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其實還有第3種選擇讀書隨筆

文學 閱讀(6.72K)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往往把我們推向兩難的境地,而大多數人的頭腦裡一般也只有兩種選項:要麼好,要麼壞;要麼錯,要麼對。現狀就是當你選擇一樣東西的時候,意味著你必須放棄另外一樣東西,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史蒂芬.柯維卻打破所有人的思維侷限,為人們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叫“第三選擇”。

其實還有第3種選擇讀書隨筆

清楚記得,十年前讀過史蒂芬.柯維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過後最大的感受是:寫書的人非常牛,而看書的人不是精英,也一定是那些心懷遠大理想的強者,與自己沒多大關係。雖然看的時候也熱血澎湃,看過後,該幹什麼還幹什麼,該怎樣生活還怎樣生活。畢竟自己是凡人,哪能那麼容易達到精英階層的認知高度。

今天偶然間看了史蒂芬.柯維的新書《第三選擇》,並且知道他在80歲高齡寫下這本書,瞬間對作家心懷敬意。隨手對這本書翻了翻,發現這本書一改以前的寫作模式,書中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帶來一場思維的全新革命。

我們先說說史蒂芬.柯維是何許人也,他都做過什麼。著名的管理學大師,被美國《時代週刊》譽為美國曆來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人們都稱他為“最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是富蘭克林柯維的聯合主席。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銷量過億,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本書的中心思想,是想告訴我們,當我們身處兩難境地,面對選擇的時候,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誰輸誰贏,而是通過雙方的協商,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並且這樣的結果有利於雙方共同的發展和成長。

時代在變,那種弱肉強食你爭我奪的叢林法則,也逐漸退出歷史歷史舞臺。原來那種,“我好,你不好”,“或者我不好,你好”的格局正在被“我好,你也好”替代。用在戰爭上,雖然也能分出勝負,但往往是“奸敵一千,自損八百。”代價實在是太大了。並且過去對於土地或者資源的掠奪,放在全球化的新興科技中,實在是微不足道。

為什麼說第三選擇的意識放在當今的社會如此的重要?其實這與生物進化的`痕跡以及人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有關。在遠古時代,人們靠狩獵生活,如果你不消滅獵物,就有可能被獵物吃掉。放在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人們依然過著壓迫和被壓迫的生活。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人們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每一個人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人們逐漸意識到,彼此之間的衝突,短期來看,一方贏了,一方敗了,長期來看,沒誰是最後的贏家,因為潛在的敵人無處不在。

比如鄰里之間的地畔糾紛,比如夫妻之間感情危機,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對抗,比方領導與下屬之間的溝通不暢,比方開發商與業主之間的物業糾紛,往往為了各自的利益,讓矛盾進一步激化,衝突無處不在,人們都認為這種矛盾無法調和。因為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立場,看似極其正確,卻讓有些事情無法化解,無法調和,以至於為了各自的利益僵持不下。

如何讓人們在短期內改變?史蒂芬.柯維詳細介紹想要接受第三選擇,可以按照三個步驟來:

第一步:不用按照貼標籤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對方。比方家長完全可以放下家長的架子,試著和孩子做朋友。比方領導可以暫時和員工打成一片,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比方夫妻雙方可以放下自己的固執己見,試著接受對方的觀點。比方合同雙方可以損失一點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感,先達成基本的目標。不要讓自己的身份標籤成為阻止彼此交流的橫溝和隔閡。

第二部:學會傾聽,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為什麼越是大企業,越會出現溝通不暢,效率低下的問題?很多大企業的管理人員,因為手中握著權利,就會忘乎所以,只對上邊的領導表現出順從,而對底下的意見或者建議,往往採取置之不理,或者熟視無睹,喜歡報喜不報憂,久而久之,正確的意見難以傳遞,當明白問題時亡羊補牢為之晚也。

傾聽是接受的前奏,不傾聽,就無法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不傾聽,就會按照慣性思維處理問題;只有當一個人開始認真傾聽時,即就是對方的觀點和方法不正確,但也能從傾聽中找出雙方都認可和接受的東西。

第三部:如何協同發展?一個人只有先被一個組織認同或者接受,在融入這個組織後,才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家庭教育的問題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不是管教與被管教的關係,應該和孩子的目標是一致,都是為了最後的考學。那麼即就是你認為對的東西,也沒有沒有必要強加給孩子,而是通過行動證明你是對的,孩子才願意接受。

有時候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盡最大的努力在生活和學習上做好支撐,甚至父母也必須作出一兩件事情,證明自己和孩子是一樣的處境,爭取孩子的認同和接受,進而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

怎樣實現第三選擇應該是本書的關鍵,也是我們學習的關鍵。作者分三步,對第三選擇的必然性做了詳盡的說明。分為:詢問、界定成功的標準、和創造第三選擇。

一是和對方交流,詢問對方,爭取找出雙方都能接受對雙方都有利的方式。二是必須制定一個標準,誰違反處罰和獎勵都是一樣。三是把雙方的利益和需求都擺在那裡,儘量找出共同點,並且把這些共同點不斷的放大。

文章解讀到這裡,不僅想起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什麼“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三分方為君子。”其實當一件事情,選擇任何一方,都會對另一方造成損失或者傷害時,一定有第三選擇。這個選擇不是牽強附會,也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一種更巨集觀、更開放、更有遠見的策略。就像廣告詞裡說的那樣: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