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4篇

文學 閱讀(1.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悲慘世界》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4篇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

暑假中,我讀了法國大文豪雨果寫的一部震撼人心的輝煌鉅著——《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讓·瓦讓的悲慘人生。讓·瓦讓是一個苦役犯,他刑滿釋放後,被一位主教感化,重拾善良的本性,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做了許多善事,之後,讓·瓦讓又救了一位可憐的母親,她叫芳蒂娜,她為了她的女兒珂賽特,賣掉了寶貴的頭髮和門牙,可她最終還是病死了,臨終前還是沒能見女兒一面,讓·瓦讓決心把珂賽特從貪婪的泰納迪埃夫婦手中贖回。可他又為了就一個被認為是讓·瓦讓的無辜老頭,再次被捕入獄,一次,他冒險救一個水手而跳入海中,乘機逃跑,人們以為他已經死了。逃走後,他又以重金從惡毒的泰納迪埃夫婦手中,贖回了珂賽特。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社會不容他,到最後,連他辛辛苦苦一手養大的女兒珂賽特也誤解了他,他多次捨己救人,卻只能在孤寂中死去。

讓·瓦讓的善良在當時的黑暗社會面前是蒼白無力的,他無數次的為了一些與他毫不相干的人不受到傷害鋌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樣一個高尚的人,竟然在誤解中死去,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

而當今社會的人們,為了個人利益完全不在乎別人的感受。比如,公交車上,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扶著扶手,卻無人讓座,這是為什麼?也許這是他們在想:別人都沒讓,我為什麼要讓啊?但如果換個角度想想:當你上了年紀,行動不方便了,坐公交車也沒人讓座,你是什麼感受?再看看我們學生,在考場上,遇到不會的題目,就偷偷地看其他同學的答案,這樣的行為,既欺騙了老師,也欺騙了同學,就算你考了一個好成績,你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嗎?

現在,像讓·瓦讓這樣為社會、為人們無私奉獻的人已經不多了。但是,只要人人都像讓·瓦讓一樣,奉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社會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2

“生活、不幸、孤獨、遺棄、窮困,無一不是戰場,無一不產生英雄;無名英雄,有時比著名的英雄更偉大,窮困,幾乎總是後母,有時還是親孃;困難往往孕育心靈和精神的力量;艱苦是志氣的奶母;不幸是哺育高尚人的好乳汁。”這是維克多·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感嘆。

書中的冉阿讓原是一名普通的人,他因父母早死,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當時的他連食物都買不起,過得十分困苦。終於有一天他橫下一條心,去麵包店偷了一塊麵包,結果卻被抓進了監獄。在他出獄的時候全身上下沒有一處完整的地方。他被人嫌棄,遭人排斥。他曾說過自己連狗都不如。生活將他打敗,使他一蹶不振。

大自然是平等的,有苦也有樂,有酸也有甜,有黑暗也有光明。

卞福汝主教來到了他的身邊,告訴了他這悲慘殘酷的世界中還有高尚的人,只要你樂善好施,就一定能受到人們的尊重。寫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現在的社會。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有像德納第夫婦一樣的黑心商人,有像母親芳汀一樣的小白鼠,它們中的第一者不斷地想方設法吞併第二者;有像冉阿讓一樣的慈善家,有像沙威一樣錚錚鐵骨、實事求是的警探。

世界是悲慘的,但少不了高尚的人,只有經歷了磨難還為他人著想,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3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為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著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著: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為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麵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受到米里艾主教的教誨,決心重新做人。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巨集大量。而沙威探長,一個典型的“法律看門狗”。不相信一個罪犯會洗心改過,窮追冉阿讓一輩子。然而,在即將槍決的一剎那,冉阿讓使他死裡逃生。最後冉阿讓當上了市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這裡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為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己。

記得那次,媽媽帶我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著兩隻閃著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非常有趣,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嘭……”水晶天鵝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為沒人在家,我以為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知道了,她拉著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著頭,不敢望小姨。“怎麼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湧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於是要學會感動。

