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道德經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文學 閱讀(1.07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書筆記(精選10篇)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七年級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對於《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於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後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開頭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聖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於自己的“聖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並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在假日愜意的下午,品上一壺上等的茶,細讀《道德經》,感受它對心靈的洗禮也不一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萬物雖為天地所生,但無一物為天地所偏愛。天地統治萬物利用的是至誠不移的自然規律,萬物的生長髮育,只能遵循這一規律,否則就會受到嚴懲。聖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聖人是由人民推舉產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執行者和捍衛者。在聖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觀念,而不能存有"仁"的觀念。有了"仁"的觀念,就會以自己為中心,用權力代替法律,這樣一來,法律就會失去威嚴,社會就會滋生罪惡,百姓就要遭殃,這才是統治者最大的不仁。"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誠不移的自然法則來體現;聖人至仁,用完善的社會法律來體現。另外,"天地不仁"是萬物平等的思想,"聖人不仁"則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時,老子就已經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這在現時仍有現實意義。我們都在倡導人人平等的社會,而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能空喊口後,而是需要靠完善的社會法律來體現。聖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違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嚴懲。時至今日,依法治國仍是我們奉行的。這時,我們不僅概嘆,怎麼老子能預示未來社會的發展。就像馬克思,預示到社會主義產生一樣,這麼具有前瞻性?讀到這段,我不僅要為老子的獨到眼光而欽佩。這也難怪林語堂說,“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來翻譯一下,那就是:具備最好的人的稟性好象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質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這是一首對水的頌歌,歌詠的物件是具備像水那樣品格的聖人。它以“上善若水”為提綱,指出一個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無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樣謙退守中的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水,與物無爭,謙下自處。所以老子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能做到如水一樣,善於自處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養到像水一樣,善於容納百川的深沉淵默“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助長萬物的生命“與善仁”;說話學到如潮水一樣準時有信“言善信”;立身處世做到像水一樣持平正衡“正善治”;擔當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和“事善能”;把握時機能做到像水一樣及時而動,隨著動盪的趨勢而動盪,跟著靜止的狀況而安詳“動善時”;再配合基本的原則,與物無爭,與世不爭,那就永遠沒有過失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在現實的社會中,人們只關心外部感官的需求,而越來越忽視心靈的渴求,但是眼睛的視野,相對於心靈的視野來說,是有侷限的。人們只執著於五色世界,忽視了精神世界,而心靈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大音希聲,耳不能聽,只因五音亂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聲音。大道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動聽,最感人的。人們只執著於外在的聲音,忽略了心靈的呼喚。而心靈的失聰,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獨可怕。爽,是違背的意思。人們貪求口福,喜歡山珍海味,只去滿足口感的需要,卻違背了心靈的渴求。心靈所渴求的是淡而無味卻又韻味無窮的大道。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為了滿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視的是心靈的渴求。這段話對我們遊走在綠酒紅燈,利慾薰心的人來說,不是很有現實意義嗎?我不僅又慨嘆老子的智慧了!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久遠,但它對於我們的現實意義卻一點也沒有“久遠”的意味。每讀一次,我們就有一次新的收穫。以上僅是我對於《道德經》的一些淺見,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這不僅能陶冶我們的素養,也能使國家素養水平整體水平提高。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2

說句實話,只有5000言的《道德經》我沒有完整地看完,當然,不是我的案頭沒有《道德經》,看不完的原因:一是覺得讀它無多大用處,現在的社會變化有多快,我們的狀態似乎永遠在跑,“充電”、“造血”、“補鈣”尚且不及,哪有功夫到“小國寡民”處接受教育;二是不看也不行,現在是國學熱,《道德經》是繞不過的“熱點”,如不知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巧若拙”、“無為”等詞彙及其含義,是會被文化人譏諷為沒文化的。

