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三國演義》讀後感【合集15篇】

校園 閱讀(1.66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讀後感【合集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是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鉅著,他描寫的人物無不各具情態,給我很深的映像。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一是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終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文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一個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的'忠臣,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他就是諸葛亮。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演義》是明末清初的作家羅貫中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說,它和《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

這本書的人物個性十分鮮明,讓人們看過一眼後就再也不會忘記,如關羽的義薄雲天,就算千里走單騎也要回到大哥劉備身邊;張飛的粗暴耿直,在他們三次請不到諸葛亮時毫不遮掩自己的怒氣;還有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時候準確無誤地想出了曹操的必經之路……還有曹操的老謀深算,周瑜的文武兼濟都讓我過目不忘。

在這些人物裡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學識淵博,雖然在還沒有出山之前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卻十分了解外面發生的所有事情,甚至還能準確無誤地推算出好幾十年後的天下大事,實在是令人敬佩啊!而且諸葛亮十分善於琢磨人心,在抓住孟獲時,他不著急勸降,而是放了他。在這樣反覆七次之後,孟獲終於被諸葛亮的誠意打動,於是投降了他,後來還立下了許多戰功呢!

《三國演義》這本書寫得十分精彩有趣,這本書把所有人的性格、脾氣都描寫得栩栩如生,把所有打鬥場景都描寫得十分逼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裡面所有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刻畫得淋漓盡致。

《三國演義》還寫出了漢末的戰火紛飛,以及社會的黑暗,帝王的腐敗。它真的不枉叫做四大名著之一。我十分喜歡看這本書,真是百看不厭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3

當我翻開嶄新的書頁,羅貫中嘔心瀝血譜寫的燦爛文化盡數展現在我的眼前;當我合上書頁,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將繼續著他們的傳奇故事。

《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令我花費一個月之久的光陰去細細品讀的書籍。當我看到“全文完"三個字後,內心有一股無盡的遺憾湧上心頭。是啊,沒日沒夜交纏於我心頭的魏過國蜀國以及吳國之間的鬥爭就這樣結束了,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機關算盡的曹孟德,驍勇善戰的趙子龍……數之不盡的英雄人物就這樣離開了我的生活。剛開始十分遺憾,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內心的遺憾逐漸被光陰的流逝所平復了。

總得說來,這本書是用羅貫中先生最為燦爛的文筆和一生大部分的時間與心血創作出來的作品。當然,人們並沒有辜負他所付出的努力和無盡的艱辛,而是將這本書列為四大名著之一,受中國各地無盡人民的`閱讀,成為了無數人的引路明燈,讓人們在迷茫的旅途中找到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受到書中燦爛文化的薰陶。辛勤耕耘的汗水終究會獲得收穫。在一個月假期的閱讀生活中,《三國演義》給我帶來的,不僅僅只是遺憾。這本書使我擁有了廣泛的文采,也讓我在真正意義上了解了三國時期的紛爭。羅貫中先生創作的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讓我在內心豎立起了向他們學習的標杆。這些歷史人物的形象始終在我的內心深處徘徊不停,在我的內心抹上了揮之不盡的遠大志向,映照了令我的生活能夠所向披靡的陽光,是我的人生充滿希望。

也許,合上書的那一刻,他們的故事並沒有結束,而是鑄就了一個他們嶄新的開始。

《三國演義》讀後感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題記

鼓角爭鳴,硝煙瀰漫的戰場;勾心鬥角,爭奪權力的戰爭;風花雪月的愛情和情意深長的友情成就了千古佳話,這就是——《三國演義》。

書尚未翻啟,思緒已飛回到三國時期,那飄飛的煙火,滾滾的塵土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千年的風雨滄桑,盪滌著我的思緒……

初讀《三國》時,我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子,讀來也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知道性格各異的三國英雄,各個武藝高強,智勇雙全,但尚不知他們的真正魅力所在。

