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關於讀書筆記(14篇)

文學 閱讀(2.44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讀書筆記(14篇)

關於讀書筆記 篇1

一開始我讀這本書沒什麼興趣,但是看到後面就越來越有意思了,之後我就愛不釋手,讀完了還感覺沒看一樣,又多看了幾遍,覺得簡·愛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主要內容是這樣的:簡是個孤女出生於一個窮牧師家。父母由於染上傷寒,在一個月之內相繼去世。幼小的簡寄養在舅父母家,過了10年艱辛的生活。之後簡登廣告謀求家庭教師的工作,被桑菲爾德莊園的女管家僱用了,後來簡·愛和羅切斯特先生相遇了,當他像簡·愛求婚時,簡·愛答應了他,讀書筆記大全《《簡·愛》讀書筆記600字》。婚禮前夜,簡在朦朧中看到一個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鏡前披戴她的婚紗。在婚禮進行時,突然有人出證:羅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經結婚,他的'妻子就是關在二樓密室的瘋女人,是兩人陷入痛苦之中,後來簡被聖·約翰收留,並在一所國小任教。後來簡發現聖·約翰是她的表兄,聖·約翰要求簡嫁給他,簡拒絕了他,重新回到了羅切斯特身邊。

其實《簡·愛》就是夏洛蒂生活中的一部分,她們兩個簡直就是一個磨子裡打出來的,她們一樣不屈不撓,一樣的頑強,一樣像傳統的觀念和陳腐的偏見宣戰把“小草”澆灌成“大樹”。簡·愛雖然長得不是很好看,但是她的心靈是很美好的,她尋求的是真理,而不是金錢,我們應該學習簡·愛的這種品格。

雖然這本書不厚,但是它讓我回味無窮,如果你還沒讀過這本書,就去書店裡買一本細細的品味;如果你讀過了,就在讀一讀這本書的風采!

關於讀書筆記 篇2

<理想國>的對話體寫作方式讓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們中國的孔子。雖然<理想國>裡思想都是柏拉圖本人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他作為蘇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觀念受蘇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蘇格拉底的口吻來寫,書中一直把正義作為討論的物件,並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而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遵循著蘇格拉底?助產術?的'尋求智慧之路,所以我們讀來常常感覺就是蘇格拉底本人在辯論。同樣是生活在差不多時代的偉大哲學家,一先一後,經歷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撰寫的、記錄其言行的<論語>,蘇格拉底有其弟子借其口而使早期對古希臘哲學最初探索得以流傳的<理想國>。

國中時就通過一些簡單渠道聽說過<理想國>,心中對?理想國?的定位如莫爾的?烏托邦?,如陶淵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這本書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來源。比起充滿幻想的描繪一個理想社會,這本書更是向我們展現了古希臘那個充滿魅力的辯論時代。由於讀的不夠精細,所以不敢說真正讀懂領會了多少東西,但是卻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學家們最七年級直倡導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邏輯之曲折、言辭之詭祕。曾經中學時代在歷史課上看到那些類似於智者學派的古希臘人熱衷於辯論,在田間街頭、小巷集市運用各種辯論法則,或談笑風生,或面紅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頭土臉的你說我論時,總會對那個誕生最早文明的古國之一,產生無限遐想,所以慶幸在年輕時代還能真正有機會走進書裡,走進那個神祕世界。

關於讀書筆記 篇3

20xx年喜事連連是註定要大樹特樹地寫進歷史的一年。在這春暖花開、爭綺鬥豔的季節,浙江林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的《設計與空間》雜誌創刊了,她象一朵綻開的杜鵑,在藝術的百花園中,引人矚目。這是藝術設計界的幸事,是我們從事現代藝術設計人員的喜事。她是我們瞭解、學習和借鑑當今藝術設計領域前沿的、先進的設計藝術的一個視窗。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作為一名讀者,我衷心希望她健康成長,為我國現代藝術設計事業的發展作出非同尋常的貢獻!

《設計與空間》創刊號,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浙江林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師生在教與學、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創作成果和心裡路程,也介紹了國內外影響較大的藝術展覽和藝術競賽,轉載了自己學院師生和兄弟院校老師專家的學術論文等等。圖文並茂,資訊量大,可喜可賀。拜讀《設計與空間》,我彷佛窺見了浙江林學院的藝術家們澎湃的創新精神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那種“語不驚人誓不休”藝術追求,在我們這些俗人看來,可能是不可思議,但換一種角度看這種追求,他們又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當代社會。正如《設計與空間》編者所引用先生的話:“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正是這種精神的推動,才誕生了《設計與空間》,使浙江林學院的學子們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然這不是一般“一畝三分地”,它將成為我國現代藝術百花中一塊“芳草地”,必定會長出鮮豔奪目的花朵,結出沉甸甸的碩果。

儘管如此,我還是懷抱崇敬的心情,在《設計與空間》創刊之際,在送上深深的祝福的同時,投石問路,遞上我對她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算是對《設計與空間》雜誌編輯老師的敬意吧!

