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古詩詞常用典故集錦

文學 閱讀(6.13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常用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常用典故集錦

古詩詞典故 1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後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唐劉禹錫《泰娘歌》:“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2)比翼鳥:傳說中鶼鶼只有一隻眼、一隻翅膀,所以一定要兩隻鳥在一起才能飛。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3)碧血:常與“丹心”連用,歌頌為國捐軀者的忠貞。元鄭元佑《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4)長城:南宋將領檀道濟自稱為“萬里長城”,後以此稱能抵禦敵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唐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6)長亭: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送別。後“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7)尺素: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為書信的代稱。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8)登高:重陽節有登高習俗。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東山高臥:東晉謝安辭官隱居東山,後指隱居。唐李白《梁園吟》:“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末應晚。”

(10)杜康:傳說杜康(字仲寧)發明了酒,後以此作為酒的代稱。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1)東籬:語出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以“東籬”表現歸隱之後的田園生活或閒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12)寒食:節日名,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該節由此而來。唐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13)汗青:古時字寫在竹簡上,先用火燒竹簡,使其乾燥,叫“殺青”;因烘時竹簡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後指書稿、史書。宋文天樣《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紅豆:南方的一種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二:“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畫眉:西漢張敞夫妻恩愛,曾為其妻畫眉。後以此形容夫妻相愛。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16)金烏:傳說太陽裡有三足烏。後以“金烏”作為太陽的代稱。唐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17)連理枝: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的樹枝,比喻恩愛夫妻。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18)勞歌: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唐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9)樓蘭: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傅介子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故“樓蘭”常代指邊境之敵。唐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李白《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0)夢蝶:也稱“化蝶”。戰國時莊子有一次做夢,自己變成了蝴蝶。後比喻做夢、夢幻。宋陸游《閒遊》之三:“困臥幽窗身化蝶,醉題素壁字棲鴉。”

(21)青鳥:傳說漢武帝七月七日在永華殿祭祀,忽有一隻青鳥從西方飛來,東方朔說這是因為西王母要來了。後以此為傳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願作王母三青鳥,飛來飛去傳訊息。”唐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2)三徑:西漢末,王莽專權,刺史蔣詡辭官隱居,在園裡竹陰下“開三徑”,只和羊仲、求仲兩人相交。後以此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東晉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23)桑榆:傳說太陽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樹上。以此比日暮,後比喻人的晚年。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唐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侵掠。後以“射天狼”比喻打擊入侵的異族。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5)雙鯉:古人寄信,將信結成雙鯉形狀。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後因此將其比作書信。唐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魚”同義。唐李白《贈漢陽輔錄事》:“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26)黍離:語出《經黍離》,東周大夫路經西周故都,見其滿地禾黍,遂有宮室宗廟毀壞之嘆。後以此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唐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7)商女:語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興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28)投筆:東漢班超年輕時,以替宮府抄寫公文為生。他曾投筆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取爵封侯。後指棄文從武。唐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勳。”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9)陽關: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西南。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曲》。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0)折柳:漢代京城習俗,凡送遠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並折柳枝相贈。後指送別。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1)折腰:陶淵明因不願為五斗米而向鄉里小兒折腰,遂辭官歸隱。後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顏?”

古詩詞典故 2

正文學作品中經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實質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詩填詞講究無一字無來歷,引經據典尤為重要。

典故,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用典,使詩歌顯得含蓄而精煉,神韻深遠。它對於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來炫博矜奇,用典故來粉飾空無內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運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當,能以少量的文字表達極為豐富的意思,言簡意賅,能給人以具體、鮮明的印象,並且起到古為今用的作用,這種用典是完全應該肯定的。一般人鑑於用典的流弊,總以多用典故為誡,這有時也是因噎廢食之論。我們應該分別對待這一問題,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認為用典越多越好。這兩種看法都不對,前者否定用典,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後者則混淆了作品的題材和主題的區別。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兩首宋詞為例來探討一下這一問題。