房價又漲了,某某和某某在西安買房了;股市跌了,某某和某某這回貼賠裡肉了;中美“貿易戰”開打了,中國經濟形勢趨於嚴峻~~~。聽到這類訊息,我們從祖先那兒繼承的“儲蓄以備不測”的基因,惶惶跳動,儘管你心急得並沒有好辦法去拉房價。不說現在是以財富論英雄,就是自稱“君子安貧”的孔子也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上週開會了,A到B地當了一把手;昨晚聚餐,C為晉級請客了;接到請柬,D於x年x月x日x時舉行開業儀式。聽到這類資訊,你不能不急,儘管你急得並沒有好辦法立刻提升自己的資歷和水平。不說現在是以名人論英雄,就是在逐名路上“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孔子也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張三看你工作,搖頭說“工作不是你這樣乾的”;李四看你教育子女,搖頭說“娃娃不是你這樣管教的”;王五看你愛好,搖頭說“時光不是你這樣打發的”。聽到這類開導,你不能不急,儘管你急得並沒有好辦法把自己的腦子給換了。不說現在是以成功論英雄,就是被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的孔子也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見了陌生親戚,母親怪我不熱情;喝了兩杯酒,諸位責怪我沒了君子風;晚上看書,老婆詢問是否討厭眼前人;長期沒個電話,故舊見面嘆息人心炎涼。聽到這類幽怨,你不能不急,儘管你急得並沒有好辦法把自己變成演員。不說現在是以境界論英雄,就是代表文化的孔子也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人生憂患識字始”,這是古人的感慨。可見從古至今文化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啟迪、豐富和發展人,另一方面也限制、侷促和樊籠人。在世俗流行的文化大舞臺上,似乎功利文化、成功文化、境界文化、水平文化永遠是主角。儘管我一直有些木訥、遲鈍和懶惰,也在文化之中艱難跋涉、彷徨徘徊、痛定反思、幡然變革。憑良心說,我要感謝文化,文化對我施惠多多。只是在追逐文化的過程中,卻也不斷地在丟失自己。這好比衣服越來越寬大越華麗,而自己卻越變越渺小越孱弱。

前幾天聽有位老師講解《道德經》,因這個機緣,我才重識了一回《道德經》。

在玄乎其玄的《道德經》中,我沒有看到老師所講解的博大精深,但我看到了自己和內心,看到了一個踏實和快樂的人生。實在對不起老師:請允許我的偏頗,請原諒我的淺薄,

先說,人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若避開“名利”二字,自是虛偽,但“名利”的度要自己準確把握。如果拿拿破崙“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所謂強者文化、國家標準要求自己,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掙斷筋折了命也達不到。對於達不到的東西,又何必在所謂的“文化”中折磨生命呢?!《道德經》有言“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想想,我們這輩子接受了多少“過分和奢侈”的文化?我們累在其中矣!

接著說“成功”文化,即所謂的“有用”文化。“不以效益為目的的行為,都是浪費生命。”我們不僅要求自己這樣做,而且要求子女必須這樣做,也建議別人這樣做。似乎人生有可以預設的理想、目標、路徑和方法。成功可以複製,勝利可以擒拿,我們幾乎把自己也要求別人活成工廠裡的流水線。《道德經》有言“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想想,人之所以有差異,絕不在於身體或外貌,而在於性格、氣質、稟賦等精神的千差萬別。要“活”的精神去適應“死”的身體,這可能嗎?我們痛在其中矣!

再說“境界”文化,也可以說是“格局”文化。境界確實有高下、大小、俗雅之分。但芸芸眾生,宛如大千世界。牡丹有傾國傾城的魅力,月季也有常開常新的風貌,境界孰高孰低?松柏有傲雪的氣節,凌霄也有纏綿的柔情,格局誰大誰小?龍鳳高雅的人都沒見過,雞狗庸俗的人見了用腳踢,難道要人丟了實在的俗去臆想虛無的雅?《道德經》有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們本是天地間不同的“芻狗”,何必要憎恨此“芻狗”而羨慕彼“芻狗”呢?我們苦在其中矣!

