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文學 閱讀(5.72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庖丁解牛讀書筆記(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精選10篇)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1

世界上的事情紛繁複雜,處理不當無形中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擺脫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象《庖丁解牛》一樣,牛是複雜的,但是隻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能夠一刀下去,刀刀到位,簡單簡單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麼複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就遊刃有餘了。

庖丁順利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對於追求充滿自信的境界。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如何能夠到達這種境界呢?就得象庖丁一樣學會用“刀”。“刀”是生存的武器,用刀是生存的技能。會用刀,刀常新,就活的灑脫。如果不會用刀,砍壞了刀子,就失去了生存的武器,就會陷入苦惱的泥潭不能自拔。那麼如何掌握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就得研究“牛”的結構,摸準牛結構的肌理,牛結構的肌理也就是事物的內在規律。做到有牛又無牛,也就是有事也不妨,化繁為簡,簡單自如解決問題。那麼如何能夠掌握好這把灑脫之刀呢?

世界上的事情雖然千差萬別,不盡相同,但是對於每個人每件事,都有規律可循。就得善於掌握它的規律,順著它的規律疏導,遇到難解的節設法繞道溝通。避免違背它的規律硬砍硬崩。如果不按規律辦事,不明白拐彎,拼著力氣砍壞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尷尬而沒有迴旋的餘地。那麼如何研究牛的結構掌握其規律呢?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2

生活如詩,可以色彩斑斕;生活如獄,可以苦悶昏暗;回眸一探,轉個視線,又是另外一片天。——題記

你認清自己的生活了嗎?我每天捫心自問。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適應外界條件,順應自然,就能活得愜意,活得精彩。

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喜歡漫步在溫暖的陽光下,暫時拋卻成長的煩惱,猛然發覺一切都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般樸實美好。

曾記得有多少次像聽天書似的上數學課,腦子飛快的轉著,卻總也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只有雙手在不停的運動,複製下老師的板書;曾記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試卷的一剎那,腦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涼了半截;曾記得有多少個夜晚,面對眼前的作業發呆,不知何以下手的無奈湧上心頭……很多次很多次當真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義:如同地獄般的生活,不是人過的。

誠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認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正如那令我厭煩又不能及時消化的筆記成了我最寶貴的學習資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數背後卻隱藏著我必須消滅的敵人——學習的薄弱環節;那猶如“雪滿太行”的難題,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歡欣鼓舞無可替代……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莊子能把知識分子認為繁重、骯髒、卑賤的宰牛勞作,寫成一曲美妙的音樂演奏,那麼我為什麼不能將學習生活看成一種享受呢?既然無法無法改變學習的艱鉅性,就讓自己去適應它。

換一種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該怎麼做了!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3

讀罷《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深有感觸,主人公庖丁那精湛的技藝以及謙虛的態度讓我深受啟發。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次散步時,梁惠王無意中看見庖丁正在宰割一頭牛,他被庖丁那精湛的技藝折服了,不禁詢問庖丁技藝為什麼那麼高超,庖丁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他已經從事多年宰牛行當,已經熟悉牛體的全部結構,所以才能輕易地把牛分解開。

這讓梁惠王受益匪淺,他從中學到了庖丁謙虛的態度、一絲不苟的精神和謹慎行事的原則。

讀了這篇文章,我也受益匪淺。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謙虛的態度,“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冰心曾有過一言:“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於它現時的明豔,卻不知道當初它的芽兒滲透了多少犧牲的血雨、奮鬥的淚泉。”是的,仔細想想,庖丁縱然天生有解牛的基因,可他在解牛前之初所見的仍是全牛啊。

解牛如此,繪畫又何嘗例外?當人們豔羨於達芬奇的成就時,為《蒙娜麗莎》的微笑而歎為觀止時,又何曾想過他那段畫蛋的特殊經歷呢?又可曾想過,為描摹好一根線條,他解剖過多少具屍體?為渲染出一分神韻,他做過多少回細緻的觀察?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人夢想天上掉餡餅。試問,沒有耕耘,哪來收穫?不吃苦中苦,哪有幸福?