關於讀書筆記 篇4

中國文學之峰在詩歌,詩之峰在唐,唐詩之峰在杜甫。詩至老杜,高山仰止,又如百川歸海,浩浩湯湯,無際無涯。

甫之後千有餘年,學之慕之者如過江之鯽。天下詩人,十有六七宗杜。

甫系初唐詩人杜審言孫,幼年才大,而有奇志,詠鳳凰,書華章,以為天下名在手中。少時家貧,無以自給。二十歲始浪遊山水之間,入晉,涉吳越之地,遊齊魯樑宋,結交天下豪傑,如李,高,岑輩。眼界漸寬,胸次漸廣。

老杜後半生,逢安史之亂,於是顛沛流離,轉輾諸州,依人度日。而以詩歌為生命,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地步。老而彌堅,諸體皆善,名篇迭出,五律七律尤獨步天下。

杜生前幾無籍籍名,去李白,王維輩遠甚。至中唐始名聲大作。鼓吹最力者,為白居易與元稹。元在為杜甫的《墓誌銘》,極稱其“言奪蘇李,氣吞曹劉,……,(白)去杜甫遠甚。”又於《敘詩寄樂天書》中雲:“得杜甫詩數百首,愛其浩蕩津涯,處處臻到,始病沈宋之不存寄興,而訝子昂之未暇旁備矣。”自此起李杜優劣之爭,雖千年不少衰。

近人木心,在《瓊美卡隨想錄》中,論甫則曰:如果抽掉杜甫的作品,一部《全唐詩》會不會有塌下來的樣子。木心於國內名不甚著,然其眼高於頂,目下無塵,品評人物不可小覷。

愛及白者,謂其天才放恣,水落花開,雲舒雲卷,大江無風,舟行無礙。《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諸篇,雖匹夫匹婦,亦知此為天生好言語

愛甫者,謂其拳拳之心,可昭日月;筆力之強,力透於紙。然不學者難入其殿堂。

要言之,特少年入世,激昂欲有為於世者;讀書偏少,不解世事艱難者;雄才放闊,放蕩不羈,視天下如在掌中者,皆喜白。漸入中年,諸事糾結者;逢道難越,哀愁困苦者;學力漸深,所涉益廣者,宗杜者多。明王世禎著《藝苑卮言》中說:十首以前,少陵較難入;百首以後,青蓮較易厭。豈此意乎。

然,甫白者,兩峰並峙,二水分流。欲辨其高下者,亦妄哉!

關於讀書筆記 篇5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是在老師的課堂上,在老師介紹巴金的時候介紹了這本書。聽著似乎很有趣很值得讀就借來讀了一下。讀過之後感覺還可以,內容大體上還是和同時期的書一樣,揭露了社會現實,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些看法。

小書寫的就是一個生活在四川的家庭,在抗戰時期的生活。小說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通過寫寫小公務員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親和妻子的吵架,最後這個可憐、懦弱、多病、善良而無能的小公務員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鑼鼓聲中默默地死去。種種一系列的故事都寫明瞭在那個世界,人們生活的困苦和無奈。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個地道的讀書人,有知識在年輕的時候有理想和抱負,可是在那樣一個年代裡,他的抱負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一文不值。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他的妻子雖然也是讀書人,照樣有理想有抱負,可他在面對生活的無奈時並沒有和汪文宣一樣,而是採取另一種方式,用放縱自己來逃避現實。她喜歡自由喜歡富有的生活,所以她會接受陳經理的'幫助,會去做女招待。這剛好反映了社會上的一部分人,他們有理想有抱負。他們希望大身拳腳,創立一番事業。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不像戰鬥,只想逃避。他們選擇放縱自己不管別人的感受。

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劇,控訴了整個社會。汪文宣老實能幹任勞任怨,事實為別人著想,最後卻死於肺病。他的母親很大的年紀不僅要飽受戰爭的摧殘還要為他的兒子擔心。而汪文宣的兒子,永遠有這和她年齡不相稱的性格和表情。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糾結之中,一面是對自由而快樂的嚮往,另一方面是對家人良心上的自責。就連一直圓滑的老鍾最後也死在霍亂之中。一系列的悲劇故事,都在說明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

結局更是令人回味,讓人深思。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還在徘徊中。抗日戰爭勝利了,但是,這個家的一切並沒有改觀。套用某句話,就是,勝利是別人的,與”我“何關。等曾樹生回來的時候,汪文宣葬在哪裡都不曉得。汪母與汪文宣的兒子也不曉得搬哪裡了。給人的感受就是一個字——冷。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樣,讓人發寒……