學會感動,讓世人有一顆寬容的心。

學會感動,讓世人不再冷漠。

學會感動,讓世上充滿光明,溫暖……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4

1 、不動聲色:聲:言談;色:臉色。在緊急情況下,說話、神態仍跟平時一樣沒有變化。形容非常鎮靜。

2 、價值連城:連城:連在一起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貴重。

3 、明目張膽: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4 、天真爛漫:天真:指心地單純,沒有做作和虛偽;爛漫:坦率自然的樣子。形容兒童思想單純、活潑可愛,沒有做作和虛偽。

5 、縱橫交錯:橫的豎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況複雜。

6 、張牙舞爪:張:張開;舞:揮舞。形容猛獸凶惡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惡。

7 、形單影隻:形:身體;只:單獨。只有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獨,沒有同伴。

8 、悲天憫人:悲天:哀嘆時世;憫人:憐惜眾人。指哀嘆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

9 、鬱鬱寡歡:鬱郁:發愁的樣子;寡:少。形容心裡苦悶。指悶悶不樂。

10 、風燭殘年:風燭:被風吹的蠟燭,容易熄滅;殘年:殘餘的歲月,指在世不太久。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11 、喋喋不休:喋喋:形容說話多;休:停止。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

12 、步履蹣跚:蹣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形容走路腿腳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樣子。

13 、富麗堂皇:富麗:華麗;堂皇:盛大,雄偉。形容房屋巨集偉豪華。也形容詩文詞藻華麗。

14 、節衣縮食:節、縮:節省。省吃省穿。形容節約。

15 、黯然神傷:指心神悲沮的樣子。

16 、呆若木雞: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17 、束手無策:策:方法。遇到問題,就象手被捆住一樣,一點方法也沒有。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5

小時候,我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愛心”,更不會把愛心獻給別人。在朋友們的眼裡,我是個從不懂得關心別人,沒有一點慈善心腸的人。

當別人遇到了挫折,默默傷心,我沾沾自喜;當別人碰見了災難,默默流淚,我幸災樂禍。總之,我的心中一點慈愛的心也沒有。因此,朋友們都漸漸地疏遠了我,直到最後,我沒有了一個朋友。

我就像一隻孤獨的小雁,只能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中飛翔。面對著朋友的冷淡,我無言相對,只有默默的傷心、哭泣。

不知什麼時候,老媽發現了我,她一下子把我從這個孤獨的角落裡拉了出來。記得那天,老媽一到家就神祕的告訴我,她給我帶來了一個禮物。我十分的好奇,忙問老媽是什麼。老媽從手提包裡拿出了一本精緻的圖書,我一見,不過是本書嗎,剛才的高興勁兒一下子全沒了。老媽告訴我,這本書的名字叫《悲慘世界》,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書,讀了它,能讓我一下子長大。怎麼說,我也控制不住自己好奇的心理,還是拿過了書,讀了起來。

以後的幾天裡,我一有空,便拿出《悲慘世界》來讀,是那麼如飢似渴。我完全被書中的主人公甘阿讓震撼了。他,為了自己的侄子,偷了一塊麵包,結果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出獄後,為救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湯蹈火。他用自己仁愛的火種點燃了一代又一代。

我完全被這本書陶醉了,以前渾黑的心靈一下子受到了洗滌。我感受到了自己以前的過錯,猛然感覺到了一種犯罪感。以前,在別人遇到挫折,默默傷心時,我不該沾沾自喜;在別人碰見災難,默默流淚時,我不該幸災樂禍。我猛然發現了朋友們疏遠我的原因,那完全是我造成的呀。

從此,我變了,變得樂於助人,變得富有同情心,我完完全全成了另外一個人。

記得那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山區有許多失學兒童,我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僅有的五十元零花錢,一起寄給了失學兒童。朋友們一個都不敢相信。但在以後我的好事做得越來越多,他們也不得不信了。他們都說我變了一個人。

