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5篇

文學 閱讀(1.21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5篇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

這是一本關於人性背叛與救贖的故事,發生在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故事的結尾,阿米爾終於鼓起勇氣,第一次像男子漢般地回到了故鄉。他在滿目蒼夷和被統治的殘酷現實中,找到了老朋友哈桑,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平復自己多年的罪惡感。最終,令人感動地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寫出了戰爭對人類的危害,寫出了“我”對哈桑的愧疚。文章多次描寫出了戰火紛飛的場景,更描寫出了阿富汗當時的社會被戰爭變成了一個強烈的等級分化的城市。而作者構思出來的人格象徵著阿富汗的社會現實。

阿塞夫,一個純粹的壞人,靠著他爸爸的權力,在當時的社會下做了許多壞事。他是作者構造出來的人性惡的代表,不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只是用所謂的權力稟賦,做出一些令人厭惡的事情。

而哈桑則是純潔而樸實的。他一心只為幫助阿米爾,心甘情願做阿米爾的僕人。就算小時候經歷過許多正常小孩所無法接受的東西,並因阿米爾自身的懦弱而一次次被無情地拋棄。他和阿米爾的父親有些相似,正義而又忠實。雖然阿米爾的父親因為一些事情而變得不再完美,但他永遠幫助著弱小,並重視友情。

這篇小說寫的有些過於悲慘。人世間的這種事情,我認為也不佔多數。但小說寫出來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生活的道路中,不管之前經歷了什麼,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靈魂,而不是被膽怯與懦弱束縛住,否則後悔痛苦的還是自己。

合上書本,總記得風箏節上阿米爾和哈桑的風箏戰勝了其他的對手,但風箏又被阿塞夫毀滅的情節。阿米爾不敢挺身而出保護哈桑,因而風箏成為阿米爾難解的心結。風箏也時時在我腦海裡徘徊。我們其實都是追風箏的人。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自己過往的種種錯誤,但是隻要堅持心底那份善良和信仰,鼓起勇氣,就會跨越艱難險阻。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2

《追風箏的人》是作者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它比起《擺渡人》來,更具有真實感,情節比較符合人性特點,也是對人性多面性的一種真實寫照。

這個故事大概發生在1973-1979年在阿富汗的喀布林,這個城市既給阿密爾帶來過快樂也給他帶來痛苦。阿密爾的父親是這個喀布林裡最有錢又有聲望且受人敬重的普什圖人。當時阿密爾是這個家裡的唯一的兒子,母親在生他的時候大出血去世了,從小沒有母愛的他,小時候期盼能得到完整的父愛。而父親希望阿密爾能成為像自己一樣勇敢的男子漢。但是他不能從阿米爾身上找到半點自己的影子,父親和好友拉辛汗在一次交談時對阿密爾行為還用太懦弱來形容。這讓阿密爾心理產生了某些陰影。

阿密爾和他的僕人(哈扎拉人)的兒子哈桑從小一起玩耍一起長大,他們的關係就像他父親和哈桑的父親阿里一樣情如手足。但是由於當時阿富汗的種族關係和階層存在,阿密爾和他爸爸從來都沒有在公眾面前承認過這種朋友關係,這種友情有多深厚和寶貴只有他們自己心理清楚。

鬥風箏是當時阿富汗的傳統風俗,12歲那年阿密爾想通過放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哈桑是那個時候最會追風箏的人,他總是能知道風箏的方向。這次比賽阿密爾在哈桑的幫助下贏得了比賽,但是哈桑確卻為了幫阿密爾拿到風箏被阿塞夫強玩。自己卻站在旁邊什麼都沒做,他沒有勇氣和膽量去營救自己的朋友。他為此感到無能和懦弱。雖然他贏得了父親的肯定和關愛,卻失去了哈桑。後面幾次搞小動作要趕哈桑和阿里出門,父親都不同意,最後阿里父子自動選擇了離開。那年正好發生了戰爭,阿密爾帶著內疚和罪惡感和父親逃往美國去了。後面自己在美國讀書,戀愛,結婚,自己還成了作家過上了相對比較平靜安穩的日子。父親去世幾年後,突然有一日他接到父親的老友-拉辛汗打來的電話。叫他回一趟喀布林,一定要去,那是一個可以讓他做回好人的機會!他冒著生命危險去了那個還在戰爭中的阿富汗,到了那裡他才得知阿里和哈桑在廣場已斬首了,才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那種猶如晴天劈雷一樣的真相讓他窒息,他心理那種愧疚罪惡感無法平息。從此他的人生踏上了贖罪的路途。後面他吃的苦受的罪好像都是再替哈桑還的。經過各種困境終於勝利地把哈桑唯一的兒子帶回了美國。

