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

校園 閱讀(2.04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未來學校》讀後感範文

  《未來學校》讀後感1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資訊科技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充套件到網際網路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著,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慧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未來學校》讀後感2

當我看完《未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書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重新認識。“行時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網際網路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現代學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而以慕課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教育的興起,已經為解決傳統學校模式的各種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既可以完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規模教育的效率問題,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教育選擇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師孤島,封閉性內迴圈,未來的學習中心是網路型或者實體型,成為彼此連線的環島。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固定學習時間,上下課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和教室;沒有學制,可以8歲入學,也可以12歲入學;沒有學習者年齡的限定,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課,一切都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選擇。未來學校解決了教育公平問題: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

那麼書中也回答了未來教室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意識學會做智慧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慧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室,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其實無非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資訊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學習遊戲化,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正確認識遊戲的意義,讓它為學習所用。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專案學習,專案學習和問題式學習相對,老師帶動學生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專案中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專案,深入瞭解相關知識內容,涉及熟悉而的問題,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涉及化學的問題,用化學知識去思考。專案學習需要合作探究學習來實現,混合學習(人機結合)也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未來學習中心,可以建議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戶,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那麼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對於家庭教育的過去:從“中心”走向邊緣。王者歸來:家庭再次稱為“學習中心”。對於未來的學習中心,父母是發現者、創造者、管理者、參與者、施教者、學習者。

跟隨《未來學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來了解了現代的美國教育、及對教育的啟示。 在《未來學校》中,我隨作者走進了美國現代教育,體會感受教育困惑及變革,在教育長征中,教師打破傳統教育、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變革,雖然道路艱辛的,但最後結局的是完美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興趣,開發自身的能動性,快樂學習。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變身幼兒園教師》章節內容。Jared knipper曾經是一名警察,他覺得自己要是成為一名老師,一定會帶出不一樣的學生。他不願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規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級以動手為主,作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有幸獲得了園長的支援,開始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做事情。他讓孩子們一起設計機器,在看說明書、設計造型、程式設計中,開發孩子們的動手、動腦、閱讀能力。

抵擋家長、同事的猜測中,幼兒園孩子一個個驚豔的作品中粉碎了質疑。 這突然點醒了我“主題教育”的真實含義,設定一個活動主題,讓孩子們自由發散想出各種玩法,或者相關想知道內容,教師通過遊戲、共同參與活動,幫助、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激發幼兒求知慾、思維能力、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等。讓孩子參與教學設計,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