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3.11W)

導語: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在讀書時,寫讀書筆記是訓練閱讀的好方法。 記憶,對於積累知識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賴記憶。接下來小編為你們帶來關於《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歡迎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篇1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下稱《安娜》),我卻覺得托爾斯泰對列文的描寫比對安娜的描寫要有趣並有內容得多(僅是個人看法,勿噴)……我就在想為什麼這本書要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呢?我覺得大概作者是喜歡安娜的,不然怎麼會給了她各種美好的形容,卻又讓她揹負悲劇的命運。之前我一直不明白《安娜》這本書寫安娜就寫安娜唄,為什麼突然就冒出來個列文,描寫篇幅堪比、甚至超越描寫安娜的篇幅。有小夥伴告訴我是用列文的幸福襯托(反襯)、對比、突出安娜的不幸。其實我覺得挺有道理的……不過我看完又覺得也許列文心裡住著一個安娜,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什麼列文之前沒見過、根據傳聞又不怎麼喜歡安娜,見了之後卻被她的美麗、智慧與氣質所征服。列文心中住著一個懷疑並想要突破現實生活束縛的安娜的形象,但是他最終沒有釋放出這個安娜的性情,在他對死、人生、宗教等等的思考中,他慢慢說服了自己要去適應社會、去喜愛生活、去看生活的樂觀面,然後努力而長久的活著,在社會已有的規格下做些無謂的口頭掙扎卻又總是敗於下風(即敗於柯茲尼雪夫所代表的保守貴族觀念——我知道“保守貴族觀念”可能形容的有點狹隘,但我不知道還能怎麼概括……),除此之外還勸說自己:“你和吉娣結婚生子,你的事業小有成就,你還有什麼不滿,這就是你全部的幸福,再多的索求都是你向上帝的生命透支”;在哥哥尼古拉的死的恐懼下,以及安娜慘死的無形暗示下,列文的求生生存本能讓他把心中的“安娜”封存住。而安娜就是替他走完了這個“反叛”形象的路途的人。大概這本書叫《安娜》而不叫《康斯坦丁·列文》的原因也在這,列夫托爾斯泰也許(我猜的)想要表達他覺得俄國社會需要的是“安娜”這樣的形象,即使最後結局不怎麼好,也不怪安娜而怪社會(這就是安娜形象美好的原因之一);卻不希望大家都成為列文,所以把書的名字叫《安娜》吧……

然後我看伍昭榮好像特別討厭安娜……我沒有針對的意思……我只是覺得說安娜就是悲劇製造者,她還是有理由感到一點委屈的……不管多麼不贊同什麼傢什麼者說她是什麼樣的受害者,但卻是不能否認這些因素對安娜之死的推動作用……比如社會輿論,我覺得社會輿論對其他的出軌貴婦沒有造成多麼大的影響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那些貴婦的丈夫比卡列寧對妻子更沒愛情,所以根本不在意;而且也沒有卡列寧注重功名,或者本身就沒什麼追求所以又不在意,然後大多又僅限於女人和花花大少之間的談資,反正也沒人多麼正經的看待這個事情,也就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而安娜和卡列寧就不一樣了,安娜出軌時的卡列寧正在力推自己的政策,處在風口浪尖上,安娜又偏偏不像別的貴婦只是玩玩感情,她又比別的貴婦漂亮和傳奇(起碼在托爾斯泰筆下的形象是這樣……),她動了真情還要破釜沉舟,這樣的“與眾不同”使得男的(尤其是卡列寧的政敵和對卡列寧別有用心的人)、女的都談論,這談論的範圍都大了不知道多少,自然影響也更深。

第二,安娜沒那麼厚臉皮又敏感,其實也在意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只是相較於感情她願意隱忍,結果忍一會又忍不住,她不斷地提醒社會名流階層來談論自己,然後自己又受不了,就把自己逼瘋了。弗倫斯基這個小青年也是有名聲、長得帥,有仕途野心和晉升機會又都放棄了,自然社會譁然,焦點都在他和安娜身上,他作為所謂的“追求有婦之夫成功的青年”揹負的評價和安娜不同,安娜的相對要痛苦些。

