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愛的教育》讀後感15篇(經典)

校園 閱讀(1.82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的教育》讀後感15篇(經典)

《愛的教育》讀後感1

一本洋溢著親子之情、師生之情、朋友之情的書,讀起來,不免感萬千······這本書是圍繞著校園風情而寫的日記,但是其中也包括家庭親情在內所以稱之為《愛的教育》。

在讀完《愛的教育》後我已被深深地打動了,確切的說,是被故事中的人物所發生的事情,而深深的感動。

在這故事裡,師生之情令我想起了我們以前的數學老師,她在我三年級時,就已經在我們四班教生了。她是一位和藹可親又平易近人的女老師,三年級時,她的頭髮還是有一點點的白髮,可如今,她的白頭髮有增長了不少。

老師啊,您辛苦了!不知您現在的學生聽不聽您的話,是不是讓您少操一點心,我如今見您,您的笑容依舊,可是,卻多了白髮,老師啊,我永遠是您的學生。

這本書是適合於十三歲以下九歲即九歲以上的國小生們閱讀的,令我不可思議的是,這本書竟是一個義大利市立國小三年級學生寫的一年之紀事。年終他的父親為知修改,仔細地為改變其思想,四年之後 ,兒子入了中學,憑自己記憶力所儲存的'新鮮人物又添了些材料。 在這本書中,有一篇名叫《嫉妒》的作文,寫的是二十五日的一天,,第一仍是代洛西。華梯尼卻因這嫉妒代洛西,雖然除此之外還有人嫉妒代洛西,可是他們並不像華梯尼這樣顯露在表面上。

校長先生在教室報告成績:“代洛西,一百分,一等獎。”正說時,

華梯尼打了一個噴嚏。校長先生見了他那神情就猜到了:“華梯尼!不要飼著嫉妒的蛇!這蛇是要吃你的頭腦,壞你的心胸的。”

之後在上課時,他在紙上寫了大大的字,寫的是:我們不豔羨那因了不正與偏頗而得一等獎的人。先生因暫時有事出去了,坐在代洛西旁邊的人用紙做成大大的賞牌,在上面畫了一條黑蛇。準備送給華梯尼,可是,在這時,代洛西卻說:“將這給我吧!”把賞牌取來撕得粉碎。恰好先生進來了,便繼續上課,華梯尼的臉紅得像火一樣,把自己所寫的紙片搓成一團塞入口,嚼糊了吐在椅旁,下課後,代洛西幫華梯尼收拾好東西,替他放入革袋,結好了袋紐。而華梯尼也慚愧的抬不起頭來。

當我看完這段文字以後,覺得代洛西不僅學習好,還是個非常大度的人。

我決定向代洛西學習!

《愛的教育》讀後感2

最近,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令我感悟深刻。

小主人公恩利科是一個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生活富裕,家庭環境輕鬆、快樂、和諧。父母都是樂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導恩利科要幫助窮人和有困難的人,也常常以身作則。他有一本與父母共享的日記,裡面記述了他平時所作所為,所感所想,父母所寫的勸誡啟發信,老師在課堂上所讀的每月故事。

其中恩利科在日記中寫了"我的好校長"這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他是個和藹可親、厚道的人,在兒子當志願兵犧牲之後,校長遭受打擊並打算辭職,只因捨不得離開孩子們才一直未交辭職信,孩子們做錯事,他從不訓人,而是拉著對方的手耐心地進行開導,幫助他們明辨是非,學會做人,他對待學生就跟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他的盡職盡責令人敬佩。

"父子情深“這個詞我們生活中經常見,這本書中講述到一名叫朱里奧的孩子12歲,家境困難,他是家裡的長子,父母對他抱很大期望。鐵路上工作的父親工資很低,為了養活全家,不分白天黑夜的工作,他曾提出幫父親一起做,被父親拒絕了,父親希望他把所有精力放在學習上。

後來他等父親睡著後偷偷起床做工,父親雖沒發現,但他因為長期睡眠不好而精神不振,父親漸漸對他失望了,他卻不肯解釋。直到有一天父親終於發現了,心疼並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的愛更加濃厚了。朱里奧和父親相親相愛,為了整個家庭不辭辛苦地默默工作。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動。我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為他們排憂解難。