解牛如此,繪畫如此,學習和生活亦如此。只要我們都做個有心人,多觀察,多思考。每一個淘金者都能得到生活所回報的“無法衡量的財富”!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4

今天,我閱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庖丁解牛》。故事主要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庖丁的人,他宰牛的技術十分高超。有一天,有一個人叫庖丁去幫忙宰牛,只見庖丁拿起刀在牛的身上劃來劃去,劃出了許多優美的線條,不一會的功夫就宰好了。大家都對庖丁高超的宰牛技藝佩服的“五體投地”。

其實,庖丁一開始宰牛的時候一點都不熟練,可以說得上是動作笨拙,緩慢。但是通過許許多多次的練習,他漸漸地掌握了宰牛的技巧,慢慢地就熟練起來了。這是庖丁宰牛成功的一大原因!所謂熟能生巧,我想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了。

平時大家在報紙和電視上總會看到“在某某地方有一個神童,他(她)是誰誰誰”這樣的內容,大家一定都非常羨慕。但是,在羨慕之餘,,大家想過沒有,其實所謂的神童只不過是他(她)們的接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好,再加上後天的訓練才會取得成功的,而並不是天生就那麼神奇的。

同樣的道理,我們對學習也要有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斷的勤學苦練,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5

《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未我們展現了一個技藝高超的廚師,莊子為了寫好這一人物,確實煞費苦心,運用多種描寫之技巧,多方法、多角度地描寫、刻畫庖丁這一形象。

首先,描寫了一個場面: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這是一個何等壯觀的場面,旌旗獵獵,甲光閃閃,文武大臣分列左右,將軍士兵簇擁前後,文惠君高高在上,全場鴉雀無聲,“砉然響然,奏刀騞然”清晰可聽,成百上千雙眼睛盯著庖丁。只見庖丁手“觸”、肩“倚”、足“履”、膝“踦”,一氣呵成。其技術之熟練,“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動作之優美,“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令文惠君脫口讚賞“嘻,善哉!”全場無不為之歡呼雀躍。

其次,文章從正面描寫庖丁技藝之卓越:文章一開頭就描寫庖丁“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通過這些正面描寫,一個動作嫻熟而瀟灑的庖丁展現在我們眼前。再加上“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的語言描寫,使得庖丁的正面形象更加豐滿,不但技藝高超,而且謹慎小心,還充滿自信。

文章更多的是側面描寫:通過文惠君兩次的“善哉”,表明庖丁技藝確實高超,能夠讓一個國君拍案稱奇的人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一把屠刀用了十九年,且“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由此可見技藝很不一般,要知道“良庖歲更刀”“族庖月更刀”呀。這也是運用了對比的描寫方法,通過“歲”“月”與“年十九”的對比,庖丁那非凡超群的技藝就不言而喻了。

再次,文章從視覺和聽覺方面來描寫,使人有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感覺。文章開頭一連用了5個動詞,從視覺方面分別描寫手“觸”、肩“倚”、足“履”、膝“踦”,這一系列的藝術化、舞蹈化了的動作,已初見庖丁解牛技術的嫻熟。接著作者側重從聽覺方面描摹他解牛時進刀而發出的聲音“砉”、“騞”,並把這聲音比喻“桑林之舞”、“經首之會”,從而生動地描寫出庖丁動作的節奏感,表現了一個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6

今天我學習了一個成語故事,叫《庖丁解牛》,讀後有感與庖丁宰牛的技術。

這個成語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有一天,一個叫庖丁的廚師出色的完成了宰牛的任務,技藝的嫻熟讓梁惠王目瞪口呆,讚歎不已。於是庖丁就解釋了這一切。這是因為常年的宰牛經驗已經讓庖丁的技藝出神入化,在他眼裡已經不是一頭牛了,而是一個一個組織架構和關鍵節點,因此他的刀十九年來一直沒有損壞過。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我們應該順應自然的規律。在完全瞭解事物的本質後愛再去動手,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可以用到我們的學習和工作中,再充分理解一件事的本質,層層剝繭,就像剝洋蔥一樣,再加上反覆實踐,以後再遇到同樣的事情,就能很快解決了。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7

成語“目無全牛”、“遊刃有餘”都出於《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一篇,且都用來形容技術達到極熟練的程度,而作者用那兩個本意指解牛技術熟練的成語來泛指任何技術的精湛。

想起這兩個成語,不免要牽涉到《庖丁解牛》一文字身文章借庖丁自述其解牛技術由“所見無非牛者”到“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給人們一個啟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反覆實踐,才能積累經驗,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譬如解牛,經過勤學苦練,就能做到“遊刃有餘”。