如今,我的朋友可多了,先不說普通朋友,就連親密好友就有幾十個。我不再孤獨了,整日生活在朋友們的身邊。

是《悲慘世界》影響了我,是它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如今,我會信心十足地告訴老媽:“老媽,女兒已經長大了”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6

“法律和習俗造成社會懲罰,男人因貧困而沉淪,女人因飢餓而墮落,兒童因無知而凋敗,地球上還存在著愚昧和貧困”。這是雨果在《悲慘世界》中的一段序言。書中描寫的是一個黑暗的世界,但即使是在那樣一個被黑暗籠罩的年代,也依然存在善良的光輝,他們用自己的愛溫暖和感化著那些受當時社會荼毒的人。冉阿讓人生的轉折從被救贖開始。

冉阿讓為了給孩子們找東西吃,他打破窗子偷了一塊麵包而入獄,為了自由,他屢次越獄,最終被判19年。19年的苦役讓冉阿讓心中滋蔓了仇恨,“當一個人心中充滿黑暗,罪惡便在那裡滋長起來”。從牢獄中出來的冉阿讓受到世人的歧視,人們對他避之若浼,無處可去的他來到了米里埃主教的家裡,善良的主教為他準備食物和床鋪,冉阿讓卻在晚上偷走了主教家裡的銀餐具,第二天被抓獲,當警察找來時,主教居然說東西是自己送給他的。主教的仁慈和寬容深深感化了冉阿讓,讓他那在苦役中被澆滅的希望之火重新被點燃。這是主教對冉阿讓的救贖,此後,冉阿讓的人生髮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在這個殘酷的社會中摸索前進,樂於助人、善良和藹,最終成為受人愛戴的馬德蘭市長。實現自我救贖。很難想象,在那樣的年代,生活在水生火熱的底層民眾中竟然會有這樣的聖人存在,從囚犯到市長的轉變中,主教無疑起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來冉阿讓放過一直追捕他的沙威警官,我想也和這次事件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吧。可見,意是可以傳播的,那些善良的人在傳遞溫暖的同時,也召回了身處黑暗的人的良知。

沙威這個人物也讓我深受感觸,他是一個警長,他的價值觀就是遵從法律,但最終他發現自己追捕幾十年的逃犯竟然是一個善良無私的人,還救了自己,自己卻不得不抓捕這個人,最終因信仰崩塌而選擇自殺。但他在自殺前仍不忘自己的職責,將對警察所治理的建議寫在紙上讓人交給所長。這一舉動是令我震撼的,“善”是可以影響人的,接收者領略後的做法是不盡相同的,對沙威來說,冉阿讓是他的救贖,即使他最後的結局是悲慘的,但那對他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更應該用善良積極的態度面對世界,把愛與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蒲穎)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7

這個暑假裡,我想豐富一下自己的閱讀量,於是我讀了一本名著:《悲慘世界》。它的作者是法國的維克多?雨果。 《悲慘世界》讓我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所以我不由得寫了這篇讀後感!

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主人公冉阿讓原來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而曾四次逃跑,因此刑期被加到了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為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為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

當我一口氣讀完《悲慘世界》後,我流淚了。我有一句深深的感嘆: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這本書讓我有感動,也讓我有氣憤!感動是:主人公一人生活在如此黑暗的社會中,但他依然保持著這麼一顆善良的心。它見義勇為、樂於助人,可為什麼別人還是不願意接受他呢?他們侮辱他,看不起他,這是我的氣憤也就從中流入了出來!想想我們的生活,想想我們生活的社會,我們真是太幸運了。我認為,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好了,但我們還是應該要好好學習冉阿讓的善良和誠實!