最後說“水平”文化,本來工農兵學商,舞臺不一,角色迥異,拉到一起比水平,好比牛馬羊比賽跑。現在,藝術家羨慕官員的水平,教授羨慕企業家的水平,農民羨慕包工頭的水平,房地產商羨慕金融家的水平,每個人恨不得化身成千萬,地位、財富、才藝、幸福、健康兼而俱全,缺一樣就長吁短嘆,鬱郁不得志。《道德經》有言“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還有言“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那麼,不讓人變得安心、變得純粹、變得滿足的所謂“文化”,難道不要擺脫嗎?我們燥在其中矣!

我們知道要道法自然,但我們常常法文化;我們知道要以人為本,但我們卻不知人之本是自己;我們知道人生來就是受苦的,但我們卻拼命追求生命的歡暢。我們吃"文化”這付藥也中了"文化"的毒。

你見過小草的苦惱嗎,你見過小孩心亂如麻嗎?你見過天的牢騷地的憤懣嗎?當我們被所謂的文化弄得不開朗不舒展不自由的時候,何不讀讀《道德經》,悟一點自然!

忽而想起了蘇軾,想起了他的《定風波》。也許當年蘇軾被貶黃州,在人生累苦燥痛之時,重讀了一回《道德經》,發現以前的自己不過是所謂“文化”的一棵牆頭草,發現內心才是生命的家園自己才能成長一切的根。面對風雨、面對坎坷、面對前程,他釋然了。借一次途中淋雨的機會,小題大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獨行,”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3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物生長起來。因此,萬物沒有不尊敬道而重視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視,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萬物,德養育了萬物;使萬物生長髮育,使萬物成熟結果,使萬物得到撫養和保護。(它)產生了萬物卻不據為已有,養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這才是極大極深遠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道生成了萬物,但是不把萬物據為已有;撫育了萬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導了萬物,但是不強加干涉,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無私,是人類行事的楷模。人們追求禮尚往來,並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其實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大道遵循自然,無慾無求,即便在付出的時候也從沒想過要得到回報。大道沒有分別之心,所以也就沒有付出和回報的分別了。當大道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的時候,它也不會感到煩惱和怨恨。人類卻不同,一旦我們的付出多於回報,或是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感到煩惱和怨恨,有的人甚至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這樣不但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人都無法躲避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我們因為怨恨曾傷害過我們的一個人而怨恨起整個社會來,就會變得憤世嫉俗、心胸狹窄起來。以充滿仇恨的眼睛看社會,勢必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誰能保證從未傷害過人呢?既然我們也曾傷害過別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別人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呢?因此,當我們的付出和回報不能劃等號時,就一定要冷靜地看待得與失,不要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回報而心生怨恨。老子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思想,這一處世哲學充滿了智慧,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有益的教導。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者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真實不虛假。真實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不一定真實。言語用來表達對事物的真實認知,它的根本在於表達意,在於是否語意清晰、表達準確。言語必自於誠,誠者,發自於心,不欺人,不欺己。如果刻意追求言語的動聽,必然會忽略言語的實質,歪曲言語所表達的內涵。說出沒有實質內容的話,即便再說得動聽,無非是取悅他人、有所企圖罷了。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于仁。”說話要以事實為根本,簡約清楚,如果只是為了讓別人喜歡聽,從而對言語多重包裝,那話語的真實性就值得質疑。

善,做事合乎道就是善。辯,爭論是非或真假,指有口才,善言辭。同辨。做事合乎道的人不會總倚仗著自己的口才,說服別人,和人爭執高低,更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相反,那些總喜歡和人辯論是非真假的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固執己見,不能接受別人的觀點,他們看不到事物的整體統一性,總想在話語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樣的人反而不會因循著道做事。

把萬物割裂看待,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的位置不同,摸到的大象部位不同,如果不從整體上來把握大象,大家七嘴八舌來爭辯,永遠不知道真正的大象是什麼樣子。還有一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道不是說給別人聽,更不是用來和別人爭辯的,而是要實踐,要因循著道把事情做好。