庖丁最初解牛時,“所見無非牛者”,也和常人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但是三年以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未嘗見全牛”,“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足見庖丁解牛技術之高明。

倘若庖丁不勤學苦練,或者一味練習而不講究方法,不“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那麼,他仍然只是一個普通的廚師,也必“月更刀,折也”。

故庖丁之所以能夠遊刃有餘有多層原因;其一固然是庖丁刻苦練習解牛技術;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他在實踐的過程中摸索出解牛的規律,“批大,導大”。如果單有苦練,而不尋出其一般的規律,就不可能成功。

解牛需要找出其中的規律,做其它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任何事物都有一般的和特殊的規律。不管一般的還是特殊的,只要找出這種規律,並且掌握規律,再要辦這類事或認識類似的就容易多了。然而尋找規律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庖丁從“所見無非牛者”到目無全牛,歷時三年,解牛數千。才達到遊刃有餘的地步。這說明,要掌握事物的規律必須通過大量練習,反覆實踐,從,而積累經驗,找出規律。

我於是想到,某些報刊上說學習數學要少做習題,多總結。對此,我有些異議。所謂總結,就是總結經驗;但沒有實踐哪來的經驗呢?當然所謂的多做習題不是搞“題海戰術”,應該適當挑選不同型別的題目都做做。做好後再想一想,找出解這類題型的一般方法,這就是尋找規律——以後如再遇到同一型別的題目就不至於束手無策,但中假如不適當多做一些習題,總結的經驗,畢竟印象不深,談不上學好數學。

總之,要苦練,更應巧學。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8

課文《庖丁解牛》是《莊子·內篇·養生主》裡的一則寓言故事。《養生主》主要闡述養生的要領和方法。莊子以刀喻人,以筋骨盤結牛體比喻人,以筋骨盤結的牛體比喻充滿著錯雜的人類社會。以為不會操刀的人又砍又割,徒勞傷筋,又吃力又不討好;不懂道理的人處事損形耗神,勞累而無效。但是,若要保全刀刃,就要儘量避免切割筋腱骨骼;若要保養身心,則要避開社會的矛盾衝突。

課文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繼承並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成為戰國時期道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著作被列入《莊子》一書,他的散文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想象奇特,構思巧妙,善於運用語言、比喻及誇張等不同的修辭手法。他把深刻的哲理闡述得格外精細入微,形象生動。若把莊子比喻成星星,那他便是夜空中那最耀眼的星星。此外,中國是屬於思想家的年代,而“天道自然,養生全身”這八個字,已向人們傳播著此思想。

《庖丁解牛》假託庖丁為惠文君解牛的故事,闡述著莊周的“養生之道”,他的客觀意義已遠遠超出這個寓言主觀意旨。讀者從文章中除了能為庖丁解牛的高超感到驚訝,還能領悟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只要反覆實踐,不斷的累積經驗,虛心向學,就可以像庖丁一樣,認識及掌握事物的規律後,可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的高階境界。

這篇文章分成三個不同階段。首先,第一階段是讓讀者欣賞“解牛之美”,作者先闡述解牛的場面。接著,第二個階段是借用文惠君的讚歎和提問,說明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將庖丁的解牛細節一一生動的敘述。最後,作者比較了庖丁、良皰與族庖的階段。他運用這三個不同的階段體現了只有通過長期的解牛實踐,才能得到解牛之道。

總的來說,這篇課文——《庖丁解牛》讓讀者除了領悟到養生之道,還學習到通過如何不斷積累經驗,反覆實踐以提升自我的個人水準。大家都知道“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個簡易明瞭的道理。廚師的刀工需要時間磨鍊而成;飛機師也得進行培訓,自我的實踐與練習才能達到當飛機師的水準。凡事都有隱藏的精華在內,必須堅持信念,耐心地提升自己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並把自己推到更好的`水準。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9

