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修路的歷史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2.59W)

據老人們回憶,通往安頭村的路,以前只有一條,就是安頭村的最前方 “前嘴裡”的盤山路。此路的寬度,只適合一頭馱載貨物的騾馬通過,極其危險。古人為了祈福平安,在山下的入口處,建了一座馬王廟。每次騾馬通過,都要在馬王廟前歇歇腳,或敬敬香。過去的人有個講究,路過危險或者有廟的地方,要拿塊小石頭或者一根細木條,放在此處,據說此舉可以消除災禍。我想,這是古人對危險路段“支撐”的樸素願望。我小時候在老人的要求下,路過這些路段時,還這麼做過,現在仍記憶猶新。老父親以前給我講過,他們年輕的時候,在山裡燒木炭。常常把燒好的木炭用肩膀挑著,從這條路走,一直要挑到趙城城裡去賣。賣完後,又在城裡,把玻璃,酒等貨物挑回山裡,一般的腳費是五元一趟。

修路的歷史散文隨筆

對這條路有突破性改變的是1958年。此年,開展“大鬧鋼鐵運動”,因為,安頭村西北方向的東灘裡有鐵礦石,所以就把洪洞縣“大鬧鋼鐵”的重點放在這裡。據說,在1958年的一個冬夜,村裡的人在睡夢中被叫醒,說有人給村裡修路。當人們出去的時候,看見在村子東面,從山下到山上都掛滿了馬燈與“沙燈”(可能是“汽燈”),有七千人的隊伍,人挨人,肩並肩地修路。據說,一夜的功夫就在安頭村東面,靠近八石溝的地方修了一條能通過平車的“公路”。第二天,運往東灘裡鍊鐵爐的柴油發電機,就是從這條路上由三十多頭騾子拉去的。據說,由於路基很軟,有幾百人配合運輸。

1958年的這條路,為以後安頭村的公路建設提供了一個思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當時的公社負責人與村裡的幹部,曾在村子的西面修了一條汽車能通過的'土路,希望能與現在的趙克公路連線,但因選址不太合適,還有,後來趙克公路改道等原因最終放棄。進入新世紀後,村裡的幹部發揮集體智慧,在1958年路的東邊規劃了一條比較坡緩的路。前幾年,又對該路進行了硬化,較長久地改變了安頭村行路難的問題。

或許,有人要問,為什麼在這樣的時候,還要追述這段修路的歷史呢?此刻,我只是想到,任何路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山路是這樣,人生的路也是這樣。希望鄉親們腳下的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