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校園 閱讀(7.48K)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的綿羊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1

要我概括我之前的大學生活,那可不像我小時候設想的那麼多彩、豐富,我生活的重心一直都放在了學習和娛樂上,這哪裡像人們描述的大學生活嘛。不過還好我高中就做了準備,知道大學學習壓力會比高中更大,所以在剛開始時還是有些自律的,成績也沒落下,似乎我做的很對嘛,成績挺不錯,符合大家的認知,瞧人家那小孩,成績多好,學著點。

在我做了這麼多看似很出彩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真正想做的呢?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思考過我自己的問題,一切都是那麼的有條理,好像我的人生都被別人安排好的,你出生了,然後上學,考個好成績,找個好工作,然後就會有個好生活,這一切的通行證都是你的成績,也就是說你的成績決定了你的人生,好成績等於成功,多麼可笑!你的人生就被這幾個並不能體現所有能力的學科的數字代表了,然後他們告訴你,沒分等於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等於沒錢。沒錢等於不好的生活,你肯定會後悔的,真的嗎?那你得想想,是不是他們怕你做出了一些不符合他們預期的事,不滿於你跟他們不一樣了呢?倘若你去追求了一些在他們眼中奇怪的東西,他們就會拿出來“現實”的大棒把你給打回去,說你不夠成熟,可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只能疲於奔命嗎?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在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人嗎?一切個人的品質:勇氣、自信等等,好像都被成績給蓋過去了,活了這麼長時間,你真的做過一次關於自己的思考嗎?如果做過,那是真正的自我思考還是在別人影響下的對自己的思考?

到了大學,我們該好好想想自己為什麼而活了,我的夢想,在之前只會出現在作文裡,要不然就是所謂的'大學夢。我們對於整個人生的思考都是那麼的缺乏,連個追求都沒有,像個機器人。出發了太久,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我們努力地滿足父母的預期,可當你做的已經夠好的時候,他們還在說:“加油,你還能做的更好!”這是在搞什麼?真的對你好嗎,我們父母真的在教育孩子嗎?還是在教育一個不斷學習的動物?父母真的在關注他們孩子的人格培養,還是努力地騙自己只要成績好一切問題都能掩蓋過去呢?那最後會不會崩潰呢?在這裡,一切都顯著被別人裹挾,他們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如果沒跟著大家走,就會受到別樣目光的看待,我們就像一群綿羊,被牧羊犬給看著,有時候它們明明沒我們體格大,可我們還是不敢越界,有時候甚至因為別人的言行而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我們接受著大學教育,可進了大學我們關注的不是自己接受的教育,而是大學的排名,校友有多麼強大,試問他們強大與你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嗎,到大學來到底是為了提升自己而是吃大學的牌面?提升自己到底是綜合素質而是簡簡單單學點課本知識?後者那叫提升嗎?那叫輸入,換別人也行,一個魚缸,放幾塊泥土進去誰不行呢?不過是容量的大小而已,可你的魚缸裡有魚嗎?

好好想想為什麼而活,好好想想怎麼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優秀的綿羊》一書,我推薦所有的大學生讀讀,不要荒廢了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現實”而不敢邁出自己的步子,別軟弱地過一生。

優秀的綿羊讀後感2

這本書中描寫的是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其實說的是一件事。那些看起來優秀的學生,看起來對什麼都是有悟性的,雙專業而且成績優異、體育健將、諳熟音樂、會很多外語、參加公益活動等等,他們是一群“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贏家。然而通過作者的視角,耶魯大學工作了24年的威廉·德雷謝維奇教授讓我們瞭解到褪去光環,這群天之驕子身上的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在這些需要未能得到滿足的感受底下,深深海洋中大冰山裡藏著什麼樣的需要未被看見、發現。

我抱著好奇心一點點向下讀,更多地去覺察、感受一箇中國公立教育的孩子如何在美國現有精英教育中走出自己獨有的路,沒有一種教育是完美的,我們有覺知地、主動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後,要承擔我們選擇後的責任和風險。

美國的精英教育,從私立高中開始就給予學生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說是需要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有些孩子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如同搭乘一班高速行駛的列車,很難停下來。為了保證出類拔萃,有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健康、友情、個人探索、課餘時光,學生們就都捨棄了。

就如同這一部非常讓人覺醒的《編織》動畫片一樣,這些學生們陷入了去追逐一個又一個更高更偉大的目標中。似乎停下來會讓人恐懼,我們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向別人”示弱”,沒有去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和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觀。而是永遠從外部看起來像一個“戰士”,其實內心是一隻“斯坦福狂鴨症”,費盡心機地維護自己完美、快樂的形象。

從小到大,也許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自己內心的熱愛從未“被看見”、“得到尊重”,自己也從未思考過、探索過如何去和自己的內在建立連線。舉例來說,也許對於這些升入藤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需要是“成功”。如何實現成功,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種辦法。如果我們認為只有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方法,最終真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功課、以及未來的工作……

當然,也存在那些純粹的追尋者,他們不管學校和周邊人群的想法如何,他們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去追求並獲得教育的真諦,在關注並滋養自己的靈魂。然而,他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實現那些憧憬的時候,往往還是受制於“三駕馬車”:財富、資歷和聲譽。至少在最頂尖高校出來的學生正是如此。

他們最恐懼的是,將來自己不成功。他們無法從失敗的恐懼感中掙脫出來。他們一直被不成功的可能性套上枷鎖,害怕失敗,這種心理從他們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成功時就已經播下了種子。對於精英學生來講,失敗,哪怕是短暫的失敗,都會影響到他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

而該進行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呢?

我想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更看重結果還是過程,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失敗經歷

如果我們僅僅一味根據GPA來招生,那最終只會吸引那些拼命三郎,卻招不到真正有創造力的孩子,我們是需要通過履歷找到那些想在某一領域做到真正優秀、始終保持專一、集中精力,聽從自己的直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