關於讀書筆記 篇6

在第十章中,魯濱遜在血腥暴虐的食人土番手中救下了一名俘虜。雖然這也是一名食人族野人,但是魯濱遜實在是孤獨了太長時間,他太想與他人交流了。於是他費勁救下了這名野人後,魯濱遜像對待自己兒子那樣為他尋找衣物、教他吃飯說話幹活,並誠懇地教導星期五學習《聖經》。在此期間,魯濱遜享受到與人交流的快樂,並在教導星期五學習《聖經》的`同時,對其中內容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體會。正像魯濱遜所說的,如今他覺得流落到荒島上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這一章生動展示出野蠻如何在文明幫助下,進化到文明的過程。這不僅讓我們認識到魯濱遜悲天憫人的情懷,也讓我們認識到魯濱遜這個商業者與生俱來的主僕意識和佔有意識。但不管怎樣,魯濱遜總算脫離了獨身的生活。

關於讀書筆記 篇7

《灰姑娘》是一篇世界著名童話,出自丹麥安徒生之手。題目中的灰姑娘是故事中的主角,她是個可憐的小女孩,她美麗可愛,心地善良,任勞任怨。有一天,王子邀請全國的女孩子參加舞會,想從裡面挑選出一位最心愛的姑娘做他的新娘。灰姑娘的'後母不許她參加舞會,但灰姑娘沒有放棄機會,在精靈老婆婆和老鼠、小狗的幫助下,他不但參加了舞會,而且成為了舞會中最漂亮的公主,還使王子愛上了她。最後,灰姑娘嫁給了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

每個人都需要愛,但你首先必須要學會愛自己。灰姑娘沒有媽媽的愛,而她的後母又不愛她。可這些都不可以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會去尋找自己鎖希望得到的東西。在生活中,你也許得到了很多人的愛,你也許得不到任何人的愛,但你千萬不要不愛你自己,而且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創造出機會;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比如,沒有人能夠阻止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除了她自己。

如果你真的愛自己,就應該學會為自己而活。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怎麼可以談論愛別人、愛國家、愛民族呢?人只有一次獲得機會,只有懂得愛自己的人才會懂得把握住這次機會,才會擁有幸福,讓幸福一直延續下去。

只有懂得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就像故事中的灰姑娘,她沒有放棄參加舞會的機會,因此才贏得了王子的愛,從而贏得幸福,贏得未來。

當然, 我還發現了這個故事的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精靈老婆婆給灰姑娘的禮服在12點鐘之後要變回原樣,可水晶鞋卻沒有消失,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鞋只在灰姑娘穿時才合適,那麼多的姑娘中就沒有一隻腳和灰姑娘一樣大的嗎?

雖然我有很多疑問,但是我還非常喜歡《灰姑娘》這個故事,因為是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愛,懂得了愛自己,懂得了愛別人。只要愛自己,就會有很多人愛你。只有擁有愛才會幸福!

關於讀書筆記 篇8

近期,為了迎合學校的讀書節活動,我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本不喜歡讀散文,但捧起這本書,就被深深的吸引了。《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來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筆細膩,讀後讓人回味無窮。

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畫著一幅蒼健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轉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鍥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幽深的蘇州園林。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悟中華民族的優異文化,並且發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後,而忘本的人。

一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炎黃子孫數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餘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嚐的。

關於讀書筆記 篇9

從事教師職業幾年就會產生教師職業的倦怠,怎樣走出職業倦怠,突破高原期,實現第二次成長呢?暑期認真閱讀了學校發的兩本書,讓我茅塞頓開,對未來又充滿了期待和嚮往。現將幾點收穫體會總結如下:

一、要讀書。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僅僅能恪守職責、有崇高的事業心已經不夠了,時代呼喚具有更多專業特長的專家型的優秀教師。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師教育發展的方向。教師要以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基礎,具有專門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並能有效地、創造性地解決教育教學領域中的問題。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就是教師素質的提高過程。沒有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的歷史使命就無法完成。

近幾年來,在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的相關研究和探討中,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倡導“教師行為行動研究者”、“教師成為解放性行動研究者”,主張教師從被動地專業發展向主動地進行其教學行為內涵上的專業化轉化。教師的專業化更加註重教師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情景中教學行為內涵和品質上的表現,教師個體內在的專業性的加強也更需要教師主體的自我認識、自我更新,以求勝任研究型或專家型的教師角色。如果沒有教師個體自覺主動地通過讀書進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經驗反思,以及自身素質完善,就無法真正達到教師教育和培訓的預期目的,也很難實現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二、要反思。教師要做一名哲學的思考者。帶著問題去思考教育;帶著嘗試去解決問題;帶著反思去總結問題;帶著結論去驗證問題。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訓為特點的在崗培訓已經成為國際教師教育的趨勢,其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專家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十反思=成長,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一種有關教育教學的個人的思考內省,它是教師自我更新發展意識的體現,也是教師自主改革的體現。教師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過程。過去的教師處在被研究的地位,現在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教師不僅要成為教學的主體,而且要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體,把自己作為研究的物件,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過程,反

