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廟會散文隨筆(精選12篇)

文學 閱讀(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那麼,什麼樣的隨筆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廟會散文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廟會散文隨筆(精選12篇)

廟會散文隨筆 篇1

我的故鄉魯灣有一座廟,廟不大,有兩三畝地。建築也很少,只有一座古樸破舊的大殿,殿前豎著幾塊殘碑斷碣。儘管它簡陋粗拙,卻是魯灣地標性的建築。碑文上說它始建於北宋,在黃河水災與兵亂戰火中多次被毀滅。人們一次次在廢墟上把它重建,供奉上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和觀音菩薩,希望神仙們能夠護佑這一方水土和百姓。

農曆的四月初八是魯灣廟會的日子,方圓幾十裡的人們紛紛來趕廟會,各路藝人和商販們也雲集而來,場面熱鬧沸騰。戲臺上演員唱著豫劇,梆子、板胡、大鑼等樂器的聲音通過音箱散入雲霄,響遏行雲。跑江湖的藝人怪模怪樣,在廟會的一角演著魔術雜技,被人圍得密不透風,頻頻爆發出喝彩聲。善男信女們在廟裡祈福許願,香壇上燒著一柱柱香,煙霧瀰漫。

姥姥是個戲迷,每當廟會的時候就來看戲。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戲曲將要煞場的時候鑽到戲臺前四處張望,從黑壓壓的人群中望到姥姥坐的位置。戲曲結束的時候我從人群中擠到她身邊,幫她搬起木凳子。她誇獎我眼神好,手腳伶俐,還總會在廟會的`小攤子上給我買冰淇淋、棉花糖或豌豆糕吃。

後來我長大後到城市裡工作,在辦公桌的檯曆上總會將四月初八這一天貼上標籤,恐怕把這個日子疏忽掉。那一天我總會給家人打電話,問一問姥姥是不是來看戲了。有一次母親說姥姥來看戲了,但是身體大不如以前好,坐在戲臺前不到一個小時就體力不支。是啊,姥姥已經八十多歲了,身體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硬朗了。

姥姥八十七歲的時候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從此臥病在床,深受病魔纏繞。第二年魯灣廟會的時候她對舅舅說想去看戲。舅舅就將棉被鋪在三輪車上,然後讓她躺在上面,蹬著三輪車帶她去看戲。這也是姥姥看的最後一場戲,第二年立春之後她去世了。

又到了魯灣廟會的日子,我望著辦公桌前的檯曆若有所思。我要回去看看,看看闊別多年的廟會。我趕到家的時候已經黃昏,母親說廟會上賣東西的、玩雜技的人都已經撤場,只剩下一場夜戲了。

吃過晚飯我陪母親去看夜戲。那天晚上看夜戲的人寥寥無幾,不再像二十多年前那樣人山人海了,畢竟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不出家門便可以看精彩的節目。戲臺上燈光閃爍,我也不知道演員們咿咿呀呀唱些什麼。母親說她也不懂戲,只是來看看熱鬧。

母親想起往事隨口說我小時候眼神很好,在戲臺下黑壓壓的人群裡能夠找到姥姥。我感傷不已,說以後再也找不到姥姥了。我話音剛落,鼻子一酸就潸然了下。母親的眼淚也滾落了下來。

廟會散文隨筆 篇2

不知何年何月,盤龍寺有了廟會,盤龍寺廟會就是我老家鞏寺村的古廟會,也是好多小村中最大的廟會。

每年農曆七月十二是正會,一直持續到十八的娘娘婆會,這些日子裡,廟會唱大戲無疑是村裡天大的事。村民希望藉此祈求盤龍寺裡的大神保佑風調雨順,民豐物埠。

為迎接廟會,村委在前兩個月籌備打算,一是定下此年廟會的基調,比如唱多大的戲,定什麼檔次的劇團,準備多大的資金開銷,二是選擇適合規模的場地,準備搭戲臺用的椽木,劇團的吃住等等都要一一細分,籌備完一切,有專門負責拉扯的經紀開始聯絡劇團。

85年的那次廟會是最隆重的。那時村委有錢,有下屬的幾個加工廠,還有幾臺大型的55式東方紅拖拉機,資產頗豐,也就有錢,那年村委一下子拿出六千多元請了關中最牛的興平劇團。六千多元那個時候真是一筆巨資,一個工人那陣一月也就掙幾塊錢。而且那個時候,除了西安的易俗社,能請到興平劇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這個訊息一經公佈就轟動起來了,每家每戶開始通知親戚六人,村裡今年要唱興平的大戲,希望他們一家老少來跟會,看戲。

臨近唱戲的前一個禮拜,組委會開始安排各個生產隊的青壯把式搭戲臺,他們把事先十幾天前砍伐捋直的大楊木用繩索綁好,按劇團的要求搭出框架,然後蓋上綠色的篷布,那些很大的篷布都是去很遠的縣城從單位借來的。然後殺豬宰羊,等幾輛大車拉著劇團到來。那個時候,學生是最高興的,因為唱戲劇團人多,要佔用差不多一半的校舍住宿,所以全校放假,唱幾天就放幾天。另外唱戲的那陣,父母會給幾毛零花錢,好解解饞,買點吃貨或者看場收費的電影或錄影。

七月十一晚,大戲正式上演,鑼鼓喧天,大號長鳴,鞭炮聲隆隆,村書記致辭,然後一出本戲就此開來,一聲聲撕破喉嚨的秦腔響徹空谷。臺下人山人海,都是方圓十幾裡的戲迷。那個時候看戲的人多,場面大,還專門在戲臺前兩邊打了木樁,也就是安全欄,隔離一部分外圍的觀眾,防止人群騷動,還專門搞了十幾個人的治安隊,維持秩序。那個時候,人們看戲不知怎麼搞的,看著看著戲臺下的人群會騷動旋起來,就像一個大的`漩渦一樣,到今天我都沒弄懂。當人群騷動起來時,治安隊會用長竹竿撥打,使其安穩下來。

那年的興平劇團一連唱了五天六夜,期間下了一天雨,停歇了一天。第五天夜,也就是最後一本戲,演出的是《竇娥冤》。那可是興平劇團的重頭戲,壓軸戲,在秦川大地上無人不曉,無人不知。聽說那晚連二十里外的好幾個縣領導,縣長都專程趕來,一睹名劇的風采和興平劇團當家名角的表演。那晚人最多,秩序也最亂,那時我小,狗看星星也看不出個門道,只記得還是和其他的秦腔一樣嗚哩哇啦。還是多年後,有了電視,在電視裡看了《竇娥冤》,才弄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才知道六月飛雪是如何而來。

廟會一直持續到娘娘婆會第二天結束,人們整理了心情,沒幾日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村子裡的人還是該下地下地,該種蒜種蒜,準備著秋收秋播。村民們的祈求換來了風調雨順,下了好多天雨,天就跟漏了似的。一天夜裡,我睡的眯眯糊糊,有人敲我家大門,敲門聲很急,來人找我父母,隨後我父母緊隨他們匆匆而去。第二天我才知道舅家的大窯塌了,窯裡睡著三個人,我舅婆,小姨和小舅,村裡的人挖了一晚上,才丟擲仨人,那陣他們早已沒了氣息,我父親還做了爭取,人工呼吸,心肺復甦,但都是徒勞。所有的人都哭天喊地,沒有辦法。第二天我看到外婆,小姨,小舅手腳冰涼躺在木板上,慘不忍睹。後來大舅,二舅,母親,大姨合力買了最簡易的棺板,簡單埋葬了仨人。我依稀記得,那個時候,那麼大的災難,沒有得到老天爺的任何憐憫與救濟幫助。

所以到今天想來,寄希望的那個廟會,那場大戲,沒能感動老天.大神發發慈悲,保佑我的外婆,小姨和小舅,沒能阻止我母親再次遭受沉重打擊,沒能阻止災難給我們家人帶來的一生都難以撫平的創傷。所以後來的廟會我沒了興趣,大戲我更是看的索然無味。不久,我就隨著父親去鄉中學上學了,去更遠的地方求學了,甚至更遠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再也沒有看到過廟會的盛景,沒看到大戲的排場,沒有聽到那撕耳的扯破喉嚨的嗚哩哇啦……

廟會散文隨筆 篇3

年前,女兒拿到了期待已久的汽車執照,可她還沒又獨自正式上過路,每次外出都有人監護,昨天她打電話說她要開車帶我和她的同學去趕廟會,我急忙說:“你開車行嗎?”

“行,我慢慢開。”

一大早,女兒開車來到小區門口等我,我坐上車,女兒幫我係好安全帶,車還沒有啟動的樣子,女兒好像在沉思,過了一會她才慢慢發動車,車把我顛了一下,我急忙說:“慢慢的慢慢的。”

當車行駛到武漢路口時正趕上紅燈,我們就慢慢的等綠燈出現,當向左拐的綠色箭頭出現時,女兒的車動了兩下都沒啟動,她太緊張了,剛啟動,又變成了紅燈:“過不去了,壓得後邊的車也沒過去。”女兒懊悔地說。

“綠燈,過。”我看到燈變綠時急忙說。

這次很順利地過去了,她的同學在前邊路口上了車,車子每次啟動都會跳一下,車一走動就正常了,我和女兒的同學都把心提到嗓子眼上了,每到紅綠燈時,我和女兒的同學都會叫停,怕離前邊的車太近,每次停車倒停得挺穩。一路走走停停,我和女兒的同學不由自主地想說話,當看到女兒緊握方向盤的手時她同學就說:“不給你說話,你專心開車。”

當我們到了隋唐遺址門口時在紅綠燈的路口停下來,猶豫著怎麼過去,我和她的同學都說左拐是對的,把車放在人行道上,誰知車一拐過去女兒把車頭又掉轉到了來的方向,“咋辦?還得拐回去,在那裡拐呢?”

“把車拐到家屬院,再掉頭出來。”女兒的同學出著主意。

“沒事,全當我們看你練車。”我安慰女兒。

車子繼續前行,在女兒同學的指引下,車又回到王城大道上,我們想叫女兒在路上調頭,女兒說:“路上是不能調頭的。”

你看她多遵守交通規則,轉了個彎車又原路回到了隋唐遺址,女兒問:“這是哪?”

