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篇

文學 閱讀(2.2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篇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

閒敘:昨天前腳剛將簽名改成“世人都派餘秋雨的不是,其實人品和才情是該分開的。他的很多好句子,是驚心動魄的。”今兒就將部落格重新開張為讀書部落格。部落格題目出自(樑)蕭統的《昭明文選序》,原文是“歷觀文囿,泛覽辭林”。囿字似有些偏,我便自作主張改為苑字。本意是用來記載一些讀書時零碎的思緒以及傾心的好句子,分為「摘」和「評」兩個部分。

餘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現,是我所處灰色時空裡的一個驚歎號。儘管這裡面有一些文史硬傷、生造詞、欠斟酌等等小遺憾,總體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愛不釋手。於是先從這本書開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淪,只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餘秋雨《文化苦旅·青雲譜隨想》

(1)計成,西施卻被家鄉來的官員投沉江中,因為她已與“亡國”二字相連,霸主最為忌諱。

(2)蘇州人甚至還不甘心於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後又被沉死的悲劇。明代梁辰魚作《浣紗記》,讓西施完成任務後與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隱遁。——餘秋雨《文化苦旅·白髮蘇州》

「評」關於西施的傳說,有兩種傳言採信最廣,一是她和後來的陶朱公(即范蠡)一起泛舟太湖,這種說法被一些人取笑為“成人童話”。而我也更傾心於另一種說法,即西施沉江。因為四大美女中,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對應西施、昭君、貂蟬、楊玉環。被譽為沉魚的西施最後沉江真正成了“沉魚”,不失為是一個有趣的巧合。可是泛舟隱遁的傳說卻是更多人願意相信的,就像西湖白蛇的傳說中硬是加上許士林衣錦還鄉救出了母親,也許這些“仁慈”的“畫蛇添足”讓信善的人們更為心安。另外要提出的是,第一個主張“泛舟太湖”論的不是梁辰魚,最早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樑只是將這個說法推上了高潮。

(1)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

(2)他用與洞庭湖波濤差不多的節奏,把寫景的文勢張揚得滾滾滔滔。

(3)“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淚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餘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2

“肩頭,媽媽的肩頭,是我家的風雨山脊。”

——題記

翻開藏青色書皮的《文化苦旅》,細細品味,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有著洞若觀火的透徹,你彷彿能從字裡行間看到一位遊子不羈的靈魂。我不禁自問,是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經歷打造了這樣一個文壇的傳奇?直到翻到了最後,看到了那一篇——《為媽媽致悼詞》。我才瞭然於胸。原來,在傳奇人物的背後有這樣一位偉大堅強的母親。有母如斯,兒子怎能不鑄就一片輝煌。

這是餘秋雨先生在他母親追悼會上的講話,文章雖不長,但字裡行間都溢滿了對母親深深的崇敬與濃濃的思念。

餘秋雨坦言自己中學時獲得了全市作文比賽第一名和數學競賽大獎,就要歸功於母親在他七歲時就讓他替代她,來為所有的鄉親寫信、記賬。他堅強人格的形成也是深得母親的遺傳,面對那麼多謠言的一次次圍攻他從不反駁,他曾說“只要見過我媽媽,你們就明白了”。母親給予他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記得有一次我從農場回家,吃驚地看到一張祭祖的桌子居然在自動移動。細看之下才發現媽媽一個人鑽在桌子底下,用肩在馱桌子。家裡的人,有的被關押了,有的被逼死了,有的被流放了,沒有一雙手來幫她一把,她只能這樣。”母親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庭的生死禍福。為了在戰爭歲月支撐起這一個小家庭,母親竟然同意到最貧困的鄉村生活,一切生活細節都回到她完全不熟悉的原始起點。為了給很久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的他掙兩元錢,他的母親在那麼冷的天赤著腳去一家小工廠洗鐵皮,渾身上下都被水澆溼了。至今作者還能記得那年她貼著兩元錢幣握著他手掌時的溫熱……我想餘秋雨在想到此情此景時,在追憶往昔的艱苦歲月時,必定淚眼婆娑,必定滿臉的不捨。試想,全天下有哪一個有良知的子女願意母親受這般的苦楚。就像全天下的母親一樣,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委屈。

