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文學 閱讀(1.14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選10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

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並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啟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麼和什麼》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為大家敘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麼臺的臺上,正播著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裡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話還沒說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並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麼和什麼”嗎?這篇文章最後並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範圍內,人生裡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後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註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坎坷必定會成為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並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麼認為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2

作為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與其他人的作品有著與眾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傾入在每一篇文章裡。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個人的心靈和她的喜怒哀樂。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畫》中,她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描寫。從寫作題材而言,這篇文章沒有什麼不同,可是當她運筆時卻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將這個南部的小城描繪的有聲有色。之後,她逐漸深入主題寫道盡管兒時家境貧寒,她依然苦中作樂,將上鋪空間取名為“桃源居”,並在牆上掛上畫。通過這篇文章,我深刻體會到不管你所處的環境多麼的惡劣,內心都應充滿陽光,因為精神食糧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了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長場面十分溫馨感人,接下來甜蜜中有了傷感。最後就變成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將這種複雜的情感描寫的活靈活現,彷彿知曉世間所有的祕密。

張曉風聽著她的名字總讓我覺得她是一個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讀了她的文章卻發現不是這樣的。比如在《釀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字裡行間留露出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這一篇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變得精彩無比,我們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難時是灰色的,但當你打敗困難時,就會變得五彩繽紛了。

張曉風獨到的眼光令人欽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3

“我不知道,天為什麼無端落起雨來了。薄薄的水霧把山和樹隔到更遠的地方去,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遼闊的空茫了。”

《張曉風散文》這細膩文雅且充滿朦朧意境的文筆給了我多少愉悅與感動,從那溫柔的字裡行間貫徹著作者的喜怒哀樂,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蘊藏著作者的博大胸懷,使我喜歡上了這本美麗的書。正如《雨天的書》這篇散文一樣。

《雨天的書》講述的是作者寄出的兩封信,一封是給已逝的友人另芳,而第二封是給曾經的自己。全文籠罩著一層悲傷的意境,將對友人的懷念隨著凋零的雨珠一起沉浸在這雨中,閱完之後能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沒能及時回信的自責與後悔,將記憶中另芳纖柔多愁的形象勾勒得淋漓盡致,使人不禁就陷入身臨其境般的傷感,並感受到作者對生命,對時光的尊重與讚美。在感悟上,它教會我的比起它出神入化的描寫出來,顯得更加濃郁,更加醇厚。《雨天的書》教會我要珍惜當下,珍惜現在你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感到追悔莫及。如作者寫給自己的信,她對曾經幼稚輕狂,為自己偶然而發的奇思妙想而無限激動,卻遺忘了自己最應該珍惜事物的她:“你真是傻的可笑,你。”與其相比,稚嫩的我們是否也曾失去過什麼?兒時學校散落的童真和友誼,對待父母的親熱與依偎,甚至失去過親人的哀傷與痛苦,在我們擁有時,並沒有認為那實際如珍珠般易碎的東西有什麼值得珍惜的,直到那珍珠斷了線,墜到地上,才發現那是多麼美好。正如作者沒有發現友人在病榻上寫出給自己的信時的那種後悔。也正是這種悔才教會了閱讀它的人珍惜自己還能擁有並珍惜的。

另芳,雨仍在下著,淡淡的哀愁在雨裡飄零。想象中有一朵白色的小花開在你的墳頭。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4

有大浪,但船沒有沉,何妨視作無浪;人生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視作坦途。——題記

週末,我在家讀了張曉風的散文集。忽然讀到一篇,名叫《種種可愛》,其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兒子有一段時間對毒蛇很感興趣,作者便帶著他到華西街的毒蛇店一家一家地參觀。作者在參觀時,指著一條又大又粗的蛇問營業員:“這條毒不毒?”營業員淡淡地答道:“不被咬到就不毒!”