隨著年齡增長,再讀《三國演義》,心頭湧現出一種滄桑的厚重感。翻動書頁,看到的是氣量狹小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想到的是“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又剛嫁給他,他豪氣滿懷地站在江上,身邊的小喬嬌柔地撫琴,纖細的手指在一根根琴絃上緩緩滑動,只見他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閒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如同灰飛煙滅一般。

緩緩地合上書,我的心劃過一道碧痕:生命是短暫的,縱然一生為國,充滿豪情蓋天之氣,百萬軍中勇奪將人之頭,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結果也常使英雄淚滿襟啊!生命是短暫的,三國英雄最後都不幸逝世,但消逝的是有形的生命,永不消失的是歷史文明流傳下來的精神力量,它昭示著生命的價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著名作家羅貫中撰寫的長篇小說,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司馬炎建立晉朝的許多蕩氣迴腸的故事,表現了群雄逐鹿、三足鼎立的壯觀景象。

這本書中的許多人物都令我難以忘懷: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大義凜然的關羽,陰險狡詐的曹操,忠厚守信的.魯肅,才智過人的姜維,文武雙全的鄧艾,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徐庶。作者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英雄形象。書中的故事更精彩絕倫:三英戰呂布、草船借箭、赤壁之戰、七擒孟獲、長阪坡救主。那一幕幕感動地往昔故事,一曲曲哀而不傷的英雄讚歌,讓讀者們浮想聯翩

讀了《三國演義》,我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遂理。做一個人,不能像呂布那樣目光短淺,反覆無常,也不能像曹操那樣:“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也不能像周瑜那樣妒賢嫉能,不顧不顧大局。應該要像諸葛亮那樣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趙雲那樣赤膽忠心,不畏艱險。我也從這本書中瞭解了中國歷史上一個下尋常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英雄豪傑,各領風騷,諸侯割據,城頭變幻大王旗。文韜武略,鬥智鬥勇,演繹出一段多姿多彩的歷史。我曾經向彺能生活在那個年代,但轉念一想,那時候的老百姓該多麼苦啊。曹操的詩裡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這樣慘痛的描述,令人望而生畏。還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比較好。

《三國演義》真是中國文學史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真是我童年的好夥伴。

《三國演義》讀後感6

《三國演義》是記述中國古代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征戰的故事。書中的人物絕大部分都是真實存在過的,故事是經過作者羅貫中加工美化的。

從前,我一直認為曹操是個壞蛋,因為許多影視作品都把他刻畫成奸臣。爸爸告訴我,按照正統思想,漢朝的皇帝姓劉,而曹操佔領北方大片地域,挾天子以令諸侯,相當於篡位奪權。他有悖於正統,所以在書中作者要貶低他,而抬高同樣姓劉的漢室宗親劉備。

其實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他率領軍隊,征戰殺伐。在官渡,曹操以少抵多,以弱勝強,一舉擊敗了強敵袁紹,奠定了功業。連年戰爭,他終於統一了北方。歷史就是這樣,誰造成了統一,誰就推動了歷史程序,誰就是英雄;誰想分裂,誰就倒退了歷史車輪,誰就是千古罪人。

曹操的文才也是一流。爸爸說,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合稱“三曹”,詩詞歌賦,樣樣精通。尤其是曹操的四言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樣的人能算是奸臣反賊嗎?

《三國演義》裡曹操的表現就沒那麼高大了,多疑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徵。他因為懷疑華佗想要謀殺他,一氣之下,將華佗下獄處死。一代名醫就此身死,如果不死,不知道他又能救活多少蒼生百姓,他的醫術也能傳世後人,造福後代。他因為多疑殘殺了呂伯奢一家,逃亡路上將錯就錯,連呂伯奢也一起除掉,留下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句子。

