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不變的家風散文

文學 閱讀(5.75K)

我的爺爺是九二五起義的士兵,我的奶奶是一名家庭主婦,我的父母則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要說有什麼家訓的話,那就是他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這一代代兵團人的勤勞勇敢,不怕困難,堅強不屈。

不變的家風散文

1959年爺爺跟隨部隊來到新疆,那時的新疆到處是戈壁沙漠,人煙稀少,人們連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難維持,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爺爺不怕苦,不怕累,硬是咬著牙關挺了過來,1961年冬天,爺爺接回了奶奶和爸爸、媽媽,還有大姐,當時大姐還不到十歲。那時的冬天比現在冷,一下車,大姐就被凍哭了,由於長時間的坐車,不能活動,再加上寒冷,大姐的手腳都麻木了。父親愛憐的抱著姐姐說,:“沒事,走,進房子就暖和了。”說著拉著姐姐的手進了屋。

那時,天氣寒冷,風沙大,人們就在地上挖坑當房子,俗稱“地窩子”,既暖和又解決了蓋房子的材料問題。“地窩子”在當時非常盛行。人們的通訊方式只有通過信件,一份信往往從發出到收到在路上一般要走一二十天。

我7歲那年爺爺就去世了,整個家塌了半邊。父親姊妹三人,父親排行老大,當時我們都在現在的131畜牧連居住,整個連隊解散,給部隊騰地方,面臨著分流,奶奶則在爸爸、姑姑和叔叔三家中一家選了一個孩子,帶在身邊,在當時算是城市戶口。至今想起來,奶奶的這一舉動真的是不一般,想想奶奶裹著小腳,要養活三個上學的.孩子,有多麼不容易,爸爸帶著媽媽和我們姊妹四人和叔叔一家來到了128團,姑姑留在了離奶奶不遠的131團連隊。

這一走就是一輩子。

我們小的時候,物質上很缺乏,主食苞谷麵糊糊,糧食都不夠吃,每次從奶奶或者姐姐家回來,爸爸都扛著麵粉或者大米,從下車的5斗渠,要走5公里路才能到家,每次我跟著父親走路,我都在想,家離公路太遠了,啥時候能離得近一點才好呀,當時的父親是不是和我一樣的迫切想要改變這個現實已不得而知。

我穿的都是姐姐穿過的衣服,褲子爛了,就在裡面襯點顏色相近的布,補上,條件稍好一點的,家裡有縫紉機在補丁上來回繞圈扎幾道,遠處看像兩個眼睛,屁股上兩個眼睛是我對那個時代最深的印象。

現在想想當時的那個年代,人們沒有那麼多的埋怨,一心想著把工作幹好,聽黨的話,把子女撫養成人,兵團的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自己壯麗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