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萬事但求半稱心的散文

文學 閱讀(6.79K)

淄博書法家張思厚先生贈送我一副書法聯對,內容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在欣賞珍藏之餘,我用心品味、細細琢磨,頓覺眼界漸寬,受益匪淺。

萬事但求半稱心的散文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但求半稱心”出自於杭州靈隱寺的一幅楹聯。初次接觸,總感覺內容有一種中庸思想,甚至包含著不思進取甘於平庸之意。但是細細品味,裡面蘊含著很深的哲理。它的本意是奉勸世人心態要放平,做到寬鬆、從容、大度、豁達,心平氣和地追求“半稱心”的生活。這正如俗話所說:“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猶如我們的人生,活在世上,不過短短几十年光陰,酸甜苦辣鹹,人人幾乎都要經歷過,所以才稱之謂“百味人生。”儘管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努力拼搏,不斷進取追求盡善盡美,但總會留下無盡的遺憾。因此只有萬事但求半稱心,才能坦然面對世間的風風雨雨,淡泊地看待個人榮辱得失。特別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伴隨著競爭不斷加劇,現實生活變幻莫測,苦悶、失意、煩躁、焦慮、懊惱之事常常出現,人與人之間的飛短流長也在所難免,這一些有時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現實客觀存在的。因此能夠保留“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心態,學會自我解脫,自我安慰,自我調節,可謂是萬事但求半稱心的一種新的詮釋罷了。

通過查閱資料我還了解到:“萬事但求半稱心”的“半”字,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心靈狀態,一種人生智慧,一種處世哲學。譬如《道德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中庸》“中立而不倚”、《菜根譚》“路留一步,味讓三分”、“花看半開,飲酒微醺”……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中的“半字哲學”。

據說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曾國藩就參透了這一點。他常誦的'格言是“盛時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並將自己的書房取名“求闕齋”,意在持滿戒溢知足自省。在五十五歲那年,他上書請求解除一切職務,登出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譭譽參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以至於世人給予他無盡的褒獎。此外,像歷史上范蠡幫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自己功成身退泛舟江湖;張良為劉邦奪得天下後,退隱林泉名垂青史……他們都被後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聖相,堪稱我們人生最好的導師和典範。

我們知道,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器滿易傾,弦滿易繃,天理如此,人道亦然。因此人生也好,世事也罷,如果凡事追求完美無缺,就會陷入無端的痛苦和無奈之中;如果凡事只求“半稱心”,那麼即便遭遇挫折與失敗,也能夠從中找到生活的幸福與快樂。所以說,人生只有立足現實,找準定位,踏實工作,開拓進取,不折騰、不攀比、不懈怠,不彷徨,不猶豫,明白自己的幸福,活出真實的自我,才能做到知足常樂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