其實,這種亂世,對一個大人物來講,多長几個心眼也沒有錯。不然的話,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人家幹掉了。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曹操,一個功績遠遠蓋過缺點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一本書,就像一個世界,裡面有許多東西等待你去發掘。我國古代有四本名著,裡面蘊含了許多道理,而這四大名著中,我卻獨寵《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他以東漢末年為寫作背景,記敘了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三方,爭奪國家權力,最後被晉國一網打盡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令我敬佩,也令我惋惜。關雲長的忠心赤膽。趙雲的捨身救助,呂蒙的勤奮好學,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黃蓋的顧全大局無厷使我尊敬;而關羽的敗走麥城,張飛的`部下叛變,周瑜的氣血攻心,華佗的好心當成驢肝肺都讓我感到可惜。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章我最為深刻,那就是“子龍單騎救主”。

話說子龍策馬揚鞭,孤軍深入,行軍幾十裡,殺人幾百,最後找到了阿斗,隨後阿斗一手持槍,殺出重圍,在百萬雄師中殺出一條血路,在長阪坡與張飛成功會合,而阿斗正在趙雲懷裡睡覺呢!這是多麼勇猛啊!當曹操的百萬雄師過來,甘夫人和阿斗失蹤後,趙雲竟然不顧危險和困難,僅憑一己之力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真是赤膽忠心,一心為國著想。

在讀《三國演義》的同時,它也教會了我許多。諸葛亮教會了我做事要多思考,黃蓋教會了我要顧全大局,周瑜教會了我要沉穩……在讀古典名著時,我們要深入的去讀,去學習書中人物的精神。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讀好書,好讀書,愛上讀書。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讀了這本書後,我收穫了非常多的東西。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雲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要說在那個時代,三國戰亂不休,沒個半年就要大戰一場,而鬥爭過程中,平民百姓們有的死了,有的殘了,如果要讓抗日時期和三國時期進行比較,那麼,抗日時期就只能算毛頭小孩了。因為在這個時期,刑算是最可怕的了,什麼五馬分屍,斬首應有盡有,而有些國家的官府非常腐敗,不僅要平民百姓們錢,還打他們,要是說了他幾句,就要立刻斬首,如果我看到了這一面,我看著這幾個字,我的腰都隱隱約約有點痛。

所以,就一個這樣惡劣的時代的洗禮下,一批英雄人物登場了:劉備,張飛,關羽……其中我最喜歡關羽了,他拿著一把偃月刀,曾經一刀把華雄的首級砍了下來,他厲害。而且他還知道感恩,不像那有武功沒孝心的呂布一樣,所以我最喜歡的就是關羽。

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了,而我們也要好好學習,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主要講述公元三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讀完這本書,我被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吧!曹操詭計多端、多疑,歷史多以“*雄”而論之,為何我不愛“英雄”而獨愛“*雄”呢?“*雄”顧名思義*而雄者。曹操最被大家所詬病的無非兩點:一是誤殺呂伯奢一家後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敝之拙見:第一點可從史書找反駁,第二點曹操之所以那麼做是時事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在董卓進京後群雄都無動於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難道這不是英雄所為嗎?曹操為人誠實、親民、從不陽奉陰違,這樣的人在現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學習的。

看到曹操的這些品質,聯想到生活中,我們還好意思說他“*”嗎?馬路上老人摔倒了,圍擁而觀、拍視訊、發朋友圈已成常態,扶與不扶早已不是重點,甚至連報警都不願動動手指。如果我們都能像曹操一樣挺身而出,那麼社會的負面新聞會少之又少。工作中領導提出一個並不完善的方案,拍馬*、阿諛奉承聲聲不斷。如果我們能像曹操一樣直言進諫,那麼公司的業績會是蒸蒸日上。說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辯,卻總是不屑於去實踐,結果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啊!