“隋唐遺址到了。”我和她同學同時說。

我們就是不知從哪拐,女兒的同學說:“咱們找個地方把車放下,再走著過去。”

我建議在前邊拐,往前走,看到右邊有個公廁,門前還停著幾輛車,我和女兒的同學建議把車就停到這裡,女兒的同學先下車指揮著,車就停到了公廁正門口,我們趕緊給看廁所的中年婦女搭訕:“我們把車放到這吧?”

“放吧!”

我們又問了她很多沒要緊的話,然後微笑著和她再見。我們互相拉著手穿過馬路,說笑著進入園內。說實話園內有點冷靜,我說:“人不多,沒有那一年熱鬧。”

樹上掛滿了紅燈籠,我心想:“是不是我們來得晚了,剛過完年可能會熱鬧吧!”

女兒的同學說:“十五可能會熱鬧些。”

“我在電視上看到這裡有小吃一條街。”我想起看電視時在螢幕下的宣傳廣告。

“咱們一會去吃小吃。”女兒忙說。我們隨便走著。

地下到處都是擺的各種小動物,有好幾攤,有小兔子、小鳥、小雞,還有各種玩具,小動物都裝在一個用細鐵絲編制的小方籠子裡,等著遊客套住它們後,就成了別人家的寵物,可惜你是很難套住的,我有點躍躍欲試,老闆家的女兒拿著圈一直勸我們試試運氣,女兒的同學說:“不好套,籠子是方的,哪能套住?”

前邊一個遊客拿住圈伸手往一輛玩具小汽車上式套,圈根本就套不下去:“這會行,物大圈小,淨騙人。”我們馬上都走開了。

沒有好玩的地方,我們跟著人群隨便地走著,來到一片開闊地,有一個耍狗的,也就是狗跳圈,主人帶著狗跳繩,吸引了不少人圍觀,發出陣陣喝彩聲,女兒要叫我擠進去看,我不想往裡擠,在人群外邊踮起腳看了幾眼就轉臉去看小兔、老山羊、大公雞之類的動物,女兒還把她帶的小狗往小兔子跟前推,它們誰也不怕誰,穿著新衣服的妞妞(小狗叫妞妞)招來不少回頭率。再往前走是戲臺,不知是哪的唱戲的,聲音太吵,噪音太大,我不想聽,我們就折回身往回走。這就到了小吃一條街,不外乎是些賣煎餅,煮玉米、烤玉米、烤羊肉串、花米團之類的,女兒在買羊肉串,剛吃完羊肉串,女兒的同學問我:“阿姨,你愛吃玉米麼?”

“愛吃,愛吃煮的。”

“我也是。”說話間就看到賣煮玉米的,我們每個人又來了一個玉米,我們一路吃一路轉,前邊長長的一條南北街兩旁擺滿了各種店鋪,賣的東西五花八門,叫喊聲此起彼伏。我們來到一賣艾條的`鋪子前,老闆趕緊起身介紹他的產品:“用艾灸治病比吃藥好多了,又便宜又實惠,你吃啥藥沒副作用啊!艾沒有,二十塊錢一盒,買五合送一個這個。”

他手中不停轉動的裝艾條的銅管子繼續說:“光這賣銅也值四十,我們不賺錢,只是做宣傳。”

女兒的同學順手拿起眼前擺放的裝艾條的小盒子:“這個咋賣?”

“十五塊錢一個,這個也挺好,把艾條裝進小盒子裡點著,你回去在這裡裝塊姜會更好,哪有病就灸那裡,把他綁在身上,不耽誤幹活。”老闆滔滔不絕。

這時有位路過的中年婦女也附和著說:“這東西很好,我兒子有病我常給他灸,一灸就好。”她指著他五六歲的的兒子說。

“他讓你灸嗎?”我問。

“他可喜歡灸了。”婦女說。

說完婦女又對老闆說:“今天我買不成了,我的錢包丟了。”說完她帶著孩子走了。

我們就開始討價還價:“便宜點,我們多買幾個,阿姨你也要一個吧!”

我點點頭:“好,要一個。”

“你給我們裝上艾試試吧!”

我和女兒的同學兩個人都把點燃的艾盒綁在腰間,一會就覺著暖呼呼的。

在一個往西去的路口處,有一家加工牛角的鋪子,架子上擺滿了加工好的牛角和各種小用品,小梳子、刮痧板、還有明晃晃的牛角,我上前問價:“這牛角多少錢?”

“六百。”

“六百,太貴,看來我在漯河賣的牛角沒買虧,我的小孫孫還說我買的牛角不值一百五,還說叫我退掉。”我心裡平衡了些。

腰間的艾盒越來越熱了,感覺很舒服,看來我們買對了,一路誇讚,女兒說拐回去再買幾個。我們說著話拐往西邊的路上,忽聽有唱大鼓書的聲音,小時候我最愛跑到場裡聽大鼓書,那是農閒時隊裡請來的,我幾乎場場不落,在那時就是最好的娛樂,我還會模仿著唱幾段呢。再往前走,就看到高臺上擺放著說書的桌子,一邊擺著幾個凳子,桌子後邊書寫著“2013年春節河洛文化廟會《河洛大鼓書》”。怎麼沒人啊!原來是放的音響,我提議:“我們上去照個像。”我們就演了一段河洛大鼓。其他遊客也爭相模仿。

女兒的同學下午有課,我們就急急地結束了遊園,在往回走時,忽然想起再去買幾個艾盒,女兒要我和她同學慢慢往門口走,她一個人去買。不多時就看到女兒提著一兜紅丟丟一包艾盒走過來,走到跟前才看清她又買了五個:“你買恁多幹啥?”

“送人。”這就是我們遊園最大大收穫。

廟會散文隨筆 篇4

家鄉的廟會很盛大,前後持續半個月左右。說是廟會,其實就是親戚朋友的大聚會。一大早,媽媽就忙著打掃庭院、切菜燉肉。大約10點鐘的時候,親戚們就陸續趕來了,有最疼我的姥姥和姨媽、憨厚的大舅、愛開玩笑的二舅、還有嫁到外村的姑姑們。

彼此寒暄過後,大家就圍坐在炕頭或板凳上一起嘮嗑兒。二舅總是唱主角,大家興致勃勃地談著自家田裡的收成,今年純收入有多少,看他們開心的樣子就知道生活水平一定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了。我好幾年不曾回去趕會了,但可以想到大家一定又多了新的話題:農村新的合作醫療、村村通公路、免除農業稅和學雜費。黨的富民政策確實給廣大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

我們村坐落在山腳下,山上大大小小有幾十個廟宇,但最知名的是山頂的一座古廟,香火旺盛,這裡是廟會最熱鬧的地方。沿著三百多級青石臺階鋪就的路,我們邊玩邊走很輕鬆地就到了山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座古廟,也就是我們縣的`二級保護文物“書房樓”了。據說這座樓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青磚灰瓦,雕樑畫棟,造型古樸雅緻。傳說在很久以前,山下某村的一個年輕人為了讀書趕考,在山上興建了這座樓。他每晚秉燭夜讀,十分用功。後來,住在山後洞裡的一隻狐狸愛上了他……這只是個民間傳說,真假且不去細究,但確實為這座樓增添了許多神祕的色彩。此時的書房樓已經不再是讀書的聖地,它成了一座觀音殿,裡面供著一尊二層樓高的觀音像,雕刻地栩栩如生:腳踏蓮花,身披綵綢,慈眉善目,寶相莊嚴。

山下集市上的交易商品滿滿的佔了整條街道,琳琅滿目。有各種款式的服裝、各種質地的布料;有自產的農副產品、各種建材;也有雞、鴨、豬仔、牛、馬等家禽、家畜;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小家電如電磁爐、電飯鍋等也出現在廟會上;一位老奶奶坐在路邊,柳條筐裡裝滿了顏色鮮豔的面老虎,栩栩如生,這是我們家鄉的“特產”。廟會是農村物資交流的盛會,也是社會和諧、市場繁榮、人民生活富裕的縮影。

吃過午飯,親戚們大都趕會去了,在我的記憶中,姥姥和老姨總是圍坐在炕頭上,喝著熱騰騰的茶水,親熱地聊著過去的往事。我老姨年輕時嫁到了大山裡,很少見到我姥姥,所以老姐倆約好了每年的廟會都來這裡相聚。“年紀大了,見一次少一次啊!”她們總是感慨地說。如今,她們已經先後辭世很多年了,我還清楚地記得她們每次相見時的喜悅心情。一年一度的廟會也是一次次親情的交融啊!

趕會回來吃了飯,親戚們各自帶著精心挑選的商品就陸續返程了。天擦黑的時候,山間煙花沖天而起,在夜空綻放,是那樣和諧燦爛的美麗。煙花過後,隱隱傳來鑼鼓聲,那是請來的戲班粉墨登場了。我知道,人們一定在臺下為優美的唱段鼓掌,為絢爛的煙花歡呼,為明天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喧囂了一天的村莊瀰漫在濃濃的夜色裡,在悠揚的鼓樂聲中漸漸沉進了夢鄉。

廟會散文隨筆 篇5

三月八年級,我和妻子提前一天,去逛千佛山三月三廟會。

上午大約九點半時,我和妻子從南門進,先去逛廟,拜佛。然後,信步往景區北門走,因為廟會在北門的主場地裡面。

還沒走近廟會,就聽見鑼鼓笙簫齊鳴,還聽見戲角唱戲的聲音。“有唱戲的!”妻子驚喜地說。

趕緊走過去,一看,一座戲臺,臺前或坐或站,滿是看客,大約三四百人,一個個伸著脖子,仰著頭,聚精會神地盯著戲臺看。戲臺上,穿著古戲裝的演員也有二三十個。前面是兩個男女主角,正在對唱,其他的演員眾星捧月一般圍著他倆。聽聲音,是呂劇。戲臺的正上方有三個繁體大字:“聞韶臺”。

看到眼前許多人看戲的場景。我就對我妻子說:“我想起了小時候坐在我爹肩膀上看戲。”

