並隨著閱讀的深入,逐漸地對該詞清晰起來,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做法。

閱讀就像欣賞油畫一樣,我們不需要也不可能把畫面的每個細部都看得清清楚楚,適當地忽略一 下暗淡模糊的細節,能使我們更好地欣賞整體。因為作者和畫家一樣也沒打算讓人們把他(她)的作品都看得“真真切切”。

利用上下文深入瞭解原文含義

拜讀了《成才與就業》英語口譯考試專刊上孫黎博士的《英漢、漢英筆譯精要》一文後,深以為然。孫博土指出:“由於平時對英文報刊、雜誌上的時事性文章的閱讀量不夠大,有些考生對一些常用經濟類詞彙在上下文中的確切含義把握不準;另一類考生則對一個詞的多種含義掌握不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於是考試時考生要麼用自己所熟悉、但實際並不準確的詞進行翻譯,要麼就不顧上下文隨意猜一個詞,有的乾脆就忽略不譯,結果往往因詞不達意或過分意譯而失分。”

上述現象反映在本次試題中依然突出。考生或閃爍其辭、或妄加猜測、或隨意附會,箇中原因再次被孫博士言中。因此.孫博士力主“考生除平時加強對時事、經濟類文章的閱和資訊獲取,擴大詞彙量外,還應積極培養根據上下文有效猜測詞義的能力”。

所謂“根據上下文有效猜測詞義”,就是以考生所學的語法、句法知識,分析試題中各種語言關係,並通過這些關係對詞語的含義進行合理的推斷;然後,基於對詞語的認識,深入瞭解原文的含義。“根據上下文有效猜測詞義”不僅是考生平時閱讀時必須勤加操練的一項閱讀技能,也是考生在應試過程中比較行之有效的一種途徑。

現以2003年9月高階口譯第一階段考試英譯漢部分第一段為例,詮釋根據上下問有效地猜測詞義攻略:

①The effect governmental expenditures on the total economy varies with both the level of utilization of labor and capital in the economy at the time of the expenditure,and the segment of the economy which receives the expenditure. ②If the economy as a whole or the segment of economy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e expenditure is operating at capacity or close to capacity,then the expenditure’s major effects will tend to be inflationary growth, and will not generate much employment of capital and labor. ③If the economy or sector is operating at much less than full employment.The expenditure will produce a genuine(non-inflationary)rise in the GNP.

一、指代

①句中“in the economy”指代前面“the total economy”;“the expenditure”指代前面“governmental expenditures”。這裡的指代關係應該在譯文中反映出來,而不應直接翻譯鹹“經濟中”,“開支”,讓人誤以為這裡的“經濟”有別於“總體經濟”,“開支”有別於“政府開支”。

二、同義

①句中的“the level Of utilization Of labor and capital”分別與②句中“much employment of capital and labor”以及③句中“full employment”為同義,其意義為“利用”,而非望文生義、信手拈來的“僱傭”。

三、對應

①句中的“the total economy”等同與“in the economy”,與“the segment of the economy”形成對應,這裡是“總體經濟”對應於“具體經濟部門”;②句中的“inflationary”與③句中的“genuine”遙相呼應則顯而易見了。

四、並列

①句中的“both...and”是明顯的並列,說明政府增加財政支出所起作用的兩個變數。②③句分別是以“if”開頭的同源結構的條件句,分別闡明政府財政支出在兩種不同情況下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五、釋義

②句中的“capacity”難倒一部分考生。其實從③句的同源結構可推定“full employment”,然後利用同義關係推定其所指代的是①句中的“utilization of labor and capital”,因此“capactty”的釋義為“full utilizatlon of labor and capital”。當然.有的釋義是明擺著的。③句中“genuine”旁的括號就是對該詞的解釋,因為按經濟學術語,此地應當是“real growth”以對應②句中的“inflationary growth”。作者惟恐引起考生誤解。

理清上面的關係是深入理解原文的關鍵,也是翻譯的基礎與根本。現代語法關於句法的資訊結構以及寫作的基礎原理決定了這些關係在上下文中的存在。通過上下文了解作者的原義是正途,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隨意附會、投機取巧則偏離了翻譯“信”的原則,文過飾非也是枉然。其實,本試題只不過是一篇經濟學方面的通俗文章,文字淺顯、條理清晰,專業性並不高。所以希望考生謹記孫博土解析的同時,切實加強“根據上下文有效猜測詞義”方面的訓練,深入理解文章的含義.

篇四:一個人練口語的經典方法

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且很容易堅持---口譯漢英對照(或英漢對照)的小說或其它讀物.首先我們先讀漢語部分,然後逐句直介面譯成英文,完成一小段後,去看書上的對應英文部分並與我們的口譯進行比較,我們馬上可以發現我們口譯的錯誤,缺點和進步.請注意:開始要選擇較簡單的讀物,且應大量做,只做一兩篇效果是不明顯的.開始可能較慢,費時較多,但請堅持,整體上這是一個加速的過程.高階階段請計時練習,以加快反應速度和口語流利度.

*作為成人學英語,記憶力差是個攔路虎,作複述練習或背誦課文往往力不從心,或者由於詞彙量太小覺得直接作口譯太難,那麼這樣做可以非常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先學習英文課文,通篇理解透徹後,再來看漢語譯文, 把漢語譯文口譯回英文. 這樣等於既作複述練習又作口譯(語)練習,可謂一石雙鳥!

*這樣作的好處:

1.自己就可以練習口語,想練多久,就練多久.

2.始終有一位高階教師指出您的不足和錯誤---英文原文.

3.題材範圍極廣,可以突破我們自己的思維禁錮,比如我們總是喜歡談論我們自己熟悉的話題,所以我們總是在練習相同的語言,進步當然就緩慢了.

4.選擇小說,幽默故事或好的短文閱讀,使我們有足夠的興趣堅持下去.

5.有一些我們在直接學習英語課文時被我們熟視無睹的地道的英語用法會被此法發掘出來.

6.對所學知識和所犯錯誤印象深刻.這等於我們一直在作漢譯英練習,很多英文譯文是我們費盡心思憋出來的,所以印象相當深刻.比直接學習英文課文印象要深的多.

7.經過大量的練習,你會有這樣的感覺:沒有什麼東西你不能翻譯,你的翻譯水平大大加強了,你的口語表達力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