讀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爭做一個現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雄”,我們正值治世,讓我們做能臣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三國演義》這本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錯,它就是中國經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書。

《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之間的歷史,這本書以陳壽的《三國志》為模板,經過羅貫中先生的大膽創作而完成,作者運用生動、有趣的藝術表現形成,使歷史以另一個姿態展現於我們的面前。仔細閱讀這本書,你可以從中感受到作者的巧妙用心,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七擒孟獲、借東風、火燒赤壁等耳熟能詳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並讓人沉醉其中。

書中有許多精彩絕倫的情節,但我覺得,書裡最精彩、最令人回味的故事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最終諸葛亮還是被劉備的堅持與真心給打動了,決定出山去幫助劉備。

我看完這個故事以後,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堅持的意義。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不太堅持的小男孩。週末,我原本很開心地去學畫畫,但沒過幾分鐘,我就覺得很無聊、枯味,於是又大吵大鬧著要回家去、不想學了,每次母親讓我去時,我就會編出各種理由:手疼、沒畫紙、筆壞了……

有一天,我無意中又翻開了這本書,一次次閱讀劉備的`故事,看到他胸懷大志、屢敗屢戰、從不言棄。我想:我的這點困難算什麼?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想到這兒,成功克服了心中的障礙,開始認真地學習繪畫畫。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有了用心的投入,我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繪畫技能自然也提高很快,還被老師推薦去參觀省級大賽,獲得了一等獎呢!

瞧!書籍就如一位良師,引領著我們不斷努力向前。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是前人智慧與經驗的沉澱,是我們人類社會經歷滄桑變化的記載。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作者是羅貫中,他生於1330年,死於1400年,他本名羅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明國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也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故事講了在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各路諸侯聯手將其鎮壓下去,可朝政卻落入了奸臣董卓之手。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便號召群雄一同討伐奸臣,桃園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也參與其中。後來,董卓雖被擊敗,但群雄爭霸的混亂局面也由此開始。赤壁一戰過後,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日漸形成,三國霸業正式拉開帷幕……

書中我最喜歡的篇段是劉備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為了招納賢才,要去請一位絕頂謀士出山,因為諸葛亮想看看劉備的決心,便兩次假裝不在家。果然,劉備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盼,拜訪了三次,最後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打動了,同意出山為他建立蜀國。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禮賢下士,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求賢若渴的人。

全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讀了這本書後,我突然明白了諸葛亮為什麼會寫一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句名言。在書中說了:劉備在臨終前囑咐諸葛亮,如果劉禪扶不起來,就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可是為什麼諸葛亮沒有照做?是因為諸葛亮並不在意權利,而是為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得以施展。

讀完書後,我決定做一個像諸葛亮那樣大公無私,忠心耿耿的人。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是一部關於權謀、忠義的書,很值得玩味,讓我全方位瞭解三國曆史。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仁德之主劉備,義薄雲天的關羽,暴君董卓,長厚的魯肅,足智多謀諸葛亮,亂世梟雄曹操。而我最喜歡的'人物便是諸葛亮和關羽。諸葛亮向來以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出名。在赤壁之戰中運用火攻這種充滿智慧的作戰方式打了一個漂亮仗,教會我們在生活中應冷靜的用智慧去思考各種事情,三思而行。而我媽媽更喜歡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在劉備去世後一人扛下了沉重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喜歡關羽也是因為他的忠義,他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提青龍偃月刀,後騎一匹“赤兔馬”,他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在赤壁大戰中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真是令我崇拜不已。《三國演義》是一本流傳二千多年的歷史鉅作,在這本書中,各路英豪紛紛登場,栩栩如生,他們各有各的特點,也有許多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

在全書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赤壁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孫劉結盟,與曹操大戰一場,期間雙方各顯身手,計謀層出不窮:苦肉計、連環船、火攻等等,精彩萬分,最終由於孫劉聯盟技高一籌,戰勝了更強大的曹操,可見在戰場上,只要運用好各種計謀,哪怕稍遜他人也能獲勝。

其實之前我已經讀過《三國演義》,但這次我是與我媽一起讀的,每讀完一章,我和她便會對章節內容進行討論,分享各自獨特的見解,我和媽媽都有所收穫,這是我之前一個人閱讀時所無法得到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這幾天,我在圖書館裡讀了我們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讀完以後,我深有感觸。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許多各種各樣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心不二的關羽、文武雙全的趙雲------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周瑜。