知,是“智”的本字,明智,指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不刻意追求博學多才,刻意表現自己學問廣博的人一定不是智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做事因循著道,不刻意妄為就是無為,摒棄個人的意志和私慾,遵從道的法則去做事就是為道日損,把握道,一以貫之,就是知。也就是說判斷是不是真正的知,標準並不是博學與否,而是認知道,把握道去做事。博指現象層面,道是本質層面,對現象世界懂得再多,而不知道背後的規律和法則,終究成不了智者。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聖人不積藏任何東西,盡己所能幫助別人達成目標,反而更覺充實、富有;盡己所有給予別人,反而自己的東西會日益增多。這正是聖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孰能奉有餘而利天下?唯道者。”這句話重在說明聖人對”損有餘而利不足”這一道的法則的踐行。

《莊子.天道》中說:“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大白話就是:天道執行不止,正是因為不積藏任何東西,所以能成就萬物;帝王之道就在於不為個人私慾而私藏智慧和財物,所以能使天下歸心,人心所向。用聖人之道治理天下,不為自己積蓄財物,四海之內,萬民歸心。

聖人無私,成就天下百姓為己任,所以才能受到天下人的擁戴,這就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天道創生化育萬物,利於萬物,卻“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所以不會對萬物有任何妨害。聖人因循著道的法則去做事,超越於名利和私慾,從不會居功自傲、逐名追利。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5

“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乎其不可測也。”(語出莊子天道)

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曾經來我們中國演講說“哲學已死”,已經找到“宇宙起源”。但是越是探索越發現以前的物理定律是片面的,如牛律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宇宙大爆炸學說,黑洞理論在後期都被證明在區域性的範圍才是有效的,那麼這個世界的真相是什麼?這個真相對我們來說真的重要嗎?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等科學家,為什麼晚年都成有神論了?他們研究科學研究宇宙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

不管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不管宇宙如何變化,那麼是不是在宇宙之上還有“奇點”或“源”,是開始也是迴歸,是變化之本,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這就是:道!

道是起點,也是終點。

說文解字中對道的定義是:所行道也。道者人所行也。

道,dao,從辵(辶chuò)從首,首亦聲。“首”指“頭”。

道,頭行走也。意識帶領身體(的走向),是萬物萬法之源,是創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禮記·中庸》

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與“首”聯合起來表示“從頭開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引領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道的起點是人,終點還是人。

共產主義從誕生至今,其含義以及理論內涵都在不斷髮展,但其核心始終是“人”。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的最終歸結。老子曾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可不可以說共產主義是道的利?而人類的全面發展就是道的用?

老子說:“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道可以說出,但是思想和語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老子所思考的道或許更加完善,但是限於他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的雖然不至於背離他的本意,但是終究是有所偏差。我們每個人理解的道都不盡相同,但是道指引了我們的方向。萬物雖然存在,但是正是因為我們人類賦予了它的名,它才對人類的活動產生了意義和價值。

近期有些科學家提出新的理論:宇宙是四維恆星死亡塌縮形成的四維黑洞噴射出來的“外膜空間”,即膜宇宙學說,此學說不正和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言論相符嗎?但這究竟是不是宇宙真正的形態我們還不太清楚,但是老子唯物辯證的看待問題的方法,是我們探索生命和自己的價值的有效方法。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因為道是客觀存在的,是永恆變化的,是宇宙、天地、萬物的規律,所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若是有為,那就不能稱之為客觀規律,不能稱之為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是這個道理。“無不為”是因為萬物在客觀規律的作用下自然發展的階段,所以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有其客觀規律,作為個人生老病死是我們的規律,作為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促進是促進發展的要素,我們思維是物質世界在我們人腦裡面的折射,所以我們人類無法只靠思維活著,無法擺脫物質世界而單獨存在。

道賦予了我們自主選擇的權利,或許老子所言的道也只是片面的道,我們在選擇在進化的同時,也在探索真正的超越時空限制的道,也在更深的認清人類社會的道,我們個人的道,我想這是道德經留給我們的積極作用。

道不遠人,百姓日用不離道!