還有一個"陪護爸爸"的'故事,講的是西西洛的父親一年前離開家去法國工作,不幸在回家的路上生病住院,年長的西西洛步行50公里去看望父親,卻誤以為一位病重的老人是自己父親,當他父親病好找到他並說帶他回家時,他卻想著陪老人走過最後一程,他用愛心陪護了老人好幾天,他對老人的照顧讓我感動到淚流滿面。我們也要做一個有愛心的好孩子,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讀完一個個愛的故事,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人要是擁有一顆無私的心,這個人就是擁有一切高尚品質的人,願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愛。

《愛的教育》讀後感3

從小到大,我們始終離不開一個問題——“愛,究竟是什麼?”在與母親讀完這本《愛的教育》之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正如這首兒歌所唱一般,是的愛就這麼簡單。相比起書中西方教育中所表達的愛,我們中國家庭中愛,則要含蓄得多。

我愛你,但是我不會告訴你,我會偷偷地關心你,默默地幫助你,但是我就是不會告訴你。想必這就是無數箇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了。正如書中千千萬萬個人物,賣菜的婦女、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師等等,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遞著自己的愛。也許,這小小一份愛微不足道,但這樣千千萬萬份愛匯聚在一起,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愛,這是一個如此陌生又熟悉的字眼。漫漫歷史長河中,孔子有仁愛的思想,墨子有兼愛的思想。而教師對於學生的.愛,則是在無數圍繞愛旋轉的星軌中特別的一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那麼,教育中的愛到底是什麼?老師們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教育著數不勝數的學子,他們費盡心血,含辛茹苦,心懷關愛,孜孜不倦地給我們傳授知識。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裡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愛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是人們所需求的空氣,少了它,一切便會化為虛無。師愛是一種依戀,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同時也是一種巨大的能量。愛常在我們身邊,但是你卻不曾聽見它的聲音。只因那是一種默默奉獻的態度,偉大而又無私的精神,更是人類歷史中的精髓。

也許,成長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會發生什麼。但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有甜有蜜,有苦有澀,這一路上或許會有歡樂,有憤怒,有憂傷,有無奈,但它會更加讓你真正懂得愛。只有心中有愛,生活才會更加歡樂;只有心中有愛,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愛的教育》讀後感4

《愛的教育》放在我的床頭已經有幾個月了,今日偶然翻到,於是就拿出來細細品位。幾個大大的字印入眼簾,便開始思索:在這紛飛的世界裡,愛究竟是什麼?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眼角的餘光忽然定格在那天爸爸買回的晨報上,一欄醒目的標題把我吸引住了“寶貝,如果你能活著,必須記住我愛你”這是一位媽媽寫好的資訊,在全國人民都無法忘記的5月12日中,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剎那間,一座美麗的山村小鎮被損壞得滿目瘡痍,廢墟中她跪著的身體保護著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最終,在70幾個小時後,孩子得救了,而她卻永遠離開了人世。看完後,眼淚竟不聽使喚地“嘀嗒,嘀嗒”流了下來。原先,這就是愛,一位偉大的母親對自我的骨肉看似平凡卻驚天動地的愛!它的力量超越了生命,它的力量蛻變成一股暖暖的氣流溫暖著孩子。

愛,像空氣,每一天縈繞在我們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就如孩子與母親之間的愛,如此平凡,可很多人卻無法感受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此刻的好多跟我年齡相仿的學生都為自我的日記鎖上了一把小小的鎖,把父母排斥在千里之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不明白,難道親情的力量還不及一把鎖嗎?