第三,卡列寧與安娜、安娜與弗倫斯基之間各種事情的反覆無常和問題的解決無能卻是給了安娜很大的壓力,這無可厚非……她是兩邊關係的紐帶,自然承受的東西就多。她本身又自覺很愛弗倫斯基,特別看重自己的這份愛情,所以把所有的東西都誇大來看,她也確實給自己的死亡悲劇一個巨大的推力。別的貴婦沒有這些問題,也不給自己這樣的壓力自然對自身影響就小一些。

所以我覺得好歹作者應該是喜歡安娜的,而安娜做這些不管在所謂倫理、道德上是否正誤,在那個時代身為一個女人做出這些決定並且敢於執行,也是挺不容易的,而弗倫斯基和卡列寧最後都過得不慍不火也不能只怪安娜,他們自身的選擇和行為也會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命運。畢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我能理解一些小夥伴對安娜的不喜歡,其實我也不太喜歡她(我不太喜歡喪失理智,還為了愛情把自己整死了的小姑娘,我覺得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過我對她的態度還是溫和的……我就表達一下觀點……我是尊重大家的看法的,我膽小,別來撕我……

說到卡列寧,其實我是喜歡的,我覺得他對安娜還是有感情的,只是他不太會表達,又不懂怎麼表達,他不會愛人不代表他沒有愛。我覺得他的生長環境對他的情感表達有壓抑作用,所以導致他其實敏感又膽小,我其實挺贊成今天唐唐麼誰說卡列寧把他除了對事業以外的感情都加註在了安娜身上,所以他就更害怕失去安娜,原文也有描述他失去安娜後的表白,他發現自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以前他有什麼事都跟安娜說,現在他連個說的人都沒有了。他幼年沒什麼物質所得,所以成年後就害怕失去已有的物質所得,所以格外維護自己的名譽、地位和財富,這沒什麼難理解的吧……而且他也算是有些政治野心的,所以格外看重事業……我覺得也是可以理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他是覺得他對安娜和兒子是沒感情的。我覺得卡列寧對安娜的感情可能不太是大家說的愛情……可能是一種卻是親情的彌補,安娜和卡列寧挑明瞭之後卡列寧的所做的猶豫和決定基本都受安娜的影響的,安娜說要離婚他就去找證據跟法官說離婚,有人跟他說跟安娜離婚可能會傷害安娜,他就又猶猶豫豫不離婚,我覺得其實他還是維護安娜的。而說到他不把兒子給安娜,起初托爾斯泰是寫明瞭說那是卡列寧對安娜的懲罰手段。我覺得吧,可能卡列寧心裡把兒子當弟弟,希望他有世俗成就,所以對兒子有課業要求;對安娜的些許割捨不下使他把兒子當成了兩人的紐帶,他把兒子當成一種資產,覺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在意的東西了,這個不能再失去了。事業上的強硬和情感上的軟弱導致了他事業愛情兩邊不討好,所以不喜歡他我也理解。關於老師說如果卡列寧是個窮酸的人我們可能就不喜歡他了我是不以為然的,對於卡列寧,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我都是挺有好感的。而且我是認可他維護物質基礎的……

主要是我不怎麼喜歡弗倫斯基,比較之下我就挺喜歡卡列寧的了。

弗倫斯基這個小夥子吧,我是不喜歡的,雖然他有著高顏值和高情商,但是我首先不喜歡他對自己和自己朋友的過度自信,什麼“風雅、英俊、慷慨、勇敢、樂觀、沉溺於各種情慾而不會臉紅,對什麼事都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我覺得這種盲目的自信和驕傲太幼稚,我承認弗倫斯基是個可以交友的人,但我決計不會和這樣的人戀愛甚至結婚。他說自己慷慨,卻僅僅只是對賭徒罷了,這是我不喜歡他的第二點——他的原則,什麼“可以欠洗衣工的錢,不能欠賭徒的錢”,什麼“對女人可以胡說,對男人一定要誠實”,不得不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三觀跟我太不合了。弗倫斯基這個人年輕、衝動,缺乏物質基礎,卻又有著公子哥姿態。我覺得他後來對安娜的冷暴力比卡列寧得更嚴重、更殘酷。而且安娜生女兒的時候,盡顯弗倫斯基的懦弱,我是不喜歡這樣無法使我進步的男士的。故而,對卡列寧這樣穩重,又有點傲嬌的人物好感倍增。