那時,一個戲臺子,上面又架了古城門一樣的高臺子,一個手拿鵝毛扇,拖著長鬍子的人,坐在高臺子後面,一邊搖著手裡的鵝毛扇,一邊“咿呀咿呀”地唱。

我出生在魯西南一個小縣城,1963年以前,屬於河南省,至今,我們的方言都屬於豫方言,所以,我們那裡的地方戲是豫劇和大平調。那個在戲臺上搖鵝毛扇子的人唱的是豫劇還是大平調,已經不記得了。看那個搖鵝毛扇子的人“咿咿呀呀”唱的時候,我正坐在爹的肩頭上。

那時候,應該是六二年或者六三年,是我們小縣城裡的五月十三廟會。晚上,爹帶我去看社戲。我那時候不到十歲,因為小時候捱餓,個子本就矮小,在人群裡擠來擠去,只看見大人的一堵堵脊背和一條條腿,再怎麼仰頭,也看不見戲臺子上面的情況,急得上躥下跳。爹發現我焦急的樣子,一把拽住我:“來,三兒,坐我膀子上。”然後,雙手托住我的胳肢窩,用力一掫,就掫到了肩膀上。

坐在爹的.肩膀上,我才清清楚楚看見了戲臺上那個搖鵝毛扇子的人。一會兒,又看見了有一群人在戲臺上繞了幾圈,又退回去。

現在回想起來,似乎還能感覺得到我爹肩膀的寬厚和溫暖,感覺到父愛如山。

我們在“聞韶臺”前稍作逗留,就沿著北門口蜿蜒向上的主要登山道向上信步遊走,一邊走,一邊左右觀望。登山道上人頭攢湧,老頭老臉的居多,大概他們都和我們倆一樣,閒來有空,也借到此一遊,找找小時候逛廟會的感覺,增加點人生樂趣吧。

道路兩旁,按區域劃分,擺著各種特色攤位,一個挨一個,也數不清有多少個,用俗套的詞語形容,那真叫琳琅滿目,應接不暇。特別是美食區,此起彼伏,叫賣聲一個比一個響亮。

“濟南名產,黃家烤肉,外焦裡嫩。”湊過去看看,確實好,只是年齡大了,不大喜歡吃肉。

“俄羅斯大面包,十塊錢三個!”真像我們在哈爾濱買過的俄羅斯麵包,表皮顏色深,體量特別大,關鍵是特便宜。“老闆,來十塊錢的。”接過來,一大包,鼓鼓囊囊,挺實惠。

“新疆薄皮核桃,大減價,十塊錢一斤!”要擱平時,在超市裡,不下二十塊錢。這麼便宜,得買。先嚐嘗,味道還比較純正。“老闆,來二斤!”眨眼功夫,我倆手裡又多了二斤核桃。

“雲南桂花糕,又香又甜!”湊過去看看,一打眼,便飽眼福:一大圓盤,一層層,赤橙黃綠,色彩繽紛,又晶瑩潤澤;切開的,每一條,都有好幾段顏色,更加誘人。聞著,也香甜。“老闆,來兩條!”

肚子有些餓,抬頭看天,日頭已正中。就去臨時搭建的美食城,各買了一碗涼皮,就著雲南桂花糕,吃起來。桂花糕甜而黏,涼皮涼爽鹹香,搭配起來,既可充飢,又滿足了舌尖之慾。

一邊品著美味,一邊不由自主,和妻子聊起了我們小時候家鄉小縣城裡的五月十三廟會,想起廟會裡的美味。

“熱咧涼粉,炒焦焙透!”這是我們三彎巷近鄰傅寶升爺爺的叫賣聲。他個子矮小,聲音卻極其洪亮,在人來人往的廟會上,很有穿透力。大老遠就能聽見他的叫賣聲。

他的涼粉,民國時期在我們這個小縣城裡就是一絕,被稱為“傅家涼粉”。他一直堅持用綠豆粉,從來不用紅薯粉,所以,他的涼粉裡始終保持一股淡淡的綠豆原香,而且,乳白裡透著淺綠,晶瑩如玉。

他的涼粉,既有涼調的,又有熱炒的。而我卻覺得,他熱炒的涼粉特別好吃。

一口平底鍋,先澆淋上食油,然後,將切好的涼粉小塊放進油鍋裡煎炒,煎炒的過程中,看火候,又加入醬料,最後,臨出鍋時,才加入蒜瓣。不翻炒的時候,就蓋上木鍋蓋,小火烘焙,再加上燜,慢慢將涼粉的外皮焙得焦黃,將食油和調料的味道都燜進涼粉裡。等炒熟了,掀開鍋蓋,那個混合香味啊,四處飄散,招惹得我不斷吸溜鼻子,總想把所有的香氣都吸進肚子裡。臨出鍋前,又澆淋上香油,更香。盛到小盤子裡的炒涼粉,一塊塊外面焦黃,裡面白嫩,透明晶瑩;顫顫巍巍,卻又堅挺柔韌,一塊塊,稜角分明。絕不像現在的一些劣質涼粉,盛到碗裡,碎得一塌糊塗。熱乎乎的炒涼粉,吃進嘴裡,外焦裡軟,又浸滿了食油、麵醬、大蒜等調料的複合香味,真叫人吃也吃不夠。

“來吧……來吧……熱咧丸子……丸子開鍋!”喊聲有些沙啞,卻也分貝極高,極有穿透力。這是我們三彎巷又一家鄰居張文治爺爺的叫賣聲。他賣的是丸子湯,每逢廟會,他必在大隅首東面支一口大鍋,將水燒得滾開,把炸好的綠豆麵丸子丟進去,再開了鍋,加上油鹽醬醋等調料,還加一些香菜,也是香氣四溢,特別誘人。不多不少,一碗十個丸子,在飄香的湯水裡漂浮著。因為火候掌握得好,吃進嘴裡,酥軟卻不散碎,調料的香味又滲透進去。“張家丸子湯”,也是我們這個小縣城一道有名的美味。

張文治爺爺的那聲“丸子開鍋!”在我們城裡還演變成了一句巧罵人的流行詼諧語。

大家都說張文治爺爺看見有人來了,就會扯大嗓子慢悠悠地喊:“來吧……來吧……”如果來人走進他的攤位,坐下來,想要喝一碗丸子湯,他就會接著喊:“熱咧丸子!”如果來人並沒有喝丸子湯的意思,從攤位前徑直走過去,他就會接著喊:“丸子開鍋。”

在我們家鄉, “丸子開鍋”是一句歇後語的前半截,後半部分,倆字:“滾蛋!”

大家便都說,張文治爺爺這是巧罵人。不管張文治爺爺是不是巧罵人,反正別的人一大聲喊:“丸子開鍋!”大家便覺得那人在巧罵人,便不由自主想起了張文治爺爺和他的丸子湯。

還有西門裡臧家滷豬肉、孫家胡辣湯,南關靳家火燒,東關陳家豆腐腦,北關王家燒餅……不但是五月十三廟會,就是平時縣城裡的每月七年級、十五會,只要政策允許,這些著名的小吃都會走上街頭,滿足趕會人的食慾。

我們倆在美食城吃過午飯,又轉,不一會兒,看見賣針頭線腦的攤位。老式縫衣針,在玻璃板下面,大小粗細不等,一根根,排列整齊,閃著銀亮的光澤,旁邊,擺著許多小包,是包裝好的。縫衣線,各種顏色,成團的,成滾的,都有。這些東西,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看見這些針頭線腦,一下子又想起來我們小縣城廟會經常見到的一個場景。

一個瘦老頭,面前擺著一個長木板,口裡唸唸有詞:“大嫂子,小媳婦,縫縫補補好辛苦。我這兒銀針尖又利,包您縫補省力氣。”唸叨著,右手“歘”的一下,變魔術一般,甩出一溜銀針,成直線,齊刷刷,直稜稜,釘在木板上。

這一手絕活,還真誘人,在攤位前觀看的人,一看這些銀針能直接就扎進木板,還直挺挺地立著,當然一定覺得這些針鋼火好,堅韌又鋒利。“來,我就要你甩的這些針。”

“好嘞!”

然後,一根根從木板上拔下來,拿紙包好,遞給買針的。

去年,在家鄉,和一些老朋友聊起那個賣針的,竟然有好幾個都記得,而且,小時候,都經常去看那個瘦老頭往木板上甩針。有個老朋友就說:“小時候,看那瘦老頭甩針,就像看魔術,看不夠。”另一個老朋友說:“那老頭,嘴溜著呢,見啥人說啥話,總要哄得人家高興,憋不住,非要買走他一包針,才罷休。”

“口渴了,買塊雪糕吃吃唄!”我的腦子還在過去我家鄉小縣城的五月十三廟會裡晃盪,我妻子一句話,將我拽回了眼前的千佛山廟會。

呵呵,面前就有個冷飲攤位,透明大冰櫃裡裝著各色各樣的雪糕和冰激凌。我妻子有個小癖好,平時在家裡幾乎不敢吃冷食,一吃冷食,就愛鬧肚子。但是,只要我們倆出門,遇上口渴了,卻總愛弄塊雪糕嚐嚐,就是寒冬臘月,也要時不時地攛掇著買一塊兒,而且,吃了,也總沒事兒。又何況,今天氣溫一下子升到三十度以上,在毒日頭下走的時間長了,自然有些口舌焦渴,因此她想吃塊雪糕,當然也是自然的。老婆就是領導。領導下令了,自然馬上照辦。趕緊買了領導愛吃的巧克力雪糕,一人一塊,吃將起來。一進嘴裡,清凌沁涼,濃郁的巧克力味伴著奶香,還真就是爽快。

吃著雪糕,又跟妻子說,“小時候,熱了,渴了,能喝碗井拔涼水,就很心滿意足了。哎,你不知道吧,我小時候,還在五月十三廟會上賣過井拔涼水呢!”

也不記得是哪一年了,也不記得我那是多大年紀了。反正是某一個五月十三廟會時節。

那年的五月十三,天氣特別熱,大上午,日頭特別毒,人在陽光下行走,一會兒,就能汗流浹背。那時,文廟北門外還有一口水井,正臨廟會最熱鬧的地界,人挨人,人擠人,很多都是鄉下進城趕廟會的人。我和家裡人,大概是我二哥,也許是和生產隊裡的其他人一起,拿了十幾個碗,提了個水桶,從井裡提上水來,撒進一些糖精,攪拌一下。然後,大聲叫賣:“加糖精啦,又涼又甜的井拔涼水,快來喝啊!”“二分錢一碗,好喝不貴啊!”