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效果。反思可以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教育活動的始終。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既可以在備課時思考是否遇到什麼困惑,是否對教材進行了二次開發,對學生實際需求的估計是否合理,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實際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能否聯絡社會實際生活,實現知識與態度相統一,過程與方法相統一,即課前反思;也可以在上課過程中思考學生在課堂上實際參與的熱情與程度如何,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課上是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利用課上的.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程序等,即課中反思;也可以在上課之後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地方或有什麼困惑,課堂上的一些事件對日後的教學有何意義等,即課後反思。反思本身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於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相關的反思工作,就會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變得更具理性色彩,實現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三、要研究。“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理念。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賴於教育科研。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麼,你就應該引導每一位教師走到從事科學研究的這條幸福之路上來。”這是對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最好概括。因此教師應積極投身到教育科研之中,以獲取自身專業化發展,實現自身生命價值。可以這樣講,沒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沒有科研意識的教師是沒有生命力的機械的教師。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驅動力。教學即研究,一旦教師樹立了這樣的理念,那麼他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在研究中發生,在研究中開展,有效的研究活動,必然是帶來觀念的改革。

課題是開展教育科研的載體,也是開展科研的方向。課題從哪裡來?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做有心人,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善於從紛繁蕪雜的教學現象中發現問題,然後圍繞問題去學習理論,再進行篩選,建立起有價值的研究課題。課題確立之後,我們就要從教學的現實出發,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借鑑最新的理論成果去開展課題研究。即 “發現問題—學習理論(論證)—建立課題—開展研究—反思總結(理論)”,這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這一程序是一個具體實踐與理性思辨交織的探究過程:科研取得了成績固然需要我們去思考,從而發掘規律;而研究失敗了,或者遇到了問題和困難,更需要我們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辦法。另外, “教育敘事”研究也是當前備受專家推崇和教師認可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所謂教育敘事就是記敘有意義的教育、教學故事。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事實性、情境性、過程性的研究,基於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生活,能追憶、提升對教育的解釋和理解。

教師既是課程的消費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設計者,這就要求教師應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教學實踐;不同的學生也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育,這也需要教師具備較濃的科研意識;還有,教師的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能力提高和專業情意的發展,都離不開研究。所以,教育科研是教師使自己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由“教書匠型”向“專家型”轉化的孵化器。通過研究,我們才能轉變教育思想,構建新的教育理念。

一個人,不是有了知識就能做好一名教師。一個教師超越其他教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教師要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就是要以樸素的感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奉獻的精神,從事崇高的事業;以高超的技藝,展示個人的才華;以不斷的追求,提升自己的價值。到那時就會發現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關於讀書筆記 篇10

俗話說:“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個暑假,我讀了《苦兒流浪記》這本書,書裡的故事情節使我深受感動。

本書的主人公雷米,他是一位棄兒,善良的.養母把他撫養到8歲時,無情的養父把他租給了一個闖蕩江湖的賣藝老人,他們到處流浪賣藝。在一個飢寒交迫的夜晚,賣藝老人凍死了,兩隻狗被凶狠飢餓的野狼叼走了。雷米只好又帶上猴子美心和最後一隻狗繼續流浪,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被兩次關進監獄、在煤礦遭遇水災……在好朋友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麗絲。

我被雷米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在困難面前勇敢地挺了過去,我喜歡他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品格。

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啊!如果讓我回到雷米生活的年代,我一定會堅強地對自己說:“龐書頤啊龐書頤,你一定要堅持住啊!”

雷米,我為你驕傲,為你自豪!你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關於讀書筆記 篇11

為了提高閱讀的效率增進獨立治學的能力還應該採用輔助手段。這就是做讀書筆記。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這是是古今中外許多學問家的閱讀習慣是行之有效的傳統的讀書經驗。善讀書者總是書學離筆。

一. 讀書筆記的作用

做讀書筆記有如下好處:

1. 記可加深印象經常做讀書筆增強記憶。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勤作筆記就是將讀、想、寫結合起來。腦、手並用自然比只讀不寫印象要深刻得多。比如作摘要就比單純的讀書多了一遍挑選和抄錄;寫讀書心得更是將閱讀的收穫和體會進行了一番加工和整理加強了記憶的牢固程度。通過做讀書筆記還可以將零散的資料進行分類做到有條有理地記憶提高了對知識的記憶能力。

