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經典散文:中華傳統文化之殤

文學 閱讀(7.64K)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奉為知己……

經典散文:中華傳統文化之殤

傳統文化一直處於《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繼承與變易的對立統一發展之中,舊的形式不斷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著持久恆常的民族精神。這其中的變革並非脫離歷史的獨立創造,而是繼往開來,在吸收過去遺產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也正在於此。儘管許多舊的形式已隨著歷史變遷而失去生命力,但卻可以通過改造,使之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繼續發展。

人們常常嘆息,當今中國為何產生不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人物,究其原因們很可能在於我們的文化傳統的實用品格,對純粹的精神性事業不重視,不支援。很難聽說一個作家只靠稿費來維持生活。一切偉大的精神創造的前提是把精神價值本身看的至高無上,在我們的氛圍中,這樣的人不易產生,即使有,也很快會夭折。只有一個民族擁有一批以純粹精神創造為樂的'人,並擁有更多的人熱愛傳統文化,在這樣的民族中才可能產生這樣的偉人。

然而,我如今看到的卻是國人盲目崇拜西洋節日,情人節進入了人們的眼球,端午節卻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聖誕節成為了時代的新秀,重陽節卻很少為人所知。或許這是西方國家高明之處,漸漸地影響國人的思想,使之成為附屬品……如果有更多的人注重精神生活,有更多的人不用功的標準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有更多的學者追求學術的獨立……那中華文化會色彩紛呈。

把根留住,留住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無奈,亦是一種幸福;留住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邂逅,自成一段佳話;留住那“清明時節雨紛紛”,便是一種寄託;留住那流觴曲水的高雅,實乃別樣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