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法華經讀後感

校園 閱讀(2.99W)

法華經讀後感

法華經,全稱為妙法蓮華經,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中國佛教天台宗據以立說的主要依據,也是中國佛教流傳最廣的一部經書,稱為經中之王。經中反覆強調受念此經將受諸佛護念,而本人卻僅讀了一遍,這裡所寫只能算是讀後感,瞭解經中的有關思想、精神,作為傳承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吧。法華經在中國的廣泛流傳,得益於此經的翻譯優美,譯者之一是鳩摩羅什,在前面讀金剛經時提到。

妙法,是指佛法精妙絕倫,深不可測;蓮華,是比喻佛經經典潔淨美麗,花實俱有,花開是佛因,蓮結即佛果,即因即果,即果即因。法華經出現於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鬥爭的時期,它站在大乘的`立場,調和大小乘矛盾,用大乘去會融小乘。主要內容是論述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三乘歸一,聲聞乘是指聽聞佛法,悟出“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將速出三界、究竟涅槃作為修習目標的人;緣覺乘,又稱辟支佛乘,是進一步悟解了十二因緣,並由“樂獨善寂,得知諸法因緣”而自求涅槃;菩薩乘是以實踐六度,普度眾生為修行內容,以最終成佛,建立自己的佛國淨土為終極目標。三乘中人都是佛的弟-子,三乘的法都是佛所宣說,都是正法,但不是最高階、最圓滿的法。最高階的應當的佛乘。那麼佛為什麼會容許這樣的差別存在呢?這是因為佛認為現實世界惡濁,眾生各有不同程度的不善根,佛必須依據眾生的不同根性,針對一定的物件、一定的條件,採取方便靈活的方式說法,先去其痴迷,令眾生逐步提高,然後再宣說最圓滿的佛法。因而,眾生的根性差異及佛據以實施的權宜說教及是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的根本原因,三乘是同一佛教的運用,他們的區別在於聽聞佛說法的次第淺深不同,而一旦人們接受了佛的方便教化,佛便只說一乘,即大乘佛教,即三乘歸一。

法華經中的譬喻豐富,使得深奧晦澀的佛理便於理解。下面逐一說明:

火宅四車

從前有一位大富長者,其住宅高大寬敞,卻只有一個門可以進出,因年久失修,宅內汙穢難耐,一次著起大火,烈焰騰騰,樑柱崩塌,但長者的孩子們卻不知火患可畏,還在宅內嬉戲玩耍,不肯出來,長者深感憂患,想他們平素喜愛車乘,便高聲喚道:我有羊車、鹿車、牛車各一輛,現在門外,誰要是出來就可以乘玩。孩子們聽後立即一擁而出,但到平安地坐定後卻不見車乘,乃向長者索要。長者家資鉅富,於是命家人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等造就一輛七寶大車,供孩子們玩耍,諸子見後便欣喜若狂。在這個譬喻中,宅主長者便是佛的化身,對諸子-眾生疼愛、並無偏袒,對諸子深陷火宅深感憂慮,遂以慈愛之心,憑自己對諸子的深刻了解,採取應急措施,設想三車-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先誘導他們出離火宅,後賜與七寶大車-佛乘,以致皆大歡喜。

長者窮子

從前一位大富長者,其家鉅富,多諸金銀、硨磲、瑪瑙、真珠、琉璃,象馬牛羊,輦輿車乘,田業僮僕,人民眾多,豪富如是。其有一子,幼稚無識,舍父逃逝,遠到他土。長者年邁,益憂念子。爾時窮子,求索衣食,飢餓嬴瘦,漸次經歷,至父住處。長者是時,遙見其子,默而識之。長者知子,愚痴頑劣,不信父言。遂苦心誘導,初窮子迴避長者,最後窮子領受長者寶藏。在此譬喻中,以長者苦心誘導窮子喻佛設方便法門化導眾生,以窮子迴避長者喻佛弟-子早值佛法而不能徹悟,以窮子最後徹悟喻弟-子現已了知佛意,深信理解。

藥草喻

時雨過後,卉木花草,稱其種性而得生長,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將佛的一乘佛法喻為時雨,將眾生喻為受時雨滋潤的藥草樹木,說明佛的教化方法是平等說法,隨類異解,法本無異,眾生領悟有別系根機不同。

化城喻

過去有一位導師,帶領眾人赴遠方探寶,走到半途,眾人疲憊至極,便停下來對導師說:我們太累,況且路途遙遠,艱險莫測,我們驚恐,不願前行,只想退回。導師悲憫眾人,不想讓眾人半途而廢,於是便運用法力,於不遠處幻化一城,指點眾人:前面有一高大城池,我們可以在那裡休息,並得到想要的一切。於是眾人蜂擁而入,但見屋宇堂皇,街衢寬廣,飲食甘美,居處舒適,於飽食安歇後便又想永遠止宿城中,不復前行。此時,導師再次用神通法力化去城堡,使眾人重新置於荒效野外中,並告諭他們:剛才的城郭為我神力幻化,只供調養暫歇,真正的寶所寶地還需要不斷精進努力方能到達。眾人從此開悟,追隨導師繼續前行。在此喻中,導師同樣是佛的代言人,幻化城堡喻指小乘涅槃,求寶之路便是成佛之路,真正的寶地-佛果,要中經應機虛設的化城方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