2. 做讀書筆記能加深對讀物內容的理解。

做讀書筆記並非簡單的“摘、抄、輯、錄”之類的純技能性工作首先就有一個擇取、篩選的問題。這“擇取”和“篩選”要經過思考和判斷必須在認真閱讀之後以對書的內容有清楚的理解為前提。而通過做筆記又能促進對書的內容的更深刻的理解。

3. 做讀書筆記有助於情報攝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個英國作家出版了一本轟動一時的小冊子把希特勒的軍隊部署包括168名軍官姓名全部披露了。希特勒大怒命令他的特務頭子親自審理此案。該作家被騙到柏林納粹問他怎樣得到情報時出人意料竟“都是來自德國的報紙??”。德國的報紙在長期的新聞報道中不斷地零零星星地透露了一些軍隊情況該作家用小本子今天記一條明天摘一點最後湊出了整個結構。可見做筆記有助於我們獲取情報更好地為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所用。

4. 讀書筆記是積累資料的有效方法。

積累資料是學習、工作和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功。人的頭腦要記的東西太多即使是記憶力很強的人也會有一定的限度到時候遺忘的。所以做學問的人幾乎都要利用筆記來積累資料、幫助記憶。筆記能彌補記憶的不足。做讀書筆記就好像是建立資料的“儲存庫”。一量需要有關資料就可以很方便地到“儲存庫”中去尋找。當然記筆記、做卡片還要強調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見什麼就記什麼。作為中學生積累資料時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自己的學習任務來做筆記以促進自己的學習;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某些方面的學習專長來蒐集資料積累知識。這樣做一方面有利於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習專長同時也為今後的進一步深造或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5. 做讀書筆記能激發創造性閱讀。

做筆記時邊讀邊想邊想邊記會鍛鍊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使思維更加活躍在閱讀過程中觸發靈感冒出思想的火花產生一些新見解、新構思、新發明。讀書筆記成了創造的激發器。

 二. 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1. 符號筆記

就是用不同形狀或不同顏色的線條、圖形在書刊上作出標記。有時還可以配合符號寫上簡要的幾個字使符號的意義更具體明確。

這種筆記一般在初次閱讀時使用目的是引起注意。因為在閱讀過程感到有些問題須作進一步思考或者要設法記住它便隨手標示出來準備回過頭來再仔細研究。

必須強調的是書刊要是屬於自己的才能在上面打上各種標記。如果書刊是圖書館或朋友的藏書切忌使用這種形式。常見有人在借來的書上面亂寫亂畫這種舉動的用意可能借此炫耀學識但在別人看來這些圈圈點點刻畫出一個醜陋的靈魂令人噁心。一個自尊自重的人是不該去做這種蠢事的。

符號筆記的各種符號各代表什麼意思由自己掌握。但要注意:各符號使用前要加以設計線條和圖形的含義要固定閱讀自始至終都要前後一致不能一天一變否則反而把自己弄糊塗了。使用的符號不可過多這樣才能保證一開啟圈點過的書就能看明白。還要注意圈點和勾劃的地方也不宜過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門的記號反而起不到突出重點的作用。

2. 批註筆記

批註筆記就是在書眉上寫上校文、訂誤、提示、心得、評語等眉批或在原文後面加尾批在行與行之間加行批在正文兩邊加旁批在佳妙處加旁點在最精警處加旁圈。這類筆記的好處是隨讀隨寫不受約束往往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寫得好的批註筆記小而精見解獨到一語破的能啟發頓悟即所謂“思理入妙要言不繁。”這樣的批註是哲學思辯性與文學精煉性的統一不但於筆記者本人有回味的價值其他讀者亦以一睹為快。

批註時應該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簡明扼要。批語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貶都應該說出點根據來。但批語也不應過長囉哩囉唆地說不到點子上也不好。

和符號筆記一樣這種形式也是當書刊是屬於自己時才適用。

3. 摘抄式筆記

就是把原文重要的語句、資料、公式、定理、精彩段落、精闢的論述、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實、資料等摘錄下來甚至全抄原文以便日後查檢。關於詞句、個別論點、個別事物的摘錄則宜用卡片或活頁紙的形式以便於分類儲存查檢;長篇文章的詳細抄寫宜用筆記本的形式可多備幾個筆記本按需要分門類分別抄寫。更為省事的就是將這些文字(或圖畫)剪下來帖在筆記本或不用的雜誌上。如果書刊不是自己的則可以先影印後剪貼。採用摘抄式筆記須注意:

(1) 摘抄那些精彩、有價值、有必要的內容。

(2) 錄後要經過核對注意與原文相符甚至標點符號也要與原文一樣否則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錯。

