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未來簡史》讀後感7篇

校園 閱讀(2.48W)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未來簡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未來簡史》讀後感7篇

《未來簡史》讀後感1

看完《未來簡史》歸結於一句話:萬物互聯讓人類的能力指數上升,人類放棄意義而追求力量,智人失去控制權,極少數人控制世界。放下書,世界還是世界,貿易摩擦,圍追堵截,崛起增長與壓制,民粹主義與開放合作,現在還是柴米油鹽,未來還只是未來,甚至可能永不會成為現實,當前獨善其身仍然可行,一切似乎沒有變化。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淵明就說了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嗯,就這感覺,感覺都沒變。

但有些想法在悄悄地變化:

1、認識到靠虛擬的願景、文字和貨幣,人類開展了大規模的分工協作,從此一騎絕塵。大規模協作是人類力量提升的核心關鍵。

2、對自由人文主義,平等,自由,自由意志,獨立意志,追隨自己的內心,不那麼確定,那麼執著了。

3、對萬物互聯,個人隱私,資料自由,有了新的認識,或許,這是人類進行大規模協作,大幅度提升力量的必然趨勢,勢不可擋,順者昌逆者亡。

4、意識到如果生命最終只是技術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幸福圓滿或許都需要重新定義。

然後想,今天的我和昨天有何不同?人和人的差異在哪裡?

能力,見識和眼光(含境界和定位)。能力包括了決斷力、執行力、理解力、與人連線力,意志力,當然也包括了語音能力,運動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總結能力,洞察能力,規劃能力,情緒控制能力等。眼光高低取決於見識,見識又取決於知識和能力。為什麼會目光短淺,因為沒有見識,為什麼沒有見識,很多知識不知道,知道了也沒有能力抽絲剝繭,歸納總結形成自己的觀點啊。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而選擇是基於已有知識、能力、見識和眼光的選擇。

有些事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自己有些事不知道,知道的東西多少,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有些事我們不知道自己知道,但它總是通過直覺、感覺,隱隱地,經常性地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大部分的,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會執,就會固執己見,就會畫地為牢,就會刻舟求劍。你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部分,是他人知道自己知道的部分,這就是眼光、境界、定位的差異來源。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以為記。

《未來簡史》讀後感2

《未來簡史》中,雅克·阿塔利從已知的歷史和科學角度出發,講述了一段有關未來5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他剖析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將如何發展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動盪、居民遷移、工作變遷、以嶄新形態出現的市場、恐怖、暴力、氣候變化以及宗教影響力的提高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他揭示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將以何種方式顛覆我們的工作、休閒、教育、衛生、文化和政治制度。他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

為什麼我們要去了解過去,為什麼我們要去猜測未來,我們又怎麼能從過去和未來中度過現在,這可能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問題。人類無論如何發展,其歸根到底,都是想要過上自己所認為的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才是幸福?

作者在本書中沒有直接回答,但在他之前另一本書《人類簡史》中給出過觀點:真正的快樂是“生命整體有意義、有價值”,就這麼簡單。正是意義,也就是我們頭腦中虛構的現實,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這個話題其實貫穿了《未來簡史》全書。從狩獵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現在的工業科技時代,意義的內容一直變化迭代,從各種宗教到人文主義,激勵著人們不斷改造世界。

但是到底需要多少東西才能達到幸福呢?怎麼去定義生命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有的人說吃飽穿暖就是幸福,有的人說功成名就就是幸福,有的是說身體健康就是幸福,這麼聽起來,感覺幸福是個人體驗而非社會進度,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推進社會的發展呢?作者書中提到,“如果我們的祖先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工具,一定會以為我們的生活如在天堂般無憂無慮。但事實絕非如此。雖然人類取得了諸多成就,卻一直有一種壓力逼著我們繼續生產、不斷努力。”

這種壓力,可以稱之為“人類的貪婪與慾望”,其也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而增加的。我們從一開始的身體健康,到進一步的吃飽穿暖,再到進一步的功成名就,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慾望,讓人類社會進步。

前文說道,作者在書中認為,那些現今看來醜惡的品行或許會在將來某一天獲得人們的認同。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科技社會的發展下,人類的生活或者生存觀念將會有極大的變化,這正說明了“存在即是合理”的說法,未來可以根據過去和現在進行猜測預判,但絕對不是定量,所以希望世上的人,安之若素即可。

《未來簡史》讀後感3

讀完尤瓦爾的《未來簡史》,有一種對人類就像看著一個嬰兒長大並走向衰老的悲傷,人類目前正如日中天成為地球的主宰,可是未來的方向在哪裡?長生嗎?科技如果延長了生命的長度卻無法提升他的質量,那長生又有何意義?那連質量也一併提升了呢?成為永遠幸福快樂的超級物種能上天入地?《莊子》裡的神人至人,也不過如此嘛。不信你看,“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修改DNA序列,不用膚護品都白白嫩嫩)。