繼續閱讀著,我明白了《愛的教育》描述的是一群充滿活力,進取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雖然他們出生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我的祖國義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我們中國學生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那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教師讀給這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讀了《愛的教育》,我目睹了安利科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的。在感動中,我發現愛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這是我獲得的意外收穫。在《愛的教育》中,把愛比作很多東西,確實是這些但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答案。但我明白“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甚至“消失”,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

暖洋洋的愛吹動著歲月的風鈴,奏響迷人的戀曲,如流星劃過天際,彷彿一首純情的抒情曲,一支幽婉的小夜曲,盪漾在我心頭,閱讀完《愛的教育》懂得了許多,也明白了許多。

其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完美的明天……

《愛的教育》讀後感5

《愛的教育》是一本記錄國小生恩利科從十月的開學的第一天起,到七月告別的時候發生在他身邊種種感人的事蹟。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寫的。讀完這本書,使我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愛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為愛而變的更美好。

《愛的教育》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充滿愛心,獻身教育事業的老師;對孩子關愛備至、充滿眷顧之心的父母;清純善良、活潑可愛、見義勇為、心靈高尚的學生。這部書集中了愛國之情、母子之情、師生之情、同學朋友之情等等。這是一個情的世界,這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這是一個善的.世界,這更是一個真的世界。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其中,我最喜歡恩利科的老師講的每月故事:《爸爸的看護者》這篇文章,它講了農村少年西洛聽說爸爸病了,一大早起來冒著雨,從農村趕到城市的醫院裡,看望他生病的爸爸。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病得重極了,禁不住哭了起來。他無微不至的照料著“爸爸”,或是給他整理被子呀,或是給他趕蒼蠅呀,或是用手摸摸他的頭呀,或是給他喂湯藥呀等等。直到有一天,西洛正真的爸爸來了,他才發現認錯了人,原來那個病人不是西洛的爸爸,但是西洛還是守護在那個病人身邊,後來,因為他病的太重了,最終還是死了,西洛才依依不捨地走了。我非常佩服他,他聽說爸爸病了,急著想找到爸爸認錯了人都不知道。他還關心他人,後來他明明知道病人不是爸爸了,還熱情的服侍著他,直到他死了才離開他。

這本書風行全球,由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無論哪一章,哪一節,都把“愛”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到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到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讀後感6

老師是人們生命的技術工程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向學生傳送著專業知識。安利柯的爸爸說:她們站在社會發展的身後,拿著輕度的酬勞,為人民的發展比較發達勞動者著。她們不追求暴利的收益,但求自身的學生可以在自身的教育 下有一定的獲得,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歷年,老師一直被大家稱之為最崇高、最頗具敬業精神的崗位,一直遭受大家尊重。殊不知在這裡尊重的身後,是曰曰夜夜的勞碌。

早晨,當學生還未掙開惺忪的睡眼,老師們就早已開始了一天的繁忙。她們用笑意掩蓋著因休息不好而疲倦的容貌,仁慈地看見接連不斷進課室的學生們,激情地問好。上課的時候,老師們艱辛地站著,雖然雙腿痠痛,但她們並無埋怨,她們在乎的僅有學生是不是用心上課、是不是懂得了這堂課的內容,由於沒有一個老師是不喜歡學生的,她們像善待自己的小孩一樣深愛著自身的學生。在課堂上,老師會因這堂課的必要性而嚴肅認真,會因為某些學生的搗蛋而惱怒,會因為這種心態讓學生們受到驚嚇,可是在課下老師便是學生們的盆友,大夥兒一起笑一起鬧。夜已深,全部大城市都平靜下來了,但是老師屋子的燈仍然亮著,老師們仍在審閱很多的工作,梳理教學課件,從沒有過悠閒。

很多人都覺得老師是最輕輕鬆鬆的崗位,一年有許多暑假。卻不知道,這一崗位擔負著極大的義務,擔負起全部中華民族的期待,乃至她們的一生都會為國家的'下一代努力著。伴隨著學生們年齡的提高,老師的黑眼圈眼袋也越來越深;伴隨著學生們體能的健碩,老師的兩腿也逐漸乏力;伴隨著學生們專業知識的累積,老師的微笑也更為璀璨。以前青春年少,不懂得老師身後的艱苦,不懂得老師對學生的殷殷期望,有時候乃至厭惡、得罪老師。現如今長大以後才搞清楚,這些指責全是埋下伏筆大家未來的路的磚瓦窯,指責的身後全是老師滿滿的愛。

老師是大家聰慧的啟明燈,大家理應遷就老師的疲倦,對老師心存尊敬和心懷感恩,用老師教給的專業知識為國家做出貢獻,也僅有那樣才可以回報老師為大家艱難無私奉獻的養育恩。