沒想到,這麼一喊,馬上就有人來喝,丟下二分錢,端起一碗加了糖精的井拔涼水,“咕咚咕咚”,一口氣,就喝個精光。有的人,一碗不過癮,還喝第二碗,第三碗。十幾個碗,竟然不夠用,還得排隊等著。一個廟會下來,我們就靠賣井拔涼水,掙了十好幾塊錢。

“現在想起來,那時候,也許跟別人賣井拔涼水,是我人生第一次經商賺錢呢。”我笑著對妻子說。要知道,擱那時候,一塊錢就能買四五斤麥子啊。

嗨!我這千佛山廟會逛的,滿腦子都是陳芝麻爛谷,都是老年月家鄉廟會的老人老事。人家說,上年紀的人,總愛懷舊,這話真不假。這不,趕完千佛山廟會,回去的路上,還跟妻子唸叨:“唉,咱那小縣城,多少年都沒廟會了。咱小時候的廟會,早就成了過眼煙雲啦。咱記著的那些個老人,早就作古啦!”

實際上,現如今,又趕上大拆遷,我們家鄉的小縣城,被翻了個囫圇個,除了高樓,就是廢墟,老房子,舊街道,都沒啦。原來辦廟會的舊地界,早已面貌全非。在濟南,還有個千佛山,可以每年舉辦廟會。在我們家鄉,就是有人想再舉辦廟會,哪裡還有地方啊?大概過不了多久,在我的家鄉,後代人就真的再也不知道什麼叫廟會了。

廟會散文隨筆 篇6

在我們老家,逢上廟會,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大年。村裡張燈結綵,空地上用檁條草蓆搭起了戲臺,臺口用綵綢裝飾,大紅大綠的別有一番情趣。這個時候,就是手頭上有再關緊的農活,也要往後放一放,看戲要緊唄!況且,剛過完年,會有什麼不得了的事可做?大人們想把戲看足,而孩子們想玩足瘋夠,各得其所嘛!若是大人們心情好了,孩子們就是淘一點,也不像平時那樣沒輕沒重地朝屁股上一頓亂抽,一個吵,一個嚎。大家都圖個高興不是?

廟會大都在春上舉辦,像三月三,四月八的,都是個傳統。一般要舉行三兩天,每家都有親友從四面八方的村子裡來,他們套了牛車或牽上毛驢兒,穿上節日裡的衣裳,籃子裡的餑餑也是點了紅點的。這種走親戚,人們稱它為“上廟”。“趕廟會,叫小姑,小姑不來叫媳婦。”被邀請的重點是一年中難有出門時間的“老姑娘”(已經出嫁的新老姑娘們),再就是未過門的媳婦。穿了新裝的孩子們把村子裝點得鮮活了起來,一半是自己高興,一半是不讓人家笑話。廟會上有賣藝的,有賣衣服和布匹的,還有賣居家用品和各種農具的,五花八門,林林總總的。我記憶最深的是吹糖人,還有賣芝麻糖和甘蔗的,生意好不好都沒有關係,就是人氣十分旺。

趕廟會看上看不上戲似乎也無關緊要,閒逛也能長眼見。小孩們的眼總是盯著賣零食的小攤,還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男人們滿腦子是鐵杴、掃把、鐮刀牛韁繩,等把這些東西置辦齊了,才有心思跟著臺子上的紅臉、黑頭、老生們吼上幾嗓子;天生愛美女人們賴在花布攤、成衣攤上不想走,這個也想買那個也想要,不把口袋裡的錢花幹不罷休。管他哩,大不了回去跟男人吵上一通唄!半大的女娃男娃總會把目光鎖定在同齡異性的身上,遇上對眼的就先打聽是哪個村誰家的,再去託三姑六舅保個媒什麼的.。如果不趁早定下,明年再趕會人家沒準人家就出雙入對了,那還不把人的腸子悔青啊!這樣真正看戲的只有那些老頭老太們,跟著臺上“戲子”們亦嗔亦怨而大笑抹淚……

腰裡有兩個“銅子”的鄉下人同樣也會折騰城裡人:戲班子往往會請上兩個,你不好好唱臺下就沒人,丟面子的是你自己;城裡賣貨的也是乾急沒招數,頭幾天只是看沒什麼人買,就盼著最後一天散攤甩賣,要不你咋拿來的就再咋拿回去。白天都在閒逛,晚上才能清靜地看大戲。燈光下演員們花枝招展亦神亦仙、妖豔無比,小孩們就想看看這些到底是些啥人,於是偷偷地鑽進後臺看究竟,看罷大倒胃口。原來是用那些脂脂粉粉把一個個半老太婆“糊”成嬌小姐,就想起老人們的話: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

可是,“瘋子”的戲照看,“傻子”照當不誤。

想起廟會自然是思鄉的“引子”。回想起來,在我們鄉村裡生活的孩子們,心裡都是平靜的,止水一般。那如明媚的陽光、土地與炊煙般的質樸,讓我們無所牽掛。而夜晚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語,那些閃動的遙遠的星星,使當時的我們總是充滿了幻想。戲臺上的鑼鼓鏘鏘,通常能伴隨到夢鄉,亦神亦幻的戲裡人物,時常會在腦子裡閃現。甚至多少年過後,依舊還是那樣清晰,感覺自己還不曾長大。

廟會散文隨筆 篇7

我始終覺得我的童年乏善可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生人,大多是面帶菜色、表情麻木,內心又異常機警。那時候,城裡生活艱難,父母孩子多,工資低。只要一到寒暑假,就像放一群羊,把我們一股腦地趕到姥姥家。姥姥仁慈,寬容,樂善好施,在方圓幾十裡都有很好的口碑。她滿是皺紋的臉上,一直是似笑非笑的平靜著,一直到終老——那年她九十七歲。

姥姥吃齋唸佛,一到七年級十五,就在一尊泥塑的觀音菩薩像前長跪不起,焚紙燒香,口中唸唸有詞。煙火順著她的額頭嫋嫋婷婷地升上去,在飛滿細小塵埃的逆光裡,看起來如入幻境。

在姥姥所有的祭祀裡面,最大的事就是去人祖爺那裡燒香。每年農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是淮陽太昊陵廟會。在這期間的某一個早上,會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姥姥——她們穿著一樣的黑衫黑褲,頭上還勒著黑色的頭巾——在姥姥家院子裡集合,捱著裝滿黃裱紙和其他祭祀用品的籃子,還有饅頭,那是她們去飽餐精神食糧之路上的物質食糧。這一群小腳的老太太,她們來回要五六天的時間,可想兩地距離之遙。回來的時候,她們的黑衣已經變成了土黃色,頭髮上沾滿了香灰和麥草屑,籃子裡塞滿了布老虎、泥泥狗之類的物件,惹得孩子們滿院子瘋跑。

記得有一次我把這事跟媽當故事渲染。媽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說,封建迷信,小孩子不能亂講。媽是領導幹部,跟在早期革命者的爸爸身後革命了一輩子。誰知光陰如梭,說話間她就退休了。這幾年,父親去了,頭髮漸白的媽媽也跟人結伴去太昊陵趕廟會了。

帶回來的,還是布老虎,泥泥狗。據說這些東西已經繁衍了數千年。

跟姥姥那時候的區別就是,她們沒再穿黑衫黑褲,而且,她們乘轎車,還有很多人帶著手機。

第一次親歷太昊陵大約十一二歲,讀國中。已經到了嚮往遠方的年紀。總想要從人群中脫離出來,但又不至於逃離太遠,隱約盼望獨處卻又恐懼孤獨。儘量躲開大人,總是走在他們的前面或者後面,努力地製造出一點動靜,卻又小心翼翼地觀望著他們的表情。我們那個時代的青春期,遠遠沒有現代孩子的強烈。輕微地固執,心懷不滿。時間很快就滑過去。叛逆無疾而終。

遠方在什麼地方呢?

淮陽算是一個遠方嗎?

乘小火車從周口出發,約一個小時就到了淮陽。我的一個好朋友家就住在火車站附近,她神祕地告訴我,星期天可以去淮陽看公園,不用買車票。公園裡有很多好玩兒的東西,我們的目的或許不是奔著太昊伏羲的陵墓,我們只是去逛一逛那裡的公園。

我向媽媽討十元錢,那是個很大的數目。媽媽很鄭重地盯了我好一會兒,說:你確定?十元錢可以給你做一件新上衣。我心中略微有些猶豫,但是固執佔了上風。

對於太昊陵的記憶就是一路將饊子、麻花、花生、芝麻糖各種小吃吃將過去。看到那片宮殿式的古建築群、巨大的土堆陵墓時,想必我們已經筋疲力盡。於是,就有了一個瘦弱的,略微有些神經質的少年的影子,映印在記憶中。一個面無表情,茫然四顧,倉皇無措的小姑娘,跟在滾滾人群的後面,將整把的祭禮投入香爐。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炷香。

太昊陵,到底有什麼神奇的魅力,讓一代又一代人頂禮膜拜?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隨人民文學雜誌社組織的採風團來到淮陽。古城的變化之大讓人驚訝,太昊陵也早已不是我少年記憶裡破敗的'模樣。修葺過的建築群體巨集偉壯觀,殿宇巍峨,以內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護衛,三殿九進,十門相照,古柏森森,香火鼎盛。除了震撼,不能再有第二種感覺。此時不逢廟會,但廟會的“氣場”還很強,據他們說一年到頭都是如此。此言不虛,我們在淮陽耳濡目染的都是太昊,伏羲,八卦,始祖……淮陽的前世今生,似乎只和伏羲氏有關。哪怕是剛剛整修的龍湖——他們說到龍湖的歷史久遠,現在的煙波浩渺,蘆葦蔥鬱,與西湖相比的巨集大與自然,以及歷朝歷代包括孔子在內的文人墨客的逸聞趣事。當他們說到“三皇之首”、“人之始祖”的太昊伏羲氏的偉大功績時,我覺得他的發明創造讓現代人都感到汗顏——但我不相信這些,對他功德的頌揚已經超出了我的正常判斷之外。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伏羲的主要功績是:教民結網用於漁獵,使先民們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教民馴養野獸,歷史上有了家畜;變革婚姻習俗,結束了人類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讓音樂響徹遠古的生活;創制古代曆法,等等,等等。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他經常仰頭觀天象,研究日月星辰的執行;俯身察地形,考察山川澤壑走向。又觀鳥獸動物皮毛的紋彩和生長在大地上的各類植物各得其宜的情況,近從己身取象,遠從器物取象。傳說中,他是在一個暴雨的天氣裡,從龍湖裡釣得一隻白龜,從白龜背上的圖案得到啟示,開始創造八卦,用來通曉萬事萬物變化的性質,用來分類歸納萬事萬物的形狀。

