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大全

文學 閱讀(2.95W)

羅曼羅蘭是法國人。法國音樂,以香頌,世俗音樂為代表,並不盛產演奏家和指揮家。經典音樂可以說與法國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讓他去解析一部經典作品或者有濃郁古典色彩痕跡的音樂家必然會有一些偏頗,即注重於其身上同樣濃郁的浪漫氣息。貝多芬的英雄色彩在傳記中被大加描寫。客觀地想,這樣也是合理的。貝多芬是一個時代的總結,同時又開啟了新的時代,並給出了這個時代一個不可逾越的標杆。國小老師跟我們說過: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要放在“啟下”的那一段。同理,浪漫主義應該佔有更大的比重。

貝多芬傳讀書筆記大全

但貝多芬本人,一生崇敬的音樂家卻是莫扎特,那個古典時期的天才。莫扎特的作品特色是無論怎樣的生存困境,其作品永遠充滿著用各種表現力讚頌平和的神來之筆,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可以看做隨手畫出的完美的圓,或者是羅馬式的建築風格。貝一貝二也能發現這種特色:靈活,大膽,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古典主義所有音樂家裡,貝多芬可以稱為天才,但並不如莫扎特的天才光輝燦爛,有如神助。

時代的洪濤感染每一個藝術家,大浪淘沙,隨著席捲歐洲的政治潮流,貝三驚世而出。他劃時代地把很多在小品樂章中常見的濃烈情緒應用到交響樂中的作品,從技術上來講難度驚人,但他做到了!這種對英雄個人的讚美,這種力量,彰顯的'是貝多芬本人性格在作品中的覺醒,而到貝五則完全是吶喊。很多人認為浪漫主義是那種溫柔的,甜蜜或憂傷的。但我個人理解(好吧,是老師講的)浪漫主義是一種對自我感情的宣洩,富於表情變化的都可以是浪漫主義。情緒,力量,思考,貝多芬的交響曲給出了浪漫主義所能達到的頂峰參照。

貝多芬本人曾經是我童年印象中德意志精神的形象代言人。謹慎,有能力,抗爭,哲學性,同時情緒化。由於個人對德奧氣質音樂的偏好,這樣縱橫捭闔,大氣磅礴中尋找完美的作品才是我心目中的浪漫主義。他不同於一些小家碧玉溫言軟語神情黯然,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繼續不恰當的比方,二者有如李煜與李白的區別。

但貝多芬不只是李白。在論文攻堅階段,我會整天迴圈貝七貝八來鼓勵自己。在這兩部作品中能看出他在融合,或者再擴充套件一些,從田園交響曲開始,他把自己的古典天賦與情緒力量結合起來,其中貝七第二樂章的allegretto堪稱典範。他告訴我們什麼叫力量,不是暴烈,而是控制力。正如最巨集亮的聲音是擲地有聲而不是嘶吼。這段富於邏輯性的樂章在整個有些恣意喧囂感覺的交響曲中的作用與其說是平衡,不如說是奠定一個基調。而這基調並不是純粹的古典主義,而是一種對德意志血液的自我意識的抒發描寫,天衣無縫。假如只聽後兩樂章會認為這是喧鬧,由於前兩樂章的存在,這種喧鬧是有根基的。這種融合,好像李白杜甫碰撞了。

之所以整天迴圈貝七貝八,還因為這兩部融合古典與浪漫的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在貝多芬爺爺的作品裡的地位竟然猶如輝煌前的陣痛。在這之後,貝九,又名《合唱》誕生了(貝多芬陣痛,誕生貝九,我聽貝七貝八陣痛,誕生垃圾論文,廬山瀑布汗!)。我們無法得知這部作品創作期的各種艱辛,也無須知道。這種故事的渲染作用在如此偉大的作品面前太過脆弱。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座聖壇,每一基石几近完美。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有新的視野和隆重的反思。同時也是對自己天才一生的總結,比如剛才提到的貝七第二樂章,貝九第三幾乎同理。繼續攀登,即將登上頂端的時候,人聲從天而降。說到這想打個岔,本人自幼對除京劇之外的人聲音樂有一種天然的排斥,導致了一直不太懂得欣賞歌劇,也導致了對貝九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一直到長大了一點,大概國中的時候,重溫貝多芬交響樂全集,聽到那個男聲忽然覺得所謂文藝復興的歷史地位不過如此啊:告訴人們原來“人”可以如此重要。藝術發展到極致原來是“人”埃這段合唱多麼直白地強調了人性,而這輝煌又在讚美歡樂。繼而頂峰之後又見頂峰,攀升,再攀升,光華燦爛。套用聞一多先生的說法,貝九可稱之為“交響中的交響,頂峰中的頂峰”。語言的讚美在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前又一次蒼白。莊嚴麼,不全是;古典嗎,不顯著;浪漫嗎,不純粹;而是這一切都在為其相輔相成,達成音樂史上的最強一音。如果說貝多芬開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