《愛的教育》讀後感7

前段時間,我聚精會神地看完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的作品《愛的教育》。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一個個溫情有趣的題目吸引住了,《第一場雪》、《探望受傷老人》、《校長》……書中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因為父親責備了他,安利柯立即說出失禮的話,經過母親教育,他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然後他向父親真誠地道歉,一家人又幸福美滿地生活在一起。

“父母”這個詞大家都十分熟悉,父母親好比是大樹,孩子就是果子,大樹用自己的甘露營養來滋養果實,父母親用無私的愛來滋潤我們成長。送給大家一句名言:“父愛如山,母愛如海。”珍惜家人給予我們的'每一次關愛,每一份呵護,我們會倍感幸福。讀著這本書,不由讓我想起一件最近發生的事。

那天我和胡伊朵在圖書館聽課學習。她媽媽工作忙,沒來接她,於是我和爸爸請她到我們家吃飯。一到家,爸爸就切開西瓜,一塊塊放在盤子裡,端給我們。啊,紅紅的瓜瓤,甜滋滋的,一直甜到我們心底。媽媽看見家裡來了小客人,興奮地跑到廚房忙開了。“嚓嚓嚓”,砧板上傳來切菜的聲音。可能太急促,媽媽不小心切到了手,殷紅的鮮血流了出來。爸爸著急得在家東尋西找,可惜創可貼用光了。爸爸立刻跑下樓,騎著電動車,飛奔藥店。大約過了四五分鐘,爸爸提著剛買的藥,滿頭大汗地趕回家。他疾步來到媽媽身邊,先從剛買的消炎藥裡取出棉籤,蘸了點藥水,輕輕塗在媽媽的傷口上,還一邊輕輕地吹著氣,嘴裡心疼得直埋怨媽媽太不小心,爾後又給媽媽貼上了創可貼。

中飯燒好嘍!有香噴噴的粽子,圓圓的雞蛋,還有我最愛吃的餛飩和麥餅。我大口大口地嚼著,心裡卻有些不是滋味。媽媽平時這麼忙,為了我們著急做飯,才切傷了手。媽媽,我要對你說:“媽媽,您辛苦了,我永遠愛您!”爸爸也是一樣愛我,他每天送我上學,接我放學。我身體不舒服時,他愁眉不展,悉心給我喂藥。我取得好成績時,他總是鼓勵我要更加努力。平時他工作也很忙碌,可當我遇到難題向他請教時,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教我,直到我把這道難題弄懂為止。想到這裡,我的內心又湧起無限感激。

爸爸媽媽放心吧,我會用心把你們的愛記在心裡,好好學習,回報社會,並且把這一份份愛播撒向社會,傳遞給身邊最需要幫助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8

一連幾天都是烈日當頭,讓我連邁出家門的勇氣也消失殆盡了,無意中發現被我丟在一旁的《愛的教育》這本書,就不經心地翻看起來,可沒想到開篇就給了我很大震撼。事情是這樣的,“我”班上有三四個調皮鬼戲弄身有殘疾的同學克洛西。克洛西實在忍不住了,就憤怒地將墨水扔了出去,卻扔到了老師身上,老師臉色變得難看起來,嚴厲地問同學這是誰幹的,當克洛西要站起來時,一個不相干的同學卡隆卻提前一步站了起來,想為克洛西承擔責罰。老師知道實情後,表揚了卡隆。但令我吃驚的事老師沒有按常理出牌,他沒有責罰那幾個調皮鬼,而是告訴調皮鬼自己相信他們能改好。在同學有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我想這是同學之間的友愛;在學生犯錯的時候,不是一味的責罰,而是給予學生鼓勵、信任,我想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愛。

接著,在每月一話中,老師講了一個故事給同學聽。1895年,法意兩國為了奪回被奧地利佔領的土地,聯軍向奧地利宣戰。一天,意國的騎兵到了一家農舍門口,便詢問一個少年是否看見過奧軍,少年如實說奧軍在三天前就走了。為了避免敵人埋伏,士官打算爬上樹觀察地形,可他不會爬樹,就請求少年的幫助。少年二話不說就爬上了樹,可沒想到他一上樹就被敵人發現,敵人惡狠狠地朝他開槍,士官急忙叫他下來,可他為了全方位地觀察,並沒有立刻下樹。可這回一枚子彈向他急速飛來,並擊中了他,一位少年英雄就這樣走了。