在通常情況下,完成這些創制需要數千年的實踐,而在一個壽命很短的先祖那裡,也絕不可以一蹴而就。現代科學也證明了這一點。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在九千年前,我們的先祖就已經開始飼養家畜,同時也開始了稻作農業。舞陽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儲存最完好的管樂器,將人類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多年,至今還能演奏出悅耳動聽的樂曲。賈湖遺址發現的那些成組隨葬並裝有石子的龜甲及其契刻符號,距今也有九千年之遙、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四千多年。我說這些並不是對我們的先祖大不敬,太昊伏羲在我心目中的神聖天地可鑑。但我寧願相信他是精神的、形而上的,而不願相信他是物質的、形而下的。實際上他有沒有上述這些創造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伏羲氏最重要的貢獻是文化上的,他給我們種植了一條文化上的根,能使我們統一和延續的,就是這條根。他已經使所有的華夏子孫,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龍的傳人”。所以對太昊伏羲的崇拜,不僅僅在於廟會期間的跪拜祈禱,更在於民族精神在我們血液裡的澎湃流淌。伏羲文化的民族本源性和傳播的廣泛性,才使得我們的奧運聖火所到之處都能聽到相同的吼聲;才使得地震帶給我們的眼淚,瞬間被數億隻溫暖的手擦乾。我虔誠地相信,只要有我們先祖伏羲這棵庇護子子孫孫的參天大樹在,總會凝聚起生生不息又永遠不變的黃色的臉。

廟會散文隨筆 篇8

川口古鎮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靈東名鎮,隋唐時期已具雛形,明清及近代更是市井興盛,商賈雲集,其影響僅次於靈寶縣城棗嶺鎮,與虢略鎮齊名。據史料記載,自隋朝始,川口就是南北通衢的交通要道,千百年來,客商絡繹,騾馬成群,貨運綿延不絕,鑾鈴響徹百里。從這裡往南,經蘇村岔道口,分路西行通往虢略鎮,南行經南天門,經盧氏、南陽至湖北老河口,直通荊楚;往北經靈寶縣城,渡黃河經運城,走汾河河谷直達太原;官道行至靈寶縣城往東,沿黃河順流而下,達洛汴而通江南;沿黃河逆流西行,抵潼關直通長安。民國時期,馮玉祥將軍主政河南,修築了橫貫東西的洛潼公路,在靈寶境內沿秦嶺北麓經閿鄉、程村、焦村,澗口南闕山而入川口,往東北經閆謝、陽店中河、欒村,過峴山腳下東行進入陝縣境。發源於盧氏縣境內雞籠山麓的灞底河,自南向北貫穿於川口全境,流注入黃河,孕育了七千年燦爛的灞河文明;沿灞底河逶迤而行的千年官道,承載了多少驚險叢生的滄桑風雨;曾經商貿繁榮、廟宇棋佈的川口古鎮,演繹了多少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

在這條古老的官道上,騾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往返南北的馬幫,長年奔波在這條驛路上,或三兩結伴同行,或成群浩蕩而走。每個商販(或曰夥計)趕四頭牲口馱運貨物,稱作“一把鞭三騾一驢”,走在前面的騾子叫領幫,最後的一頭牲口叫掃幫。馬幫多的時候,一群有二三十頭牲口,騾馬商隊的鈴鐺聲響徹河谷。南面來的客商們運來了藥材、布匹、木碗勺及生活日用品,返程帶回的多是山西解州的食鹽、棉花和靈寶大棗等土特產。馬幫一天的行程約六十里,曉行夜宿,遇店歇腳。南自盧氏關道口行至川口有六十里路,北行三十里到靈寶縣城交貨,返回再到川口又是六十里。所以,川口鎮就成了客商打尖、騾馬添料的重要驛站,旺季的時候,一天約有五六百頭牲口和客商在此歇腳。長此以往,漸漸形成了商鋪林立、人口雜居、川流不息的熱鬧集市。

川口古鎮位於灞底河谷的峪口部,古時候稱山口村,意為河川之口也,由一川兩溝三嶺四坡五窪組成。鎮區自村南沙溝口至村北王溝口形成了南北走向的數丈寬的中心主街道,沙溝口、楊家巷、王溝垂直於主街道有三條東西走向的較窄巷道,整體佈局呈“王”字形結構。川口集市就佈局在“王”字街道上,綿延數百年,清末民國初達到鼎盛時期,街道兩側店鋪鱗次櫛比,酒幌旌旗飄揚,商戶數百家,各業興旺,騾馬店、飯館、雜貨鋪、藥鋪、鐵匠鋪、木匠鋪、理髮鋪、典當行、山貨行等不重樣的生意百餘種。人流如織的集市,南北人口的雜居,加之於封建社會人們感知水平的限制,對生老病死的畏懼、對風調雨順的期盼,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隨之產生了各種祭祀活動,進而修建了眾多廟宇。這種祭祀活動,雖然多少有些迷信和唯心的成分,卻表達了當地百姓的良好祈願,並使之與日常的生產活動、農村醫療、文藝演出、商貿交易有機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廟會文化。

川口古鎮廟宇繁多,大大小小的廟宇就有十餘座,交錯分佈在市鎮街巷和溝樑嶺寨,歷史久遠,具體建造年代已無從考證,較有名的廟宇主要有:

關公廟:建址於川口村北,廟宇建築面積兩千餘平米,殿堂坐北朝南,廟前有戲臺,正殿九間雕樑畫棟。正面關公塑像端坐中央,臥蠶眉丹鳳眼,赤面長鬚,綠袍玉帶,莊嚴威武。左有周倉肩扛青龍大刀,右有關平威嚴端立。前殿祭品擺設齊案,東西廂房晨鐘暮鼓,廟前兩株古楊參天,四人難抱。關公乃忠、信、義的化身,經商之道,信義為上,故而被商家視為護身之神,頂禮膜拜。廟宇巨集偉,香火鼎盛。解放後改為區鄉治所,後拆除。

玉帝廟:位於川口村南沙溝口平陽橋南,建築面積兩千五百平米,雕像數尊,院內松柏成蔭,是民眾祭拜求雨之地,後改成劇場。

財神廟:位於村中心街西,正殿坐西朝東,殿前有戲臺,祈拜人多為求財得福者,此廟於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建靈寶縣第四國小佔用,後被拆。

瘟神廟:位於村北關公廟東,是人們祈求祛瘟免災、保佑平安之神廟,每當秋季瘟疫流行時期,民眾祭拜旺盛,後為川口林場佔用。

龍王廟:位於村蒼道口,坐東朝西,塑四海龍王神像四尊。據傳每逢大旱之年,民眾把龍王塑像抬出,敲鑼打鼓,設臺祭祀,燒香磕頭,直晒得龍王爺額頭流汗,感動上蒼,灑落甘霖,才肯停止。後被土匪老洋人毀損。

馬王廟:位於村西城壕北角,坐北朝南,泥塑神像四尊,廟前戲臺一座,為當地人保佑六畜興旺,免除災病之廟。川口集鎮因官道騾馬歇腳而興,此廟設立頗為久遠。

魁星樓:位於川口街中段,過樓建築形式,有文曲星塑像一尊,此樓為學子盼望學業有成,金榜提名,進入仕途,光宗耀祖而建。每當鄉試或科舉時,四方學子紛紛前來祭拜,解放後修路拆除。

老君殿:建於村南沙溝崖上,塑老君像一尊,廟堂題寫《道德經》數篇,廟前有百年古槐,已列入靈寶古樹名錄保護。

此外還有土地廟、觀音廟、千手佛樓等數座廟宇。

川口古鎮祭祀活動的興盛,催生了當地古廟會的興起,至明清形成了四大廟會,分別是:農曆四月十五沙溝口玉帝廟的小滿會,七月十五國小校的財神廟會,九月二十五寨子西的瘟神廟會,臘月十五關公廟會。每逢古廟會期,村裡都要搭臺子唱大戲,舉行祭祀活動和商貿交流活動,十里八鄉都來趕集上會,人來車往,十分熱鬧。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經濟的發展,延續至今的廟會,只剩下四月十五的小滿會。

川口小滿會的形成年代,詳不可考,這是唯一與農事節氣緊密相關的廟會,深深地打上了農耕文化的烙印。想必當初興會的時候,是由當地鄉紳望族,請風水先生掐指算定而設立的。小滿前後正值小麥灌漿期,是關係麥子籽粒飽滿的關鍵時期,正需要雨水滋潤。風調雨順則喜獲豐收,乾旱少雨則糧秕欠收,百姓一年的.辛苦勞作全賴於此,是由拜廟求雨、祈禱豐收的祭祀活動,逐漸衍變而形成了小滿廟會。況且麥熟前夕大忙將至,置辦農具迎接開鐮割麥,也直接促使了小滿會的興旺,當地人起了個頗為形象的名字,喚做“杈耙掃帚會”。

小滿會的興盛延續了數百年,輻射了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以及周邊十數縣,會期三天。正廟會的前一兩天,就有來自陝西洛南、丹鳳,山西芮城、平陸,河南盧氏、陝縣、洛寧的商戶提早進駐,安營紮寨。川口村搭臺子請戲班,商戶出錢,農戶出力,唱大戲三天。先後請過西安三藝社、天津評劇團、山西運城蒲劇團、侯馬蒲劇團、陝西潼關秦腔、河南豫劇三團以及周邊縣市戲班演出助陣。廟會期間,熱鬧非凡。南起高家巷,北至王溝口,人流擁擠、摩肩接踵,綿延數裡,多則上萬人。沿街兩行搭満了涼棚,攤位上經營著百貨布匹、鍋碗瓢盆、杈把掃帚、犁鋤鐮刀、繩索用具之類等,炒涼粉的、打燒餅的、燒豆腐腦的、炸麻花的、燒醪糟的,剃頭的、釘掌的、修配的,算卦的、說書的、耍把戲的,叫賣不絕,人聲鼎沸。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或徜徉,或駐足,品嚐小吃、挑選貨物。小孩子跟隨大人逛廟會,吹糖人、西洋景、泥塑玩具以及小吃美食等,就成了孩子們的首選。