忽然間,心裡湧起一陣感動。是啊,人生的路上總有危險,但如果暫時沒有受傷,何妨視作沒有危險。有時,我們與其獨自在那裡杞人憂天,不如做好防禦的準備,避開危險,那麼,你便可以視作沒有危險。

有時,你不要只顧著看你前方的那條毒蛇有多麼可怕,以及自己會不會受到傷害;你儘可以做好防身的準備,保證自己不會受到傷害。那麼,這條蛇本來對你有很大的危險,如果你做好準備,那麼,即可視作沒有危險。而另外一種可能,如果你只沉浸在自己的憂慮、幻覺中,不顧自己現在的安全,不做好任何防禦準備,受傷的只能是你自己。在有危險和沒有危險這兩者中間,你想選哪一種呢?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杞人憂天,幻想自己將會受到什麼傷害;而應提前做好準備,將大危險化作小危險,將小危險化作無危險。

“不被咬到就不毒”,這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所謂“苦中作樂”大致多半是這般道理。這大概就是有的人戰戰兢兢,恐懼擔心中度過一生,而有的人樂觀積極,泰然坦然逍遙一世的區別罷。誰敢說一輩子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毒蛇”?誰敢說一輩子無憂無慮,無驚無險?若只是遠遠盯著那條若有若無的“毒蛇”惶惶不可終日,於是,近處的好風景我們無心思去賞,身邊的好生活我們無心思去享,是動也怕“蛇”,靜也怕“蛇”,真是可笑至極!學會坦然樂觀,或許,我們就不會被自己在腦中假設的危險嚇到,只需提前做好準備,無危險則罷,有則將其化之,則危險也儘可不成為危險了。

一文讀完,營業員的樂觀卻令我久久驚歎。

每當我遇到煩心或擔憂的事情時,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營業員,那家與眾不同的蛇店……

於是,心也坦然、泰然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5

在這個寒假,我們閱讀了由老師推薦的散文集——《張曉風散文》。讀來感受頗多。

這篇散文集收錄了許多張曉風的名篇。如《地毯的那一段端》,《畫晴》等。在這本散文集中,最多的,就要數寫景的文章的了。一條河,一樹花,一縷光,都是她描寫的物件。在她眼中,似乎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讀《張曉風散文》時,我們會發現,在她的文章中,總是會出現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可是,當那些事物在紙上出現時,它們似乎就變成了一則童話,變得那樣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實了呢!微雲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詩,一闋不規則的小令;雄偉的阿爾泰山於她,則如古代恐龍一列長長的背脊;而變幻的星光,則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那些在生活中被我們遺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紙張上閃耀,就在張曉風的筆下重現了它的魅力。

張曉風的散文有一種詩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的話,就是茉莉的白。為什麼是茉莉?因為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梔子那般濃郁,但卻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時卻又有一絲哀傷之感。我記得,在《玉想》第四篇時,她這樣寫道:“今天,我入土,想蟬的幼蟲一樣,不要悲傷,這不叫死,有一天,生命會復活,會展翅,會如夏日出土的鳴蟬……”這是她對陪葬品之一的玉琀蟬的遐想。那句子裡,有哀傷,卻又有一絲那樣的不甘,那樣的倔強。哦,對了,那篇文章題為《生死以之》。

張曉風,大概是有一顆童心的吧!只一件物,便可讓她浮想聯翩。那一捧滿天星,竟會引出與莊周如此類似的疑問:究竟是“星常化作地下花”呢,還是“花欲升作天上星”呢?正因如此,那些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也能被她找到相同之處。就例如,那《水滸傳》與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都只因一時的好奇,而鑄成了後悔莫及的大錯。導致人間大亂。

在《張曉風散文》的敘事篇中,我最喜愛的,就要屬《地勺》了。這篇文章是記敘張曉風一行人到達爾湖以及湖所在的克什米爾時所寫下的。我喜歡它,並不是被那裡有名的“耐夏花園”而吸引的,而是被哪兒有趣的早市而迷住的。市場是湖,鋪位是一艘艘的小船。有一條一條裝滿蔬菜的船,也有賣各種小玩藝兒的船。仔細想來,那樣的早市想必是極為有趣的吧!