在《三國演義》中他死在了諸葛亮的三氣周瑜之下,但他也是死在了自身的妒忌之中。他才智超群,僅二十多歲便做了個大都督。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有他很的一份功,可惜他卻忌妒別人的才幹:諸葛亮才智過人,為了幹掉諸葛亮,他以大都督身份令諸葛亮三天造十萬支箭,本想以此計陷害諸葛亮,卻讓其造就了草船借箭的傳奇。這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本可以長命百歲,輔佐孫權直至稱帝,但卻被孔明看破其妒忌於人,不甘敗於人,而成了有名的三氣周瑜,最終以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來結束生命。周瑜這個歷史人物,叱吒風雲,卻最終敗給了自己的忌妒心。

忌妒之心是萬萬不能有的,它可以使你變得衝動,喪失理智,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我曾在《今日視線》中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箇中學生由於妒忌別人的成績一直比他好,竟和幾個小混混一起大打出手,弄到人家住院治療,得了個被拘留的下場,由此可見,忌妒之心一但有,是很容易惹出大禍。

忌妒之心終究不是好的,唯有心胸寬闊才能很好地處世、處事、俗話說得好:“停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現實也是這樣的,讓我們一起摒棄忌妒之心,用博大的心胸去包容、對待這個世上的人、事、物。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艱難,惜紅樓夢斷”,我國四大名著中,我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鍾。今年寒假,我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以東漢末年為歷史背景,以魏蜀吳三國為主幹線,敘述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100餘年的風雲變幻,興衰起伏,雲波詭譎的歷史演義故事。三國中有很多聰明的人,如諸葛亮,司馬懿,郭嘉……讀了他們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頭腦比肌肉更有用,要做生活的智者!

書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雖然他不像趙雲一樣能打,但是他的頭腦在三國中肯定名列前茅,“草船借箭”中他觀天象、懂地理、識人心,向曹軍成功“借”了10萬支羽箭!“空城計”中他命人把旌旗隱藏,又叫士兵把城門開啟,派幾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自己則領著兩個小書童,到敵樓上彈起琴來,令生性多疑的司馬懿全軍撤退。“七擒孟獲”中他將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孟獲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諸葛亮善用頭腦的事例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多用頭腦,能用頭腦解決的`,千萬不要用蠻力解決。頭腦用了能很快的恢復,但傷筋動骨可要100天啊!

記得有一次,我跟小夥伴一起玩,不知怎麼著門壞了,他被關在了房間中,很著急。我用力推門,門紋絲不動,用力踢門,但門卻毫髮無傷。當時大人都不在,我就慌了,使了全身的力氣推拉頂拽,可就是打不開。後來我靈機一動,想起了書中開門的方法,輕輕一推,門就開了。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善用頭腦,做生活的智者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遊刃有餘。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誕生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這麼多書中,讓我情有獨鍾的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明代的羅貫中寫的,這本書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一百多年的歷史風雲,但全書不能當歷史書來讀,而是小說。《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的思想內容十分複雜,融合了傳統、官方、民間與作者個人的各種思想。

此書中的'人物性格極其豐富,如三絕之首的智絕諸葛亮,未出山已通曉天下大勢,人稱“臥龍先生”,活時的東吳招親,大唱空城計中,錦囊妙計都大有用處,死後甚至也有馬岱殺魏延,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之事。

曹操則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軍事家,不擇手段,生性多疑,但他確實是一名成功人的政治家,可謂是“古往今來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此書中的很多情節也很生動,三英戰呂布的精彩,赤壁之戰的巧妙……這一切都會讓你愛上這本書,中間有一章寫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後聽到劉備在哪,立馬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中途過五關斬六將,危險重重,最後與張飛古城相遇,僅僅通過這個故事,就使人為關羽的忠誠和義氣而感動。

這本書裡還有更多的精彩,等著你慢慢去挖掘,細細去品讀,領略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