在舊社會,交通不暢,資訊閉塞,集市較少,一年一度的小滿會,是百姓採購物資的主要時節,逛廟會、看大戲成了農村群眾主要的娛樂形式。當地有一句形容人流擁擠的俗語說,“像趕會一樣”,可見那時再多的人流也莫過於趕廟會。民國時期,鐵嶺原上有一位叫張黑蛋的大戶,家產豐厚,遠近聞名,莊院排場,騾馬成群,土地都買到了原下川口鄰村的橫渠、北莊一帶。據說在陰雨天,張大戶家竟然能在窯洞裡碾場,可見場院之大。每年的川口小滿會,張大戶是逢會必趕。交易市場上,騾馬他可是大批購買的,賣家都以能讓張大戶挑上自己的牲口引以為榮。

解放後,川口鎮成了鄉政府所在地,供銷社、糧管所、郵電所、銀行信用社、學校、醫院相繼成立,川口街上各類門市部一應俱全。五十年代初,由鄉供銷社牽頭髮起了物資交流會,小滿會也逐漸演變成了以農產品交易為特色的商貿大集市,交易範圍更加廣泛,大件的農業機械、種子、農藥、化肥、糧油、木材、煤炭,加之以在當時建築氣派的國營百貨、布匹、日雜、農資門市部,國營食堂、糧店、銀行、郵政、學校、衛生院、電影院,更加方便了農戶。同時,為了活躍文化生活,川口村業餘劇團應運而生,也在廟會期間助興演出,湧現出了李雙囤、趙過冬、楊當娥、左滿群等一批優秀的演藝人才。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和農村經濟的繁榮,川口周邊一些交通方便的村子,也陸續興起了集市,每週一集或五天一集,一些商戶輪流趕場,幾乎天天趕集,交易靈活方便,品種更加齊全。村村都有了大小不等的商店,日用消費品在家門口就能買得到,一年一度的小滿會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過去人山人海的熱鬧盛會也風光不再,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有詩曰:

驛路廟會數百年,名鎮三省鬧非凡。

時過境遷成記憶,整理入冊留史篇。

廟會散文隨筆 篇9

如果讓我們去回憶一些美好事情的話,有時你會不忍心。因為記憶中越是美好的東西,可能恰是你最傷感和痛楚的所在。這種所在大約都是相同的,我想必定是來源於很久以前某個你少不更事的年紀,而時常經久不變的存在於我們故鄉的某處。

中原腹地邵店鄉每年的農曆二月八年級,在那個盛產小麥和油菜花的土地上,必定會迎來一場全鄉人的盛會。如果讓我記憶第一次什麼時間趕過這種廟會,實話說當時歲數小我是記不得的,但是我卻記得最後一次趕廟會的時間。

1999年的農曆二月初四,春分,一個晴朗的日子。現在想來小時候的我是很富有冒險精神的,很早就起身在父母的叮囑聲中,拿起自己攢的零錢,獨自一人騎車飛快的趕到了廟會上。由於沒有吃早飯的緣故,到了廟會上美美的吃了一大碗炒涼粉和一大碗水煎餃,這兩種在記憶中的美麗味道,我想即便等到老去也不會忘記。

所記憶的是繁華零落,大大地戲臺子,底下看戲的老人們。馬戲團門口賣力的吆喝聲,還有歌舞團門口漂亮的姑娘。很奇怪的,記憶中那天的天氣明明是很陽光明媚的,可是你真的再在腦海裡重過一遍這些場景的話,所道竟然全是灰白色的。我想這必是時光褪去了所有的無聊色彩,所留下的最真實深刻的美麗印象。

我清楚的記得那個日子,因為那天是我的陽曆生日。自己是在春分那天出生,我覺得自己的生日是一個很好的節日。於是我踹著自己的心眼,想在廟會上給自己買一個生日禮物。我從街南走到街北,卻也沒有發現很好的東西。

那時的鄉下生活貧瘠,很難有什麼精緻的美麗物件,我想存在的也許都是那時的中國製造。正當我準備離開的時候,我發現一個老人推著一輛手推車,車上掛滿了零零散散的精緻玉石器件。也許是國人千古流傳下來的玉石情節,我覺得應該破費買下一個,挑了半天選擇了一個八卦形狀的。

我一問八元錢,可是我的兜裡只有五塊錢了,那也是我辛辛苦苦攢了好久的零花錢。於是我就給老人神說我多麼喜歡這個物件什麼什麼的,具體細節忘了,最後五元錢竟然給買了下來。騎在車子上往回家走,竟然也高興了老半天呢。

人生就是這樣,不自覺的你就再也很難見到,你以為會在你以後的人生中習以為常的美好事物。會以為每年的二月會都會如期到來,會以為每年的我都出現在相同的地點,會以為總能看到街東的大戲臺子,會以為那些濃妝豔抹的漂亮歌舞團女子總能出現在每年的豔陽高照之下,可這都是自以為,從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看到過二月的廟會。

快到家門口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覺得應該送給他這件禮物。人們小時候的想法就是這麼奇怪,你很難理解那時你的各種海闊天空的浪漫憂傷可愛的原始情感。卻也總能在無數年後的某天想起,給自己留下小小的感動,覺得做了件很美好的事情。

我知道那個朋友所在的村莊,於是騎行了很久到了那個村莊打聽到了他家。那時我們還不懂得如何恰好的交往,見面時雖然我只是很簡單的說:“春輝,我找你玩來了”,可是我們明白彼此相見時的那種喜悅無法言表。於是我兩去田野裡瘋跑了好久,相互談論這些沒見的日子我們聽到的各種有趣的事情。看看田野裡各種將生的植物,還有那些必將永生不能忘記的'綠綠的麥田景色。

臨走的時候我把禮物送給了他,他很高興的接受了那件小禮物。我們笑笑的相互揮了揮手,其實這就是離別!

從1999年直到2004年離開,又有在上蔡生活的五年時間,我再也沒有去過二月的廟會。雖然我自己也搞不清是什麼原因,但我想這必將又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

每年的這個時候,家鄉的二月廟會開的正熱鬧。不知道那好吃的炒涼粉還在不在、會做畫糖的藝人還去不去、那些滿街亂竄拿著糖葫蘆的孩子臉上的笑容是否燦爛?如果有那麼一天,一定會回去好好的坐在戲臺子下,就那麼靜靜的看著戲吃著最愛吃的小吃,體會著身邊來來往往的鄉親們也許熟悉的故事!

廟會散文隨筆 篇10

又是一年的農曆二月八年級,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滿大地,蕪湖縣九十殿已是一片喧鬧。2月27日上午,主會場九十殿敏靈社群街道兩旁人頭攢動,廣場內外鼓樂喧天、彩燈高掛、金龍狂舞,呈現一派歡欣鼓舞的節日氣氛。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蕪湖縣花橋鎮“九十殿廟會” 於2月27日(農曆二月八年級)拉開帷幕。這是繼2016年成功舉辦首屆九十殿廟會大型文化活動周之後,又一次精心策劃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盛宴。

蕪湖縣花橋鎮作為蕪湖市東大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除楚王城遺址、東門渡官窯遺址等都是它輝煌歷史的見證之外,在九十殿村還有一座在當地頗為知名、影響廣泛的道觀——敏靈觀。古時因敏靈觀殿宇北距太平府(今當塗縣)九十里,南距寧國府(今宣城市)九十里,故被稱為九十殿。九十殿以它獨特的民間信仰和神奇的傳說故事,吸引著遠近遊人前來一探究竟。

透過廟會我們看到,這裡商賈齊聚,香客雲集。吉時一到,殿內鐘鼓齊鳴,廟外鳴爆震天。善男信女,燃紙焚香,舞蹈獻貢,三拜五叩首,祈福膜拜。廟堂上下,香菸繚繞,聲樂不絕。千年道觀古剎內傳出的誦經聲,鐘鼓聲與廣場上的吆喝聲,喧囂聲相互呼應,殿宇中飄出的香燭氣息與廣場上洋溢的各種香味交相混合,形成了濃郁的道教與世俗文化相融相合的恢弘場面,吸引了四方善男信女香眾遊客。這就是延續了千餘年的九十殿廟會。它集中體現了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融和諧的特點,並形成了以此為中心,輻射到滬、浙、蘇南、皖南尤其是周邊的宣城、巢湖、銅陵、馬鞍山等地區的獨特歷史文化現象。

千餘年來,九十殿歷盡滄桑,已成為研究地方史和南唐歷史的重要物證。修建於南唐時期的敏靈觀內,供奉著治水英雄、道教徒張渤神靈——祠山大帝。因此這裡便成為江南地區重要道教活動場所。水神張渤一生繼承父業,在江南一帶開河築壩,造福於民,治理水患,為百姓平安生活做出了巨大貢獻。百姓們為了紀念這位治水英雄,立祠供奉,遠近百姓每年農曆二月都趕來祭祀祈福,並由法師舉行道教儀式和宗教活動。

民間傳承延續了1000多年的九十殿廟會,今年再次由“政府主導”,將特色民俗文化與鄉村休閒旅遊資源優化整合,打造出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讓傳統廟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九十殿廟會過去雖然年年都辦,但都是群眾自發舉行,主要是祈福、唱戲等老套套,隨著老民俗、老傳統漸漸變淡,逛廟會的人也少了。而今年繼續由政府主導的廟會文化活動,卻發生了新的變化,這裡不僅有九十殿主會場,還設立了橫崗分會場,並把傳統習俗活動與文化娛樂和商貿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且活動內容如此之多,並有如此吸引力,這是出乎人們預料的。

廟會期間各類精彩紛呈的文化藝術珍品,不僅讓眾鄉親盡情享受了視覺上的饕餮盛宴,領略到了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更集聚了人氣、展示了民俗文化的風情。

這裡,不僅有中老年人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廬劇、京劇、越劇等經典戲劇,還有吸引年輕人眼球的旗袍秀、雜技、變臉、魔術、茶藝表演、猜燈謎、牛人絕活、民間手工藝展示等多項傳統文化藝術活動。

