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國小生名人傳貝多芬讀書筆記範本

文學 閱讀(2.44W)

名人傳是一本經典的勵志書籍,其中描寫貝多芬的章節是很多人喜歡的。因此才有那麼精彩讀書筆記。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名人傳貝多芬讀書筆記,希望大家喜歡。

國小生名人傳貝多芬讀書筆記範本

  名人傳貝多芬讀書筆記篇(一)

《貝多芬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著力刻畫了貝多芬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從貝多芬身上,我們能學到了許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

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裡,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一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本書的`作者羅曼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貝多芬讀書筆記篇(二)

迅速看完《貝多芬傳》之後速成的一篇讀書筆記。寫得倉促,但是可能沒時間修改了,放這存著吧。這讀書筆記基本上是以貝多芬爺爺著名的交響樂為主體的,而《貝多芬傳》裡提到一些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不在本文範圍內。以下:

開宗明義:我就是來亂的。

羅曼羅蘭是法國人。法國音樂,以香頌,世俗音樂為代表,並不盛產演奏家和指揮家。經典音樂可以說與法國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讓他去解析一部經典作品或者有濃郁古典色彩痕跡的音樂家必然會有一些偏頗,即注重於其身上同樣濃郁的浪漫氣息。貝多芬的英雄色彩在傳記中被大加描寫。客觀地想,這樣也是合理的。貝多芬是一個時代的總結,同時又開啟了新的時代,並給出了這個時代一個不可逾越的標杆。國小老師跟我們說過: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要放在“啟下”的那一段。同理,浪漫主義應該佔有更大的比重。

但貝多芬本人,一生崇敬的音樂家卻是莫扎特,那個古典時期的天才。莫扎特的作品特色是無論怎樣的生存困境,其作品永遠充滿著用各種表現力讚頌平和的神來之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可以看做隨手畫出的完美的圓,或者是羅馬式的建築風格。貝一貝二也能發現這種特色:靈活,大膽,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古典主義所有音樂家裡,貝多芬可以稱為天才,但並不如莫扎特的天才光輝燦爛,有如神助。

時代的洪濤感染每一個藝術家,大浪淘沙,隨著席捲歐洲的政治潮流,貝三驚世而出。他劃時代地把很多在小品樂章中常見的濃烈情緒應用到交響樂中的作品,從技術上來講難度驚人,但他做到了!這種對英雄個人的讚美,這種力量,彰顯的是貝多芬本人性格在作品中的覺醒,而到貝五則完全是吶喊。很多人認為浪漫主義是那種溫柔的,甜蜜或憂傷的。但我個人理解(好吧,是老師講的)浪漫主義是一種對自我感情的宣洩,富於表情變化的都可以是浪漫主義。情緒,力量,思考,貝多芬的交響曲給出了浪漫主義所能達到的頂峰參照。

貝多芬本人曾經是我童年印象中德意志精神的形象代言人。謹慎,有能力,抗爭,哲學性,同時情緒化。由於個人對德奧氣質音樂的偏好,這樣縱橫捭闔,大氣磅礴中尋找完美的作品才是我心目中的浪漫主義。他不同於一些小家碧玉溫言軟語神情黯然,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繼續不恰當的比方,二者有如李煜與李白的區別。

但貝多芬不只是李白。在論文攻堅階段,我會整天迴圈貝七貝八來鼓勵自己。在這兩部作品中能看出他在融合,或者再擴充套件一些,從田園交響曲開始,他把自己的古典天賦與情緒力量結合起來,其中貝七第二樂章的allegretto堪稱典範。他告訴我們什麼叫力量,不是暴烈,而是控制力。正如最巨集亮的聲音是擲地有聲而不是嘶吼。這段富於邏輯性的樂章在整個有些恣意喧囂感覺的交響曲中的作用與其說是平衡,不如說是奠定一個基調。而這基調並不是純粹的古典主義,而是一種對德意志血液的自我意識的抒發描寫,天衣無縫。假如只聽後兩樂章會認為這是喧鬧,由於前兩樂章的存在,這種喧鬧是有根基的。這種融合,好像李白杜甫碰撞了。

之所以整天迴圈貝七貝八,還因為這兩部融合古典與浪漫的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在貝多芬爺爺的作品裡的地位竟然猶如輝煌前的陣痛。在這之後,貝九,又名《合唱》誕生了(貝多芬陣痛,誕生貝九,我聽貝七貝八陣痛,誕生垃圾論文,廬山瀑布汗!)。我們無法得知這部作品創作期的各種艱辛,也無須知道。這種故事的渲染作用在如此偉大的作品面前太過脆弱。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座聖壇,每一基石几近完美。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有新的視野和隆重的反思。同時也是對自己天才一生的總結,比如剛才提到的貝七第二樂章,貝九第三幾乎同理。繼續攀登,即將登上頂端的時候,人聲從天而降。說到這想打個岔,本人自幼對除京劇之外的人聲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導致了一直不太懂得欣賞歌劇,也導致了對貝九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一直到長大了一點,大概國中的時候,重溫貝多芬交響樂全集,聽到那個男聲忽然覺得所謂文藝復興的歷史地位不過如此啊:告訴人們原來“人”可以如此重要。藝術發展到極致原來是“人”埃這段合唱多麼直白地強調了人性,而這輝煌又在讚美歡樂。繼而頂峰之後又見頂峰,攀升,再攀升,光華燦爛。套用聞一多先生的說法,貝九可稱之為“交響中的交響,頂峰中的頂峰”。語言的讚美在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前又一次蒼白。莊嚴麼,不全是;古典嗎,不顯著;浪漫嗎,不純粹;而是這一切都在為其相輔相成,達成音樂史上的最強一音。如果說貝多芬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令後人感到莫名悲哀的便是他也創立了這種音樂無法企及的高度。類似於屈原之於楚辭。

