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教育競爭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文學 閱讀(1.5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競爭給孩子帶來了什麼,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競爭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21世紀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大到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小到人與人之間的比賽,都在警示我們競爭無處不在。生長在新時代的孩子們更是從小便被競爭的氣氛所薰染,家長、老師都在極力培養孩子的競爭素質,將自家孩子與別家孩子比較、班級與班級之間開展競賽、同一班級裡孩子之間比一比等等,都試圖讓孩子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成為生活的強者。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出發點是無可非議的,適度的競爭可以成為一種鞭策,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幼兒從小就逐步養成一種勇爭第一、銳意進取的良好素質。但從現實的教學實踐中不難看到,開展竟爭活動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放大。我園每年一度的運動會中我班小朋友同樣情緒激烈,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當我班選手領先,小朋友熱情高漲,百般熱情讚美,嘲笑別班成績。可如果成績落後,小朋友情緒極度低落並且不顧及別人感受不住地埋怨選手的速度或者指責裁判的不公使班級沒有獲勝。我們本來想培養孩子積極競爭意識的活動卻演變成互相妒忌、相互指責非難甚至變相排擠的活動。贏得競爭的一方大多幸災樂禍、缺乏友善,而失敗的一方常會因感受屈辱而產生妒忌和怨恨。雙方都強化了贏家為榮輸家為辱的意識,這讓我們不禁反思我們的幼兒教育,競爭對孩子到底好不好?如何能讓此類競爭活動達到我們真正預期的效果?

仔細反思我們的幼兒教育不難發現導致上述困境發生的原因,那就是家長、教育者總是無意間過分強調競爭的結果,忽視鼓勵幼兒享受過程中的成長,這極易導致幼兒只關注競爭的結果,養成對結果以外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的生活態度,進而容易造成兒童人格上的缺陷。這種現象也反映了當下幼兒競爭性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在人文關懷的氛圍中,競爭應當是雙方想方設法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儘量取得勝利,與此同時,應當清楚競爭中肯定存在著失敗,失敗者不應將失敗的原因歸於他人,應當尊重他人的努力與成績,學會欣賞他人,為他人的成功高興。用人文關懷去考察競爭時,過程的重要性就會凸顯出來,在為幼兒開設競爭類活動時,幼兒是以合作同伴和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出現,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相互支援、共同努力及共同進步的意義。這是單單給幼兒強調競爭的結果的做法所無法達到的。約翰·杜威說,“兒童世界的主要特徵不是什麼與外界事物相符合這個意義上的真理,而是感情與同情。”這也是說,兒童本來是富有同情與關懷之心的,而我們的教育卻往往缺失了對其人文關懷的培養,這是極其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

上述困境也啟示我們,在幼兒教育中培養幼兒競爭素質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努力創設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

幼兒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具備了自己判斷與感知的能力,尤其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他們能夠感受到老師對自己與他人是否存在差別。幼兒競爭意識的強弱與感受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競爭環境的提供與創造上,如果教師沒有創造面向全體幼兒的競爭機遇,或者沒有創設公正平等的競爭體制,這勢必會影響到幼兒參與競爭的熱情,不利於培養幼兒健康的競爭素質。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力爭創造平等競爭的機會,調動每一位幼兒參與競爭的積極性,正確引導孩子理解競爭的體制,逐步達到培養幼兒競爭素質的目的。

(二)注重幼兒抗挫能力的培養。

有競爭自然就會有成功與失敗的存在,面對頻繁又日趨激烈的競爭,需要清楚,每個人既有體會成功之喜的機會,也會有品味失敗苦澀的時刻,關鍵是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抗挫能力的培養也是競爭素質的重要方面,在培養幼兒競爭素質的同時不應忽略對其抗挫能力的有意訓練。首先要幫助幼兒淡化受挫的程度。馬斯洛說過:“挫折未必總是壞事,關鍵在人對待它的態度。”事實上,幼兒對於挫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成人的教育和影響。孩子不小心摔倒後,如果家長積極鼓勵道:“沒關係,我相信你可以勇敢地爬起來。”孩子基本就會自己爬起來。如果家長趕緊的跑過去心疼的說:“呀,摔疼了吧!”孩子可能就會哇哇大哭,等家長抱才肯起來。這兩種簡單的情境也反映了家長對待挫折兩種不同的認識,這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理解。案例中,對於大二班孩子的消極情緒,教師應及時幫助孩子淡化受挫的程度,告訴他們比賽的結果並不重要,關鍵在於積極參與。其次,要注意及時排解幼兒的受挫情緒。不管受挫的程度如何,對於孩子來說,只要是面對失敗都會或多或少情緒低落,這是要注意對孩子的情緒進行積極疏解,一方面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不滿,不要讓他悶在心裡,讓孩子宣洩出來然後再積極鼓勵引導。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受挫的孩子轉移情境,先做些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如看看動畫片、聽聽兒歌等等,緩解一下情緒,待孩子情緒平穩後再對其引導教育。最後,家長教師應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幼兒堅強的意志品質,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具體的受挫事件,一點一滴的加以培養,以期完善幼兒的人格發展。