(3) 摘抄前後或中間有所省略要用省略號表示。如果遇上原文已有的省略號要加括號註明“(省略號為原文已有)”以便於區別。

(4) 一定要在抄錄(或剪貼)後註明資料的來源如書名或刊名、編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需要時可查考原文。

(5) 使用卡片摘抄資料時一張卡片只能記一條材料否則不便於分類也不便於檢索。

(6) 如果能在抄錄後隨時寫一點體會、感想可以加深自己對原文的理解。

例一:(抄錄名言)

類:名人名言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首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

到光輝的頂點。(馬克思:《資本論》法文版序言見《馬克楊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頁。)

---- 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習慣

例二:(摘抄優美的語句)

類:作文·寫景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星羅棋佈玉立婷婷的荷花。紅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帶雨皎皎無瑕;怒放的嫩蕊搖黃;含苞的嬌羞欲語。再加上綠蓋疊翠青盤滾珠好一幅迷人的景色。

(描寫夏日荷塘景色。摘自《荷葉詠》

4. 索引式筆記

即將所讀書、文中的重要資料按問題性質將出處、作者、頁數等在卡片上記明。索引是檢索資料的一種工具。在什麼情況下要做索引筆記呢?第一種情況是為了研究某個問題急於從很多書中找全有關這方面的資料讀過以後來不及摘抄;第二種情況是整本書中有關某個問題的論述材料很多簡單抄摘不解決問題詳細抄下來又太耽誤時間;第三種情況是自己有這本書只需要按問題編出索引隨時查閱就很方便不需要再專門抄摘;第四種情況是有時寫的專題筆記很多使用時查閱起來仍有困難也還需要做一個筆記材料索引。

索引的特點就是隻記一個意思(或文題)和出處非常簡明。除了方便查閱外有時單把有關某個問題的所有索引瀏覽一下也非常有益它能夠幫助你概要地掌握全部觀點和材料。

例一:

如何培養創造力 類:創造篇

見楊智主編《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南》

第115-118頁第257-259頁

中國戲劇出版社1995年版

例二:(筆記材料索引卡)

春(朱自清) 類:散文

見《讀書筆記》3號本 第5頁

5. 提綱式筆記

編寫提綱就是把整本書的內容要點用簡練的語言以標題的形式依次地記載下來。提綱是一篇作品的明細表採用不同種類的提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作品不同角度的內容。做提綱式筆記既概括了讀物內容鍛鍊了概括能力又使我們印象中的作品更具條理性便於掌握全書的內容、邏輯結構、作者的思想脈絡和寫作方法其效果比重讀一遍還要好。複習時便可憑藉這些提綱生髮開去產生豐富聯想而又不把主要意思遺漏掉。不少讀者就是通過提綱的辦法把書“讀薄”的。

關於讀書筆記 篇12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最完整的最全面的介紹茶的著作,《茶經》集結了中國古人對茶文化的詳細認知,推動了一代又一代茶文化的發展,正因為它的存在,如今的茶才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塊兒。誦讀茶經,最開始僅僅懷著泛讀目錄何須細品的心態,然而複雜的文言文給了我機會去細緻的品嚐,也給了我帶來了一個震撼的茶的世界。

從細緻解釋“茶”的由來,接著簡介茶的採集工具,再到茶的採集過程,茶的煮茶用具煮茶方法,最後則是茶的.飲用,茶的歷史產地等。短短十篇小文章卻是記錄了整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從籠統到點滴細微,但是似乎僅僅這樣從文字去看待茶經有種褻瀆的味道。 其實就我自己來講還是第一次如此認真的去了解茶的文化茶的底蘊以及茶的品味,作為一個地道的四川大學生,我對茶的大概意識還停留在陽光的午後在楊柳河邊的茶棚裡打著麻將對老闆喊著:“老闆兩杯竹葉青,兩杯素茶。”現在想來,雖然這樣確實是對生活的享受但茶文化也在這種環境中慢慢發展,慢慢滋滋然的略有變味。

茶經裡的煮茶和飲茶很是一種啟迪,引用原文“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鐏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番番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艹敷”,有之”。說實話自己關於茶的知識有限,想到的也僅僅是手中一杯熱騰騰的飄雪,沫餑在水面飄然輕舞,別有一番滋味。在我看來,中國式的茶,應該是一種古老悠然的享受:那畫卷中的白衣飄飄的女子,一把油紙傘,婉轉的踮起腳尖,輕盈的在荷葉間曼舞,不帶走一絲漣漪,朦膿的雨絲是天然的細簾,給少女多了一份神祕與期待。這時輕輕端起手中的茶杯,杯蓋輕蹭,緩緩吐出一口濁氣,聞著鼻尖夢幻般的清香,喝茶,淡淡的苦澀似乎成了人間極樂,生活之美不過如此。