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根本不用吃飯,一滴營養液就夠維持生命所需)。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如鋼鐵俠般,隨意飛來飛去)。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外套比防彈衣還堅韌,還能自動調節溫度,不怕冷熱)”,目測這些科技發展也能做到。於是,本書作者告訴我們,人,這個物種,最終將被科技殺死。科技殺死的,不是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而是作為世界主體的人,因為主宰這個世界的不是人,而是資料。如書所言,“資料對人的威脅,正如人類對其他動物的威脅。資料不在乎我們的主觀需求”,人文主義悲哀地沒落、隱退了。

這個觀點不是最近出現的,從尼采喊出“上帝死了”,到福柯喊出“人死了”,人類歷史正經歷著從宗教中心到人類中心再到結構中心的轉化。宗教時代人是上帝或神的創造物,按神的旨意活著,到文藝復興,理性的人類崛起,人以自己為中心,自然和其他物種都是為人類服務的,人才是世界存在的目的,再到現代的結構主義,人受資訊的主宰,演算法比我們更清楚自己,如果AI自我進化出的演算法更有效,人類終將被淘汰。

大約尤瓦爾也和老子發出了同樣的感嘆,“比於赤子”,“復歸於嬰兒”,所以才在人類簡史裡描繪了一副狩獵採集時期的美好畫卷。不過在現代世界生活的芸芸眾生,大概也回不去了,因為現代人野外生存能力幾乎為零,貝爺那種大概有百分之五,畢竟他還帶刀和火石。尤瓦爾大概想重新呼喚起人類存在的意義,我們活著的意義不在於更久更快樂更富有,我們從國家、宗教、貨幣這些虛構的東西里是無法找到真實的。大約只有放下那個看著聽著思維著的人,我們才能照見偶然的真實吧。

主觀臆測了一堆作者的觀點,也不知道對與不對,算了,“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天要我當一隻貓我就當一隻貓,天要我當一個人,我就當一個人,天要我做一個AI演算法的部分,我就做一個AI演算法的部分吧。

《未來簡史》讀後感4

看完了《未來簡史》,再一次被震撼到,倒不是因為描述的未來中人可能永生也可能滅亡,當然這的確也很震撼,不過算不上什麼新見識。書中真正打動我的是貫穿於人類發展的一條暗線——人生的意義,雖然這個終極問題還是沒有答案,也可能根本就沒有答案,不過對這個問題的不斷追問也造就了人類文明本身。

用書中陰陽的比喻——陽即力量(科學),陰即意義(價值),兩者此消彼漲,過去幾百年陽佔盡了上風,“現代生活就是在一個沒有意義的宇宙裡不斷追求更多的力量”,未來到底是陰陽失衡還是陰陽轉換?馬克斯預言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激化,反而提醒了資產階級,緩和了矛盾,書中的預言也是按現在的形勢推演,至於未來是否會因為預言而改變?我等鼠輩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人何時為人?我覺得不是直立行走,不是能夠使用工具,不是有了情感,不是有了意識,而是從能夠反思開始,從我們開始問那三個終極問題開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在此之前我們的意義是基因內建的——生存和繁衍。我們的行為和其他生物一樣,源自一套根植在骨子裡的“演算法”,餓了就要吃,見到異性就要做,雖然這時也能產生社群,也有情感,也有懲惡揚善,但其實都是自然選擇和博弈共同產生的”演算法”。個體的意義就是儘可能提高自己的力量(體力,智力),此時可謂陽盛陰衰。

而當我們開始反思那三個終極問題,就必須要有答案,自然界厭惡真空,於是就有了宗教,宗教完美解決了所有終極問題,但是卻限制了人類本能上對力量的追求,此時可謂陰盛陽衰。

自文藝復興起,人文主義大行其道,其聲稱人的意義就存在於每個人本身,人生體驗就是意義,努力去追求力量(科學)吧,“在生命最廣泛的體驗中,提煉出智慧”,此時再次回到陽盛陰衰,但是基因賦予的意義(生存、繁衍),宗教、文化賦予的意義仍然存在,與人文主義的意義相互衝突,也就難怪這麼多人感到迷茫了。

許多人預言未來是人工智慧的時代,但目前來看,人工智慧對於“我要到哪裡去”並沒有新的答案,還是由人來賦予意義(價值),所以還只是人類力量的延續。也許未來人工智慧開始反思這些終極問題時,人類才會真正被替代吧,到時到底是陽盛還是陰盛,還是毀於一旦就不得而知了。

《未來簡史》讀後感5

人類過去這些年,究竟在忙什麼?未來,又需要幹什麼?

在第一章,赫拉利對此做了總結。過去的幾千年,人類一直忙著對付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三大問題一直是人類的心頭大患。雖然人類發明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機制和方法,但是看起來依舊是年復一年地出現。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在這三個方面的鬥爭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雖然談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獲得了有效地遏制。現在,如果出現饑荒、瘟疫和戰爭,人們不會再將問題歸結為命運或者神靈,而是會覺得是哪個人,或者哪個政體出了問題。

這似乎看來讓人匪夷所思,我們一直沒有感覺到饑荒、瘟疫和戰爭有離我們遠去。赫拉利看來,這是因為現在發達的新聞媒體,讓我們更容易關注到這些事件。事實上,在20xx年,總共有100萬人死於饑荒,但卻有300萬人死於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併發症。雖然在這個世界上的某些地區還是戰火頻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狀態和核威懾的存在,已經讓人很難相信可以爆發大規模戰爭。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饑荒、瘟疫和戰爭發生的概率越來越小,其他新的議題就開始慢慢浮現。那麼,其他的新議題是什麼?