那麼,作為個人,什麼才是你我的道?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作品——《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像一束陽光,把萬事萬物的奧祕和為人處事的規律照得明明白白,讓我心中豁然開朗。

《道德經》告訴我,要尊重事物的發展變化,並注意之間的轉化,並難得可貴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過好自己的生活。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分私愛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費,太多收藏必然會有厚重的損失。以前,我從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夠名牌,用的筆不夠漂亮,嫌媽媽不夠優雅,嫌爸爸不是老闆……讀了這一章後,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雖比不上一些同學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著到農村,農村的孩子們總是圍著我看不夠。而我用的筆從不妨礙我做作業,考出好成績。爸爸媽媽用他們的勞動所得讓我豐衣足食,週末陪我爬山撈魚,還能根據我的意願,出錢讓我學鋼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見,我生活是多麼幸福,我早就該知足了,於是,我放下了心裡的包袱,開始知道滿足了,突然發現,我原來可以生活得這麼快樂。

“輕則失根,燥則失君”告訴我,辦事不能輕率浮躁,否則就無法辦成事情。就如去年我準備參加鋼琴考級,剛剛開始,我還沒有一個音符一個音符仔細彈清楚,我就急著用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去彈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彈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團,亂成了一鍋粥。當我看到這一章《道德經》後,發現我彈琴過於草率,我原來的意圖是希望自己能快些達到考級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為輕率,急於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亂了。我靜下心來,重新謹慎地把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樣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終於,我通過了考級。我從心裡感謝《道德經》,它教會了我做事不要急於求成,要按照規律,踏踏實實努力,才能達到目的。

“無為而無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均是《道德經》告訴我的道理,讓我漸漸明白了我該怎樣對待我的人生,該怎樣對待我身邊的事物。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7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它是由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所著作。在讀道德經之前,就已經閱讀及聽聞許多從此書中所流傳出的膾炙人口的箴言精句。而不久前的深入拜讀與用心體會,更是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我也由衷地感知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博大與精湛。《道德經》顧名思義以“道德”為其綱宗,論述治國、用兵、養生、修身之道。它簡略深刻的辭藻、廣博細緻的內涵,被華夏先輩們美譽為“萬經之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道德經的首篇。我的理解,或書或文放在開頭和結尾的一定是其精華所在,而這被廣為流傳的一句,也自然流進我的心中,令我思迅良久。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生之道無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長壽之道。而同在一條人生路上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一種是聖人之道,它所追求的是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順其自然之道,活的豁達而無私。而另外一種是走大多數人選擇的常人之道,追求的是身外的名利,或是大富大貴,或是泯然眾人矣。不同的道路走法自然不同,但都不能判定其本質的對與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矇蔽。

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洗禮自然能為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淨化與感受,但在生活或工作中還是應抓住自身的根本,做一個能夠仰望星空,也能做到腳踏實地的真人,詩和遠方固然美好,按部就班的生活常態也尤為重要。所以在我們虔心拜讀名作之時,也要結合我們自身,不斷完善進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成為一名於社會,於他人的奉獻之人!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8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於不知足,咎莫大於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重要?身體和物質比起來那個更珍貴?得與失比起來哪個才算有害?樣樣都要,必然導致大廢,取藏的越多,所遭的失也越多。故知足的人才能長久。

于丹在解讀儒道的理論中講了這樣一句話”什麼樣的學習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能改變自己的學習”我們平時經常說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但真正的做起來並不是很容易。我的經驗就是多學習,學習就像一面鏡子,通過學習來認識自己,看清自己,並且學會掌控自己。

在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差距有來自社會的,家庭的,自己的。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這種X—惑力極強的社會中快樂,平和的生存,就一定要看清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在你的生活空間,在你的事業中,在你的家庭中你想要的是什麼?其實老子講的道理並不深奧,而且很實際,就看你怎樣去認識。“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足,不等於不努力。而知足的人,他首先是瞭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她不會貪婪,他不會要那些自己根本夠不著的東西。