有人說安娜用著卡列寧的、吃著卡列寧的,所以她的出軌是對婚姻的不忠,違反道德。但是起初結婚安娜是不能選擇的,而卡列寧因為幼年的情感缺乏又不會選擇,被姑媽麼姨媽一攛掇就這麼湊合了,他倆的結合兩個人可能都沒多想未來,所以後面出現了問題兩個人多年積攢下來的無形的、看似不怎麼重要的隔閡與問題就成了壓死他們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安娜越是對弗倫斯基愛得深沉,就越覺得自己和卡列寧這麼多年的婚姻過得委屈、窩囊,本來沒什麼,情感誇大就爆炸了。而且我覺得這種說“用著卡列寧的、吃著卡列寧的,所以沒資格出軌”的說法有點站不住腳……就像在說一小孩用著爸媽的、吃著爸媽的就必須聽爸媽的不能追求自我一樣……總感覺哪裡情感怪怪的……這種自我倫理道德的強加讓我覺得挺彆扭的……

說實在的,這本書裡我比較喜歡卡列寧和吉娣……所以,最後我就想說說我也挺喜歡吉娣這個小姑娘的,她起初想跟弗倫斯基好,她媽的作用不可忽略,這就跟安娜和卡列寧的結合,卡列寧姨媽麼姑媽的媒婆作用不可小瞧一樣,都是對感情朦朦朧朧的人被貌似精明的老女人操縱了。後來她沒跟弗倫斯基好成,抓狂了一陣,她抓狂得比安娜早、比安娜及時,又比安娜談資少,所以有方法、有機會解決。看看她治心病時候遇到的人,再看看安娜身邊的人,她倆的命運就必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不是有句話叫“看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他身邊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麼。然後她和列文結合後她很愉快的做起身為“夫人”和“母親”該做的事,而安娜不一樣,安娜還沒青春少女呢就承擔了不想承擔的責任,就現在沉默中爆發後在沉默中滅亡了。所以說,要麼早點認識自己,想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並勇敢的選擇,要麼就愛上自己要做的事(這句話簡直是現代雞湯暢銷文風,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一時之感想,未曾仔細斟酌字句。期待瀏覽者的觀點和建議。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篇2

1、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2、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的人來拯救我們自己。

3、幸福的家庭有同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4、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5、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6、“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

7、由此可知,上帝是一個禁慾主義者。他不允許別人幹他不喜歡的事,因此他又是一個獨裁主義者。

8、愛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燒起來,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9、愛情的力量使她幾度衝破世俗的藩籬,去尋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惡感立即來到她的身邊,使她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楚。

10、當在愛的純潔之中塗抹上其它色彩的時候,這種愛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沒有是非之分,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爭。

11、我們有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拯救像安娜一樣的人,拯救像她那樣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12、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

13、弗龍斯基是一個身體強壯的黑髮男子,不十分高,生著一副和藹、漂亮而又異常沉靜和果決的面孔。他的整個容貌和風姿,從他的剪短的黑髮和新剃的下顎一直到他的寬舒的、嶄新的軍服,都是又樸素又雅緻的……當他走近她的時候,他的美麗的眼睛放射出特別溫柔的光輝,臉上微微露出幸福的、謙遜而又得意的微笑(列文這樣覺得),小心而恭順地向她鞠躬,把他的不大而寬的手伸給她。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篇3

世界文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從奧布隆斯基出軌被妻子多莉發現,引出整個故事。

多莉很生氣,跟奧布隆斯基鬧矛盾,奧妹妹安娜來莫斯科為他們勸解,在火車站偶遇前去接母親的弗隆斯基,兩人一見鍾情,弗隆斯基追隨安娜回彼得堡並展開強烈攻勢,安娜淪陷了,生了一個女兒,以為將死請求丈夫寬恕,誰知又康復了。安娜拋棄了大她二十歲,不會表達感情,只是醉心公務的老公和安娜之前寄託了所有情感的八歲兒子,跟弗隆斯基私奔,先去國外,後經歷彼得堡,鄉下,莫斯科,因為安娜和弗隆斯基的關係,安娜進不了之前的貴族社交圈,因而特別孤獨,全部心思就是渴望弗隆斯基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弗隆斯基的全部,他還要社交,要工作,要地位。於是兩人矛盾激化來。最後安娜忍受不了弗隆斯基的冷漠,想讓他悔恨,臥軌自殺了。