一首是蘇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一共用了孫權、劉裕、宋問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頗五個典故,全詞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三句。辛棄疾的詞以多用典故出名,這首詞在全部辛詞裡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為這首詞的五個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緊密相聯的,並且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鎮江)這個地方的歷史典故,是這個京口北固亭懷古裡應有的文章。

這首詞是辛棄疾六十七歲是被韓託胄起用為鎮江知府是所作的。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曾經北伐曹操,劉裕也曾北伐。先滅山東的南燕,後滅陝西的後秦。辛棄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進《美芹十論》,也主張先取山東。

下片用王玄謨勸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準備,冒險北伐,以致大敗,讓佛狸深入南方。這原是為韓託胄而發的,當時韓託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聽取辛棄疾先作充分準備的勸告。後來果然一敗塗地,不出辛棄疾所料。中段回憶自己少年時從北方起義軍南來之事。結句以廉頗自比,表達為國效勞的忠心。這時辛棄疾雖任邊防重職,但韓託胄並不尊重他的意見,次年他便被劾落職了。

這首詞用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這個懷古題目裡應有的歷史事實,另一方面又是借用歷史事實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並且拿它來對統治集團作規勸和鬥爭,這也是用歷史經驗諷勸當時的統治者,為政治服務。若論這些典故在詞裡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說,是全宋詞中用典的作品最為突出的一首。

儘管它典故用得這麼多,但對作品的內容來說,完全是有利無弊,完全是應該肯定的。決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來粉飾作品相提並論。另一首詞是姜夔的《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首詞是姜夔年僅二十歲是過揚州是所作,卻是他集子里名篇。有人說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幾句是冶遊狎妓的口氣,因而判斷它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作品。我以為不然。青樓夢好幾句化用杜牧關於揚州的詩。杜牧這首詩原是唐人好狎風氣下的產物。

一般來說,作品裡所用的典故,原本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內容是一致的。但也只是一般情況,通常而論,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作品不能因為它所用典故的思想性而連坐這篇作品的思想性。這種情況在古典文學裡司空見慣,隨便舉個例子,杜甫詩:遠愧樑江總,還家尚黑頭。江總在當時是一個沒有品格的文人,我們就可以據此就貶低杜甫這首詩的思想性嗎?辛棄疾的《鷓鴣天》:書咄咄,且休休。咄咄書空用殷浩故事亦復如此。姜夔在南渡兵火之後,寫了這首憑弔揚州的詞。憑弔揚州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它在唐代的繁華。繁華是揚州的歷史特徵,杜牧的詩對這方面來說是具有代表性的餓,所以歷代文人借它作典故用。姜夔用青樓夢好幾句,也正是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寫荒涼景象的句子作反襯,不能因此就說它的思想性就差。高中語文課本孔尚任的《哀江南》的《餘韻》一出,回憶金陵亡國前的情況有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這裡也有冶遊狎妓的句子,我們不能因此就貶低它的感慨民族興亡的思想性。

姜夔《揚州慢》的主題思想,他在小序裡就用黍離之悲一句點明。那是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當我們讀這首詞時,首先被感動的是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是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幾句。這是表達主題的文字。它用杜牧的青樓夢好幾句,知識這個主題的反襯材料,同樣的材料可以為不同的主題服務。我們不能因為它所運用的材料的思想內容是該批判的,便連坐整篇作品。因為評估一篇作品的思想性,主要的是它的主題思想,而不是它的材料。

固然,這首詞有它的侷限性。張孝祥寫的《六州歌頭》,在當時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而姜夔這首詞的感情畢竟與張孝祥的《六州歌頭》不同,這主要是由於他們所處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感情不同。姜夔在南宋只是一個落拓江湖的高人雅士,不是屬於社會反抗勢力一面的人物。這首詞有侷限性,但若因它借用杜牧的典故而認為它的思想性很差,是不妥的。運用典故,是古典文學創作常用的一種方法,用典的恰當與否,對作品思想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但必須從整體去看,決不能一概而論。