面對敵人臨危不懼,英勇地奉獻自己,我想這就是愛國。老師又講了敘利亞的故事。敘利亞一家生活貧苦,父親接了別人家的書信來抄寫用以補貼家用,每夜執筆伏案到很晚了才睡,敘利亞很懂事,為了減輕父親的壓力,就半夜偷偷從床上爬起來幫父親寫。就這樣過了好多天,因為晚睡他複習功課時常打瞌睡,惹得父親對他嚴厲地責罵。後來有一天,父親半夜起來,發現了敘利亞在幫他謄寫,知道了他打瞌睡的原因,抱著孩子的頭大哭,對自己不明就裡的責罵感到後悔。

用自己的行動回報家人,我想這就是感恩。

看完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老師的愛、同學的愛、父母的愛...... 每種愛都是發自肺腑,都是那麼純真。同時我也明白了我們身邊存在著不同的愛,我們其實是被愛包圍著的!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懷著一顆愛人之心,我們的世界也會成為愛的世界!

《愛的教育》讀後感9

寒假裡,老師推薦了一本《愛的教育》讓我們閱讀。我看了這本書後,深深地感受到“愛”是什麼:“愛”有父母之愛、老師的愛、同學的愛,還有對祖國的愛;愛無處不在,在平凡的生活中讓人感到溫暖。

《愛的教育》這本書採用了日記的形式,講述了一件件事情。它是以一名義大利四年級的國小生安利柯的口吻來描述的,他對每一件事情、每個人物的觀察都很細緻,描寫很生動、很具體。這些對我寫作文有很大的幫助,我要多向他學習,觀察生活中的小事,儘可能把它描寫出來,讓人看得懂、看得明白。

書中講述到老師對學生的愛,讓我很感動:一位女老師得了重病,病魔一直在吞噬她的生命,她如果停課休養,好好治病,也是可以治好的。可她愛孩子,離不開孩子們,情願跟大家在一起,直到最後一天。這讓我想到我的老師們,她們對我們也是傾注了無限的愛。比如我的語文老師——陳老師,記得剛上三年級時,有篇作文的題目是《秋天》,這裡是南方,秋天景色的變化不明顯,我們都不知道怎樣來描寫;陳老師細心地找來了秋天的圖片,詳細地講解秋天季節的特點,引導我們觀察,教我們如何入手去描寫,把句子表達通順,把作文寫好。再如我的英語老師——葉老師,三年級時,我們沒有掌握好學英語的方法,以至於全班的英語成績不太理想;升四年級了,葉老師狠抓我們的英語成績,他每天放學不辭辛苦地守在教室門口,讓我們留下來背英語單詞,練習口語,課堂上對偷懶的同學毫不客氣地批評,同學們都說他很“討厭”、很“凶”,而正是這些“討厭”、“凶”體現了對我們的“愛”,讓我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學期我的英語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書中還描寫了一個叫德羅西的人物,他的學習成績很好,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學習對他來說就像做遊戲一樣簡單容易,毫不費力。我很羨慕他,希望每次也能得到班級第一,可是我沒有他那超強的記憶力,只有多讀書,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課,不懂的,不會的.,要向老師請教,多動腦筋思考,也許我也能考到班級第一,我要以德羅西為榜樣,努力前行!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懂的“愛”,平時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是愛的體現。我也要讓“愛”展現出來,愛我的父母、老師、同學,愛我們的祖國,讓生活處處充滿愛。正如《愛的奉獻》裡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愛的教育》讀後感10

暑假裡,跟同學逛書店,隨手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書,本想隨便翻著看看,結果我竟站著看書近一個小時,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這本書竟然如此吸引我!