迴歸正題,僅僅從文字上去看待學習茶經是一種褻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茶經的茶,就是一門學問。茶,史自南方優良樹木,其樹形像瓜蘆,葉形像梔子,花像薔薇,根像胡桃,生長於向陽山坡,其芽葉可以作為降火提神之用;茶的採集工具各式各樣,從藍,灶,承,到貫,衣,穿;採茶7道工藝,時間始於二三四月為宜;煮茶方面則是山泉水最佳,水煮三沸,沫餑均勻,育華止沸等等。在一個愜意的時間段,悠然的泡上這樣一杯茶,我們所品嚐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

說了這麼多,茶經之美不外如此。在這個日益煩躁的社會裡,不求能夠成為高雅之士,求學品茶看天下,只求在閒時能夠飲一杯濁茶緩解工作帶來的不安與躁動。最後,引用一句經典的語句:清心明目,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此即茶的韻味~

酒,鶴,菊,琴,竹,樵等意象,惟獨無茶。《二十四詩品》廣引莊子意象,追慕陶淵明的風神,一切以道家為宗旨,如果歷史時間允許,是不可能沒有茶的出現的。這足可為證。

關於讀書筆記 篇13

朱自清寫的這篇文章圍繞“匆匆”展開敘述,先寫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八千多個日子的來去匆匆,作者嘆息不已。這篇文章寫作時也用了對比的手法來描述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徵。燕子飛走了還會飛回來,楊柳枯萎了還會再青,桃花凋零了還會再開。可是時間呢?去了就不再回來。

看到這裡,我在內心也發出感嘆,時間是多麼珍貴呀。可謂光陰似箭那!“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說的多好啊。人們就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發奮努力,才不會虛度此生。要知道,日子就像流水一樣,梳頭時它就從木梳的齒間閃過;看書時它從翻動的書頁中飄過;發呆時,它又從呆滯的眼神前得意的跨過……

看看我們的生活,有那麼多的時間都被浪費掉了。某某人正在玩遊戲,時不時的還發出尖叫聲:“呀!我快死了!”同學們,在那時請你問一下自己:我這樣做我學到了什麼了嗎?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某某人還在玩遊戲,可另一位卻在認真看書,她就想桃花心木在土壤裡汲取水分一樣在書中汲取知識,她把時間充分的利用好了,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學同學們,一定要珍惜現在,不要“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

它講的是朱自清對虛度時光的無奈和惋惜,並且提醒我們要珍惜時光。

朱自清是一位著名的現代作家,寫過27種文章,發表了190多萬字。可即使朱自清有這麼多榮譽,他還是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俗話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連朱自清這樣有名的作家都不願虛度光陰,我們又怎能浪費時間呢?

從朱自清的珍惜時間,我聯想到了我自己。我在寫作業時,看到有什麼好玩的東西,就立刻被吸引了,不認真做作業了,從而導致我完成作業的時問延長了。

我剛剛過了12歲的生日,屈指一算,已經有4000多個日日夜夜匆匆地從我身邊跑過。時間過得真快啊!我恨不得拖住時間,讓它跑慢點。可是,時間又怎能拖得住呢?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利用時間,不能讓時間從我們身邊溜走。

人人都知道時間是寶貴的,有了時間可以學同學們,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要看你怎樣對待時間。你可以利用時間,你也可以浪費時間。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抓住分分秒秒去努力學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幾句話:“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日子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察覺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從我身上跨過去,從我的腳邊飛去了。”

這篇文章不但讓我體會到時間流瀉得很快,還體會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的深層含義。真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

時間是無情的,它無時無刻不從我們身邊溜走,而且一去不復返;時間又是有情的,它從不辜負能夠緊緊抓住它的人,而且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堂姐比我大了12歲,她到現在還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好好學所以,我要好好珍惜時間,不能虛度光陰。正如魯迅所言:“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一文,體會到了作者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惋惜。

作者以細膩、敏銳的筆觸,寫出了時間的來去匆匆。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以時間的一去不復返來質問自己有沒有珍惜時間,同時也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有所作為。

當我讀到“我赤裸裸地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時,我被作者那珍惜時間、力求上進的精神感動了。岳飛說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時間是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只有珍惜時間,才能有所作為;一旦失去了它,就無法挽回。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時間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珍惜時間,創造生命的價值。

在生活中,時間又何嘗不是悄悄從我們身邊溜走了呢?在我們別人聊天時,時間悄悄從嘴邊過去;當我們發呆時,時間便從雙眼前過去;當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時間便從電視螢幕前過去。在我們打發時間的時候,時間總是悄悄地走了。