最後,我希望我希望世界充滿和平,充滿友愛,再也不要有冉阿讓那樣悲慘的人了!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8

《悲慘世界》是在一位被人們譽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手中誕生的。它刻畫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現實,繪製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

它描繪了主人公冉阿讓坎坷、悲慘的一生,更突出了當時社會的不公正,它就好像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把整整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恐怖的墳場,郊區寒愴的客店,慘厲絕倫的滑鐵盧戰場,戰火紛飛的街壘,藏汙納垢的下水道……

這一漫長浩大的畫軸中每一個場景,無不栩栩如生,其細部也寫的很真切很細緻,而畫幅的形象又是如此鮮明突出,色彩是那麼濃重瑰麗,氣勢是那麼磅礴浩大,不是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嗎?在這一本《悲慘世界》,讓我深有感觸,也讓我領略到不同的偉大:就像冉阿讓人格的偉大;沙威對待良心與職責的偉大;米里哀主教寬容的偉大;愛潘妮對待愛情的偉大……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9

黑暗的世界裡也有光明——讀悲慘世界有感

黑暗的牢房裡,一個衣衫襤褸的囚犯獨自痛苦而茫然的坐著。在他2歲時,只因為貧困和飢餓打破了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了9年的苦役,陰暗潮溼的監獄裡,只有牆縫中露出的一縷微光照在他絕望的臉上。

這個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悲慘世界》裡的主人公——冉阿讓。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為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前幾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雨果寫的《悲慘世界》。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主人公冉阿讓因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刑9年。出獄後,深受主教感染,決心從善。當冉阿讓成為鉅富後,廣施仁愛,最終因病離開人世。我們的父母不也是這樣的嗎?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他們每天不辭辛苦地工作,默默無聞為我們奉獻著。作為一個養尊處優的我,難道不應該報答父母的這份愛?我們應該尊重父母,用自己的行動報答父母!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0

人生快事,莫如讀書。它能讓我們知天地、曉人生。它能讓我們陶冶性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書是我們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到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從閱讀中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體會讀書的樂趣,學習和掌握一些讀書的方法,這不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嗎?

我讀過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講述一個貧困的工人冉阿讓為了偷一塊麵包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獄後,他到處遭他人白眼,於是,他仇視社會,但被一個主教感化,做一個好人。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市長,他答應臨死的芳仃撫養她的女兒珂賽特。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蹤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其他警察誤抓一個貧苦工人,準備把他送進監獄,為了救這個無辜的工人,冉阿讓承認了身份,他又送進了監獄。去監獄的路上,他又逃跑了。冉阿讓馬上找到珂賽特,帶她躲在一個偏僻的修道院裡,多年過去,珂賽特;與馬呂斯相愛。之後,發生一系列生活變故,沙威在冉阿讓的高尚品格前投河自殺。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冉阿讓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珂賽特的懷裡。

我想美有許多的人上冉啊讓啊一樣,不為了自己著想,而奮不顧身的承認自己的身份,救了一個無辜的農民。的高尚品格吧。也許換作我自己,可能我也不會像冉啊讓一樣的。

書中的主人公的高尚品質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從書中的主人公的事例,我們也可以知道,就算一個犯了罪的一,依然可以浪子回頭的,他們只是尋要一個人去感化他們。

雨果《悲慘世界》將整整半個世紀的歷史程序中廣闊的社會的生活畫面都一一的給我們有生動的文字描繪出來。這本書使人們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腐敗、陰暗、恐怖。表現出一些社會的背景。讓我們知道一些當是社會背景。也讓我們知道一些人生的大道理,讓我們去分辨哪些知識我們要學習,哪些知識我們要丟去。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擁有高尚品質的人。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1

這學期的外國文學漫遊旅程又開始了,在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19世紀的浪漫文學殿堂,在老師的生動敘述下,我打開了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裡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為富翁。他為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為市長,繼而發生一系列見義勇為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事蹟。

看完書後,我深深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的當時法國社會裡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資本主義的黑暗。在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知錯就改後也得不到社會的原諒嗎?