這不由得又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文壇奇人的母親,她就是史鐵生的母親。她隱忍、包容,為了鼓勵雙腿癱瘓的史鐵生活下去,她隱瞞自己的病情,日夜忍受病痛的折磨,直到臨死前最後一刻,心心念唸的還是她的孩子,告訴孩子要“好好而活”。

大抵全天下的母親都是如此,為了孩子她們可以傾其所有,如果需要她們以生命為代價,她們也會毫不猶豫,義無反顧。想想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每天清晨,當我還沉浸在夢鄉中的時候,媽媽已經輕手輕腳的起來,為我們洗衣做飯。她清楚我們每個人的喜好,餐桌上總有我和爸爸喜歡的菜,而對於她的喜好我卻知之甚少。我的生日她總能一年不落地記得,次次都是盡心準備,但她的生日總會用一句“生日快樂”輕輕帶過,甚至過去好久,才突然想起。所有的家務好像從來就是她的本職工作,無怨無悔,任勞任怨。而我卻覺得享受她的悉心照顧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天經地義。世界上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對你好,除了父母。只有他們的愛無緣無故,有始有終。

我內心產生了絲絲的愧疚,母親欣喜的看著女兒從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眼神中時刻透露出“吾家有女初長成”的自豪。我卻從未關注母親原來的一頭烏髮何時已爬上了縷縷白髮?眼角的皺紋何時又深了幾分?挺直的腰背何時已傴僂彎曲?回首往昔,我感覺欠父母的真是太多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還來得及,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像你愛我一樣好好愛你、疼你、寵你。

媽媽,女兒已長大,女兒的肩膀已不再稚嫩,今後就讓我成為你的風雨山脊,路過泥濘,路過風,從陰雨一直走到豔陽。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3

因為我仰望餘秋雨。

因為《文化苦旅》我走近餘秋雨。

還記得那時青春年少,輕狂無知,在書架上瞥見了他的名字與作品,那書架是那樣高啊,我不屑地走過了,沒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許多許多的敬畏。那讓我不敢顧盼的高度漸成了心中最神祕的暗泉,也許正是這份感覺拉著我走近了他。

他有許多頭銜和稱號,許多鮮花和掌聲,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個浪跡天涯的旅人。

歷史與現實隔著一段距離,正是這段距離把祖國山山水水中沉澱的文化層層剝離,於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離我們越來越遠,有誰在覽盡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內涵了呢?

然而,終於有一個人肯在旅遊的時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將沉埋于山水間的歷史,執著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間捕捉文化的氣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麗,於是山水活了,歷史活了:西湖水裡亭亭走出了蘇小小與白娘子,都江堰邊默默佇立著李冰,天心閣的風雨飄搖著歷經劫難的書香,莫高窟的絢麗蒸騰著千年不枯的生命,《廣陵散》的餘音來自歷史深處,勾魂攝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祕而廣大……幾千年的沉澱重新在人們心中搖曳生姿起來。

讀餘秋雨,就像順著涓涓溪流尋找文化的歸宿,追溯文化的淵源。

讀餘秋雨,就像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覽盡歷史的畫卷。

讀餘秋雨,就像與一位隱士談話,嫋嫋茶香中體會歷史與文化的沉重。

讀餘秋雨的時候,就會覺得生命的本體貼近了歷史,貼近了文化,心靈靜了下來,世界靜了下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4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儲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5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都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地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騰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於是有了寫文章的衝動……”

餘秋雨在自序裡如此寫道。

我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文弱多情的餘秋雨,在斷垣殘牆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歎、震憾,他婉惜、嘆息。

他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行狀:我就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讀書時所崇尚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後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

他寫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龍華》、《華語情結》、《這裡真安靜》。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誕生了。

《文化苦旅》無疑是極為成功的。

它有著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著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有著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

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係,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構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

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於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餘秋雨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在自身與歷史的對話中形成他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

