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名著的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2.8W)

讀《紅樓夢》有感

名著的讀書筆記

我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我的書房就是我的文學花園,我經常在文學的花園中沉醉於芬芳的書香,流連忘返……

象徵著中國古代小說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無疑是萬綠叢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樣紅,以至於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我當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紅樓愛好者。於是,我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欣賞這部鉅著,寫下了一些淺薄的感想……

讀《紅樓夢》讓我對封建社會有了冷靜的評價。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偉大著作,全書體現了一種朦朧的民主主義思想。有人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就是單純的藝術,不能牽扯上政治。我卻不這麼看。“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不正是對官場黑暗的揭露嗎?秦可卿與其公公賈珍亂-倫,尤氏姐妹的慘死,不正是對封建貴族階級家族的腐朽的抨擊,對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訴嗎?曹雪芹花大量筆墨寫寶玉抵制科舉,不正是對科舉制度無情的批判嗎?曹雪芹的一生窮困潦倒,歷盡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沒有改變他的風骨!雪芹啊,你用那飽經滄桑的手道出了你對那個世界的憤怒!感謝你,雪芹,你讓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更讓我感受到現在社會制度的珍貴。你嚮往男女平等,對女性有著難能可貴的尊重和同情。你的這部書為閨閣立傳,寫“脂粉英雄”。特別是像黛、湘、妙、琴那樣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們,從心底裡讚賞她們。在男權社會你居然這樣讚賞女子,卻把男人說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讓人痛快淋漓!

讀《紅樓夢》讓我深刻地認識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讓我懂得了金錢與人生的關係——人不能為了金錢活著;甄士隱一句“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道出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曹雪芹偉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說最後結局大團圓的慣性思維。雪芹,雖然你的文字流傳下來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個人物的結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們都能想像最後的結局大概是什麼樣的。《紅樓夢》是部悲劇,書中的人物都有悲劇性結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劇,甚至那時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悲劇呢?

總之,在我看來,《紅樓夢》絕不僅僅是一部小說,他是那個社會的縮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也許,無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可惜啊!《紅樓夢》80回以後的內容失傳,雖有高鶚、程偉元之續,但不論某些“紅學家們”給予續書怎樣的`讚譽,它畢竟不可能與原著渾然天成。所以,一部曠世奇作也成了那斷臂的維納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儲存,慨嘆!幾番掩卷哭曹侯……儘管這不是完整的原著,儘管《紅樓夢》中有虛無主義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絕對是中國古代小說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峰!

紅樓奪目紅,我愛《紅樓夢》!

三國的

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諡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絡,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隻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瞭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