“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錯。讀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後,我才體會到時間的轉瞬即逝,一去不復返;它使我懂得:要珍惜時間、有所作為。

關於讀書筆記 篇14

學而時習之。

學而優則仕。

儒學對學習非常重視,《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荀子》則用大段大段的理論去闡述學習的目的、方法、物件,《朱子語類》也有整卷內容關於學習的心態、內容。至於以後的科舉制度,誇張地闡釋著“學而優則仕”的理論,如此大張旗鼓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古今中外,莫有甚者。

孔子時代的學習,想來還是很全面的,作為學生,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職業技能”,其中文化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說,當時孔子的教育是全面的素質教育,孔子的學生對於這六藝各有所長,並非腐儒、書生、書呆子,他們平時能傳播禮樂、文化,謹守禮儀,戰爭的時候又能上陣拼殺,符合著先秦時期士人的傳統。孔子自己對於這些技能也很在行,在《論語》中,孔子自己能操琴、善御、善射,至於禮、書自然掌握更多,只是“數”基本沒有論述,不過,孔子的學生中,子貢做生意很在行,也許他在數的方面有所專長吧。但是,在孔子之後,儒家卻沒有繼續把這六藝堅持下來,子思、荀子、孟子在其著作中並沒有談及這六藝,而是把儒家的基本

理念反覆論證,更多地是作為純粹的知識分子的面目出現在君王、重臣面前,漢代的經學、宋代的理學、清代的考據學、當代的儒哲學,無不是以文化作為重點,無不是以理論發揚為目的。其原因應還是在於知識的增多以及職業化,個人的能力、精力有限,要想在社會上有所成就,則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擇其一而專。論語讀書筆記學,前提是人的不完善,必要條件是有先知先覺者。要完善自身,必須不斷地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的學習,先生,也就是先於自己而知、悟者,職業化的先生,就是教師。基於此,師生關係在儒家體系中成為重要的一環,隆師親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雖有誇大,但對於老師的尊重和敬仰可見一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者也”,其物件自然是學生,那麼,傳授些什麼呢?籠統地方面是“道”,具體的方面是“德”,傳授的方法通常通過解讀古代的文化典籍入手,這也就是我們可以想象出的私塾學生誦經讀書的場面,水平更高的學生,則就典籍中的疑難問題或自身疑問請教於老師,如宋代以來的書院教育。至於學生的年齡和畢業、文憑等現當代的條條框框,在古代並沒有限定,似乎入仕倒是可以作為一個離開書院的標準。

學與習是息息相關的,其中的“習”對於古代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學屬於“傳”,老師可以面對眾多學生傳授知識、技藝以及為人師表,但個人的領悟與否則在“習”中體現出來,例如孔子對於顏淵的溢美之詞毫不吝惜,特別是關於好學方面,其緣由是顏淵能夠自

己揣摩,並提出關鍵性的問題或一語中的。而習,當作溫習、思考解,如果擴大一些,習還應該包括踐行,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曾子說,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傳不習乎?”至於之後儒學的“知行”範疇,也該包含著學習這一內容。孔子時代的學與其之後的學不同,習,自然也不相同。流傳到如今,學習更多地體現在理論知識方面,以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學習的評價標準,考試製度則是這一標尺的'具體體現,但這一標尺並沒有涉及到做人、做事,也就導致著知與行的分離。

學與習的分離,知與行的分離在西方哲學中並不在意,如西方哲學對哲學家的評價不在於其人品如何,而在於其著作、成就如何,為師不一定要成為學生的表率,為人不一定要符合道德規範,做事不一定要符合社會規範,哲學家的論述可以與其行為無關,如此等等,儒家與西方哲學的對比,引匯出“內聖”與“外王”的兩個方面出來,兩者雖不是各擅勝場,但都屬於社會的各取所需,都具備合理性。儒學更注重於內聖,因而體現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來,對於先生、典籍的理解,盡力去為之尋找出合理性,如果自己的理解和老師所說、典籍所述有所不同,則首先把責任歸之於自我的愚鈍,如是而為可以達至內聖獲得區域性地聲望,不過在懷疑、創造方面則有所缺失;西方哲學的內聖並不在理論視野,即使專門的倫理學也只是屬於“元倫理學”,在善、正義、美德等幾個範疇的根本來源上打轉,沒有對人的基本和終極要求,根本上仍然屬於哲學的範圍,宗教的道德規範相對來說框得過細,“原罪”的前提並沒有把人的完善放在其

中。儒學與西方哲學各有缺失,但是否會互補?我認為難度很大,畢竟儒學強調的是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西方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與權利,大的社會環境根本不同,除非儒學能根據現代社會的需求,開出個人的自由與權利,西方能認同儒學的責任與義務。全球化的局面下,興許有可能性,但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