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經典散文:今又端午

文學 閱讀(1.7W)

N年前,偉大的屈原先生因楚懷王不肯納諫,含恨墜入汩羅江中,成為忠君報國的佳話,當地居民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做成棕子,並大量投入江中,據說如此,魚兒會因吃飽肚皮而不再去傷害忠烈的眼睛,這樣的習俗流傳至今,這便是史料中端午的由來。

經典散文:今又端午

在我們當地,端午似乎並非是紀念屈原先生的,卻是慶祝豐收的節日,端午共分兩部分,即小端午與大端午,端午的計算是依照農曆計算,小端午為農曆的五月初五,大端午為農曆的五月十五。記憶中的端午是非常熱鬧的,端午節快要來臨的時候,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每個人臉上都寫滿期盼與豐收的喜悅,期盼著風調雨順,期盼著平平安安,期盼來年的豐收大吉,其實,小孩子最期盼不是粽子而是包子,帶著豆角、豆腐、臘肉、蔥及各種佐料的包子會讓我們很早很早的牽掛,並將這種牽掛一直持續到真正吃上端午的包子為止。

按照我們這兒的習慣,在端午臨近的幾天時間裡。大人們會採集一結陳芥,採集的過程是比較講究的,比如我的母親,通常會一個人到田野裡去,在保持相當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地、有選擇性地將生長好的陳芥用鐮刀割好並打好捆揹回來,然後在每捆中加入蒜杆,再重新捆好,最後高高地擱置在通風的環境,我們家那個用竹蔑做成的橢圓形的竹筐就是母親放置陳芥的地方,竹筐被用棕葉做成的背繫牢牢地掛在房簷的高處,母親慎重地告誡我們:不要亂動。記得母親說過,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避邪,相當於門神的作用。二是可以治療比如疥瘡之類的面板病。陳芥放置時間越長,療效越好,具體做法是:從一種叫做柳葉桉的樹上摘些枝葉,然後和著陳芥、蒜杆加冷水熬製而成,其色澤就像醋與醬油一般,待放到溫和的時候用來洗澡,這樣可以治療癢癢抓抓,抓抓癢癢,不抓不癢,越抓越癢的、越癢越抓的、令人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的疥瘡。

端午快要來臨的時候,母親還會將房屋周圍的雜草鋤得乾乾淨淨,並用草紙裹著硫磺做成的長長的紙捻薰所有的'房間,據說這樣可以防蛇。這絕不危言聳聽,大概是我三歲的某個早晨,房間光線不好,我看到牆角有一個圓餅狀的,黑黑的,像木製車輪一樣的東西,便伸出小手去抓,但是很快縮了回來,因為我抓到的是冰冷的感覺,並被這種冰冷嚇得大哭,母親也很快聽到我的哭聲跑過來,天啊!那居然是一條亂草蛇盤成的圈,體表有黃的、黑的、紅的、褐的斑點,據說毒性非常厲害,母親正準備拿起旁邊的鋤頭將其擊斃的時候,那傢伙突順著牆角的土洞溜走了。從此以後,母親將上述工作做得更加細緻,更加認真,這件事在我的記憶裡也是非常深刻的,以至現在看到圓餅狀的東西都還有些後怕,不得不將那條亂草蛇的故事聯絡起來。

端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為中午的那頓豐盛的午飯作準備,鍋中的水翻滾著白浪,將幾塊臘肉翻過來又翻過去,不時地散發著陣陣誘人的香氣,圍在灶臺邊的我們被引誘得直咽口水,大人們每每看到這裡,說還早,不能吃的,生肉吃下去會將腸子弄個翻江倒海,就像孫悟空在鐵扇公主的肚子裡翻滾跳躍般難受,想想確實太可怕了,便不再敢多想。大人們也會在這個時候打發我們去幹點事,比如掃掃地,擇擇豆角或蔥一類的東東。經過幾番忙碌過後,午飯終於準備好了,父母便吩咐我們把爺爺奶奶叫過來一起吃飯。包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譜,母親還會給我們做出像斑鳩一類動物的麵糰,說實話,這些麵糰只是好看,遠遠沒有包子可口,但在我們小孩子眼裡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喜歡它們。飯桌上還有許多菜,非常豐富,與平常的生活是大不一樣,父親也會拿出白乾喝上幾杯,我們看著父親喝酒,好奇,眼饞,也想想品品到底是什麼味兒,父親說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我們也要執意嚐嚐,父親便用竹筷在酒杯裡醮上一醮,然後放到我們的嘴裡,又苦又辣,這就是我們對酒的最初印象,一點也不好喝,父親便會自豪地說:“不信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說吧。”現在想想這些話,不無有幾分道理,誠然,父母比我們經歷的多,閱歷比我們深,有許多經驗是通過摸爬滾打總結出來,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就餐的過程,爺爺奶奶一個勁兒地誇獎母親的廚藝好,味道棒,母親臉上總表露著幸福的微笑,我們也從母親的微笑讀懂了什麼是孝敬老人,什麼是順從老人,它是中國傳統孝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現在,父母與我們已經離開老家許些年了,爺爺奶奶也相繼離開了我們,老家已是很少回去,父母也是60多歲的人了。老家的房屋因樹葉與灰塵的緣故開始漏雨,為此,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從山上砍伐必要的木材,請工匠4人,歷時1周,花了數千元總算完完整整地修繕了一遍。由於工作的原因,沒能回去幫忙,僅用微薄的力量給這項工程作了小小的資助。父親在修繕中,腳被鐵釘紮了一道口,看到父親一蹶一拐地從老家回來,心裡一陣痠痛……

今又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