赫拉利認為,未來,戰勝死亡、獲取更大的快樂、獲得神性,是人類追求的目標。

醫學、基因工程正在讓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但是對死亡的恐懼,使得人類依舊沒有放棄繼續延長壽命的努力。而資本、商業也樂於推進這樣的研究,畢竟這裡面隱藏著巨大的利潤。

如果人類的壽命能夠足夠延長,那麼追求快樂就是必需的,沒有人願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實上,快樂的感覺是人的大腦獲得外界刺激後的情緒反應,那麼唯一能夠長久獲得這種感覺的辦法,就是去掌控大腦中的那種反應,最後實現掌控自身的情緒。獲得神性,看起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事實上是前兩個問題解決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夠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豈不是已經接近於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一點偏差就會讓人類陷入萬劫不復之地。比如,未來壽命會延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已經讓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疲於應對。

所以,我們需要回過頭去,看看歷史。複習一下,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了動物界的神。

因為,這在未來,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

《未來簡史》讀後感6

尤瓦爾赫拉利所著《未來簡史》觀點新穎,內容豐富。拜讀之後,有一種悲觀的感覺。其實,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換一個角度看,人類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從人類發展史看,總體上是進步的。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危機四伏的生活,圈養牲畜種植莊稼,生活穩定;從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業社會,大多數農民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進廠打工;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大量從事機械勞動的產業工人走向靈活多樣的服務業。

其次,(按書中觀點)從第三個千年來看,曾經長期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瘟疫、饑荒和戰爭已經被攻克。從未來發展看,人類將面臨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和化身為神等新議題,越來越多的工作將由機器代替,解放人類的體力和腦力。即便絕大多數人將淪為無用的階級,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於虛擬世界……這不是今天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說明社會進步的是人類數量的增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以及人類在生物界的絕對控制權。

綜上所述,我們要樂觀看待未來社會的發展。

當然,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人類還面臨不同的困境。例如農業社會階層分化的陷阱,工業社會資本對工人的剝削,未來世界發展中的各種風險等,但究其根源,並非是人類知識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在於人類貪得無厭的慾望和生存競爭的生物本能。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今世界,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迅速發展,讓許多人目瞪口呆,讓一部分人手足無措乃至抓狂。

社會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弱小的個體,生存其中必須趨利避害。我是屬於EDIRW群體,即來自東方、受過教育、工業化、退休、婦女的群體(相對於WEIRD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的群體),也要用樂觀進取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要加強學習,吸收新事物;不隨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現代科技給自己晚年生活帶來的便利。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未來往何處去?不必深究。個人是渺小的,是由細胞演變發展的生命個體而已,快樂活在當下!

《未來簡史》讀後感7

今年單位組織的讀書月活動,我選擇了前段時間一直關注的一本書——《未來簡史》。它是《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說《人類簡史》是關於我們從哪裡來,那麼《未來簡史》就是關於我們人類的未來命運。

該書主要講述了未來的人類(書中稱“智人”)將擺脫歷史上一直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和貧窮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規模發生的讓人束手無策的致命傳染病)和戰爭(是指全球規模的),未來的人類分化會更加劇,絕大多數人會淪為“無用的人”和“沒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數精英會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進化成為掌控這個世界的“神人”,他們和我們的區別,相當於我們和猿人的區別。對於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旋律。現代社會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將會消亡(神人可以通過操控基因,改變你大腦裡的化學物質分泌和電波訊號從而操縱你的意識,讓你無從反抗,也可以通過更換人體的全部配件,甚至將意識轉移到機器上達到永生,從而打破“死亡”這一上帝留給人類最後的平等),萬物網際網路正在形成、而我們的一舉一動甚至是每一個意識都是餵養這個龐大資料庫的養分,一切生命和意識不過是演算法而已。

對於未來,我們人類一直在不斷的暢想,其實我們現在對於未知的未來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寫資治通鑑時的古人一樣,歷史怎樣,我們覺得未來會怎樣,也不知道這個規律是否仍然奏效。不過長期看,預測未來無論對錯,其實對於未來沒有大的影響。本質上我們對於未來無能為力,歷史車輪誰也擋不住這話當然也適用於未來。

人類大船駛向未知大洋,我們是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問題只能遇到再開始著手解決,很難發明一勞永逸的方法來面對未知。所以讀這本有意思的書對工作生活沒啥作用,屬於懂得很多和生活徹底無關的道理,當然不能用它來指導生活。不過暫時的,把我們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寵辱得失中抓出來歇歇,在內心中扮演一下人類導師角色,替整個人類操操心,給我們自己放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