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精選6篇)

校園 閱讀(1.4W)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是詠懷古蹟五首(其三)的優秀教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精選6篇)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1

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這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教學目的

1、瞭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瞭解歷史人物,關注歷史人物,思考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難點:

賞析詩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對聯,叫作“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曆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同時,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瞭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詠懷古蹟》五首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蹟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熟悉語詞,誦讀並背誦詩歌

1、注音

萬壑(hè) 赴(fù)荊門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釋詞語

①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還有古蹟之意。尚:還。

③一去:一旦,一經。指昭君一經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後,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

④省”:讀作shěng,教材作“曾經”解。關於“省”,註釋紛紜,莫衷一是,有作“減”“少”解,也有作“略”“不”解。無論哪種解法,這句詩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風面”:通感手法,將視覺移於感覺,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⑦“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四、整體感知

結合註釋、感知詩歌。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並說說這首詩寫的什麼內容。

明確: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開始,“獨留”,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確:這是是一首懷古詩(詠史詩),懷古傷己,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來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五、賞析詩歌

題解

《詠懷古蹟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有人認為,“詠懷”、“古蹟”本是兩題,後人誤合為一,如果並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蹟以詠懷,詠古即詠懷,一題而兼有二義。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蹟”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蹟”,“詠”字下有兩個賓語,一為“懷”,一為“古蹟”,讀起來很彆扭。而將“詠懷古蹟”直接解釋為借古蹟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實際上,“詠懷古蹟”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蹟。

句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奔向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裡,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讀者的視線一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其人其事,有一種悲壯的色彩,彷彿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於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一”,這裡是獨自一人的意思。“連”,指連姻,即“嫁”。“紫臺”,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傳說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向”,這裡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裡指昏黃的風沙。一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樣。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閒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並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 “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裡代指昭君。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蹟》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評解

《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詠明妃者,此為第一。”清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中說:“此篇溫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網師園唐詩箋》幫腔說:“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不推絕唱?”確實如此。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後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蹟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杜甫《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昭君未能見知於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六、歸納主旨意蘊

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詩歌的主旨實際上是詠古蹟以感己懷。雖表面寫昭君的“怨恨”,寫昭君生於長江美域,歿於塞外荒漠,去國之怨,難以言表。但聯絡寫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無處不相似。顯然作者在懷古傷己,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詩人借詠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寫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飄淪的悲苦情懷。

七、小結藝術技巧

1、借古諷今,懷古傷己。

2、對比鮮明,對仗工穩。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詠史懷古詩的鑑賞方法。

過程與方法:分步探討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及鑑賞步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感受作者抒發的懷才不遇的情懷。

重點難點:

詠史懷古詩的鑑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合作交流感悟

媒體使用:

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在前幾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送別詩、詠秋詩(板書,並請學生略作回顧)的鑑賞,總結了詩歌鑑賞的一些技巧,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詠史懷古詩的鑑賞。(《詠懷古蹟》板書題目)

問1:什麼是詠史懷古詩?(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可結合課件】

讀史或遊覽古蹟時,有感於歷史古蹟、歷史人物或事件引發的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

問2:國中學過哪些詠史懷古詩?(期望學生能夠答出本課拓展引申要用的杜牧《赤壁》或辛棄疾《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等)

二、初讀感知

問題引領:讀這首詩明確這首詩詠歎的物件是誰?

自主探究

請學生單讀,指出優缺點。

成果展示:請學生回答詠歎物件:明妃(請學生回顧有關避諱知識)或王昭君

三、再讀體會

步驟一、導引問題: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可結合課件】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文字給予昭君的評價,那麼杜甫筆下寫的是昭君的什麼內容?請從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怨恨。(並複習關鍵詞把握詩意的方法)

步驟二、齊讀體會。學生小組討論理清詩意。

問題引領:詩中寫的是昭君的什麼怨恨?結合詩句回答。(旨在讓學生反覆誦讀領會頷聯和頸聯的內容)

四、精讀討論

問題引領:寫王昭君“怨恨”有何用意?(即作者詠懷內容)

【方法】步驟一、遷移引申,獲得啟發。(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國中學過的詠史詩從中獲得啟發)【可結合課件】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學生交流這些詠史懷古詩的詠懷內容,從而獲得啟發。

教師點撥:(先請學生回答,教師指導 《赤壁》主要借詠史抒寫個人遭遇;《賈生》既抒寫個人遭遇,又借古諷今,諷喻現實;《烏衣巷》主要抒寫物是人非的興衰之感。)