這是一部很感人的小說,哈桑是一個很善良,淳樸的孩子,最能打動讀者的是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一生為阿密爾千千萬萬遍。而阿密爾卻在關鍵時刻逃脫,背板他。這也讓他自己心靈有了殘缺,覺得自己是個罪人,38歲的阿密爾回到阿富汗知道真相後,他才開始為了哈桑的兒子千千萬萬遍。也算是一種贖罪吧!就像阿幸汗說的那樣,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

成為好人是一種選擇。當一個人經歷了內疚和罪惡感後,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重新生活,戀愛,結婚,擁有和睦的家庭生活和穩定事業過後還能選擇回去贖罪,就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看起來似乎符合情理,但是真正要去做還是需要很大勇氣也是非常艱難的,他也完全可以自私地選擇不成為好人,不去阿富汗而繼續美國的安逸生活,但是他最終勇敢地選擇成為一個好人,這樣也給他自己一次填補心靈殘缺的機會。

看完這本小說後,我在思考一個人問題,當人覺得自己有罪惡感和有愧疚感後,是不是才會待人更加寬容呢?才會對別人的一些錯誤或者不完美去包容和諒解呢?本故事中阿密爾能娶將軍的失貞女兒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發現索拉雅的錯誤再怎麼大,再怎麼不完美也沒有自己所犯的錯誤大也沒有自己的罪孽重,所以他可以在眾人的嘲諷中娶帶有不貞形象的將軍女兒。如果他自己沒有這些內疚和罪惡感,他的心靈沒有殘缺,他還會這麼謙卑地向將軍失貞女兒求婚嗎?這也許會成為我們對人性的一個考驗和質疑?

作者自己沒想到這本書會有很多人喜歡它閱讀它,也許是人的一生痛苦體驗大多是他故事裡的阿密爾的親身體驗出來了吧:羞恥,內疚,後悔,寬恕,和贖罪。

小說裡的風箏,其實代表著很多意思,它代表了愛情,友情,親情,也代表了正直,善良和誠實等等,本小說中的風箏是代表阿密爾的人格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人格才能健全,心靈才能得到迴歸。

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風箏,勇敢地去追逐吧!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3

斷斷續續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這個發生在遙遠國度裡,關於親情友情背叛與寬恕的故事。就故事而言,阿米爾和哈桑之間錯綜複雜的情誼,和小時候看的一部電視劇《九九歸一》裡面如出一轍,至今仍記得裡面那個同父異母的貧苦主人公名字叫賈富貴。比風箏慶幸的是那個故事發生在中國,雖然是經歷了近代中國的百年風雨動盪,但比起飽受磨難的阿富汗來說,實在是好的太多,最後結局也比較完美。

而風箏除了讓我們加深了對阿富汗遭遇不幸的認識之外,更是把主人公的內心深處一層層解刨給我們看,赤裸裸的直擊心靈,彷彿看到了自己心裡的懦弱。如果自己處在當時,會如何抉擇?阿米爾這些年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心魔是何等的煎熬。有一個哈桑這樣甘願為你付出一切的朋友是何等幸福。雖然索拉博的出現給了阿米爾一個重新做回好人的機會,但後面發生的事情依然讓人扼腕。

故事的結尾,在“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下,又開始奔跑著追逐那隻風箏。時光荏苒,物是人非,只有希望,永遠都在。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4

在寒假裡,我用閒暇時間閱讀了這本《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由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寫的有名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說。