這本書的名字叫《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在1886年寫的一部日記體兒童小說。讀這本書,我心裡一直在湧動著一份感動,原因是這本書裡處處洋溢著一種令人感動的愛,至今難以忘懷。

這本書的形式很新穎,是以日記的形式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全書共100篇文章,它主要講了安利柯從新學年開始一直到一學年的結束所發生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淋漓盡致,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書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的事,善良的人,以及他們平凡的日常生活。像賣炭人、小石匠、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敘述,把我們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

每月都有一個故事,稱作每月故事。如洛貝諦捨身救人,卡隆的高尚品德……但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安利柯的媽媽。當她的孩子安利柯生病後,她是那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著自己的孩子,她可以置自己的尊嚴於不顧,上街乞討,甚至連自己的命都不管不顧,一心只盼望孩子快點好起來,替孩子分擔病痛。

人人都說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 安利柯的媽媽是偉大的,而我的媽媽也是偉大的。以前,年小的我不理解媽媽的苦衷,不理解“嘮叨”“囉嗦”的真正含義。當母親冒著嚴寒、頂著酷暑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回到家時,還要為我完不成作業、打遊戲生氣。小時候,每當爸爸出差了,媽媽每天都要天不亮就起床給我準備早餐…..總之,只要是為了我,媽媽從來都沒說過苦、說過累。她無論多忙,回家多晚,都會抽出時間來檢查我的作業。現在我上國中了,也開始慢慢體會到媽媽的不易了。

我想:媽媽是上帝賜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她無私地為我們奉獻自己的一生而不圖一絲回報,這就是我讀完這本書的真實的感悟。今天我才明白了原來自己以前體會到的母愛是那麼浮淺!

母愛是大公無私的、母愛是不求回報的、母愛是無怨無悔的,《愛的教育》的確給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課。

《愛的教育》讀後感11

《愛的教育》是本日記體小說,記載了四年級國小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生活。有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他們只是普通的孩子,但他們在用愛感受著生命裡的點點滴滴。

整篇小說的主旨就是愛這個字,書裡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儘管裡面的愛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但是卻都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與其他小說不同的是,整部小說以一個國小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著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

作為一個老師同時也是一名家長,這本簡單的小說讓我明白,我們要用愛,點燃孩子心中的燈,加強對孩子的愛心教育。一味地責罵與批評是沒有用的,對於孩子,要用該教育,用心感受孩子們的想法,才能真正點亮孩子的明天。讓管教在創意裡輕鬆化,只有真正對孩子們付出關心、愛心與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誠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啟發孩子,瞭解孩子。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對於學生們而言,一個單純的老師是遠遠不夠的。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僅僅上課,或者做思想教育,而要真正懂得學生們的心理,要了解他們在想什麼,理解他們的喜好與行為。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起的是引導作用,而不是填鴨式灌輸。教師應該的重視學生存在,以情感去開啟學生的心智。我們應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把中國傳統美德傳授給學生。並且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多鼓勵、讚美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培養他們對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學生快樂成長。瞭解學生的'感受,觀察學生的反應,聆聽學生的心得。同時,我們還要利用各種機會與家長取得聯絡,適時的提供教育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作為老師,我們要學會用“愛”來感化學生,真誠地為學生提工服務,在生活中做學生的朋友,而不能訓斥學生,不要過分地執著於“立竿見影”,注意學生的人格培養,身心健康。

總而言之,《愛的教育》雖然只是一本小說,但其中我們所能感悟到的東西卻實在不少,而作為一個老師,我能感悟到的,是怎樣把每個孩子,教育成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

《愛的教育》讀後感12

《愛的教育》其故事情節,讓我深受感動。

書中有幾個不同的孩子:派天真無邪,極有正義感的科羅納;有恆心、毅力,奮發向上的納利;秉性淳樸仁厚,極富同情心的安利柯;一朝氣蓬勃、風度翩翩、做事很有才幹的德羅西;心情愉快、樂觀豁達的科列帝……

在安利柯的日記中記下了所在班級裡的老師、同學和他們的家長之間所發生的事情;滿紙洋溢著“愛”的氣息。期間穿插著的一則則美好和真實的“每月故事”,故事裡講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誼和寧肯犧牲自己也要幫助他人的高貴品質。其中精讀的章節有:《寬巨集大量的品德》、《我的同窗好友》、《虛榮心》……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寬巨集大量的品德》和《虛榮心》這兩個章節。