這裡,特色小吃、小商品交易等應有盡有。在兩個自由貿易區的200多個攤位上,一溜排特色小吃攤吸引了眾多年輕人駐足,如九十殿村的清明果、隆興村的花生糖、紅光村的羊糕、老觀村的甜酒元等等讓大家一飽口福。

兩個會場,每天舉行的道教祈福、文藝表演、手工藝展示等大大小小活動10餘場,週末高峰期預計每天突破2萬人次。除了本地村民,還有周邊宣城、馬鞍山等地遊客慕名而來。

本次廟會最顯著的特點,亦即最根本的經驗,就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融傳統廟會和民俗文化於一體,把九十殿廟會做大做優,以廟會品牌促進文化繁榮,拉動旅遊業,帶動當地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掘了花橋鎮傳統文化,擴大了花橋鎮知名度,推動了花橋鄉村旅遊發展,全力打造了鄉村休閒旅遊新亮點,

當下,廟會已成為較大空間裡群眾性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九十殿廟會早期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為紀念張勃而立祠祭祀。在千百年的發展程序中沉澱,凝結出特有的`歷史文化、感恩、祁福現象。一千多年來,九十殿地處以商貿立市,四方商賈雲集的蕪湖東部,濃郁的世俗商貿氛圍,使廟會由單獨的道教活動,演變成道教活動與民俗活動融合的群眾性廟會,並逐漸發展成為群眾性節慶活動。廟會的內容包括道教活動、民俗活動以及集市貿易等。道教活動有祠山神祭祀儀式,在神像前點亮琉璃油燈,“日夜玉盞常明”。會首及執事者到神像面前,焚香叩拜,民眾紛紛祭祀祈禱,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遠近香客、信徒絡繹不絕,爭向祠山大帝敬香;民俗活動則有民間娛樂,如舞龍、舞獅、旱船、民俗小吃、素食糕點等;集市貿易如香燭、工藝品、手工服飾等。

九十殿廟會傳統民俗文化煥發出的勃勃生機,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廟會本身的所體現的價值,更看到它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和深遠意義。

九十殿廟會推動了當地商貿經濟的發展。花橋鎮現為尋古探幽旅遊區,以尋古探幽、道教活動為主。同時又是打造蕪湖市旅遊的後花園,長期以來,九十殿廟會以其豐富的多樣性內容與形式,給予了花橋鎮及周邊群眾多方面的影像。香燭生意的興隆,使香燭業的生產銷售,逐漸成為當地傳統經濟中的一個行業。而大批進香的外來信眾的消費,也使得花橋鎮的農副產品、手工藝產品及素食走出了山村,併成為了相當一部分人群的消費習俗和謀生手段。共有400餘家固定攤位、200餘家流動攤位。這裡既有琳琅滿目的小商品、苗木花卉、特色農產品交易,又有農家樂推介、房企銷售、金融服務等商家在此尋找商機。最讓遊客擋不住的誘惑是“舌尖上的美食”。花橋鎮特色小吃:九十殿清明果、九十殿米糕、隆興村的花生糖、紅光村的羊糕、老觀村的甜酒元宵,花橋渡香豬香腸等讓遊客味蕾大開。據不完全統計,開幕式當天共吸引遊客兩萬餘人。整個廟會活動期間,吸引了周邊遊客10餘萬人次,旅遊拉動各類消費近千萬元。

九十殿廟會不僅促進了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九十殿廟會是歷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文化底蘊深厚。廟會期間,除宗教活動外,遊山觀景,商貿活動逐漸成為重要內容。如今,九十殿廟會已成為蕪湖縣及花橋鎮重要的群眾性節慶活動,當地及周邊地區兩萬人來此參加廟會活動,各種文化娛樂、商貿與道教活動相互映襯,呈現出喜氣洋洋的節慶氣氛。它是融進香、娛樂、遊歷、商貿、人際交往於一體的民俗文化現象,體現了蕪湖縣及花橋鎮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諧性,極大地豐富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相當一部分人群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來,由於受現代文化消費形式的衝擊,廟會文化面臨弱化的趨勢。為保護好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傳承其民族性、地域性、民俗性特徵,弘揚其包容性、和諧性精神,當地政府將繼續加強和完善各項設施建設,為今後的九十殿廟會文化提供良好的載體。

廟會散文隨筆 篇11

我聽過廟會,看過廟會,感悟過廟會,似乎廟會本已成為我生命裡一個重要生命體驗。

清晨,妻子早起。問之:“何時早起?”妻子:“今天廟會,要去燒香拜佛。”我低下了頭,或許這就是家門傳統,不識字人燒香拜佛,識字人也燒香拜佛。

小的時候,每到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奶奶總會念叨,今天是廟會,要去小廟燒香拜佛。我不知道燒過多少回,也不知道多少次真誠的向佛祖祈禱平安幸福、榮華富貴,可又用多少祈禱佛祖聽見,並予以庇佑。記得一次最讓人不高興的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奶奶,在禱告時說:“大災大禍吹到別人頭上,大富大貴留在自家……”當時,聽了第一感覺,這種話能在小廟說嗎?難道佛祖真的要轉禍移福嗎?因為同村,所祝禱的內容實現與否在我們的眼前經歷過、看過。心善之人,大多祈禱平安幸福,或許根本就不到寺院,在他們心中行善積德得福報,行善佛在心中。

妻子去得早,回來的也快。小城的上方一公里處就有座寺廟。聽妻子說:上香拜佛的人很多,有官員、生意人、學生和百姓,磕頭都要排隊。由於趕著回家,就在邊上磕了頭予以敬拜。平時對錢十分看緊的妻子,也捐了功德。還說:“我祈禱家人平安健康,還有願你早日升官。”我害羞的低下頭,難道妻子真的對我失望了嗎?要把升官之事寄託神靈?難道神靈真能主宰我的命運?或許更多的問題,我尋找不到答案。謀人事,聽天命自古有之。人的命運更多的要把人的事謀好,人事能決定天命,而天命卻決定不了人事。或許在付出更多的`是人事的付出和汗水與血汗的付出之間,我屬於後者。我更願意安靜的待著,看著洶湧前行的人群,看著逆流而上的勇者,最後溺死在潮流中,我為其在心底發以敬佩之情,暗地裡伸伸拇指,淨者已逝,淨土已逝。

在這次廟會裡,我開始思考更多的現實和生活。童年的廟會,我更看重大人手裡拿著的雞。雖然佛門禁地不允許殺生,但那是小廟,那是小村,那是一片誠心敬佛,殺生也是成佛。看著窗外升起的陽光,我彷彿看到了希望,我的妻子或許某一天還會拎著雞和刀前去拜佛,血濺佛地,殺身成仁,以血祭拜仁慈,以血換回祈禱。

曾何幾時,我們也是別人手中祭拜佛祖的雞。淡去,忘去,廟會的香味在小城幾日後,一定會淡去。

廟會散文隨筆 篇12

大年初六,我還在睡夢中就被女兒吵醒:“媽媽,快起來,你忘了昨天爸爸說今天要帶我們去海浪谷玩嗎?”

“玩什麼,有什麼好玩的?不是年年如此嗎?還不如睡個懶覺呢。你和爸爸去吧!”我睜開惺忪的睡眼,不耐煩地說。

“你不去,還有什麼好玩的?媽媽快起來,爸爸說今年的廟會好熱鬧呢!”女兒一個勁在我耳邊吆喝。

“好吧!去瞧瞧也好,不知道今年會有什麼不同?”我答應著,很快起床。起床後,胡亂熱了一點剩飯,我們就驅車前往我們小城西的劉洪文化園,這裡最出名的是園內的海浪谷。夏天這裡無疑是一處消暑納涼的好去處,我在以前文章中已經寫過,我和女兒經常在夏天的時候來游泳,享受不用出家門就體驗海灘風情的愜意。

但是這處地方進入秋季之後,很多水上專案就暫停了,所以顯得有些蕭條,但每年在春節期間,這裡依然會吸引來自小城本地和周邊一些地區的遊客前來遊玩、觀光。這不,從正月七年級開始的整個春節期間,這裡就成為了小城最熱鬧的地方。雖然這裡沒有廟,但是人們喜歡來這裡閒逛遊玩,也被人們稱之為趕廟會。

春節期間,這裡每天都會吸引很多民間藝術團體和各地風味小吃彙集,有時候還會請來戲劇班子表演各個劇種。雖然我對聽戲一點也不感興趣,但這畢竟也是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所以湊個熱鬧還是應該的。

不到五分鐘,我們就趕到了汶河大橋的東端,過了橋就是劉洪文化園和海浪谷了。從遠處看,只見停車場和公路兩邊早停滿了各種顏色和各種型別的大小車輛。景緻還沒看到,首先就看到的就是遊人如織的景象。

我們的車好不容易將進停車場,真巧,剛好有一輛車正要開出來,我們趕緊塞上。於是女兒歡呼雀躍著下車來,向著公園大門而去。春節期間,不收門票,所以遊人從正門和側門都可進入。

我們從側門進入,沿著公園中軸線走,兩側全是各地的風味小吃。什麼西班牙拉丁果,泰國燒烤,巴西雞翅,新疆烤肉、武漢臭豆腐、緬甸炸冰激凌……好嘛,各種風味小吃可謂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暗暗感嘆,還幸虧來了,否則怎麼可以品嚐這麼多美食?即使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玩,享受一番舌尖上的美味也就心安理得了,我的心裡如此竊想。

進門什麼還沒看呢,先買了一份西班牙拉丁果,開始享受舌尖上的幸福。邊走邊看,先看右邊全是兒童娛樂的場所,有旋轉木馬,碰碰杯,水上碰碰船,飛艇、鞦韆等等,應有盡有。各種小吃攤和娛樂場所播放的不同的吆喝和音樂,簡直是一個各種聲音的大薈萃,接個電話怎麼也聽不見對方在說什麼。左邊是訓練兒童智力和體能的各種遊戲專案。雪山滑坡,古堡探險,接力大闖關等等專案,這早已經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長。