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年幼時一起長大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他們一起長大,形影不離,一起度過懶洋洋的悠長夏日,他們在院子裡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還有一起放風箏和追風箏,過著快樂的生活。但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一切都隨之改變了。哈桑為了保住風箏大賽中贏得的那隻藍風箏。但阿米爾最終因為膽怯而沒有出面救哈桑。但哈桑並不責怪他,還任勞任怨地幹活。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板,竟以哈桑偷東西為由趕走了他。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份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哈桑竟是爸爸的私生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決定保護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

我讀後覺得這本書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主要以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哈桑的親密友誼為貫穿全文的主線,寫出了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其中哈桑對少爺的忠心耿耿,阿米爾對哈桑的棄之與背叛,以及阿米爾心中的救贖,小說情節巧妙交錯,使小說得到了高度的評價。說先我先評價一下書中的人物形象。阿米爾少爺內心有一定的嫉妒心,他不滿父親對哈桑過多的讚揚和獎勵和自己的冷淡失望,內心一直感到挫敗和不平,內心開始排斥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阿米爾在哈桑需要幫助的時候,卻不管不顧他。我想如果換一下位置,那哈桑一定會挺身而出,抵禦那幫惡勢力。阿米爾卻沒有這樣做,眼睜睜的看著哈桑受辱。回家後,他又為自己的弱懦而感到慚愧,每天面對哈桑都讓他內心備受煎熬。所以他選擇了一個卑鄙而極端的方式,誣賴他,把他趕走。讀到這裡我都為哈桑打抱不平,阿米爾也太過分了,他怎麼忍心把對自己如此好的哈桑趕走呢?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對哈桑加倍好,完全可以做到情同手足,把哈桑時時刻刻放在心上。但阿米爾後來為了贖罪,救助了哈桑的兒子。這一點還說明他良知未泯,終於有了一次對得起哈桑並贖罪的機會了。下面再說說哈桑吧,個人認為較於阿米爾,哈桑的形象要光輝得多。哈桑對自己的付出任勞任怨,這是在當近社會十分少有的,自己十分喜歡阿米爾,覺得這樣的一個大好人就應該長命百歲。但到他死的那段,我卻哭的稀里嘩啦的,想到他什麼事都默默承受,盡力按照少爺的意思,他那一段剝石榴,問少爺真會那樣做嗎,如果只要他讓,那麼他一定會盡力去做。還有風箏大賽的那段,他湊近阿米爾的臉,問他他什麼時候騙過他。有人說哈桑太傻,我卻不那麼認為,我覺得這恰恰是他善良的表現。這個角色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為之動容,讓無數次的落淚。

至於阿米爾的父親,我覺得他是一個有多面性格的人,對哈桑的不敢承認,影忍者心中的愛,不敢在阿米爾面前表現出來。知道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當然,書中也充滿令人回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腿;足球場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看似殘忍,但這一幕幕一切切盡是社會真相。

本文讀來好像一部簡單的家庭故事,但他的政治內涵是反應美國與阿富汗的鬥爭。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閒適,卻因為不同種方法之間的摩擦而出現緊張。也讓我們瞭解歷史在美國和中東之間的分岔。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5

1、我抬起頭,望見兩隻紅色的風箏,帶著長長的藍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們舞動著,飛越公園西邊的樹林,飛越風車,並排漂浮著,如同一雙眼睛俯視著舊金山,這個我現在當成家園的城市。突然間,哈桑的聲音在我腦中響起: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那外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2、湖水澄藍,波平如鏡,陽光照在湖上熠熠生輝。

3、我們還追逐過路的遊牧部落,他們經由喀布林,前往北方的層巒疊嶂。我們能聽到他們的牧群走近的聲音,綿羊咩咩,山羊咩咩,還有那叮噹做響的駝鈴。

4、天空一碧如洗,萬里無雲。白晃晃的雪花刺痛我的眼睛。我捧起一把新雪,塞進嘴裡,四周靜謐無聲,只有幾聲烏鵲的啼叫傳進耳裡。

5、阿富汗人是獨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風俗,但討厭規則,鬥風箏也是這樣。規則很簡單,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祝你好運。