《寬巨集大量的品德》講述了胳膊殘廢的科羅西,因受佛朗帝的嘲笑,失去理智,失手把墨水瓶砸在老師的.胸脯上。老師厲聲質問,無人敢認錯。作為好朋友,不想讓老師懲罰自己朋友的卡羅納為解科羅西之圍,斷然承認是他的錯。老師明察,揪出真正“肇事者”。在卡羅納對老師悄悄說了幾句話後,老師寬恕了那些犯錯誤的孩子;美德與寬容並存。讓我知道了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來彌補,可是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無法用知識來補償。深刻體會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一個沒有高尚品質的人,即使知識淵博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贊同。

《虛榮心》講述的是安利柯與沃提尼一起出行的故事。那次,愛慕虛榮但善良的沃提尼穿戴漂亮、神氣十足;為了引起一個打扮簡樸的男孩的羨慕,他頻頻炫耀自己的穿戴,在沒有得到他預想的讚美後,竟然失禮把表放在小男孩跟前,非得讓小男孩確認他的表是金的。父親的提醒讓沃提尼清醒了:原來小男孩是個盲人。沃提尼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內疚。這件事讓我懂得了虛榮心的危害。對於我來說虛榮心就是貪慕虛榮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顧現實的條件,在強烈虛榮心的支使下,有時會產生可怕的動機,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虛榮心是要不得的。要學會知足常樂,多思所得,以實現自我的心理平衡。

我們身為一箇中學生,不但要好好學習,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

《愛的教育》讀後感13

愛,一個多麼閃亮,多麼令人鍾愛的字眼,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能夠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美好,《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載了國小生安利柯整個的四年級的有趣生活。

他寫的是你開學第一天到十月,我記了很多的每月一讀的經典故事。

書裡面還寫了很多很多安利柯的同學。在這裡的.同學們又好又壞,有的調皮,有的可愛,有的沒孝心,有的孝心。就是這麼多同學勾選,這本有對比有愛的愛的教育。

在這裡有讓安利柯生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樸實可愛的“小石匠”。

卡隆是一個比我們都大一歲的“哥哥”,因為一些原因也在四年級,他比人高出一個同學們他是個好學生,一旦有人被欺負,他就會站出來保護他。小石匠他很有孝心,就算父親一直打他但他都一直維護著他的父親,平時他也十分的幽默,還有一門獨門絕技“兔子臉”,這可是百試百靈。

“小石匠”的名字叫做安東尼·阿爾伯特,他之所以叫小石匠,是因為他的父親是一個石匠。有一天父親又醉酒了,就在這時小石匠向爸爸要買文具筆的錢。可誰到他的父親突然發怒了,把他打了一頓。第二天一早臉上的巴掌印還沒有消退,他只好帶著巴掌印上學了。同學們看到他臉上的巴掌印,就向他提議校長報告,讓校長跟他父親說一說,可是小石匠並不承認是他父親打的,還一直的說他的父親從來不打他,對他特別好。從這裡可以看出“小石匠”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孩子,他從來不想讓別人去侮辱,去玷汙他的父親。後來他的父親知道了,對兒子。十分內疚,於是他就戒了酒,後來對小時間也非常的好。

《愛的教育》在最真實的字裡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母親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是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愛的教育讓我深受感觸,其中我也學到了很多很多,比如說如何堅強,如何的幽默風趣,如何的去幫助他人,等等等等。

《愛的教育》讀後感14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人生如花,而愛便是花的蜜。”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去愛或被愛,愛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也是我們生命中亮麗的風景。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心中感受到了暖暖的愛。這本書裡記錄的是一個三年級國小生安利柯身邊發生的一些平常的事,但也是由這些平常事,我看到了人情冷暖和愛的教育的偉大。

一開始閱讀我就感受到了師生之間的愛,安利柯的先生的親人全部都去世,便把他的學生們當作他的親人,他會關注他的學生們的身體狀況,也會指出學生的錯誤但並不責罵。由此我想到了曾經教過我的老師們,他們為了我們無私奉獻,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時會耐心的`給予我們指導,當我們生病時會給我們最親切的安慰,當我們犯錯誤時會一遍遍的教導我們,老師就像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盞明燈,驅散了前方的迷霧,給我們滿滿的愛。