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生活,便想著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鬆,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於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餘秋雨的遠行不願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遊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

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風塵僕僕,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故謂之“文化苦旅”。

然而,書名所隱含的深層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

觀照人體生命,餘秋雨這一旅程,是他本人對於人類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問題,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歷程,這歷程相當辛苦,故謂之“文化苦旅”。

再觀照中國文化的生命,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國文化的旅程,我們中國文化,在時間的長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間所見證的天災人禍、滄海桑田,豈是言語所能說盡。而數千年所累積下來的包袱,變得如此沉重難荷,今後還走得下去嗎?……

故又謂之“文化苦旅”。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的滄桑感更能引發出人生滄桑感,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便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驗與回憶,其實中華文化並不像當時哄傳的那樣頑固和腐朽。它確實步履艱難,卻來自於歷史意志和文化倫理之間的深刻衝突。

歷史意示要求強蠻、突進、超越,文化倫理則要求端莊、秩序、和諧,兩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卻方向相反,互相牽制,誰也無法實現自己,結果成了千年廝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來自於此。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急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正是這樣的創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特有的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在餘秋雨如數家珍般的歷史描寫與山水文化臨摹中,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氣息,這種感傷來自於對數千年曆史文化的清理和總結,從而有了一種悲劇的味道。

當這種感傷、悲劇的氣息,在《文化苦旅》中升騰與散發時,便讓我感覺有種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閱讀效果。

我幾乎可以看到一個哲人瘦瘦的影子,揹著手,低著頭,皺著眉在慢慢地踱著,我也與這位哲人一起品味歷史,體驗文化,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拂拂地吹過多情而脆弱的心靈。

儘管餘秋雨的散文創作是他厭倦了戲劇研究之後的產物,然而,一個意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實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無意地融入了戲劇藝術的表現手法,在散文中製造出驚險曲折、絢麗多變的劇場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靈感並不呈現為波瀾壯闊的狀態,而只是片斷閃光。”

餘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樣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魯迅那樣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斷閃光的靈感,通過生命潛藏的喚醒,倒不愧為一種創作散文極佳的境界。

我讀《文化苦旅》,是將它作為文學作品來欣賞,然而腦海裡閃現出的卻是不同畫面的剪輯,好像自己置身於一個個時空交錯的舞臺之中。

試想一下,如果餘秋雨沒有在戲劇方面的長期積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寫法,他也就不可能於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說古道今,娓娓而談,興趣盎然。

餘秋雨放棄了戲劇,然而他不曾料到,戲劇卻不自覺地成就了他的文學。

就文筆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經過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構。文辭雍容、典雅,而又不顯出雕琢的氣息,在淡淡的敘述中,又蘊涵有濃濃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記》中他如此描寫廣州:

“廣州歷來遠離京城,面對大海,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與中國千年封建傳統構成了逆反,千里驛馬跑到這裡已疲憊不堪,而遠航南洋的海船正時時準備拔錨出發。” 對於遠處南疆的廣州市來說,用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真是既準確又極富想象力。

如果沒有闊大的胸襟,如果沒有遊歷過祖國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鎮,如何能寫得出這樣的奇句。

而在《西湖夢》中,作者則是如此點染蘇小小的心靈世界:

“由情至美,始終圍繞著生命的主題。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託於梅花與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帖著自己的本體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轉捩,只是憑藉自身發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

無需尋尋覓覓,在《文化苦旅》中幾乎到處都可以找到這類精雕細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歷史氛圍作為烘托,又有類似小說情節的劇場效果作為主幹,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寫,並不會讓讀者有過於雕琢之感,反而會讓文章增添一些詩意,增強一份藝術的魅力。

悠遠的歷史便如一條纜索,餘秋雨便是這樣依稀走來,又於秋風秋雨中漸行漸遠,雖征程漫漫,寒窗數載,卻終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6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餘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後的回味,一種焦慮後的會心,一種冥思後的放鬆,一種蒼老後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緻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禮貌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開始的那一段描述,讓我彷彿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藉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力,再現了匿藏於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餘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聯在一齊。”我想這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我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一樣,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悽美的畫卷。“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每個人的一生對於自我來說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我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齊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彷彿也有了一種想要遊歷山水的衝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著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7