步驟二、成果展示。教師啟發:從這些內容中能否啟發我們分析這首詩的詠懷內容?那麼題為“詠懷”,作者寫王昭君的“怨恨”有何用意?(最好啟發學生回答出二者的共鳴或相似點)

(聯絡知人論世)

昭君 遠嫁異域 懷念故土 美冠後宮不被寵幸

自己 漂泊西南 思鄉思念長安 壯志難酬

【板書或課件】

五、感悟總結(啟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兩個總結,最好由學生概括)【可結合課件】

(一)詠史懷古詩的主旨內容的一般情況

(二)鑑賞詠史懷古詩的步驟(板書)

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2、為什麼要寫這段歷史?詩人的用意是什麼?(體悟感情)

3、這種態度用什麼方法表達。

六、拓展訓練

請學生按照詠史懷古詩的鑑賞步驟鑑賞李商隱《馬嵬》

學生髮言後教師點撥。

七、能力提升【可結合課件】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問:這首詠史懷古詩的用意?(旨在讓學生拓寬思路,既要掌握詠史懷古詩的一般內容是抒寫個人際遇或對時局感慨或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但也有其他的思想內容)

本詩對歷史做冷靜的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3

目標展示: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學導結合:

一、昭君出塞而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悽婉哀怨的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蹟》簡介

詠懷古蹟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這五首詩是詩人遊江陵、夔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蹟懷古人並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第一首寫庾信。詩人一直是讚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絡起自己的境況。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並使發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駕崩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結合註釋、感知詩歌)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詩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怨恨)

四、背景簡介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蹟》。

明確: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五、賞析詩歌

㈠再讀詩歌,鑑賞情感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麼?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2、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㈡三讀詩歌,鑑賞語言

1、“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2、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深化拓展:

《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只寫了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梯度訓練:

同樣是詠歎王昭君,杜甫寫了《詠懷古蹟》(其三),李白則寫了《王昭君》,比較閱讀,說說兩詩在風格上有怎樣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註釋:漢代長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著昭君。一走上去玉門的道路,從此去向天涯再也不會歸來。漢代的月亮還是從東海出來,可昭君嫁到西方沒有回來的日子。長年嚴寒的燕支山只有雪當作花,美麗的昭君憔悴了,湮沒在胡地的風沙中。活著時她沒有黃金送人,致使畫師將她畫醜。死後留下了青冢使人嘆息。

跟進反思:

小結:

詩人借詠昭君村和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胸懷。

本詩塑造了王昭君鮮活的人物形象。昭君有山川一樣的堅強性格,有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的愛國之情,有對昏庸的統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

作業佈置:

⑴背熟《詠懷古蹟(其三)》

⑵預習“創新求變的中唐詩”

教後反思:

素材積累

杜甫的眼淚為誰流

劉鶚有言:“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之象也。”有一份靈性,即有一份哭泣。似乎杜甫的淚腺特別發達,感情特別豐富,靈性特別富有,心靈特別敏感,境界特別闊大,正義感、責任感也特別強烈。隨便翻閱杜詩,都可以讀出大把大把的淚水來:杜甫為自己壯志未酬、報國無門而哭,為百姓顛沛流離、家破人亡而哭,為國家烽煙四起、兵革不斷而哭,為英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哭,為壯士赴湯蹈火、萬死不辭而哭……他的淚水是滔滔雄波滾滾岩漿,一滴滴都是瀝血大愛,一聲聲都是沖霄大恨,不哭則已,一哭,往往成為虎吼龍吟,感天動地的絕唱!

一哭百姓生死離別、雞狗不如的兵役之苦,控訴統治者窮兵黷武,苛政毒民的累累罪惡。讀杜甫的《兵車行》,我永遠也忘不了三個令人撕心裂肺的場面。其一是開頭寫驚天動地的人哭:“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詩人筆下,灰塵瀰漫,兵車隆隆,戰馬蕭蕭,人流如織,令人目眩;耶孃妻子,奔走相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震耳欲聾!如此人哭馬嘶、煙塵滾滾的巨幅送別圖,給人以視聽感受上的強烈衝擊,集中展示了萬千家庭妻離子散的悲慘遭遇,駭人聽聞,觸目驚心!其二是結尾寫悲慘哀怨的鬼泣:“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青海邊,古戰場。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悽悽。冷寂陰森、鬼哭狼嚎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慄!首尾兩個場景,遙相呼應,渾然一體。一寫生離,“牽衣頓足攔道哭”,眷戀不捨,悲憤絕望,一哭鑄成沖天恨!一寫死別,“新鬼煩冤舊鬼頭”,怨聲載道,天地動容,一哭吐露血海仇!其三是中間驚心動魄的荒村:“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樹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蕪,荊棘橫生,滿目凋殘。唐王朝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破壞了農業生產,擾亂了農民的安定生活,造成了廣大農村地廣人稀,十室九空,生靈塗炭,無以為生的悲慘局面。三個場面,寫人哭馬嘶,人訴鬼怨,悽悽慘慘,悲悲慼慼,傾注了詩人的悲憫情懷,控訴了統治者的滔天大罪。