(三)注重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競爭與合作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片面強調競爭而忽視合作能力的培養。很多情況下,競爭都是相對的,是需要在合作的狀態下才能完成的。因此,合作精神也是競爭素質的重要方面,這一點對幼兒尤其是大班年齡段的幼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幼兒正確的自己意識,幼兒期是自己意識的初級階段,教師應引導幼兒對自身有一個合理的評價,使幼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學會看到他人的長處,欣賞並接受他人的優點,取長補短,鼓勵幼兒與他人進行合作,互助互利。此外,教師還需恰當引導幼兒的嫉妒心理。兒童具有嫉妒心理是正常的,是合乎常理的,而可怕的是沒有對孩子的嫉妒心理進行正確及時的引導。如果對其嫉妒心理引導合理,那麼就有可能將其轉化成一種積極的力量,促使幼兒自己努力。相反,如果沒有對幼兒進行及時正確的引導,那這種嫉妒心理就很可能會轉化成一種破壞性力量,不利於幼兒的`健康發展。案例中,對於失利的大二班孩子,教師如果對他們漠不關心,只是表揚獲勝的大一班的孩子,沒有對大二班的孩子進行積極引導,那麼這些孩子就會強化這種嫉妒和失敗的情緒,怨恨對手,不斷將問題歸於他人身上。而教師如果能對失利的孩子積極教育引導,引導他們從自身尋找問題所在,找到對方獲勝的原因,並鼓勵他們日後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取得勝利,那麼孩子們可能會淡化這種消極情緒,懂得自身努力與合作的重要性。

總之,培養幼兒的競爭素質是無可厚非的,幼兒期通常被認為是培養孩子競爭力最明顯的時期。但心理學家對幼兒競爭做過許多研究,根據調查表明,競爭意識不健全的幼兒佔總數的80%以上,因此,如何培養幼兒正確的競爭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應針對具體教育情境,針對幼兒存在的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及時採取合理恰當的做法,使幼兒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從而促使兒童健康全面的發展,成為生活真正的強者。

前幾天看到一段白巖鬆在大學的一個演講,他講到,體育教會我們去贏,也教會我們體面有尊嚴的輸。看完後我頓覺受益,對於幼兒,培養其努力,不放棄以及良好的竟爭素質遠遠超出竟爭意識意義本身,這也是做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我接下來努力的方向。

拓展:別用用競爭的方式教育孩子

用競爭的方式養育孩子其實是在玩一場失敗的遊戲。儘管外表看上去競爭能帶來效果,但是和其他家長做比較會讓你陷入競爭的事端中,常見的一個結果就是父母會為他們的兒子不如同伴而擔憂。你知道鄰居中哪位是爭強好勝的家長,我們所有的人也都有好勝心理。當你的嫂子不停地炫耀她的兒子是個絕對天才的時候,你會忍不住想:為什麼自己14歲的兒子早晨仍然常常忘記繫緊自己的鞋帶。

去年春天的一天,我登入自己的電腦,收到來自朱迪的一封郵件,整整三頁紙,沒有空行。我認識朱迪有幾年了,她是一位非常棒的母親。我偶爾收到這類郵件的時候,通常不會去回覆或者刪除郵件,而會直接給她回電話。因為我給她打電話的時候,她就會馬上重新敘述郵件裡提到的每一件事情:她為兒子艾文而傷心,艾文上高中二年級,現在申請大學的進度已經落後了,她常常在凌晨3∶00的時候因為擔憂這些事情而睡不著。

“朱迪,艾文現在狀態很好,”我盡力安慰她,“他的成績在提高,變得更有自信,也更有條理了,他比一年前已經好很多了,你不覺得嗎?”

她同意我的說法,但是我仍然能從聲音中聽出她的焦慮。

“朱迪,”我說,“我能問你一些事情嗎?你遇到什麼人了嗎?是不是遇到了別的家長?”

她說確實是聽說了一些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有的孩子GPA考了4.3,SAT[1]考試成績是2550,結果還是沒有申請到任何大學。這時候,我想輕輕地提醒她:SAT滿分只有2400分,但我知道這個不重要。

她遇到的那位家長名叫麥克,是當地的一個教父,我在外地曾經見過他,但是不太熟悉。我已經收到不下15封像朱迪這樣的郵件,他們都是在和麥克討論關於培養孩子方面的話題後而變得焦慮緊張。不管麥克在哪裡遇到家長,棒球場、雜貨店、足球場,他都會不遺餘力地散佈他的錯誤資訊,說他是如何費盡心思地讓兒子馬科斯上了一所最有競爭力的大學。

爭強好勝的養育方式存在於所有的鄰里和家長之間,它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我經常會發現爭強好勝的家長會無意識地取代自己孩子的生活。我們應該努力為孩子建立一個能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環境,而競爭性的養育方法卻破壞了這個環境,它為每個當事人帶來不必要和不恰當的壓力。家長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自身的天賦和強項上,而是糾纏於與周圍孩子的比較,炫耀那些成功故事,而這些故事有很多誇大的成份,只有一半的真實性,甚至可能只是一個謊言。所以,即便是最善意的家長也難免掩蓋真實的情況,所以最好談論一些有趣的話題或者乾脆不在一起談話,這樣可以避免掉入“競爭”的陷阱中。幫助孩子成長,使他們成為自信、能與自己和諧相處、關心他人的人,這才是最終意義上的成功。這比任何分數或成績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