6、我們爬山那座山,靴子踩在泥濘的雪花上吱嘎吱嘎響,寒風微微拂動樹枝,吹過山坡上的灌木叢。而下面,水流在山谷淌動,傳來陣陣微弱的聲音。

7、我不記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我只知道記憶與我同在,將美好的往事完美地濃縮起來,如同一筆濃墨重彩,塗抹在我們那已經變得灰白單調的生活畫布上。

8、我躺在泥土路一邊,下面是怪石嶙峋的坑壕,我望著清晨灰濛濛的天空,為空氣感恩,為光芒感恩,為仍活著感恩。

9、在他打造、謀劃、奮鬥、煩惱、夢想了一切之後,他的生命只剩下這幾點的東西,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和兩個手提箱。

10、 美國是河流,奔騰前進,往事無人提起。我可以蹚進這條大川,讓自己的罪惡沉在最深處。讓流水把我帶向遠方,帶往沒有鬼魂,沒有往事,沒有罪惡的地方.

11、 我能見到他發自內心的微笑,遼闊如同喀布林的夜空,那些白楊樹沙沙響,蟋蟀在花園啾啾叫的夜晚。

12、 爸爸畢生都在和熊搏鬥。痛失正值芳年的妻子,獨自把兒子撫養成人;離開他深愛的家園,他的祖國遭受貧窮、屈辱。而到了最後,終於來了一隻他無法打敗的熊。但即使這樣,他也絕不妥協。

13、 聽到這些,我才明白自己的生活、身上的秉性有多少是來自爸爸,才知道他在人們的生命中留下的烙印。終我一生,我是“爸爸的兒子”。如今他走了,爸爸再也不會替我引路了,我得自己走。

14、 我驅車前往金門公園,獨自沿著公園北邊的斯普柯湖邊散步,那是個美麗的星期天下午,太陽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數十艘輕舟在舊金山清新的和風吹拂中漂行。

15、 騎驢才知道驢難騎。

16、 明月半彎,銀光暗淡,我佇立,抬頭望著星辰遍佈的夜空。蟋蟀隱身黑暗中啾啾鳴叫,風拂過樹梢。

17、 而我抬頭,公園閃閃發光,鋪滿的雪多麼新鮮,白得多麼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無聲地灑落在白色的枝頭上,現在我聞到了蕪青拌飯的香味、還有桑葚幹、酸橙子、鋸屑和胡桃的氣味。一陣雪花飛舞的寂靜蓋住了所有聲音。然後,遠遠地,有個聲音穿透這片死寂,呼喊我們回家……”。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6

我時常幻想自己是來自未來的,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某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更適合平庸,如尋常人一樣瑣碎繁雜的生活,對時間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人更多的開始依賴回憶,甚至靠那些零星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回憶讓人長大,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裡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裡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裡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為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少年時的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很多人說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這種觀點我不贊同,我看見他們之間分明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為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為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著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哈桑總是說“為你,千千萬萬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爾卻選擇沉默冷酷的逃避,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並不單單是個性差異所造成的,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裡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為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為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林的統治者”,這樣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樹下的童話,“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為兄弟,因為他們命中註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贖行為,也只不過是在獲知自己與哈桑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之後對身世的無奈認可,也就是說,他仍然沒有證明自己已經找到了“重新成為好人的路”。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屬於物理學講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為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裡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裡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這就是我們對友誼最大的誤解,認為它是萬能的。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裡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巨集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友誼和愛。

是在困難之中由弱變強的柔韌派還是在權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抬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為真。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7

讀完這本書,大概用了兩週的時間。一個戰亂的國度,三代人的命運,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輾轉。

1、很欣賞文中的一句話,“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事實也許是殘酷的,但比起被欺騙的無知,後者更為可怕。

2、很多時候,人生的黑暗中的某些時刻,你我或許有如跌落谷底般的失落,當漫長人生走過,我們回顧回首,發現過往種種皆是際遇,諸多歡喜,只是此時你我都在路上,在經歷。

3、“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更傷人”。如果我沒有來到過這座城市,得到過這諸多經歷與歡喜,或許我從這裡離開也就談不上太多所謂的意義,只是此刻我在這裡。