古詩詞典故 3

在文學作品中,一個意思不直接說出來,而是通過用典加以曲折表達,這樣不僅可以使作品含蓄有味,也能增加作品的歷史文化含量,引發讀者更多的聯想和思考。這就是典故的魅力。

古詩詞中的典故現象,是在詩文中援引史實或前人詞句來表情達意的藝術手法,這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特色之一。我們讀用典的詩歌,先要明白典故的原意,然後聯絡上下文分析作者用典的目的。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下古詩詞中的典故現象。

詩歌中的典故,按來源可分為事典和語典。事典是運用經過提煉的歷史故事,如李白《行路難(其一)》中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垂釣碧溪指呂尚暮年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事,乘舟夢日指伊尹在受商湯聘請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一事;李白暗引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不順利而最終大有作為人物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希望被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語典是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現成語句來表情達意。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劉禹錫運用了兩個故事典故。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來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的故事。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古詩詞典故 4

[話題引入]

“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喻為連綿的群山,那麼,詩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國是詩的泱泱大國,詩歌作品輝煌燦爛,唐詩、宋詞、元曲、新詩,光彩奪目。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文化已經浸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閱讀鑑賞詩歌,能陶冶情操、純淨心靈,提高文學修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語文》教材第29面)那麼通過高一、高二兩個學年的學習與積澱,我們對詩歌又瞭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於此,我專門擬一個話題讓學生對詩歌的學習來一個加強。

[話題設計]

閱讀下面材料,然後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詩歌寫作的焦點。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唐代詩評家司空圖說:“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詩品》)胡應鱗也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意象藝術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簡單的說,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一種富於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於生活原態而能為人所感知的具體藝術形象。意象一般以兩種形態出現於文學作品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單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整體意象則是一組或一串意象構成的有機的整體畫面,也稱意象體系。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斷腸人在天涯”等就是單個意象,人們常常又把這種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個“部件”。它們不能離開整體,若離開了,單個意象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比如“枯藤”一旦離開了《天淨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這支散曲賦予它的悲涼色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只有一個整體意象。

請以你感興趣的某個“意象”為寫作切入點寫一篇詩歌鑑賞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於800字。

[寫作指導]

詩歌的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是第一步。那麼,瞭解我國古詩詞中的意象則是我們寫好這篇文章的關鍵。下面我根據自己收集的有關資料對意象進行一下歸類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誌,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沉鬱、懷古幽情。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風、煙、霜。多傳達哀怨、惆悵、悽苦、蒼涼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陸游《蝶戀花》:“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

2.植物類:楊柳、落花、鬆、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楊柳(垂柳、柳枝、柳)。“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落花(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陸游《落花》:“滿地殘紅點綠苔。”

鬆、菊、梅。多傳達高潔、堅貞之志。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陸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傳達光陰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悵與哀愁。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文天祥《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3.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穀、子規)、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鴉、杜鵑、猿、蟬。多傳達衰亡、悽楚、哀婉之情。辛棄疾《永遇樂》:“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雍陶《蟬》:“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

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歐陽修《漁家傲》:“葉籠花罩鴛鴦侶,白錦頂絲紅錦羽。”金志章《鷓鴣塘》:“忽聽一聲行不得,鷓鴣塘外鷓鴣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心若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鏡》:“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吹笛、吹簫、吹笙。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馮延巳《拋球樂》:“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飲酒。多傳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鬱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搗衣(搗練)。搗衣(搗練)有時是為了給遠行的人趕製寒衣,多於秋夜進行。月下搗衣(搗練),風吹砧聲,淒冷的砧杵聲又稱“寒砧”,往往表現徵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淨,也稱“搗衣(搗練)”。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煜《搗練子令》:“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另外: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攔子”即“憐子”,“青”即“情”。這裡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脣》);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賞]

文一:幸有美酒入詩來

“五花馬,千金裘”面前,李白寧願“呼兒將出換美酒”,“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之後,孟浩然還不忘交代“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還獨傾”。是否真的“唯有飲者留其名”呢?詩人們對酒大多情有獨鍾,李白道“嗜酒見天真”,杜甫也自稱“性豪業嗜酒”,自然地,酒在詩中也佔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蕭殺之感,紅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緊繫戰爭,說明月自然聯想到故鄉,而說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聽:

悲時——陸機說:“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歡時——李白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盡酒》)

離時——王維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時——歐陽修說:“十載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見便開顏。”(《浣溪沙》)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阮籍說:“臨觴多哀楚,思我故時人,對酒不能言,悽愴懷酸辛。”(《詠懷》之三十四)

樂時——杜甫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懷。”(《客至》)

愁時——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詩人以酒寫喜悅之情,縱酒時“一杯一杯復一杯”,“斗酒十千恣歡謔”,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我們彷彿看到那痛飲狂歌之景,聽到“將進酒,杯莫停”那樣興高采烈的勸酒聲,這樣,詩人豪邁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現得更淋漓盡致了。

悲傷之情,詩人也寄託於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僅喜怒哀樂與酒相通,風花雪月也與之關係密切。

與風——李清照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與花——李白說:“看花飲美酒,聽鳥鳴晴川。”(《飲酒》)

與雪——白居易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

與月——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

酒,或清冽,或溫醇,到了詩中,都能把詩人的感情進行發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讀起來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品評]

能夠將所學詩歌與“酒”的意象有機結合進行比較深刻的領悟與穿透,這是本文給人的最深刻的印象。“不僅喜怒哀樂與酒相通,風花雪月也與之關係密切。”“酒,或清冽,或溫醇,到了詩中,都能把詩人的感情進行發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讀起來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等語可以看出作者對本文的寫作是花了一番工夫的。因此我們要想寫好詩歌鑑賞類文章佔有一定量的材料還是很重要的。

文二出水芙蓉

“芙蓉”又稱為“荷”、“蓮”。“芙蓉”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極娉婷,極高潔的,容易讓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絕代佳人。

而芙蓉作為意象,被文人騷客運用於詩歌中,則大體可分為三大類象徵義:一是取荷美好形象營造一種雅緻的景象,或寧靜或歡愉;二是取敗荷的形象營造一種衰敗意境,或對逝去光陰嘆惋,或對生活環境破敗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汙泥而不染”的品質,託物言志,寄寓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王維的《山居秋暝》營造了一種美麗、和諧、恬靜的意境。全詩的精妙所在也許就是那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聲、蓮動、舟行,讓人以為他是在為熱鬧作鋪排,而恰恰相反,詩人妙筆生花,借“動”顯“靜”,著力表現幽靜的意趣。正如“蟬噪林愈靜”,寫動態是為了更好的烘托靜。這句詩中“蓮”被動態化,不僅不與幽靜基調牴觸,還生髮出搖曳生姿的美麗。周邦彥《蘇幕遮》一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將雨後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無怪乎五國維贊曰:“真能得荷之神理。”此句的“神”就在於一個“舉”字,它使全詩富有立體感,荷花亭亭出水,迎風擺動的清新淡雅便款款而出。“故鄉夢,何日去?……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這般美景便自然地引出了思念故鄉荷塘的情懷。楊萬里的《昭君怨?詠荷上雨》“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蓬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珍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從整體上創造了這樣一番景象:夢的氤氳帶來的是泛舟西湖,荷滿蓮香,煙雨交加的如詩如畫的仙境,覺醒後池荷跳雨,清波漣漣,美不勝收。此情此景與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該是別有一番滋味吧!看來同樣是寫荷之美,不同的作者的切入點,便構造出芙蓉不同神韻。

與荷之姣好容貌相對,該是殘荷衰敗的淒涼景象。孟郊《怨詩》中的那句“看取芙蓉花,今年為誰死!”,看得讓人觸目傷懷,撼人心魄!是啊,閨中怨婦的情思與被拋棄的痛苦盡在一看芙蓉中!“試妾與君淚,兩處滴池水”,芙蓉般的妙齡卻要做垂死殘荷,那滿池荷花大概是用淚水澆注的吧!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則訴盡了離愁別緒、相思之苦。這與姚燧《普天樂》“芙蓉謝,冷雨清燈讀書舍,待離別怎忍離別?”有相同懷念之情和悽美意境。敗荷給人帶來視覺上的頹廢,沒有美的感受,但是它若與作者心境結合,便是一種悽美,一種令人悸動的美。