另一方面,弗隆斯基本來是在追求多莉的小妹妹吉蒂,吉蒂還因此拒絕了另一個求婚者列文。吉蒂因此還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期間結識了那誰(名字想不起來了)小姐,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於善,不是刻意給誰看,思想的結解開了,身體也就康復了。列文和吉蒂偶遇,意識到互相還愛著對方,終於放下過去的疙瘩,成功結合。

雖然本書第一主人公是安娜,雖然很美麗,富貴又精緻,很吸引眼球,男人都喜歡,可是我不喜歡她。說是全身心追求愛情,為了愛情放棄了一切,可是愛情是什麼?就是整天膩在一起,卿卿我我,你儂我儂?結果來,受不了情郎經常不在家,成天的吵架甩臉子,雖然愛,但是很痛苦。想正大光明的跟情郎在一起,又不捨得放棄兒子撫養權,不離婚,就沒有正當身份。我看安娜想要的太多,情商又沒那麼高,單純,但又控制不住自己,又那樣的美麗動人,註定要紅顏薄命。

轉回來,不管是吉蒂,還是列文我都非常喜歡,這才是愛情好嗎,臉紅,心跳,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一點小事就嫉妒,卻又時時為對方著想。

喜歡列文忙裡忙外,想東想西,緊張時的不知所措,哈哈,可能因為我自己性格跟列文也很像吧。要的是心安,所以能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篇4

一、內容簡介

安娜為了調解哥嫂糾紛來到莫斯科,在火車站與近衛軍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風姿和笑容中蘊含的一股被壓抑的生氣使渥倫斯基為之傾倒。

安娜在歸途中發現渥倫斯基也同車而行,她心神不寧,卻又興奮,回到彼得堡後,安娜和渥倫斯基在社交場合經常相遇,在一次宴會上渥倫斯基向安娜表白了愛情。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時間過長,引起人們議論,回到家卡列寧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禮儀、遵守婦道。而這種官腔和說教反而使安娜關閉了心靈之門,從此她陷入情網而不能自拔。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關係在賽馬會上終於暴露:當渥倫斯基的馬摔倒時,安娜的態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認了她是渥倫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寧卻要求安娜一切維持現狀,只是不許在家裡接待渥倫斯基。

安娜的處境越來越糟,她懷了孕,分娩時又患產褥熱,幾乎死去,病危時她向丈夫請求寬恕,並希望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出於基督徒的感情答應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癒後又無法繼續與丈夫生活下去,終於不等丈夫同意離婚,就與渥倫斯基一起到國外去了。

在歐洲旅行三個月回來,安娜思念兒子,在謝遼沙生日時,她不顧一切撞進自己住過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兒子她激動異常,母子倆緊緊擁抱,難分難捨。直到卡列寧走進兒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離去。從此,安娜永遠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得不到離婚許可,與渥倫斯基只能是非法結合,上流社會的大門對她緊閉,處處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獨地住在渥倫斯基的莊園裡,想方設法消磨時間。當渥倫斯基一人外出時她就懷疑他另有新歡,因此兩人發生口角。一次在爭吵後安娜陷入絕望境地,一面寫信發電報,一面追隨渥倫斯基到了火車站。這時,她朦朧中想起他們第一次的相見以及當時一個工人被軋死的情景。這彷彿暗示了她的歸宿。安娜向正在駛來的火車撲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滅了,她的痛苦也永遠擺脫了。

二、安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是個帶有資產階級個性解放色彩,但同時又無法擺脫上流社會的道德規範束縛因而充滿內心矛盾的貴族婦女形象。同時,她也是一個外表美麗,情感真誠,內心世界豐富,充滿生命活力的年輕女人。