無論世人如何看待冉阿讓,看完書後,我為冉阿讓的博愛和高尚的靈魂所折服,我們的社會也許缺乏的就是這種愛己及人,靈魂高尚純潔的人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看到這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反觀我們的現實社會,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麼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麼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麼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將變得更美好,世界將變得更和平!”但願我們這一代人,能夠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2

苦難的救贖——《悲慘世界》讀後感世間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人類漫長的苦難歷程中,無數靈魂墮落了,丟失在無邊的黑暗海洋中,而最為悲慘的是那裡沒有援救。

我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無善惡之分,生命原本為愛而生。

《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原本是一個誠實的安分守己的勞動工人,一直幫助貧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為了不讓孩子忍飢挨餓,不惜偷取麵包維持他們的生存。此舉雖不正確,但卻足以證明他足夠善良,他的生命本應閃耀善良的光輝。

世人皆善,奈何生命卑微,很多人無以為善。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試想,假使我們正遭受著飢餓的迫害,生命垂危,我們能以微弱的良知和廉恥心去對抗人類與生俱來的強大的求生本能嗎?無溫飽,何以知廉恥?人類之所以渺小,就在於無法穿越或者說是很難穿越苦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侷限。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事甚至做壞事,並不是我們情願的,一定是受外界逼迫,不得不為,而一旦這種受逼迫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和拯救,成為習慣,靈魂一再墮落,便造就了所謂的壞人。

雨果在《悲慘世界》的序中指出:

“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是貧窮逼迫冉·阿讓去偷去麵包以救濟飢餓的外甥,最終被判處19年苦役。刑滿釋放後,又因持黃色身份而受到歧視,無法生存,所有這一切導致冉·阿讓開始盲目地對社會進行報復。

是背叛和歧視殘害著蘇婷,出賣自己的靈肉以維持私生女兒的生存。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一生是苦難的,而造成其苦難的根源無疑便是社會,是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以及無人救贖的社會現狀。

《悲慘世界》之所以厚重,之所以偉大,根本在於他深刻揭示並諷刺的正是這種悲慘的社會現狀所導致的人性的扭曲。

如若《悲慘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冉·阿讓在承受社會各方面帶給他的壓迫後,仍無一絲一毫怨恨,一心向善,難免會讓我們覺得主人公不食人間煙火,無血無肉,無愛憎,是一個聖人而不是凡人,多少會有些不真實。

人終究是人,我們甚至無法保證自己在苦難中仍然保持善良的姿態,何以強求他人沒有仇恨、幽怨,一心向善,守護住他們自己的靈魂?我們能做的就是原諒和救贖,救贖苦難的靈魂。

冉·阿讓在刑滿釋放,尋找安身之處而被幾乎所有人拒之門外後,推開了當地受人尊敬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家門,好心的主教收留他過夜,在他偷走主教大人的銀器並被逮捕後,主教仍替他辯解,最終倖免被捕。

此時,冉·阿讓善良的本性已經被喚醒,他自己也相信,他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他的心已經完全改變了。只是19年的監獄生活早已把他對社會法律的仇恨轉化為對整個社會的仇恨,包括對一切善良,無辜,公正的抗拒和仇恨,他還無法接受這種與他所下決心完全相反的良心的覺醒。

而在搶了小瑞爾威的四十個蘇後,內心的矛盾終於爆發,他看到自己以往的醜陋並勇敢接受自己靈魂上的覺醒。

至此以後,冉·阿讓洗心革面,在神父的啟示下,改名換姓,當上了市長,樂善好施,仁愛寬厚,興辦福利,收養了蘇汀可憐的女兒珂賽特,感化了冷酷頑固的警探賈維,拯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最終帶著贖罪的愛離開人世。

正是原諒和救贖,給了苦難中的人們光明和希望,甚至支撐起一個個柔弱的善良的靈魂,而一旦這些靈魂從苦難的汙穢中超脫出來,微弱的救贖的光芒就會再亮一些,照耀到更多黑暗的不為人知的角落。