就像練太極拳,大多人初衷都是為了健康身體而進入,但到後來為什麼差距會很大呢?。這就是看練拳者心理想要什麼?想要達到健康,就要踏踏實實的按照拳理去練,只要你用心,你就會達到你的目地,因為你要的很實際。你要的是展示,你要的是人前的顯露,可能你的心就靜不下來了。表面的東西得到了,可你的拳沒有靜下心去練,你的功夫可能也就是表層的功夫。所以你要的東西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問自己想要什麼?生活中,我想要的就是平安,健康。所以我很知足,我每天的生活就像小河的流水一樣,平平靜靜的。因為我要的不多,好像上天都能滿足我的要求。但有一點,我不風光,我不出色,可我很努力。不論是家庭,還是自己的生活安排,我都會盡心盡力去做,我要的都得到了,但不等於我停止不前。

“知足者富”知足,本身就是一個心態的體現,知足的人能靜,不浮躁,所以他會用他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富”這個富不是一般人眼裡的富。我記的在和一個朋友聊家事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生活是給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這個“富”實際的意義就是自己的一種感受,而不是一種對外的炫耀。人要學會為自己活著,我說這話不是說自私,而是說人不要為別人怎樣看待你而活著,否則會活的很累。

人們都知道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一個比喻,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麼會事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當今社會體現的更是淋漓盡致。人要的東西太多了,到後來連自己是誰可能都不知道了。“天—怒”你要的太多了,天都怒了,所以到後來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之理。

看了博友的點評,我要想再上加兩句。博友講“平安是金子,健康是銀子。看看我金銀都有了,所以我不是應該知足,而是必須知足。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9

就從我女兒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說起吧。在錄取通知書裡的大信封裡,同時裝著學校留的作業:要求學生閱讀經典、品味經典,深入瞭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列了幾個備選書目。不用看那些書的名字,我就知道,兜兜轉轉之後,女兒一定會選《道德經》。

果然,前天女兒在我家的微信群裡留言:“果斷選擇《道德經》,從我姥爺的文章裡借鑑點就夠了。”後面是一連串調皮的表情。我回復她:“不帶這樣把抄襲美化成借鑑的。”調侃歸調侃,隔天女兒還是說:“和姥爺一起吃飯去,再聽他講講。”

我當然明白,這種“聽講”會深化她對《道德經》的理解,會成為她讀後感的一部分。應該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的“聽講”已經讓她的血脈中流淌著一種文化傳承。也許她自己都不明確如何選擇時,這種傳承已經在無形之中替她做出了選擇。

還是在我女兒四五歲時吧,我牽著她的小手散步時,常常遊戲一樣教她背《道德經》,大概背了20多章,她不想再學,我也就沒有再教下去。一切都順其自然吧!

前段時間和她閒聊,她說有不少同學在整容,有的甚至去了韓國,她感慨:“我能理解他們愛美的心理,也能接受化妝,畢竟卸妝後還是原來的自己。就是不明白,為什麼非要去整容呢?想找回原來的自己,再也找不到了。”我當時有些激動,因為我看到,一顆小小的種子,已經在她心裡發了芽!

去除外飾,恢復本質,也就是返樸歸真啊。女兒還真沒有辜負她名字中的“樸”字。也許她不知道,她的幾句話,觸及了人類的大命題。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裡有一塊石碑,上面就寫著“認識你自己”。但從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撥開層層迷障,真正地認識自己呢?