芙蓉還有另一意象義便是高潔之志的象徵,這與梅、竹、鬆的意象義大體相同。且看李白《古風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詩人幻想自己飄遊於西嶽華山的蓮花峰上,碰見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這裡為什麼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為人們向來認為“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正好寄寓了詩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高尚情懷。再如陸龜蒙的《白蓮》,他寫:“素花多蒙別豔欺,此花瑞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詩中就推崇她的品格像瑤他仙子,與一般凡花俗卉不同。即使很少人賞識它,任她自開自落,然而白蓮其實是很美的,她那純潔之色,她那婷婷之態,她那“出汙泥而不染”的品格,只要有曉月清風作伴,又何損於她的美麗呢?文人騷客好詠蓮,賀鑄的《踏莎行》則借蓮感嘆自己的際遇——“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蓮長於偏僻柳塘,無人知道,無蜂蝶採摘,它的“芳”就在於孤芳自賞,自嗟自嘆,所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當年不肯嫁東風”,蓮花高潔,不肯嫁春風,實是賀鑄不肯阿諛權貴的寫照。最後蓮之“無端卻被秋風誤”,與賀之不為世所容,鬱郁終生也是吻合的。

以上為芙蓉在古代詩歌中三大意象義,無論是詠荷之美好,還是嘆荷之頹敗,或是贊蓮之高潔,荷花作為一種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徵。鑑賞詩歌時,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品評]

這是一篇扣題很好的文章,文章開篇就將詩歌中有關“芙蓉”這一意象的三個象徵義展示出來,接著文章有條不紊地通過具體的詩句對“芙蓉”這一意象進行分析解說,最後得出“無論是詠荷之美好,還是嘆荷之頹敗,或是贊蓮之高潔,荷花作為一種典型意象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徵。鑑賞詩歌時,看到荷花,就看到了作者的感情世界”這一很有積極意義的鑑賞主題。本文在鑑賞的深度與力度上都是值得稱道的。

文三李白與月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夜,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裡的嫦娥、吳剛與白兔,再想起古典詩詞中的佳作名句,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是這也算是一種民族情結,那麼最善於表達這種感覺的詩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詠月,不像別的詩人一般僅留下若干名篇,而用多不勝舉的詩句構結出一個特殊的月的世界。

李白最喜歡的月下活動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說法,叫“泛月”:

“秀色不可名,清輝滿江城。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魏萬還王屋》)

李白泛月詩畫面均極美,閒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懷。

不用說,李白寫得最多的是月下飲酒,即所謂“醉月”,此類名篇不勝列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

一般說來,李白飲酒詩突出一個“豪”字,詠月詩突出一個“逸”字,一旦兩者結合便表現出一種既豪放又飄逸的性格。除《月下獨酌》四首外,名篇如《襄陽歌》均屬此類。這種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說明詩人的傲岸、對汙濁現實的厭惡和對封建權貴的輕蔑,同時又流露出失意後深深的孤獨感。

以上舉了泛月、醉月,其實在李白的月下世界中,未舉的還有步月、攬月、寄月、賒月、問月、弄月……所有這些作品,乍一讀來都是觸目成吟之作,而細加玩味,便覺其中蘊含奇妙的思想和豐富的情趣。不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還經常產生一些別的聯想,抒發一些別的感情。先說月夜思鄉,這類作品甚多: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情》)

李白歌詠徵人思婦的兩地相思情,也多在月夜: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關山月》)

月亮還經常引起詩人懷古之幽情: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蘇臺懷古》)