4、被告知是一種權利,不被告知,何嘗不是一種幸福。關鍵要看告知的是什麼,而隱瞞的又是什麼,初衷又是否出於良善。

5、常常說,生活不是電影,說的蠻對的,因為生活遠比電影感受真實,我們活在其中,扮演者自己的角色,那就是自己,關鍵是沒有彩排。

6、“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是沒有童年”。沒有戰爭的國度才有可能有純真的童年。

7、兒時覺得至關重要的事情,為什麼長大後就覺得看來那麼微不足道了呢,是事情變了?還是你我變了?還是時間讓這一切改變了呢?彼時的情景,此時的心境,你我經歷皆都不同,大都雷同。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8

這部小說太讓人震撼,一部讓人心靈受到洗滌的驚世之作。“愛、恐懼、愧疚、贖罪這是伊莎貝拉阿蓮德對此書的評價。也讓我可以深刻的思考人性,思考更多的東西。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哈桑為了阿米爾而犧牲自己,阿米爾親眼目睹了卻跑開了並沒有去救哈桑,為此他自責極了,然而他還設計謊言,逼走了哈桑和他的父親。然而由於戰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往美國。在美國的二十多年裡,阿米爾飽受著心靈的煎熬,對哈桑的愧疚使他無法釋懷。二十多年後當他再次回到故鄉,才得知當年哈桑就知道阿米爾在場,但他並沒有任何責怪,亦如童年時的那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這時候哈桑已不在,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麼。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於危難之中,這時候,阿米爾戰勝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故事裡有戰爭、親情、友情、愛情、也有正直、善良、誠實,那都是風箏的象徵。哈桑便是那個追風箏的人了,他以他最單純的信念奔跑著,為了他所執著的而去追那隻最珍貴的風箏。他對阿米爾是無私奉獻的,即使別人再如何嘲笑他身份低微,血流卑賤,他一直堅信他和阿米爾的友情,我被他堅強的信念所深深折服。

書到最後,阿米爾的內疚被哈桑的真誠洗淨,他終於也做了一個追風箏的人,他向著風箏飛翔的方向不停奔跑,他微笑著。

即使合上本書,我依舊能聽到耳畔傳來那句真摯的諾言:“為你,千千萬萬遍。宛如一句天真的玩笑,卻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中。是忠誠,是善良,更是愛。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同時,我也為那時候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身份的不同,從人出生的那一刻就被人為的刻上烙印。因為不同宗教信仰使得國家內憂外患,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曾經的阿富汗也是美麗的童話世界,現在已然變為被戰爭踐踏的紛爭之地。不禁要問,紛爭的人到底為了什麼?為了得到可以什麼都不顧?雖然阿米爾最後得到了救贖,但是更多的阿富汗人是否得到了呢?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9

有人說這是一部需要相信靈魂的人才有必要閱讀的書籍。看完這本書,心靈有種被洗滌過的虛空但卻深沉感覺。很多次,我試著,放下,但最終,人性、救贖、忠誠、愛迫使我在很久以後仍然為它傷心,為它瘋狂。其實,至今仍有一種情愫在心裡藏了很久,卻驀然發現任何文字都顯得蒼白。我試著去感知這種情愫的存在,但是民族、宗教、正義、歉疚卻糾結在一起,讓情節複雜,卻直擊我的靈魂深處。從我捧起它的那一天起,這種複雜卻又溫暖的集結就在我的心裡紮下根——這時,我猛然發現,原來,我們都是,或者曾經是像哈桑,像阿米爾般的追風箏的人。我們從來看不見,也不去看風箏的影子,只是知道,它——心中的風箏,會準確無誤的落在我們意味它設計好的角落。張開懷抱,風箏,就會從空中劃過,來到這裡。圓滿我們的喜悅,實現我們的悸動,甚而,烙進我們的靈魂。

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我可以做任何事。你,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為,我們曾經那樣愛過。阿米爾和哈桑,喀布林的蘇丹。

阿米爾的前半生都在逃跑,逃避他對哈桑的情誼,逃避他所犯的錯,逃避他的責任,於是他就一直被困在當年那條汙穢的小巷無法動彈。人們一直奇怪哈桑為何那麼善於追風箏,還紛紛猜測他追著風箏的影子。其實,像他如此坦蕩純真的人,風箏會跟著他的腳步飛翔。那隻風箏就像傳說中的獨角獸,只有最純潔的人才能擁有它。