再往前走,各種老少皆宜的娛樂專案令遊客頻頻駐足。像什麼套圈,打槍,投擲、砸金蛋、抽獎、渡船等,所有的專案也都有現場吆喝和錄音回放的,可謂是熱情好客得很。還夾雜著民間各種手藝人的表演:捏泥人、編制蟋蟀、做糖人的、描龍繡鳳的、吹拉彈唱的……好不熱鬧……

人群擠擠,我們竟然不知道要在那個地方多駐足一會,因為看到前面還有好多人頭攢動,不知道是賣什麼和表演什麼的?似乎前面總有一種無形的引力在吸著我們的腳步前行。公園裡到處是賣飲料的、賣糖葫蘆的,賣煎餅果子的,賣奶茶的、賣手工藝品的、賣各種玩具的……

繼續往前走,耳朵裡依然充斥著各種叫賣的聲音。不覺間來到海洋動物展廳,這裡是要買門票的。不大的帳篷裡面會有什麼神祕的動物呢?女兒很好奇,那就花錢進去看吧!丈夫花了四十五塊錢買了三張票,於是我們就一起進入裡面。按順時針方向觀看動物的世界:玻璃箱中有各種蜥蜴類和蛇類,還有海龜和海豹等動物,女兒給這些動物一一拍了照,留在我的手機中。不一會功夫就轉完了,感覺這錢花得有點冤枉,不過反過來說,過了年,不就是出來玩嗎?只要盡興就好。

出得動物展廳,我們來到馬戲團的售票處,同樣花了錢,買了票。正趕上演出開始,於是我們趕緊進入,解說員正宣佈演出開始呢。我們趕緊找地方落座,看看周圍人還真不少呢。圍著舞臺一週的觀眾席快滿了,於是我們專心看節目。

這場演出算不上很精彩,但是感覺演員們和劇團是做了精心準備的,雖然是輪迴演出,但是演員們的臉上找不到一絲懈怠的表情,他們的臉上始終微笑著,讓人感到無限溫暖。

第一個節目是傳統的男女摔跤比賽,其實是一個人戴著道具表演兩個人的摔跤,雖然節目略顯不夠精彩,但是一個人套在衣服套子中,表演兩個人的動作,也著實算很辛苦吧?最後,大家還是把掌聲送給了演員。

另外還有訓狗表演,讓小狗鑽圈、拉車、配合演員一起跳繩等,也顯得比較好玩。瞧!三隻小狗中,有一隻小黑狗甚至還顯得特別不聽話,總想偷懶,惹得觀眾大笑。另外還有訓狗熊表演,讓狗熊走單槓,在雙槓上滾雪球等動作,依然令觀眾捧腹。

看這場演出最精彩和激動人心的是空中坐環和高空雙飛人的表演了,還有馬術表演和腳蹬大缸等節目。這讓我感到實際上雜技藝術確實是一種危險和難度係數大的表演。節目要好看,需要演員們付出多少汗水呢?

當我看到一位八九歲的小女孩和一位成年男演員在空中表演雙飛人的時候,我突然感到很心驚。只見男演員在空中用紅綢子打結,一手拉著小女孩的手,另一隻手把結套在小女孩頸子上,而只用一隻腳勾著鐵環。當他把結套在女孩脖頸上,另一隻手輪著女孩在高空飛翔的時候,我說不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個年齡她應該在學堂好好讀書,不是嗎?可是她卻在賣藝,不知道她小小年紀,已經訓練幾年了呢?

再說那個腳蹬大缸的中年女演員,躺在案子上,把頭固定在一個卡子間,把一個幾百斤重的大鐵缸玩弄於雙腳之間,需要多少力氣呢?而且大缸中還坐了一個典型的山東大漢,我不由得佩服起演員的真功夫來。

還有那在飛奔的馬背上做各種驚險動作表演的演員,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場馬戲真是精彩,覺得這錢也算沒有白花呢!

馬戲表演看完了,我們還沉浸在剛才的歡樂中。這時主持人說:今天上午的'表演到此結束。我們起身隨著人流走出,大家都各自去尋找自己喜歡的娛樂專案。

我和女兒也隨著人潮來到了海盜船旁邊,女兒要體驗一下做海盜船盪鞦韆的感覺。雖然我和女兒不止一次體驗過了,但每次當我們在船上隨著海盜船劃過的弧度大起大落再大起時,會驚呼,更多的是歡聲笑語此起彼伏。當我坐在船頭上隨著船身飛起來的時候,我就有了一種手可摘星辰的感覺。開始的時候是有一點害怕,不過只要向遠天使勁望去,就會放鬆很多,我甚至想摘一片天上的雲朵下來,好不愜意爽情,感覺還沒飛夠呢,五分鐘的時間就到了。

海盜船慢慢停下來,我和女兒都感到特別興奮。而站在地面上守望我們母女的丈夫,走近前來將我和女兒攙扶下來,笑著問女兒:“感覺怎樣,暈嗎?”女兒趕忙說:“爽極了!我沒坐夠,還想做呢!”我趕緊插話:“寶貝,你看那邊是做什麼的?怎麼那麼多人呀,咱們也去瞧瞧吧!”丈夫和女兒順著我手指的地方看去,果然見汶河碼頭那個地點圍了很多人,於是我們前往探尋個究竟。

走了大約200米,我們來到了一個賣手藝人的地攤旁邊。這一處全是展示手藝的藝人,有捏泥人的,有寫畫字的,還有編織小推車、小筐子、小螞蚱等小物件的,還有展示剪紙的、甚至還有縫製小孩戴的花虎頭鞋帽的,也有製作糖人和糖生肖的,還有在小米粒上刻字的等表演。真是目不暇接,不知道看什麼好了。

我們先來到寫畫字的攤位邊,這是一位看上去打扮很普通的中年男子,他正在專心致志地給一位顧客寫字,這種畫字的意思就是寫出來的字就像畫一樣。幾年前丈夫出差帶回來一副“畫”,五顏六色的煞是好看,有山有水有太陽,有青林有翠竹,還有蝴蝶和喜鵲等,仔細打量原來是女兒的名字,我讚歎這種藝術,丈夫說這是畫字。我一直沒見過這畫字是怎麼寫成的,今天終於有機會看到了。於是,我仔細看他是如何寫字的,我發現畫字的各種顏色其實就是一支筆寫出來的。在已經半成品的白紙字幅上,只見藝人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這三根靈巧的手指協作握著畫筆,就如同寫粉筆字的姿勢,在畫紙上如游龍走鳳般上下左右飛舞,一副意趣盎然的畫字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一般情況下是三五個字為一幅,要麼是人的名字,要麼是寄予人們良好願望的詞語或者一小句話。藝人寫字的過程顯得嫻熟而優雅,乾淨而利落,絕沒有半點拖泥帶水之感。看這位藝人寫了好幾副字,我提議:“咱們也寫一副吧!”還沒等丈夫說話,女兒說:“媽媽,咱就寫‘家和萬事興’吧!”我和丈夫幾乎同時迴應:“好啊!”於是我們就寫了一副“家和萬事興”的畫字。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捏泥人的藝人的表演。這是一位打扮齊整的幹練的約四十五六歲女人,看上去像一位很有文化素養的教師。她正在專心捏著一副作品,手中的作品大致成型,下面是人物穿著黑肥大褂子,露著胸脯,長著一對大扇子耳朵和一長嘴巴,他的背上一個紅衣女子的身體輪廓漸漸豐滿起來,然後是俊俏的臉龐,精緻的五官和黑色如瀑的頭髮也正要活脫脫出現,無疑,這一定是豬八戒背媳婦啦。作品完成後,女人拿過一根細鐵絲做成一個簡易的鐵絲架,然後把作品固定在上面,再給它裝上把柄,遞給顧客,這樣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就成交了。女兒的目光在藝人手上久久沒有離開,我知道女兒一定也稀罕這東西,於是讓她挑一個自己喜愛的東西或者故事,請藝人給捏一個。女兒想了想說,那就來個葫蘆娃大戰美女蛇吧。藝人並不多說一句話,她開始選擇適當顏色的特別泥料,按照女兒的意思,很快一個惟妙惟肖的金鋼葫蘆娃大戰美女蛇的作品就完成了。我和女兒一樣,竟然情不自禁地驚歎:“真像!”並且由衷地對她說謝謝。

繼續往前走,我們又看了製作糖人的表演。只見一個三十歲左右的長得比較清秀的男子,他正在將熬製好的糖瀝灑在一方不太大的鐵砧之上。只見他不慌不忙來來回回,繞來繞去不斷前進和重複糖勺在空中走過的路線,不到三兩分鐘,一隻蝴蝶或者一隻大水牛,甚至龍飛鳳舞的鏤空的圖畫就在鐵砧上出現了,趁著糖還沒有冷卻凝固,趕緊找來一根長竹籤粘在作品合適的位置,過一兩分鐘揭下來,遞到早已等急的孩子手上。彷彿他心中早就裝著花朵、蜜蜂、牛羊、豬狗和龍鳳等的形象,真讓人讚歎。開始的時候我試圖用手摸一下鐵砧是不是熱的,我不敢觸控,怕燙著手,但轉念一想,怎麼可能是熱的呢?只有冷了才可以把糖液凝成形,否則不就是糖漿了嗎?我恍然大悟……

我們又參觀了一些別的表演,感覺己很累了,於是再去品嚐小吃,買了各自喜歡的吃食坐在亭階石凳之上,慢慢品嚐,還觀看各色人物的穿戴打扮。這新春裡的來自各地的男女老少,紅男綠女們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呢!隨著人流走來的幾個俊男靚女和小孩子,他們的頭上都戴著花環,粉的紫的綠的藍色各色的花朵裝扮在他們的頭上,還真是好看呢!

沒一會兒,幾串烤魷魚和幾份章魚小丸子下肚,再喝上一杯香噴噴的熱奶茶,還真是愜意呢!

這時候,我和女兒也來到買花環的攤子跟前,我和女兒心心相連,每人買了一個。女兒喜歡紫色。而我喜歡翠綠色。於是我們把買來的花環戴在頭上。用小鏡子照照,覺得自己像春姑娘一樣的美好,我的眼前馬上就想到了自己當年上國小時的語文課本上那副春姑娘的插圖,好美呀!

於是,我和女兒一起牽著丈夫的手,帶著花環,也帶著春天的氣息走出園門,我們唱起了“春天在哪裡……”我們要把春天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