但願苦難中,救贖都在。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3

小時候,我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愛心,更不會把愛心獻給別人。在朋友們的眼裡,我是個從不懂得關心別人,沒有一點慈善心腸的人。

當別人遇到了挫折,默默傷心,我沾沾自喜;當別人碰見了災難,默默流淚,我幸災樂禍。總之,我的心中一點慈愛的心也沒有。因此,朋友們都漸漸地疏遠了我,直到最後,我沒有了一個朋友。

我就像一隻孤獨的小雁,只能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中飛翔。面對著朋友的冷淡,我無言相對,只有默默的傷心、哭泣。

不知什麼時候,媽媽發現了我,她一下子把我從這個孤獨的角落裡拉了出來。記得那天,媽媽一到家就神祕的告訴我,她給我帶來了一個禮物。我十分的好奇,忙問媽媽是什麼。媽媽從手提包裡拿出了一本精緻的圖書,我一見,不過是本書嗎,剛才的高興勁兒一下子全沒了。媽媽告訴我,這本書的名字叫《悲慘世界》,可不是一本簡單的書,讀了它,能讓我一下子長大。怎麼說,我也控制不住自己好奇的心理,還是拿過了書,讀了起來。

以後的幾天裡,我一有空,便拿出《悲慘世界》來讀,是那麼如飢似渴。我完全被書中的主人公甘阿讓震撼了。他,為了自己的侄子,偷了一塊麵包,結果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出獄後,為救芳汀母女,他不惜赴湯蹈火。他用自己仁愛的火種點燃了一代又一代。

我完全被這本書陶醉了,以前渾黑的心靈一下子受到了洗滌。我感受到了自己以前的過錯,猛然感覺到了一種犯罪感。以前,在別人遇到挫折,默默傷心時,我不該沾沾自喜;在別人碰見災難,默默流淚時,我不該幸災樂禍。我猛然發現了朋友們疏遠我的原因,那完全是我造成的呀。

從此,我變了,變得樂於助人,變得富有同情心,我完完全全成了另外一個人。

記得那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山區有許多失學兒童,我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僅有的五十元零花錢,一起寄給了失學兒童。朋友們一個都不敢相信。但在以後我的好事做得越來越多,他們也不得不信了。他們都說我變了一個人。

如今,我的朋友可多了,先不說普通朋友,就連親密好友就有幾十個。我不再孤獨了,整日生活在朋友們的身邊。

正是《悲慘世界》影響了我,是它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如今,我會信心十足地告訴媽媽:媽媽,女兒已經長大了。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4

寒假裡,我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維克多·雨果寫的《悲慘世界》。

冉阿讓因為飢餓偷了麵包進了監獄,四次越獄沒成功在監獄裡呆了十九年。他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後,他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大家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闆趕他出去。長途跋涉的他,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他偷了銀碟子逃跑時原諒他,並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臺。”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人是可以改變人的,就像主教的寬容感化了冉阿讓,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換了個名字,為貧苦人打抱不平,樂於人得到人民的愛戴,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後來他自首了,在船上做苦役,他救一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

看了這本書,我能感受到壞人如果有人願意相信他,他就會變好。像書中的冉?阿讓一樣,被主教大人愛護著,相信著,所以冉?阿讓才會變成好人,才會做那麼多對別人有益的好事。想象一下,如果冉?阿讓沒有遇到主教大人,他可能繼續幹著偷盜的壞事,被抓進監獄,可能永遠都出不來了。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像主教大人一樣,相信別人,給別人一個機會。

下午,我準備帶它去陽臺晒晒太陽。於是我把它從籠子裡放了出來。它一到陽臺,被陽光刺到了眼,縮在我懷裡不肯走。我小心翼翼地撫摸著它,把它放到陽臺的地上,它慢慢地放鬆了。整個下午,我都在和它玩,才發現原來倉鼠這麼可愛!

晚上的時候它吃了一顆花生,再給它吃它就不吃了,估計是吃飽了。

現在它睡著了,明天我還要和它玩!因為我是這麼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