二哭百姓一貧如洗、哀哀無助的生存之苦,控訴統治者橫徵暴斂,敲骨吸髓的狼子野心。杜甫的《白帝》描寫了戰後農村的荒涼破敗、哭聲遍野的悽慘景象,後面四句是這樣寫的:“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荒郊野外,逸馬遛達,人煙稀少;千家萬戶,十室九空,滿目瘡痍。孤苦無依的寡婦,以淚洗面,哀哀無告,她的丈夫或許死於戰亂,然而官府對她家也決不放過,搜刮盡淨,殘忍至極!秋天的原野上傳來陣陣哭聲,卻辨不清哪個村莊哪戶人家有人在哭泣。這四句詩文由點及面,寫不辨東西、無處不在的哭聲,寫遊蕩無主、孤獨落寞的逸馬,實際上烘托出連綿戰亂給農村帶來的蕭條和冷清,悲哀和蒼涼。杜甫的另一首詩《又呈吳郎》則以惻隱之心體察黎民蒼生的戰亂之苦。寫一個撲棗老嫗,無食無兒,無以為生,只好撲棗度日。生存之艱難尷尬令人心酸!然而,詩人的親戚吳郎卻不恤人情,不察人意,對這位哀哀無助的老婦冷眼相待,百般刁難,孤苦伶仃的老嫗向詩人訴苦,官吏們的巧取豪奪,橫徵暴斂,已使她一貧如洗,度日艱難。杜甫憐憫這位撲棗老嫗的痛苦,也責怪自己親戚的見死不救,更重要的是,他由此及彼,由小到大,想到了天下正在飽受戰亂之苦,和這位老婦一樣無以為生的百姓。詩歌最後兩句這樣寫道:“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杜甫流淚,淚流滿面,淚溼衣襟。這傷心一哭,傾注了詩人對農民不幸遭遇的深摯同情,也顯示出詩人對統治階級興師好戰,敲榨盤剝的無比憤慨。

三哭國家山河破碎,壯士陣亡的時局之憂,抒發詩人傷時憂國,思家念親的真摯情懷。杜甫的《春望》寫於詩人陷身安史叛軍之手時期,山河破碎之恨和家園離散之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全詩這樣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前四句寫花鳥感時恨別,墮淚驚心,暗示叛軍作亂,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亂草叢生,林木蒼蒼,給詩人帶來的怵目驚心之感。花鳥無情,尚且如此,離亂詩人,何以堪憂?後面四句抒戰火連天,家書不至的離亂之思。烽火遍地,戰亂不絕,訊息阻隔,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詩人不覺於焦急渴盼之際,窮極無聊之時,搔首躊躇,顧影自憐,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老悲愁,思家念親,一種徒呼無奈,老淚縱橫的悽慘愁容宛然可睹。杜甫的《悲陳陶》則渲染天地同悲,萬眾同悼的悽慘情思。“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陳陶之戰,唐軍慘敗,叛軍大勝,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四萬義軍勇赴國難的驚天壯舉動人心魄,感人肺腑!身為胡兵鐵蹄烈血之下的“故園都人”北向而望,失聲痛哭,哭熱血男兒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悲壯情懷,哭亡國之民同仇敵愾、赴湯蹈火的沉毅豪勇,哭大唐官軍揮師南下、收復長安的殷殷期盼。哭聲震天,浩氣長存,風雲為之失色,天地為之動容,一種至大至剛的愛國之氣充盈天地,激盪人心!

