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

文學 閱讀(6.03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什麼樣的隨筆才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1

數學安全教育

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增強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是我們每一個個教師共同的責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國小生安全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切實增強學校安全教育的實效,那麼,安全教育就必須有機的融入我們的教育教學之中。

例如數學課堂上,在教學第五單元“平面圖形的面積”這一部分幾何知識時,我讓學生準備剪刀、卡片、尺子等操作工具,這是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準備的,如果學生沒有準備好則會影響數學知識的教學質量。我在制定這單元的教案時就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課堂上,特別對於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使用剪刀這類工具肯定會有一定的危險,所以在教具準備中就提前與學生進行紀律上的約定,規定只能在相應環節規範的使用工具,活動完畢立即妥善放置,放學立即帶回家不再帶到學校。有了事先的計劃和準備,才能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進行防範,也更能規範教師、學生的課堂行為。所以,我每次講到這部分內容時,都未發生過安全事故。當然計劃制定得再完美,也需要教師在實際上課活動中進行落實,如果僅僅把計劃停留在紙面上就成了紙上談兵了。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2

如何進行數學教學

由於傳統的數學教學過分注重機械的技能訓練與抽象的邏輯推理,而忽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絡,以致於使許多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枯燥無用、神祕難懂的印象,從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為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斬頭去尾燒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必須認真學好數學。

㈠ 尋求知識背景 激起學生內需

國小數學中的許多概念、算理、法則等都可通過追根尋源找到其知識背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知識向前延伸,尋求它的源頭,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從何處產生,為什麼會產生。

如:在教學“釐米”的認識時,一位教師讓學生選擇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結果學生中有的說六支鉛筆長,有的說五把尺長,有的說有八支鋼筆長,也有的說七個信封長…… 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討論交流:為什麼同樣的桌子量得的結果卻各不相同?你又有什麼想法?這樣同學們就會深深地感悟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須性。在此基礎上再來教學新知,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動力。

㈡ 利用生活原型 幫助學生建構

眾所周知,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國小生以形象思維佔優勢的心理特徵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於從學生生活中尋找併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

㈢用於現實生活 領略數學風采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從哪裡來,更要讓學生知道往何處去,並能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順利地解決“怎樣去”的問題,這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例如:學習了“求平均數”這一知識後,便可讓學生圍繞“在唱歌等評比活動中,各個評委給同一參賽者打的分不一樣,怎樣確定其最後得分?”等實際問題思考並展開討論;使學生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味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3

數學幾何體教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本課的目標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去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的特徵。以及面與面之間的關係,稜與稜之間的關係。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三角板、尺子等工具畫長方體和正方體: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長、寬、高,並會畫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一、設計本節教學的基本流程。

1、創設情境 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2、觀察思考 尋找長方體和正方體。

3、觀察感悟 畫出長方體、正方體。

4、歸納收穫 總結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

我的設計意圖是:

1、創設情境,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數學是來源於生活,所以我為引導學生深入,我找來一個包裝紙盒箱(長方體)、一個一立方分米的正方體紙盒,還有不同大小的長方體、正方體教具讓學生認識,同學通過這些比較熟悉的紙盒,使他們感應到在生活情境中獲得有關長方體、正方體的一些感性認識,初步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

2、觀察思考,尋找長方體、正方體。

學生在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後,我接著就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長方體、正方體。並直接觀察教具長方體、正方體找出他們在點、面、稜三個方面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感。

3、觀察感悟,畫長方體、正方體。

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指導畫圖的方法後就放筆操作,第一、先畫出一個長方形,然後畫長度相等的平行線,使它構成一幅長方體,第二、放手給學生自己畫正方體。通過操作讓學生掌握畫立體圖的方法。

5、歸納收穫,總結長方體、正方體。

這節課中如果有動手操作,創造長方體、正方體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了解的更加透徹,更加真切。

請學生談收穫,學生在歸納的基礎上,老師再對這些內容加以補充、歸納,並提出在路上、商店、家裡找一找長方體、正方體。從而讓學生懂得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的長方體、正方體,這些長方體、正方體又有什麼作用等等的課外探究問題。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4

師生和諧相處、課堂其樂融融

《方程的意義》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學生的自主學習

《方程的意義》一課,課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理解了天平平衡的條件是左右兩邊所放物體質量相等。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在自學、交流中逐步由不等式——等式——方程,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得出方程的概念後,接著讓學生每人寫方程,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判定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要具備兩個條件:1、等式2、有未知數。再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分享快樂,營造和諧課堂

對學生在自主學習、自我探索中的體會,特別是建立在獨特生活經驗基礎上的獨特想法與思路,更要細心地去捕捉,然後緊緊抓住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把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充分地挖掘出來,展現出來,在“動”的過程中把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教學中,在學生探討出方程意義後,我讚許的一笑,學生受到鼓舞,頓時爭先恐後各抒己見,課堂變成師生研討的場所。課堂中,當學生得到老師的讚許時,學生的心裡一定是美滋滋的,有了更多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堅定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老師把學生是否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自己的事,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並參與學生的探索求知過程,和他們一起研究、探索、獲取,分享他們的快樂,教學就會達到師生和諧相處、課堂上的其樂融融。

五年級數學教師隨筆5

優化數學教學方式

由於我們的教育物件,大多是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這種特殊身份及其生活環境,使他們之間的交往、野外活動大大減少,導致他們“事實經驗”貧乏。而這種“事實經驗”又是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材料”。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來填補學生“事實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實現這種體驗學習。

⒈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研究的物件。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國小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的問題,變為數學研究的物件,學生能感到親切,能產生數學情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⒉優化數學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學生可體驗的數學事實。

數學中概念課一般比較難教,如能把這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的“數學事實”,採用直觀、形象、生動的教學方法深入淺出地教學,就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毫米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教師為學生提供1分硬幣、學生非常喜歡的“王牌”卡片和一些撲克牌等實物,讓學生在這些實物中找出1毫米的實際長度。這樣,就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學生找的積極性很高,有的說:“1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王牌’卡片的厚度是1毫米。”有的說:“1分硬幣上表示的年份的小數字如‘1978’的長度是1毫米、撲克牌中‘J’豎直的地方的寬度剛好是1毫米、撲克牌中‘4’一橫出頭部分的長度是1毫米。”你看學生觀察得多仔細啊!有的說:“我發現了三張撲克牌疊在一起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藉助實物的表象真正形成了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諧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創新“火花”得到了迸發。

⒊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

教師要善於分析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和當前要討論的問題之間的距離,來設計有結構的學習材料。設計的學習材料如果太難,學生的學習往往會不能成功,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就不會有愉悅的體驗;如果過易,思維的強度不夠,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愉悅的體驗就不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