第一次拜讀餘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文化苦旅》是作者餘秋雨第一本遊記文化散文,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探索了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

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寫出了因為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為這本記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將我們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讓我們思考,讓我們深省。在他的筆下,歷史是那樣的深邃蒼涼。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佈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在欣賞山水風景,而是在對歷史的滄桑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8

閱讀《文化苦旅》你會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裡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印跡,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奔瀉而出。然而,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這山、這水、這人,那深沉的滄桑也演化成長長幽幽的嘆息!文化是一種內涵、一種深度,有時也是杯具的見證。

《酒公墓》記述了張先生一生的無奈嘆息:身為狀元的後代,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有一個不錯的教員職位。因故被青幫抓取做了師爺,後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斷腿;之後又到一所學校教書,然而鄉野學生卻不能理解他所說的“愛”,只能無奈離開;從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後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稱為“酒公”,無兒無女、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讀完文章不禁感嘆,可悲啊!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應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應在社會上大有作為。卻被一群對文化人沒有絲毫敬重的“青幫”頭目抓取做裝點門面的工具:他們大概覺得佔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可是這種整日打架鬥毆、吃喝玩樂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內心?最終張先生用自我身體的殘疾掙脫了野蠻。這時我想起了那句俗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這時張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之後他又遇上了一群自以為讀過書的人,他們生活在落後的農村,他們沒有見過世面,他們不能理解“感情”怎樣能夠在帶大家面前談論;他們嘲笑他的出格……張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蠻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選擇離開!

張先生寂寞一生,僅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僅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於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無奈!

聯想到本書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飛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裡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裡僅有飼料,沒有鮮花!隨著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動:憤怒、悲哀、無奈、苦澀……有沒有苦澀的淚滴悄悄滑落?

禮貌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那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9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是在對映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著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著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後,我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那一口廢井時的心情,彷彿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彷彿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那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著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乾了,最後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但我想,正是歷史的漠然使我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那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像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著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恆的。有人為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而當我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裡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我們的,也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再回頭看那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儘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那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為什麼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們寵辱不驚,使我們看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0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的一本文化散文集。

他用腳步來尋找,中華文化是什麼,這樣一個問題讓他走了很遠很遠的路,在西北高原上,尋訪敦煌,尋訪陽關,問候沙鳴山、月牙泉。他用心聽歷史的咒怨,聽文化的唉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寫了一本“旅行考察記”就事論事,見事論事,對中華文化是不夠的,不全面的,所以他必須走到國外,換一種眼光,對比地看中國文化,他用紙筆將大家頭腦中一個個物像清晰化、明朗化。他描寫的不是景物,而是看到山水鳥魚、亭臺樓閣後心中的想法和被塵封無人問津的歷史,可憐朱耷面臨朱家王朝的最後覆沒,只好先僧後道,清心寡慾孤苦一生隱沒在山林中。這還不算,多麼一位優秀的藝術家號八大山人。說道對八大山人的瞭解,居然有人寫“中國歷史上八位潛跡山林的隱士,通詩文,有傲骨,姓名待考”。不知朱耷看到會作何感想,他又能怎麼想呢?無可奈何,只好作罷,笑之哭之了也。