四哭英雄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曠世之悲,抒發詩人蕭條不遇,惆悵失志的人生遺恨。杜甫的《蜀相》憑弔古蹟,臨風結想,發思古之幽情,吐胸中之塊壘。“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老杜拜謁武侯祠,一不觀賞殿宇巍巍,二不瞻仰塑像凜凜,專寫碧草萋萋,自榮自枯,黃鸝嚦嚦,空鳴空放,荒蕪落寞之氣撲面而來。如此肅穆寂寥的氛圍引發詩人的沉思感慨:憶武侯,殫精竭慮輔佐君王,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三分天下,功高蓋世;哭武侯,一生志業,六出祁山,五丈原頭,秋風瑟瑟,大星遽隕,百姓失聲……想到此間,那階前林下徘徊沉吟的老杜,不禁汍瀾被面,老淚縱橫!悲千秋百代仁人志士,大智大勇,為國為民,卻功業未就而撒手人寰;念有唐盛世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卻落魄潦倒,報國無門。所懷者大,所感者深,所哭者壯!《詠懷古蹟五首》(其二)是杜甫的另一首弔古傷今,鳴抱不平之作。“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官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在老杜看來,宋玉既是詞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後卻都只被視為詞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則遭誤解,乃至曲解,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處,也是杜甫一生遭遇最為傷心處。詩歌以志士之悲發端。宋玉《九辨》名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決非純粹寫景,旨在抒寫“貧士失職而志不平”。“風流儒雅”是庚信《枯樹賦》中形容東晉名士殷仲文的成語,老杜藉以強調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負,有遠見的志士。“亦吾師”,玉逸注:“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閔惜其師忠而被逐,故作《九辨》以述其志。”上述引用或化用表明,老杜意在肯定宋玉乃才人志士,決非一般的文章高手。可是千秋百代的人們只記得他的文采詞藻,並不瞭解他的志向抱負和創作精神。人們欣賞宋玉的《高唐神女賦》中的雲雨之歡的風流豔事,卻不解作家諷諫君主淫惑誤國的耿耿忠心;時至今日,凡夫俗子津津樂道的仍是楚王神女雲雨歡會的山峰荒谷。詞人宋玉不滅,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獲際遇,身後為人曲解,難怪老杜要“悵望千秋一灑淚”了,哭志士不遇之悲,哭志士蒙冤之恨;其實老杜也是壯志凌雲,才學滿腹,一生坎坷,蕭條不遇,頗與宋玉類似。“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詩)是憤世嫉俗之語,更是反脣相譏之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怎麼可能只滿足於皓首窮詩書生一個呢?悵望古蹟,懷想千秋,吊宋玉,抒己懷,以千古知音寫不遇之悲,以志士蒙冤抒落拓之憤,千古同悲,萬代同哭!

五哭君王平定叛軍,中興有望的氣象之新,抒發詩人心繫國運,憂樂相生的悲喜情懷。這方面最曲型的詩作莫過於《春望》,抒寫詩人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老杜忽聞平叛亂軍,收復失地,喜極而泣,老淚縱橫。寫自己漫卷詩書,放歌縱酒,放舟東下,歸心似箭;寫妻子,愁雲不見,悽苦全無,笑逐顏開,喜氣洋洋;寫春天,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生機勃勃,暖意融融;寫歸程,身在劍外,心歸故鄉,順風順水,輕舟如梭。全詩營造出一種喜出望外,行雲流水的歡快氛圍。試想,“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何能不“狂”?國運撥雲見日出,涕淚沾衣喜欲狂啊,老杜一哭,浸透了多少喜悅激情,渲洩了多少人生快意!《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二)則將詩人九死一生的驚喜和國家中興有望的氣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悲喜交集,動人心絃。“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喜心翻倒極,鳴咽淚沾巾。”想以前,詩人陷身長安,落於叛軍之手,愁腸百結,萬箭穿心,以淚洗面,度日如年;憶昨天,逃命山間小路,險相環生,命懸一線,驚魂未定,心有餘悸;念現在,劫後餘生,喜達行所,委以官職,功業有望;看君王,重建唐室,東山再起,信心百倍,氣象一新。如此於己於國有益有利的大好局勢,怎能不讓詩人興高采烈,心花怒放呢?嗚咽低泣,是九死一生,平安而泣;是國運昌明,中興而泣;是情動於衷,喜極而泣。老杜一哭,傾盡心中狂喜,吐露無恨感慨。