以上所述思鄉、思友、男女相思和懷古幽情,都是古人常有的感情。在人類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中,大概沒有什麼東西比月亮更適於寄託感情了。月亮的`朦朧讓人容易產生纏綿的感情;皓月當空,明月如洗的夜晚便容易讓人聯想連翩,或懷遠,或思親,或念友,或詠古,產生真摯而美好的感情。而這種抒情的方式也是極平易近人。《靜夜思》成為千百年來婦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證明。

[品評]

從文章的標題看,本文是將李白與“月”的意象融為一體來看待的。這樣來鑑賞詩歌首先切入點要小得多,文章也就容易寫了。再來看文章的寫作,作者很恰當地將李白的詩作與“月”緊密結合進行鑑賞分析。文章思路清晰,結構井然,這從“李白最喜歡的月下活動是泛舟,用他自己的說法,叫‘泛月’”,“不用說,李白寫得最多的是月下飲酒,即所謂‘醉月’,此類名篇不勝列舉”,“李白歌詠徵人思婦的兩地相思情,也多在月夜”等語句中就可看出。本文在鑑賞語言上也是值得稱道的,一些鑑賞術語的運用就可看出作者較深厚的語文功底。

文四夢幻江南

符麗丹

最令詩人們難以忘卻的地方,應該是江南吧。

那已不僅僅是地緣概念,更是一個人文概念,一個深深地藏在中國人心底的美麗而永恆的夢。

這個夢不僅有個非常動聽的名字,還有著非常美麗的景緻,這典雅的名字賦予了這美麗的土地一種特殊的魅力,沉積著古典的神話,沉積著人們美好的憧憬,沉積著人們的靈魂的歸依。它的命名將人們的思維拉過時間的屏障,走向遙遠的過去。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朦朦,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採桑子》歐陽修)

西湖就是典型的江南之景。

江南不僅是那風景好,而且還是一個被人世的浮華名利、私心雜念折騰得疲倦不堪的人返璞歸真的所在。

沒有虛偽和冷漠的世界是美好的。

張丹楓和雲蕾的愛情,歷盡波折,就是在江南梅子黃時,榴花初放的季節得以功德圓滿的。“盈盈一笑,盡把恩仇了”,正是“趕上江南春未杳,春色花容相照”。江南是圓夢聖地,令狐沖與任盈盈,在江南梅莊合奏一首“笑傲江湖之曲”,天衣無縫,真乃神仙眷侶。

不同於大漠風沙,金戈鐵馬,江南是屬於才子佳人的,“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斷腸”。江南之美,婉約輕柔,細膩敏感,如林黛玉的情真,李香君的情執,都有著一生一世的許諾啊。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該令多少人興起“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的隱逸之意?“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對比於“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自是一種閒愁。閒愁卻是最苦,只因絲線的彼方,是令人夢牽魂繞,割捨不得的江南。

當現代社會充斥著虛榮和名利,處處是躁動不安的心靈和迷迷惶惶的意識,江南卻依然在文學中安然不動,這是否也算是一個奇蹟?

走進唐詩,走進宋詞,走進王維的境界,走進“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走進清代的江樓,走進納蘭的小調,這就是中國古代詩歌帶給我們的江南夢。它是那麼的美,那麼的古老與清純。

[品評]

本文的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鑑賞語言,散文詩化的鑑賞語言使文章與所鑑賞的物件相得益彰。文章開篇“那已不僅僅是地緣概念,更是一個人文概念,一個深深地藏在中國人心底的美麗而永恆的夢”,就將我們讀者引入一個詩歌化的鑑賞氛圍之中,接著作者說:“這典雅的名字賦予了這美麗的土地一種特殊的魅力,沉積著古典的神話,沉積著人們美好的憧憬,沉積著人們的靈魂的歸依。”將我們更是帶入一個美好的境界之中。文章將“江南”這一特殊的意象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與觀照,給我們很美的文學薰染。讀本文你對“中國古代詩歌帶給我們的江南夢”會有一個更深的感悟。

文五水亦有情

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可“水”在我國古代詩人筆下,卻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蘊含情愫。