而我們,只有一直追,追天上的風箏,追逐我們心靈的風箏。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0

阿米爾的個人小感情在大時代的變遷裡顛沛流離,於是有了故事刻骨至深~

為你,千千萬萬遍~在你的生命裡,可有這樣一個“你”?如果有,那麼,你真的太幸福了。因為你的擁有著這世界最美好的感情:就像哈桑對阿米爾,就像阿米爾對索拉博。

哈桑被阿塞夫侮辱的時候,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其實他不挺身而出也沒有錯),他為此深深自責了許多年~沒有為自己的朋友挺身而出(他心底裡是認同哈桑這個朋友的)。拉辛對阿米爾的評價是正確的,如果一個人不善良和不擁有美好的品德,他是不會對自己要求很高,為自己沒有為哈桑挺身而出感到深深地自責愧疚。

阿米爾在父親去世時候的感受~能讓人想到自己。擁有的時候平平淡淡,想到要失去的時候惶恐害怕,失去之後空落的無法填補。

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飲食文化:中東國家的人民吃饢餅和蔬菜湯還有烤肉。他們的

信仰是伊斯蘭,他們對自己的信仰很忠誠,每天都會做禱告,《可蘭經》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忠誠於自己的信仰,其實就是忠誠於自己。信仰,有時候真的可以帶給人的心靈一種歸屬和安全感~比如,阿米爾他爸爸得癌症時,索拉博在自殺被搶救時。

戰爭中失去家園的人民,貧困,飢餓,恤孤院中的孩子,彈坑和孔洞。這個世界上到處都在綻放著我們不知道的故事,各種故事。

這是一部很棒的小說,讀的時候我總想起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總之,非常值得一讀,多讀,祝願生活中也有一個可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1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裡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裡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裡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所以當身為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我看見他們之間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當阿米爾問哈桑為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為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著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為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裡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裡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裡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巨集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抬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為真。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2

我們是否徘徊在對身邊的人的糾結之中呢?是否對身邊的朋友盡心盡力呢?一本《追風箏的人》令我思緒萬千。

十二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從小與僕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在冬天的一次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如願得冠。哈桑盡力為阿米爾追回風箏,卻受到阿塞夫的迫害。看到一切的阿米爾卻未挺身而出,事後充滿內疚,最終逼走哈桑。自己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於是,阿米爾踏上了為自己和父親贖罪的道路:找回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懦弱的阿米爾、重情義的哈桑、嚴肅的父親以及平易近人的拉辛汗,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小說中的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重視與喜愛,父親卻似乎更關注哈桑。使阿米爾對哈桑充滿了若有若無的嫉妒,卻忽視了哈桑對自己無條件的忠誠。現實中的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

記得有一次,烈日當頭,媽媽從外面賣回一個大西瓜,洗淨,切開。端到我眼前,叫我多吃一點,然而心情煩躁的我把西瓜一把推開,說道:“我不要吃,你要吃你吃好了。”媽媽的臉上露出無奈的表情,朝我輕輕的一笑,彷彿是做錯了事的孩子。捫心自問,我們究竟忽視了多少人的愛,傷了多少人的心?我們竟容不得一點愛的嘮叨。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哈桑對阿米爾說過,法裡德對阿米爾說過,阿米爾對索拉博說過,這不是玩笑,而是鄭重的承諾,朋友與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不需要物質,需要的是互相的信任。

對身邊的人,我們應該改擦亮眼睛。有的人,或許沒有真誠待你,我們就需要立即改正令人不快的缺點;有的人無時無刻的關心著我們,卻沒有寫在臉上,我們應以同樣的真誠去回報他們。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追著風箏,追到了,只為讓身後的人開心,快樂!人生短暫,容不得一點馬虎。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援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背叛朋友,因為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3

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心中的風箏到底在什麼地方,人生錯過就不會再得到,也許我們會懺悔,會救贖,但這些似乎都已經晚了,每當天空放飛起風箏的那一刻,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每個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儒弱無能的地方,面對危險你會視而不見,還會衝當好人。你甚至會看輕和鄙視自己的靈魂,經常會因為徘徊在抉擇的兩邊而憎惡自己,這成為了你的痛苦所在。有時,往事會自行爬上來。於是,被愛、恐懼、愧疚、贖罪……無限地糾纏著。