餘秋雨就用這般手法將朱耷、蘇東坡一干中國文人,寫得淋漓盡致。他寫得愁悵,我們讀得也感嘆。感嘆老天怎麼不給中國文人、不給中國文化一個機會呢?莫高窟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悲劇中一個錯步上前的小丑,書上寫道:一位年輕詩人說:“那天傍晚,當國外冒險家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看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從傷口在滴血。”王道士用莫高窟的大批文物、經卷換了外國人的銀元,換來了現在敦煌學專家的屈辱。彼時,又仔細想想這種衰怨是毫無道理的。機會一直有,只是這人們太忙,忙於戰爭,戰爭將天柱山的居家感一掃而光。在面對蒼翠山色的時候?站在山岔口餘秋雨是否感到蒼涼?在歷史的舞臺下,天柱山是否感到寂寞?白了發的蘇州等候了千年,只好梳著一頭白髮,危嚴襟坐,而美名飄四洲西湖做著怎樣的夢呢?狼山腳下駱賓王在思索著什麼呢?信客匆匆走過每家的門口,吳江船悄悄地駛過太湖,牌坊依然肅穆地立在雨中,白蓮洞黑黝黝的洞口彷彿凝聚著宇宙,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乘舟遠去了……故然,中國文化有詩、有詞、有琴聲、有宗教,但歷史比它們蒼涼,它早把這一切用戰爭和時間剝削殆盡。不能讓可憐本已所剩無幾的中國文化留下一點兒什麼嗎?

中國文化不僅需要輝煌,廢墟也能將它點綴。

中國文化中“廢墟”兩字值得一提餘秋雨在文中說:“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中國歷史缺少廢墟文化,廢墟二字,在中文中讓人心驚肉跳。”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鬥後的失敗,成功後的失落,我們只會更沉著。中國人若要變大氣,不能再把所有廢墟驅逐。……”

現代中國需要廢墟文化。廢墟是葬送,也是反思。廢墟不需要掩飾!我們太善於掩飾!

餘秋雨說:“其實廢墟也是一種文明。”他把廢墟寫得悠久和古老,讓我感覺到廢墟不過是一群上了年紀的老人,固執的想守住本屬於自己那獨特的輝煌。

仔細聽?你似乎能聽到夜航船搖漿的聲音?天一閣藏書的哀怨?都江堰雖穩當造福千年卻又無奈落寞的聲音?這便是中華文化的聲音嗎?蒼涼而荒老的聲音嗎?

中國文化究竟是誰人主宰的?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

《文化苦旅》一聽名字就感受到文化之旅的辛苦,隨著餘秋雨老先生堅實而沉重的腳步,遊歷和探尋了大半個中國和世界,作者餘秋雨1946年8月生於浙江餘姚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餘先生身居高位,被推舉為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他卻突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行數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遺址,正是這萬里之行,才凝聚出一篇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那是屬於我們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面的古蹟使文明經歲月沉澱的珍寶,是我們探尋祖先的文明的橋樑,在遊離山水之間去感悟一些人生的真諦,得到心靈與遠古時期的對話,感受歷史的發展更,感嘆先祖的偉大智慧與辛勞。書裡不僅有歷史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之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範欽的後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右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宇宙的悠遠與深沉。食這樣的文化大餐就是享受一次心靈的洗滌,收穫一路聖潔的花香。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文化的作用則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並讓其感染千萬炎黃子孫,這一點餘秋雨做到了。

讀《文化苦旅》並不是一件舒心的事,因為要用心去感悟,也同書一道,漫步這條文化之“苦旅”,也是一次人生之“苦旅”,而作為一名教師,除了要努力是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我們還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無疑三尺講臺便是我們實施拳腳的'主陣地,用我們的方式讓孩子瞭解歷史,銘記歷史,傳播文明,傳承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激發他們的民族精神,完成好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重大使命,無愧於太陽下面最光輝的事業這一聖神稱號。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2

本書文章型別是文化散文,世人多稱之為文化大散文,一“大”即體現在餘先生思緒飛徹古今中外,行文意境深遠,讀起來使人感到大氣磅礴,意猶未盡,彷彿與作者一同遊歷世界文化古蹟。同時,先生遣詞造句無不留心,光是閱讀也足以使人盡享文字之美。

