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三昧PK三味散文隨筆

文學 閱讀(3.17W)

漢語裡有些詞彙十分類似,比如三昧與三味。這倆兄弟簡直像一對孿生兄弟,不僅字形相像,都和三字搭檔,而且連發音也相似乃爾。一不留神,你就把它們用混了。

三昧PK三味散文隨筆

少時讀《西遊記》,發現三昧真火很神奇,本領高強的悟空碰上這把火,就沒了主張。只是當時眼拙,把三昧看成三味,心想這可怕的三味不知是鹹、苦、酸,還是甜、辣。上學時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留心又把三味看做三昧,琢磨魯大師真有福氣,上私塾就能學到噴三昧真火這樣的大本領,呵呵。事實上,不單筆者搞錯,許多朋友也會混淆,常見有紙媒、廣播、電視裡有人把個中三昧、其中三昧、書中三味張冠李戴。那究竟三昧和三味有何區別呢?

我們先看三昧。三昧其實是外來語,它源自佛經裡的梵語Samādhi,是其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則為正定。其意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後人們用它借指事物的要領和真諦。由於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三昧這句外來語也風靡起來。《唐國史補》卷中講:“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說懷素誇口自己得了草聖張旭書法的真諦。陸游也有詩云:“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至於《西遊記》、《封神演義》裡的三昧真火則是道教的術語,可見佛道兩教也不是水火不容,而是互相滲透啊。

至於三味出現得很晚,是古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宋代李淑在《邯鄲書目》裡說:“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魯迅老師壽鏡吾老先生的三味書屋可能就跟這種書法有關。但也有其他說法,譬如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就認為三味實乃“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是三味書屋開辦的宗旨。

不管怎樣,三味的應用範圍很窄,只有說讀書時才會用到。古人很可能是從三昧這個詞裡細細體味,才去掉一條短橫,妙筆生花地創造出三味這個詞來。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