《道德經》是老爸最喜歡讀的一本書,也是他說的最多的一本書,他的書架上,有各種版本的《道德經》,一排又一排。他常說,一部經典勝過萬卷雜書。讀了這部書,沒有什麼煩惱放不下,沒有什麼心結打不開。

他是以讀道講道傳道為樂的。不僅僅是說、是講,道法自然的思想之於老爸,已變成一種人生存在,變成了一些生活細節,變成了生活本身。他把自己活成了“老頑童”,心靈處於一種自由舒展的狀態。

老爸退休後,為傳播傳統文化,做網站,辦論壇,創立微信平臺,一直樂滋滋地做著道學普及工作。現在,他又用明白、樸實又生動的話去譯註、理解他心中的經典,想讓更多的人能接受《道德經》,讀懂《道德經》。我覺得,寫《〈道德經〉傳家版》是他退休後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而所有這些,用他的話說都是在玩,退休後,給自己找個玩的地方。

老爸玩得開心,我也為他開心。畢竟,這個玩的地方可以安放他的精神世界。《道德經》中有一句“不失其所者久”,老爸對這個“所”的解釋是“靈魂安放之所”。他對這個字獨到的理解,讓我深深地意識到,他是一個幸福的人,《道德經》就是他寄放靈魂的所在。

其實,在我心裡,也曾有疑問:這部書,值得老爸這麼讀嗎?在一番求索和對照式的閱讀之後,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在讀過《西方哲學簡史》之後,我曾隨手寫下這樣的文字: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休謨、康德、黑格爾……一個又一個閃光的名字背後,站著一個又一個的思想英雄。我只是匆匆地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傾聽一顆又一顆高尚的心靈對人類永恆問題進行著無盡的思索和追問。

很奇怪,合上書,除了有艱澀閱讀之後的輕鬆感,還出現了一種幻覺。彷彿看到老子獨坐在一座高山的頂峰,雙目微闔。他靜靜地看著兩千多年裡思想戰場上一輪又一輪瀰漫的硝煙,像靜靜地俯瞰著山間的雲煙漫卷。

老子讓我們找到自己的精神血統,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今年父親節的前一天,我帶著女兒一起去老子學社。在那裡,每週六下午老爸都與同道中人一起分享《〈道德經〉傳家版》。我想,我們幾代人一起學習《道德經》,就是對“傳家版”一種現實的、真切的詮釋吧!

道德經讀書筆記 篇10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編纂史料史書的職位,所以老子博聞強識,在寫書的過程中有大量的文獻積累和對名著的畢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過《道德經》並且取得了些怎樣的成績?

這裡以曾國藩和馬雲先生為例。

曾國藩在他告老還鄉、在老家湖南修養的時候,因為經歷了親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時上下關係總處理不好,終日苦悶、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醫,告訴他,你肝火太旺,去讀《道德經》!

看完道德經的他連連感慨,這本書如此的寶貴,原來我的答案就全在這裡面!於是他為了將書的內容吃透,就隨身攜帶,一遍一遍的朗讀,一篇一篇的背誦,書不離身。

曾國藩獲得什麼樣的成績呢?他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並且,在晚清的動盪複雜的時期,曾國藩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善終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馬雲,他創造了一個非常偉大的網際網路帝國,阿里巴巴系,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買,以及幫助了那些在偏遠地區的人們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馬雲先生走到哪裡都一直揣著的一本書,就是《道德經》。

其實中國的領導人無不是老子的粉絲,他們都無不是《道德經》的虔誠的學生。

所以《道德經》對於國家、和企業領導人來說都是必取之經。

三、要看他的同類人怎麼評價他。

老子是哲學思想家,那麼同類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學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認的中國千年來的思想家。這是在他研究了中國數千年古代的、當代的思想家之後所給出的一句評價。當然中國也並不匱乏像老子一樣偉大的思想家。

四、看發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經》,在德國,道德經的地位僅次於《聖經》,在西方國家,一個出版物能夠與聖經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見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這部作品的思想發源。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畢生研究《易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而老子的道德經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說「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從自然的規律,由此可見,道德經是多麼的用心在研究和學習易經。

《易經》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陰陽二元論是這本書的主導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經》則是從二元論的陰的層面去幫助解決怎樣達成一件事情,以無為的思想去成就一個人的夢想,解決怎樣才能使其長盛不衰。這是從陰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嘗試做一個能夠真正讓《道德經》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隻知道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