讀了《張曉峰散文》,我似乎是回到了童稚時期,對雲痴想;又像是來到了異域國度,感受淳樸的奇異民風;還似乎是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它的生命活力……墨色的字元在素白的紙張上跳躍。這,是一個新的世界。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6

去年生日,一位好友贈給我三本書,大抵是一種散文雜誌吧。我當時對散文不感興趣,但翻開這三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獲得了巨大的寶藏。

這三本書都是關於青春美文系列的,特別的文藝,我當時還是個無知的孩子,只是大大咧咧,沒有細膩的感情,沒體會到文字的魅力。我百無聊賴地翻開書,狂躁的心平靜了下來。我漸漸聽到了自己的心跳,我漸漸被文字的魅力所感染了。

我愛上了這種散文書籍,如同熾熱地愛一個人。我特別喜歡在寫作業的間隙時間偷偷地看一篇文章,在沐浴之後披著睡裙,聞著溼發的香氣安靜地品味著散文,甚至在被窩裡拿著小燈讀散文書……我喜歡三毛、席慕蓉、張曼娟、張曉風和李娟的文章。那麼我就說一說張曉風的散文吧。

張曉風有一篇散文叫做《情懷》,這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散文,初讀時我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在寫什麼,感覺亂七八糟的,後來我閱讀了更多其它的散文,都是很有閒情逸致的感覺,把生活中很多細碎的小事寫得津津樂道。我再回過頭來讀《情懷》,卻發現它實際上是對這些散文的總結:只要胸中有情懷,生活就與眾不同。例如張曉風另一篇散文叫做《你的側影好美》,寫了她在餐廳給一個女孩說她側影美的故事。如果張曉風沒有生活的好情懷,她就不會發現女孩的側影之美,更不會將這份美好告訴女孩。可以這樣說,作家和其他人的區別在於,作家善於用情懷感受生活並把它抒發出來,而其他人卻只是忙於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罷了,他們沒有像作家一樣細膩的眼光。

我喜歡張曉風散文的筆觸,細膩而樸實,彷彿讓人走進了一個清晰而真實的溫柔世界。下面摘抄《情懷》中的一小段,讓它把我們帶進一個別樣的世界:可是,等車不來,等來的卻是疏籬上的金黃色的絲瓜花,花香成陣,直向人身上撲來,花棚外有四野的山,繞山的水,抱住水的岸,以及抱住岸的草,我才忽然發現自己已經陷入美的重圍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7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暗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是張曉風散文《畫晴》中的一段。

張曉風生於1941年,原籍江蘇銅山,筆名曉風、桑科、可叵。作品多以散文戲劇為主,旁及童書、評述和小說、詩作,曾獲中山文藝散文獎、吳三連文學獎等。

散文作為文類,時常叼陪末座。它是作家進入文壇的入場券。似乎無人不能。可是在所有文類中,散文最是易寫難工,尤其在中國,在白話文興起之後,散文寫好更難。

《畫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從清晨到中午到傍晚再在晚上觀察一天的變化。

張曉風向往那種“富貴於我如浮雲”的風度。幾隻羊依舊低頭擇草,恍惚間只讓她覺得它們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裡半發的綠意,以及草場上無邊無際的陽光。

“坐對當窗木,看移三面陰。”是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和陶潛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後在張曉風散文中的讓我平靜得感動的話。

一扇軒窗倚靠,便可以靜靜的守在陽光下看樹蔭一寸寸的移動。這一定不是那種汲汲名利的人可以做到的。看窗外的樹木在陽光的照射下,影子一點一滴的移動。待到夜闌靜處,月牙上梢才焚明香,淡月觀書。只是短短一句話,就悟出了對生命永恆的本真領悟。

偶抬頭,只見微雲掠空,斜斜地徘徊著,像一首短詩,像一闋不規則的小令。看著看著,就忍不住發出許多奇想。記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說一個人不能寫信的理由:“不是無情思,繞青江,買不得天樣紙。”而現在,天空的藍箋已平鋪在我頭上,我卻苦於沒有云樣的筆。如果有人學會雲的速記,把天上的文章流傳幾篇到人間,卻又該多麼好呢。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8