羅曼羅蘭激賞這種風格,並主要用這種風格來確定《貝多芬傳》的初衷,即推動激情,鼓舞偉大。貝多芬傳與其說是傳記,不如說是樹立一座豐碑。作者對個人氣質,對英雄主義的讚揚,是對貝多芬作品中力量與激情的放大。但在我看來,他忽略了或者說刻意忽略了溶於血液的古典精神和深沉的思考。平心而論,貝多芬的交響作品旋律並不足以動人,但是震撼聽眾。這震撼也不太勵志,是對人的生命力的思考,是澎湃的思想的力量。自文藝復興,至革命潮流席捲歐洲,“人本”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嚴謹細緻得可以用數學計算出的音樂(比如平均律)被束之高閣,全身心地屬神的讚美詩(巴-赫眾多作品)被聽眾冷落,平和靈動的古典主義集大成者天才莫扎特也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全歐洲全世界都亟需描述“人”的藝術作品,表現出飽滿鮮明的時代特性。貝多芬壯麗的張力和控制力使人無法無動於衷,甚至歌德稱之謂“使他騷亂”“屋宇為之震動”,如此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震撼力表達的是對人,對自我的強調,直擊這段歷史的核心推動力。於是習慣性地,後人願意節選出了貝多芬作品中明顯浪漫主義色彩的片段大加渲染,並對貝多芬本人的病痛鬥爭史和感情史,甚至思想史都賦予一些傳奇的意義。然而古典主義的根基連同德意志精神的思想性在貝多芬本人應該是骨血經脈,有了這些,他的力量,他的情緒,他的壯麗感才是堅實的。鬥爭也好,讚頌也好,總不至於成為空中的樓閣。貝多芬是被稱為“樂聖”的,試想一下,只有或控訴或熱愛的激情沒有思辨或平衡,怎能成聖,最多是一個大學生而已,熱情而迷茫。

回想一下,真正能感受到思辨的,並具備足夠高藝術價值的音樂家,貝多芬後,也就是瓦格納了。我們都知道,瓦格納是貝多芬的骨灰級粉絲。都是德國作曲家,都是在動盪中生存。說到德國,再多說一句,本人對德國的第一印象就是隨著貝多芬的作品轟然形成的一個國家。我始終相信地域對文化的影響力,所以貝多芬的交響樂福爾特文格勒或卡拉揚的指揮才能表現成功。至於很多人喜歡的托斯卡尼尼和索爾蒂總不太能讓我徹底融入作品的情緒。每個指揮家都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並以精湛的技術駕馭,當技術層面大家不相上下時,我更傾向於本國音樂家一脈相承似的理解力。推廣到所有聽眾中,包括羅曼羅蘭在內的聽眾們都按自己的經歷與意願去理解貝多芬,都是一家之言。雖然我們的理解不太同,但是本人欣賞羅曼羅蘭把自己降得很低很低的那種態度。整個《貝多芬傳》,我看到的是一個粉絲的筆記,而不是一個頤指氣使的思想家評論家。

  名人傳貝多芬讀書筆記篇(三)

貝多芬——一位舉世聞名卻又歷經坎坷的音樂家,他作曲無數,才華橫溢,卻不幸失聰,終生未婚。就是這樣一位堅毅,剛強而又樂觀的偉人,為藝術注入了鮮活的生氣,使音樂越發的美妙而動人。如今,我在這裡,透過一本《貝多芬傳》,又一次向這位大師進行由衷的瞻仰。

“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到晚年才面板變得病態而黃黃的,尤其是冬天,當他關在室內遠離田野的時候。額角隆起,寬廣無比。烏黑的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好似梳子從未在上面光臨過,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憂鬱的目光向天凝視。”

傳記開篇便是對貝多芬容貌的一段描寫,從他那粗獷又富有特點的臉上,我們彷彿就能讀出他一生飽受過的滄桑,而那有神的雙眼裡,又似乎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審視和對自己理想的執著,從而不禁令看到的人肅然起敬。

“連一向支援我的卓絕的勇氣也消失了。噢,神!給我一天真正的歡樂罷,就是一天也好!我沒有聽到歡樂的深遠的聲音已經多久!什麼時候,噢!我的上帝,什麼時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遠不?——不?——不,這太殘酷了!”

“我的體力和智力突飛猛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過才開始。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沒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還有什麼休息;而可憐我對於睡眠不得不花費比從前更多的時間。但願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時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這兩段話是貝多芬歷經磨難之後說的,聽力的惡化,愛人的背叛,這一切都曾令他痛苦絕望,無法擺脫,然而,他強毅的天性又使他重新站起,樂觀地面對人生的不公。突然想起了孟子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正是因為所經歷的種種艱辛,貝多芬才能越發地堅毅與高大,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次的打擊,貝多芬作曲的靈感越發地被激發出來,才從他筆下湧現出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

所以,我們現今遇到的困難又算什麼呢?那些我們看起來無法跨越的充滿險阻的大山,和貝多芬所經歷的相比,大概只能算是個小土丘吧?!那麼,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進,不向前呢?謹記著貝多芬的那句:“扼住命運的咽喉。”讓我們一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