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

校園 閱讀(2.13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觀後感

前幾天,我看了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是張藝謀導演於1999年拍攝的《一個都不能少》。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主人公是一名叫魏敏芝的代課老師,她以其真誠質樸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看過之後我感悟頗深。

電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歲,國小畢業,沒有上過國中,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國小做代課老師,這裡地方偏僻,輟學情況非常嚴重,每年都有學生輟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現在只剩二十八個。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裡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班裡有一個名叫張慧科的同學,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輟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連連碰壁,吃的是剩飯,喝的是路邊水龍頭的自來水。晚上,要麼睡在路邊,要麼睡在擁擠的車站裡。她寫一個晚上的尋人啟事,卻又寫錯了,聽說電視上找人快,又在電視臺等了一天半,每個人經過都問一聲“你是臺長嗎?”她不辭辛苦、風餐露宿地想盡一切辦法把他給找回來,只為堅守“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及作為一名老師的責任。終於在電視臺臺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並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

嚴格來說,魏敏芝不算老師,她只是水泉國小的高老師臨時找來看管學生的,但就為高老師臨走時交代的“一個都不能少”,她表現出了驚人的'執著和認真。儘管她不懂教學,但“責任”——這個教師身上最可貴的精神卻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樸實無華也最完美的體現。她可以為找回學生而義無反顧,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粉筆,她將一切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她的質樸和執著讓人感動。

並且,令我感動的還有水泉國小原來的老師高老師。在半年沒有發工資,沒有錢買粉筆,把僅有資源耗盡的情況下也對二十多個學生不離不棄;即使面對母親病危在床不得不趕回家探望的情況下,他仍對學生放心不下,叮囑魏敏芝好好看管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即使在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付出五十塊作為魏敏芝的代課酬勞。高老師工作態度之認真,對學生就學的堅持,對山區教育的不離不棄,令我動容。其中,在學習委員張明獻的日記裡,寫著高老師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資,再小的粉筆頭,高老師都捨不得扔掉這一段更讓我感動。日記內容大約是:我記得有一次,我把一個已經拿不住的粉筆頭丟到牆角,高老師又把它撿回來,他用兩根手指的指甲捏住,在黑板上又多寫了一個字,最後的一筆是高老師用大拇指抹上去的。

通過這部電影,我感觸很大,我告訴自己,要向裡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師學習,學習她堅定的信念及作為一名老師神聖的責任感,不斷鍛鍊自己,以後爭取成為一名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