看了《庖丁解牛》這篇文章,我領悟到了許多道理。

《庖丁解牛》講的是;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觸之處,肩靠之處,腳踩之處,膝頂之處,皮骨分離之聲響成一片,刀刀合乎節拍。文惠君說;“好,你的宰牛技術竟達到如此地步,為什麼呢?”庖丁回答:“剛開始宰牛,我看見的是整頭的牛,再過三年,再看的就是牛的部件,我用刀順著牛體結構去走,繞開牛體經脈糾結的地方,不要和那牛髀骨硬碰硬。好的廚師每年都要換一次刀,那是用力橫行的結果,多數廚師一個月就換一次刀,那是蠻力切砍得結果,庖丁手上的那把刀了19年。宰牛數千頭,但刀刃卻無多大損壞,很薄的刀可以插去牛的骨節,但還要注意不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文惠君聽了庖丁的一席話,領悟到了養身的道理。

學習了庖丁解牛使我明白了學習也要講方法。比如說:複習課文不能死記硬背,要用方法,理解課文要用想像力,想想故事裡發生什麼事,事情是怎樣發展的,說明什麼道理才可以完完全全地記住課文。不僅學習要用方法,生活中、遊戲裡也要講求方法。記得較早前,有一回媽媽陪我到白蓮洞公園玩,要我大膽嘗試玩一個爬高遊戲,我看了那個遊戲設施,是一個大膠模型充氣做成的,上面有手和腳踩的小環,只要爬到頂上就可以成功,如果跌下來會有一個大氣圈接住。我臉色刷地一下變得蒼白,因為我當時很害怕登高,但媽媽給予了我很大的鼓勵,我決定試一下。我的心在怦怦地跳,我一邊爬,手心一邊出汗,任憑我怎樣使勁,很難向上爬。我伏在那,直到沒了力氣,掉到大氣圈裡。我疲憊不堪索性躺在氣圈上看著那些機靈的孩子是怎樣爬上去的。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伸上肥嘟嘟的雙手用力地拉住上面的兩個環,便用小腳上一個環,右腳蹬環左手拉,左腳蹬環右手拉,我發現他上一個級雙手放鬆,儲蓄力氣拉上更高的環,用這樣的方法三下兩下就上了去。我試著用他的方法很快就上去了,我既成功了,又懂得了爬高的方法。

《庖丁解牛》雖是一個平凡的故事,卻讓我明白了做事要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方才得心應手的道理。

讀《庖丁解牛》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

  庖丁解牛讀書筆記10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庖丁介紹自己宰牛的歷史和技巧。閱讀時如果忽略了課文的最後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這就難以明白道家鼻祖莊周寫這則寓言的真正意圖了。

養生之道固然需要,但求生之道更為重要。《庖丁解牛》裡確實也能悟得出求生之道的。正如課本提示我們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觀規律,能像庖丁一樣通過反覆實踐,不斷積累經驗,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那麼我們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了,又何患事業無成,學業不就呢?所以我要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治學焉。”

就拿讀一篇文章來說吧,初讀的時候往往只可能得其大意,這就像庖丁所說的“所見無非牛者”。讀第二遍、第三遍時候,如果你能細讀善思的話,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發現表情達意的精妙,並理解作者獨運的匠心。這時候,也就“也嘗見全牛”了。好書不厭白日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掌握寫文章的規律,要掌握各章,各節或各門學科的規律的特點,是離不開操刀“十九年”、“所解數千牛”式的反覆實踐和不斷積累的。

然而我又想,按理說,在同一學校、同一班級讀書的學生,他們在學習某一門功課的時候,所完成的實踐活動應該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是在同一個層面上“反覆實踐和不斷積累”。可為什麼有的同學掌握了知識的規律,學習成績優異,有的同學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的同學卻只能“事倍功半”呢?這種差異,我認為主要是各人“實踐”的質量不同。

庖丁解牛之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都非常到位,所以技藝之達到了“事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的嫻熟境界。如果我們的每一次學習實踐也能像庖丁那樣到位,真正用心去學每一篇課文,做每一道練習,記每一個單詞,又怎能學不會、做不出、記不住呢?相反,如果老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心猿意馬、草率敷衍,甚至於抄襲作業,自欺欺人,表面上看去你也在擺架式聽課,每次作業不缺,也在“反覆實踐”,而實際上你的每一次“實踐”都沒有真正到位,這樣,掌握知識和規律與獲得優良成績當然也就跟你無緣了。

讀《庖丁解牛》讓我得到的治學之道就是:“在學習上不要信誓旦旦,也不要一次又一次地後悔反省,更不必做不切實際的夢,需要的是‘到位’”意識,要力爭每一次學習實踐都能像庖丁那樣聚精會神、步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