清末大名士易順鼎,極喜哭泣,自號哭庵,說過驚世之語:“人生必備三副熱淚,一哭天下大事不可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從來淪落不遇佳人。此三副熱淚絕非小兒女惺忪作態可比,惟大英雄方能得其中味。”杜甫哭父老鄉親艱難苦恨,哭黎民百姓水深火熱,哭英雄志士抱負成空,哭國家君王中興大作,哭熱血男兒勇赴國難,哭山河破碎,國家分裂,……唯獨不哭自己,他心中裝著祖國和人民,他忘記了個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個大英雄,巨筆寫信史,鐵青擔道義,壯哉杜詩!痛哉斯文!回首今天的男人,眼睛流淌的多是小女人的淚水,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為仕途上的雞蟲得失,為同事鄰里夫妻之間的小是小非,嚶嚶哭泣,痛不欲生,我不禁納悶:杜甫,你的淚還能流多久?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4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知人論詩

【過程與方法】

①、把握,揭示詞作的深層意蘊。

②、背誦全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②、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二)形式認讀

⒈讓學生通過個體自由誦讀、對讀和集體誦讀,感知《菩薩蠻》的詞律特徵。

⒉聽教師範讀,品評感悟。再讀全詞。

要求:①、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②、韻律節奏,處置得當;

③、情感豐沛,運氣自如。

(三)披文入境,整體感知。

說明:何謂“披文入境”?

對文學作品的鑑賞,首先通過作提供的語言材料的仔細揣摹,初步感知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其次再在充分了解相關背景材料的基礎上,發揮想象,進入作品所營造的意境中,確認作品的主題思想。

“披文入境”的重要途徑:置身詩境;知人論詩。

1、置身詩境,梳理內容,按要求回答問題。

①、這首詩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美女王昭君出塞,埋骨大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②、這首詩寫了主人公的什麼事情?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

明確: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怨恨”

③、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寫什麼?

寫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目的何在?【討論】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引出歌詠物件昭君。

這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並在那裡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徵!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傑,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鍾靈毓秀(美好的自然環境產生優秀的人物。毓yù :養育),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2、知人論世、重難點突破

①、【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yānzhī (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於當時民族觀念的侷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於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後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後,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願。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後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②、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麼美的昭君,元帝怎捨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聖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這個小人之所以奸計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蒐羅那麼多良家婦女充斥後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

③、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塗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裡就密切難分了。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並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後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三)合作探究,難點突破

1、《詠懷古蹟(其三)》題為詠懷,可裡面只寫王昭君的'怨恨,並無作者個人情懷,這不是與標題“詠懷”不符?

明確:借事抒情——作者在詠歎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詩人在此時深深懷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宮見妒,他入朝見妒;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他“飄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歸來;他思念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其二》)。更何況這一年他已有55歲了,“美人遲暮”之感與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寫自己的悲憤。

2、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後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麼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裡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悽清!它是那樣的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麼?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麼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3、鑑賞藝術手法有何特點?

虛實結合即事抒懷對比擬人

(四)知識拓展遷移

閱讀下面詩作,完成問題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1、簡析這首作品中明妃的形象特點?

2、對比王詩和杜詩感情的異同?

(五)課後作業。

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王昭君、杜甫,瞭解《詠懷古蹟》的寫作背景,品味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分組合作賞句煉字,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掌握詩歌鑑賞的角度。

二、學情分析:

本首詩是人教版語文必修3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的其中一篇。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通過國中三年的知識積累,他們對詩歌應該不陌生,並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但不繫統。因此在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總結古詩鑑賞的角度,並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鑑賞實踐中。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和技巧。

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學手段運用及分析:

多媒體幻燈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充實課堂。

五、教學方法運用及分析:

點撥法、美讀法、分組鑑賞。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吧?它形容的是誰呢?對,它形容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她們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的美麗。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揹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裡。唐大曆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賓士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髮怎樣的感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蹟》,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作者、歷史背景

合作探究:請同學們結合文字資訊和知識積累,說說杜甫與王昭君的生平。關於杜甫唐玄宗天寶五年,杜甫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後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自雲安(今四川雲陽)到達夔州(今四川奉節東),一住兩年。這是他創作中的一個繁榮時期,兩年內寫出了430多首詩,佔全詩集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長篇。《詠懷古蹟》(共五首)即是1一例。

《詠懷古蹟》是一篇結構嚴密的組詩,五首各詠一古蹟,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廟、武侯廟,都是借古蹟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

關於王昭君(此環節可插入到詩歌的分析中)昭君選秀入長安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亡故,留下一子,當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又生二女。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疏通字音,結合註釋理解詩意,談談初讀詩歌的感受。