安利柯的日記中收錄了許多父親給他的信,看完這本書,父親對他的愛與教育也是讓我記憶猶新的。安利柯的父親用一封封信件讓安利柯明白了要好好學習,不可以對母親說失禮的話,要有愛心,關心那些可憐的窮人。羅素曾經說過“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我想,安利柯的父親就是這樣教育安利柯的吧。安利柯父親的每一封信都是他對安利柯的一份愛,這樣的教育方法是很有效的,不僅不會傷到孩子的心,也可以讓孩子記住這個道理。看到安利柯的父親寫的一封封信,我也想到了我的父母,雖然他們沒有用信件與我交流,但平時也時常教導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我相信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我也會使自己變得更強,有能力去保護他們愛他們。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除了師生之間的愛,父母帶來的愛,接觸最多的就是同學之愛。每個班就如同一個小家庭,在班級中也有一些為人很好,受到所有人喜歡的人,就比如書中的卡隆,他在克洛西將受責罵之時挺身而出,也會因為小石匠的病而露出多愁善感的一面,他用心熱愛著身邊的同學,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在班級這個大集體中,我們都要用心對待身邊的同學,寬容他人的錯誤,並一同努力使班級獲得更多的榮譽,讓班級充滿愛。

這本書記錄的只是一個三年級學生身邊的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如果用心去記錄,也會發現身邊這些大大小小的愛。這些愛是我們生命中最美也是最值得紀念的東西,不是嗎?從這一刻起,愛吧。

《愛的教育》讀後感15

最近讀完了名著《愛的教育》。這本書共一百個故事,以日記體的形式,以主人公安利柯的敘述來完成。其中絕大部分是其學習生活中的故事,還穿插了父母給他的信和每月故事。作品主要描述了同學之情,師生之誼,家長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孩子對家長的積極影響,教育孩子應如何熱愛國家、尊敬師長、關心他人、戰勝自我、健康成長。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刻畫較為生動、真實。有為人仗義,是非分明的卡隆;有品行兼優、為人熱情的代洛西;有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不斷成長進步的故事主人公安利柯;也有經商家庭出身具有經濟頭腦的代洛斐,小石匠,賣菜人略有殘疾的孩子克羅西,救助他人落下殘疾的洛佩蒂,欺軟怕硬、不良少年弗蘭蒂等。人物刻畫涉及的社會面較為廣泛,反映社會的'現實生活較為全面,尤其是對中下層社會現實的反映。人物心理刻畫較為真實。學生們升級考試時,代洛西的傳條,口試中對老師動作的提示,神態等的描寫,似有考試舞弊之嫌,卻給讀者十分真實的感受。

“愛”貫穿於整部小說之中,不愧為“愛的教育”。親情之愛、同學之愛、師生之愛、社會之愛、國家之愛、人類之愛交融於小說之中,讀於其中,便置身於愛的溫馨之中。父母、姐姐對安利柯的諄諄教誨讓我們時時感受著親情的力量。生病、學習中互相關愛的同學,告別時他們之間的難捨之情,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教師對學生的循循善誘,尤其是對殘疾兒童——聾啞少年的教育,讓我們看到了老師無私的付出,女老師的死,還有安利柯爸爸的教書六十載的老師和他優秀的教學做法,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教師為教育所做的奉獻,真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每一次盛舉在社會中的積極影響,讓我們看到了愛在社會中的力量,穿插的每月故事又讓我們感愛到了人對國家的熱愛,對全人類的那種樸素的愛。

小說結構靈活的安排,使人讀著不覺乏味。小說敘述的時間較為集中,從十月份的入學到轉年七月的學期結束。如純用日記來敘述每天的生活,不免會使人感覺單調,而作家在其中穿插的父母的信和每月故事來做為愛的言行指引和愛的崇高導向,使我們讀著活生生的故事的同時,又有了間歇的理論指導,使小說的整體節奏張弛有度。

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置身於愛中,欣賞著愛時,更應將有愛的教育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