全書分三部分,中國之旅與世界之旅多以面對“文化”之所感為主,理性中隱逸著感性,讀者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個貼著所謂“文化”標籤的冰冷的名詞,它們有了溫度,有了血液,有了個性。先生走遍世界各地,恪守先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之理,將自己的認知與歷史相融,與文化相融,使人耳目一新。毫無疑問所謂文化其必有故事內蘊,我們遊覽人文景點只談得上走馬觀花,而餘先生娓娓道來的行文使得它們似一位位老友,等著你,盼著向你傾訴一般。讀罷,方淺知文化之厚重。第三章人生之旅,讀起來也是五味雜陳。首先,若不是通過餘先生,很少有人可以瞭解到黃佐臨先生這位因為種種複雜原因而不被世人所熟知卻馳名國際的戲劇大師,先生對巴金、謝晉等人的記述也使一代大家的形象豐滿起來。它為我們打開了窺觀大家的另一扇視窗。然而,這本書在世紀之交一經出版發行,就將先生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先生對此的態度,通過第三章便可略知一二。毫無疑問,他既不屑與跟風的大眾與跳起來的“小人”爭論些什麼,又為自己蒙受如此冤屈而憤懣,字裡行間展現的感情矛盾而複雜。同時,先生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毫不避及,甚至屢次出現,以上種種都鮮明地展現了先生治學與為人的特點,倘若深思,每個人對先生的人格肯定有不同的見解。

古人有言,偏聽則暗。讀這本書,同需要我們的思想。例如,先生對王圓篆的評價,至少在我眼裡,是有失偏頗的。固然所謂功過之事皆為後人評價前人所用,而我們真正理解一個人,還是應該立足於他的時代,他的視角。如此,便少了不少的偏見。一位逃難的道士,自己守著佛教洞窟,化緣來的錢財自己分文未取,全部投入洞窟清理之中。他偶然發現如山的佛教經書,多次上報朝廷,深陷戰火的清廷無暇顧及。此時他將經文託付給據稱遠道而來的取經者,何錯之有?他確實塗改了壁畫,畫上了玄奘西行的新作,可他怎麼可能認識到一個連上報朝廷都渺無音訊的洞窟的藝術價值?令人唏噓的是,連“大唐聖僧的後人”換走千卷經書給他的二百兩白銀,他也悉數用來保護莫高窟。可悲可嘆。這裡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清廷之後也發現了其重要性,派人去拉經卷,一路上遭到的盜竊毀壞數不勝數,反而斯坦因竊去的部分在各大西方博物館都得到了妥善保管。若是全都留在中國,它們是否能全部挺過五十年的動盪,十年的文化浩劫呢?但在書中,先生將王道士描述得似中華民族的罪人,我想每個人心裡其實自有其答案。

拋開其餘不談,單論本書,確實值得細細玩味。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3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係如何?”

“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題記

初讀餘秋雨先生的這本《文化苦旅》,是在一個閒適而慵懶的午後,它沉默的立於最底層的一個角落,藏青色的封面上寥寥幾個大字,與其他花裡胡哨的“暢銷書”相比,確實平淡了許多,若不是時有耳聞,當時絕不會拿起它。而當翻開這一張張潔白柔軟的紙頁,午後的暖陽輕柔地拂在清晰整齊的字跡上,頓時升騰起陣陣墨香。被一行行充滿魔力的字跡吸引,思緒緩緩走入先生的那個世界,走向那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歷史古蹟,走近那一篇篇古蹟下掩埋的文化往事,走向遍佈苦旅足跡的山河,走近飽經風霜的中華文化……就此,踏上別樣的旅程。

從溫婉秀麗的江南小鎮到大漠孤煙的西北荒原,從千里冰封的北國廢井走到人文富饒的中原沃土,先生一步一個腳印,讓自己的足跡踏遍祖國的大好河山,其中山河風景的秀美之中又與祖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的文化往事交融紛雜,歷史的滄桑感與自然的旖旎磅礴交疊於一體,認人無端地感動,無端地謂嘆。

在書中與作者一同瀏覽的一幕幕,一處處都讓人為之折服讚歎,在秋雨先生大氣而不失細膩的筆觸下,我們被引領見證了他的足跡下、視野中的中華大地。拿《都江堰》中的描寫來說,從開始未見的不屑與懶散,到一步步走向那處,再到所見時的震徹心扉,我們似是被一隻手牽引著隨著一行行墨跡伴著當時的作者走向此處,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描寫得卻充滿魔力與大氣,幾處短短的描寫,作者的文學底蘊早已顯露,身臨其境之感,更是無以言喻。