2、師生互動:學生回憶鑑賞詩歌的角度。

教師總結:鑑賞詩歌的角度:

(1)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2)語言,特別是煉字;

(3)表達技巧,包括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描寫),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等),表現手法(想象、襯托、對比、虛實、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等);

(4)思想內容和情感。

(四)、再讀詩歌,鑑賞情感。

學生活動:再讀詩歌,分組分角度鑑賞詩歌。 參考角度:

1、詩歌開頭景物描寫的特點和用意;

2、對比手法的運用;

3、賞析煉字,如“空”字;

4、詩人的情感及詩歌的主題;教師點評並歸納總結:

1、詩歌開頭景物描寫的特點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群山萬壑赴荊門”,多麼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字,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徒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景物描寫的用意

問題設計: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麼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身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明確:不同意,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麼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裡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髮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

3、賞析對比手法的運用

“一去”對“獨留”,將昭君生前寥落、死後寂寞,寫得入骨三分。“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麼懸殊!“連”寫出塞之景,“向”寫思漢之心。在日常的語言裡,“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裡,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後的孤寂和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設計:

“一去”與“獨留”

三重對比

“紫臺”與“青冢”

“一死”與“一生”

4、賞析語言

“環佩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字鑑賞。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多麼強烈。這樣一個美女,竟落得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引申:昭君的怨恨

解疑: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後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於漢皇后),還有什麼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一怨死葬胡沙,魂魄空歸

二怨元帝昏庸,終生遺恨

三怨遠嫁朔漠,故鄉千里

5、詩歌主題及詩人情感:

明人王嗣奭的《杜臆》對這組詩的寫作目的做了很好的解釋:“懷庚信、宋玉,以

3斯文為己任也;懷先主、武侯,嘆君臣際會之難逢也;中間昭君一章,蓋入官見妒,與入朝見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詠懷古蹟其三教案 篇6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意象運用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效果。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吟詠昭君同時寄託的深沉悲慨。

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揣摩法。

教學準備:課件與視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名人匯入三峽風光,地傑人靈。荊楚之地,湖北秭歸,不僅孕育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生長著一位傾國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書課題)

詩人回眸杜甫,字子美。親歷“安史之亂”,詩懷憂國憂民。人稱“詩聖”,讚譽其“窮也兼濟天下”的高尚情懷,褒揚他登峰造極的七律藝術。

背景剪影因好友嚴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離開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繪山川之壯闊之美,抒憂國憂民之思。

初讀感知

1.視訊朗讀。

2.集體朗讀(配樂)。

3.自由朗讀,思考:

1)詩人從哪些方面追懷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讀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詩人詠懷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讀揣摩

一、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鍾靈毓秀之鄉,山水奔騰之勢,為昭君村的展現勾勒出闊遠壯盛的背景,表現不同於尋常閨閣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聯的特殊性。

赴:極富動態和氣勢,表現了荊門山的雄奇美麗,引出昭君的不同凡響。

二、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為了祖國民族的安寧和平,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麗的青春和生命維繫著中原與匈奴幾十年的友好往來。

紫臺:壯麗繁華的漢宮朔漠:荒寒蕭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顏的埋葬黃昏:黯淡無邊的淒涼

藝術效果:色彩鮮明,兩兩對應。

一“連”字訴說了昭君關山迢遞的迷茫悽傷與生命荒寒的歲月悠長;

一“獨”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獨寂寞,寓形象於意象之中,兩相襯托,曠古淒涼;

一“向”字透露出永恆的悵恨,以漸進的動態感傳達了玩味不已的神韻。

三、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貌若天仙卻不受寵幸,被遣匈奴仍懷念故國;生命已逝卻魂歸故鄉,清冷幽寂只聞環珮作響。

畫工的顛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劇。一個“空”字流傳著昭君綿綿不盡的深沉遺恨。

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琵琶聲響,亙古悠長;揮淚泣血,幽怨情長。王嬙,不僅是一個深明大義舍小為大的和親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鄉借曲抒怨的悲苦宮女。這才是血肉豐滿真實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結的中原姑娘。

怨恨:詩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遠赴他域,三怨終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積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和鄉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身上表現的尤是深沉悲涼。

寫作用意

借古抒懷:詩人著眼昭君被統治者所遠遣所拋棄的那種悲慨和寂寞孤獨,借她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課堂小結“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杜甫詠懷古蹟,表達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悲。

板書設計

昭君杜甫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異域終生空歸環珮西南漂泊有家難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