當她不懂愛情時,身不由己的嫁給了虛偽,冷酷,自私自利且與自己年齡懸殊很大的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寧,並與他維持了八年平靜而無聊的婚姻生活。隨著她個性的成熟和人格的獨立,她開始對自己的婚姻狀況感到不滿,她越來越明白她不可能從卡列寧那裡得到自己所渴望的愛情,她也不可能愛卡列寧。她的內心燃燒著一把火,這注定她不可能從一而終,而是會拼死追求幸福,寧可遭受社會唾棄,也要過上真正女人的生活。

當她與風流倜儻的年輕軍官伏倫斯基相遇時,她那長期被壓抑的人性和愛慾終於衝破了種種道德觀念的束縛,她不顧上流社會的非難和攻擊,大膽的向伏倫斯基表達了火一般的愛慕之情,倆人很快墜入情網。安娜因私情懷孕,雖切齒痛悔,又大病一場,但還是棄家而走,依伏倫斯基而生。

這也許是女人共性的悲哀,把自我全放在一個男人身上。安娜也不例外。與伏倫斯基在一起,她體驗了偷偷當一個情人的甜美和緊張,品嚐了私生子的痛苦和與死神相見的恐怖,經受了懺悔,認罪,再反悔,再決心私奔的掙扎,享受了與愛人相伴出國旅行的幸福舒暢......她對伏倫斯基傾注了全部的愛。可是安娜並沒有意識到,她那如火如荼的愛傷害了伏倫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伏倫斯基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掙扎時,還自己以為“他不敢不愛我,不能不愛我”。伏倫斯基感到她的愛是“沉重”的,“陰沉”的。所以他逃避安娜,這無疑是安娜走上極端的一個重要因素。

臨死前的安娜不再信任任何人,她懷疑伏倫斯基與索多金娜幽會。她的思想行為處處走極端,覺得她“從來沒有像恨伏倫斯基這樣恨過任何人”,決心要用死來報復他,一會兒跟他大吵大鬧,一會兒低三下四的向他認錯。她突然有了很多錯覺,一會兒像見到了兒子謝遼沙,一會兒好象伏倫斯基在親吻她,一會兒聽見伏倫斯基在說粗魯的話,她忽然夢見一個小老頭在敲一塊鐵板。她莫名奇妙的恐懼,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裡。她盲然不知所措,煩躁不安,胡思亂想。她忽然熱衷於梳妝打扮,心想只要打扮的漂亮了伏倫斯基就不會離開她。她一會兒決心去死,一會兒又自言自語“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活著”......安娜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混亂和自我誤導下一步步走到那火車輪下......

三、結語

這樣的愛情從一開頭就是一場災難,它從傷口出發,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傷口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漸漸她便陷入恨意與悔意的深淵中。在這過程中,她折磨了那些無辜的人。安娜就這樣由一個思想單純的貴族婦女而演變成一個思想複雜,充滿怨恨的可憐婦女,就如渥倫斯基回憶第一次見到安娜的模樣。當時也是在火車站上,她是那樣神祕,迷人,充滿愛心,自己在尋找幸福,同時也給別人幸福,而不是他記憶中最後一刻那種冷酷,復仇的形象。安娜雖有反抗社會的勇氣,然而卻無法擺脫上流社會的慣性生活,即使她最後選擇以死來控訴社會,她的思想也太狹隘,她的死也是猶豫不決,矛盾的,以至於在死前那一刻,她被自己的做法嚇呆了。“我在哪兒?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她想站起來,想往後閃開,可是一個龐然大物無情地撞在她的頭上,拉住她的背部。

因此很明顯,她的自殺並非是想與社會徹底決裂而是以死來實行報復,假如在自殺前一刻,渥倫斯倫在他身邊,我想無論如何她也捨不得這樣做。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形象,不用說在當時社會,即使當代,我們生活中也不乏這種因賭氣而選擇以死來懲罰“敵人”,解脫自己的人。

在安娜的身上,我很自然地看到現實生活中某些人的影子,某些家庭潛在的危機。生活並非太多矛盾在為難我們,而是我們將太多的時間用在纏住這些無中生有的矛盾以致於栽倒在這些矛盾的旋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