最近,按老師的推薦,我閱讀了《張曉風散文集》,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文章。

第一篇是《種種可愛》,它主要講述了:“我”發現在中華路一家賣蜜豆冰的,而永康街有一家賣牛肉麵的;兩家雖然都是普通的小店,但招牌與店名卻起的非常可愛,流露出了臺北的可愛在各行各業間平起平坐的大氣象。後來,在臺北“我”又接連看到一些非常可愛的事情,體現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好人對別人的關愛,能讓一件事從中變得種種可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作者能把生活中一些記錄著平凡時刻的點點滴滴記下來,說明作者是一個很會留心觀察的人。而生活中的那些種種可愛,並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正如作者在文中最後所寫:西諺說,把幸運的人丟到河裡,他都能口銜寶物而歸,我大概是幸運的人,生活在這座城裡,雖也有種種倒黴事,但奇怪的是,我記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這些可愛的片段!這些從生活的淵澤裡撈起的種種不盡的可愛!

還有一篇則叫《你的側影好美!》,它主要寫了:“我”在餐廳吃完飯,慢慢地喝下那杯茶,茶並不怎麼好,“我”便用眼光觀察這個小店。見到一個女孩在打電話,視線便落在她的側影上。忽然發覺她的側影好美!並可惜於她並未發現。於是“我”便糾結於是否要告訴她她的側影好美。最後“我”鼓起勇氣去告訴那位女孩,迴應“我”的是一聲感謝!使“我”覺得其實“我”這輩子該做的事就是去告訴別人他所不知道的自己的美麗側影!

正如“只要每人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一樣,在生活中,人們可能只會穿梭在忙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並不曾會有心留意生活中的美。這些美,大多是出於外表,但更多的是內心,是一種內在的美。就像作者一樣留心去觀察和發現身邊的美。這世界也許真的會變得美好呢!

讀完這本書,我好像懂得了散文所表達及所蘊含的東西。散文就像一杯清茶,雖不比飲料好喝,卻能讓人靜心去細細品味它的味道,品味那種苦中帶甜的味道。只要心靜的下來的人,才會品味,才不會像那些只求解渴的人一樣,只顧口渴而喝上幾杯。散文不就如此嗎?心靜的人和會靜心的人同樣都懂得如何品味散文的獨特與魅力,而悟出平凡卻又深刻的道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9

讀了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可以說全文就是通過行道樹這個形象闡述這個道理。何為神聖的事業?

應該是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吧。如文中習慣於汙濁的居民需要新鮮空氣,燠熱的夏天行人需要遮陽的濃蔭,城市需要陽光,需要擁抱太陽的火熱。這就是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裡的行道樹所從事的神聖事業。為此他們忍受著“常樹”難以想象的痛苦:跟原始森林在吸露在玩涼涼的雲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在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裡,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跟城市裡繁弦急管、燈紅酒綠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市民相比,他們在寂靜裡在黑暗裡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裡苦熬著。他們還為城市的汙濁,尤其是人們似乎早已習慣於汙濁而憂愁著,大有屈原“世人皆醉吾獨醒”的悲憫與焦慮。但他們甘願自我犧牲,犧牲並快樂著,因犧牲而深沉,因犧牲而神聖。

1981年,當張曉風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如樓肇明所說:“中國民族歷來就偏向於柔弱的陰性思維,一部中國古典散文史,韓海蘇潮以外,滿眼芳草悽悽的陰柔之美。”而她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裡突破出來的闖將。

從《行道樹》這篇短文裡,我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大地上的山川草木,對行道樹只有宗教性的虔誠才可以相比擬的感恩情感;感受到了作者“那涵天負地般的廣闊的胸襟,以遼闊思維空間為背景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樓肇明語)讀來立在城市的飛塵裡,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痛苦而又神聖的行道樹,讓我遐思翩翩,似乎看到了模糊而又真切的無數身影和臉孔,他們所從事的就是神聖的事業:革命、國防、科學、教育等等。他們卓越不凡抑或默默無聞,但毋庸置疑他們的神聖在歷史的星空熠熠閃光,在現實的水面沉浮激盪,在人心的神龕備受膜拜!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0

為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為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第一次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著電筒,一手拿著星象圖,頸子上掛著望遠鏡。不知為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著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考慮過星空背後藏著什麼。

也許我知道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己,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己,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嘆著,等待著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著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己好好看一朵雲。我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裡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著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今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應該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現在,當我抬頭觀看那耀眼的群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著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