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痛快地用拳頭恨恨地打敗另一個自己,以減少負罪感。

你對不起你善良真誠的朋友和兄弟,你無法饒恕你自己。當你走在救贖自己的途中,總有一刻會暴發並浮現出本真的你,那積壓了太久,需要釋放和噴發。當你真正去面對了,你才會走出困境——你冒著生命危險去解救兄弟的兒子,你幫兄弟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那是你成長的象徵。“當罪行導致善行,這便是真正的救贖。”

這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這是善良與邪惡的鬥爭。你可能不應該把後者說的如此難聽,因為它們畢竟在相互博弈,有鬥爭必有美麗的一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和一切充滿光明的詞彙的代表。我們必須把它抓住。只要用善待他人的誠實的心去呵護,都能找到“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為你,千千萬萬遍。”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它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隨自己一生,問題的關鍵是你如何面對你的錯誤。一種抉擇有時可以影響到我們一生的命運,也許它會是萬丈深淵又或許是一種自我拯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是什麼,希望我們在看完《追風箏的人》之後,都能夠勇敢地追。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4

其實在認真看這本書,之前就嘗試著看了好幾次,但是最後都不了了之。最近因為參加京東共讀活動,主辦方又推了這本書,所以才拾起書本。在看書之前,朋友已經給我劇透了。

在我看來阿米爾很自私,童年一直渴望父愛,卻無法得到,心又非常敏感,經常在父親的對哈桑的細節上嫉妒他,找機會貶低他,最後因為害怕而背叛他。長大後活在內疚當中,最後在與阿塞夫的打鬥中才放下之前的內疚。

哈桑是我最同情與喜歡的人物,他純潔,對任何人都沒有壞心眼兒,對主人忠誠,對朋友真誠。把阿米爾當成真正的朋友,喜歡把一切錯誤都歸咎於自己,在自己受傷之後還能原諒背叛自己的人,重情重義。在書中他是弱者,自己他的後代也是弱者。但是他兒子比哈桑勇敢,敢說出內心的想法。

這本書從第八章開始我就開始悲傷,心裡就感到難受,我為哈桑被阿塞夫欺負而悲傷,為阿米爾的沉默與膽小感到憤怒。但看到後面,感情基調就淡化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就像故事情節中,哈桑兒子再也不想去孤兒院一樣,即使在外人看來,孤兒院很安全,阿米爾會經常去看他,只要開出證明,他就可以跟阿米爾回美國,就可以結束一切噩夢一樣,在我們看來這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索拉博就是不願意,因為孤兒院給他帶來了心裡傷害,他懼怕,所以寧願死也不願意再進去。

每個人所做的一切,自有他的原因。他有他的過去,我們也有自己的過去。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5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了餘華的《活著》,慶幸的是這本書沒那麼悲慘,結局還算完美。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阿米爾四十年來生活的種種,同僕人哈桑的“親密無間”,兩小無猜,隨著爸爸對哈桑的親密態度讓其產生嚴重的嫉妒心,隨後在其十三歲生日的時候誣陷哈桑致其不得不離開。因為阿富汗的戰亂讓阿米爾父子兩不得不遷移美國,由之前的富裕狀態變得普普通通。隨著時間的流逝,父親的去世,慢慢所有的謎底都被揭開,因為對哈桑的愧疚,心裡的痛楚,阿米爾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為了做一個好人他終於再次踏上阿富汗之路,那個他和哈桑童年一起玩耍的地方。不幸的是哈桑本人依舊把他的少爺當成他最好的朋友但最終卻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慶幸的是哈桑的兒子還在,一個給阿米爾救贖的唯一稻草。

通讀全文,文中的開頭與結尾前後呼應,開頭記述了與哈桑追風箏,結尾記述了為索拉博追風箏,此時此刻主人公兩種不同的心境。

所有的細節需要自己慢慢品味,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承認讀到最後眼眶溼潤了,或許就像索拉雅所說:好的作品往往都是悲傷的。為你,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