而身為一位文人,在探索大好山河之景時,秋雨先生更多的是在探尋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他走過大半個中國,從陽關的一片茫茫沙丘中看到了多少年前邊關將士的悲壯,從北國一口廢井眼中窺測著曾經文人的停歇與古人的征戰,從杭州西湖中幻想著幾代人的心血汗水……足跡之下,先生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祖國河山的秀美,更多的是中華歷史長河中文化的風塵往事。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苦旅,一場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苦旅,更是一場見證中華文化被竊取、被褻瀆、被破壞的苦旅!先生在自序中寫道:“那是一種這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最後總要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山河,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4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願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麼?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靜靜開啟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色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這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遊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時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尋與思考。作者筆下每個地方都隱藏著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了有“天府之國”稱號都江堰,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悽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祕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餘秋雨老師的筆觸控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註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不計其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悽絕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為曾經的文化感到惋惜!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5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來。

——泰戈爾《採果集》

讀完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個“苦”字,苦,是作者對自己生命旅行的概括,苦,是作者對自己文化旅途的凝縮。苦,卻讓幾代讀者甘之若飴,讓無數讀者感動與喟嘆。細細品味著這個“苦”,腦中回想著作者所經歷的那一個個文化旅途,不僅默默佇立,默默出神。那旅途,那文字,真讓人,苦澀中卻不覺反覆回味,焦灼後卻又瞭然於心,讓人冥思然後放鬆,讓人感到歷史的蒼老厚重卻又如此鮮活年輕。唉,這苦旅啊,讓人慾罷不能。於是,和作者,再次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我們走過一座座生命的牌坊與寺廟,和信客一起經歷艱辛與滄桑,去瞻仰千年的奇蹟——都江堰。當我們走到莫高窟,還未來得及感受神聖的世界,卻先知道了三個男人,他們所做的一切,那些可以成為罪行的事情。那個畏畏縮縮的王園籙,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那個匈牙利人斯坦因,那個翻譯蔣孝琬,他們卑微,渺小,卻貪婪而又愚昧,是他們毀了莫高窟的文化嗎?這樣的罪責壓在他們身上。似乎太重。那麼敦煌的委屈,國人的恥辱,我們又該找誰討要?是那些買走文書經卷的外國人,還是當時腐敗的王朝? 作者的心中是苦痛的,這種苦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讀者,我們無法逃避歷史,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追求自身的強大與自立。

走過了敦煌、莫高窟,踏上了陽關雪,在沙原中感受獨特的能夠洗滌心靈的景觀:鳴沙山、月牙泉,於柳祠中拜訪柳宗元,感受詩人的寂寥與開闊。沒有仕途得意的他們是悲哀的,是落寞的,卻也是另一種幸運。仕途無望,往往是文人昇華的關鍵。在柳侯祠排排的石碑中,中國文人的命運在這裡裸程。正如餘老師所說:靜一點就好。就讓文人們有一塊淨地,凝入心靈,蔚成方圓。

從敦煌行至陽關,從遼遠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冥想,在神祕的洞庭湖畔低低自語,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於雷峰塔廢墟之中。西湖一夢苦亦甜,化作千年滄桑,千年的嘆息。

在《文化苦旅》中,最讓我動容的應該是那篇《風雨天一閣》。餘老師進天一閣,那份神聖,那份莊嚴,讓人不僅由衷產生肅穆之感,的確,天一閣是神聖的。它是藏書閣,是那個時代的奇蹟,它是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登天一閣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餘老師這一句虔誠的自問,讓我心情沉重而又寧靜。我和作者一起輕輕地,輕輕地,走上去,仰視,凝視,久久,久久的。那一刻,歷史彷彿重現,那一刻,時間彷彿靜止。唯有那千年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品讀《文化苦旅》,不僅在品作者的文化苦旅,更在品作者那典麗、唯美、渾厚、質樸,充滿想象力的詩一般的語言。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其中棲身,我讀著,悟著,醉著。這文字,這語言,這意境,真是“高鬆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品苦,亦嘗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