水雖為水,卻有多種表示方式,江、湖、海、河、雨、雪、霜、霧等,然而其蘊含的感情,更是一言難盡,且聽一一細數。

俗語有云:“大吐苦水。”由此可見,“水”有苦之韻味。“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題紅葉》韓氏)此句妙在只責問流水何太急,訴說深宮太閒,並不明寫怨情,而怨情自見。這兩句詩,以流水之急與深宮之閒形成對比,不著痕跡,若即若離地托出了這種看似矛盾而又交織為一體的雙重苦恨。“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杜甫)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悽愴心情。

古往今來,水亦為許多詩人對友人寄以懷緬之意而用。“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杜甫)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秋,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訊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總有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李白)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而然地聯絡起來。“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巴陵夜別王八員外》賈至)世俗人情已如浮雲般消散了,唯有我倆的友誼依然長存,那滿腔的離愁別緒,有如湘江水般悠長。

“滾滾長江東逝水”,寫的是水之磅礴氣勢。這類詩句是很多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李白)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捲往復的詠歎調,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憶昔》韋莊)從修辭角度看,“夕陽”象徵唐末國運已如日薄西山,“水東流”象徵唐王朝崩潰的大勢如江水東去,頹波難挽。有此一結句,就使詩情更為飽滿、悽愴。水流無已,此恨綿綿,都包含在這七字中,這正是全詩結穴之處。

有描寫氣勢巨大之“水”,亦有渲染細緻環境之“水”。“西陵下,風吹雨。”(《蘇小小墓》李賀)風淒雨霧之中,有光無焰的鬼火,在閃爍著暗淡的綠光。景物描寫渲染了哀怨的氣氛,同時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種悵惘空虛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水是生命之源,水之源遠流長甚於人類歷史。在中國古代詩歌裡,水包含的濃情厚意,又豈能用區區幾百字來概括完呢?而它的韻味與內涵的確值得細細品味和深入研究。

[品評]

在前面的寫作指導中我將古詩詞中有關“流水”的意象定性為“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但本文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這一潛層的表述上,而是能夠跳出我所講的內容框框,很有創新地將“水”的內涵解讀出來。尤其是大量古詩詞的信手拈取將整個“水”的意象置於一個濃濃的人文氛圍中,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文六雨下漫談

雨,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名字。

有雨中賞花的歡樂,也有雨中送別的憂愁;有雨中思念愛人的牽掛,也有雨中憂國憂民的傷心……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雨在孟浩然這個山水田園派大詩人的筆下,顯得分外纏綿、細膩。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的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眾卉新姿。通過聽覺形象,詩人描繪了大自然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而其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躍然紙上。

如果說《春曉》中的雨是江南美景中的一湖靜水,那麼杜甫《白帝》中的雨便是“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滔滔黃河了。“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這裡運用了民歌復沓句法來寫峽江雲雨翻騰的奇險景象,“雨翻盆”寫出了雨勢的急驟,同時也暗寫了當時社會的動亂,似乎是詩人對黑暗現實的控訴,也體現了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思想。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與《白帝》有異曲同工之處,均反映社會的黑暗,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它又獨特地借寒雨來抒發對友人被謫的憤懣和懷念之情。浥雨同時也為送別渲染濃郁氣氛。“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場朝雨,洗去了道路上的輕塵,也蘊含了詩人對友人即將離去的不捨之情。朝雨和客舍、楊柳共同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也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自然環境。

在思念愛人的牽掛中,雨又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李商隱《春雨》)

詩中男主人公在煙雨朦朧中再次尋訪愛人,但沒有勇氣走近紅樓,只是隔雨凝視著。這首詩藉助飄灑迷濛的細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雲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成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雨是“敏感”詩人筆下的精靈兒,一會兒靈動踴躍,一會兒悽迷動人,你體會到了嗎?

[品評]

本文的鑑賞可謂別具匠心,在作者的心目中“雨”的意象是立體的、多元化的一個意象。“有雨中賞花的歡樂,也有雨中送別的憂愁;有雨中思念愛人的牽掛,也有雨中憂國憂民的傷心……”文章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來解讀“雨”這一意象的。作者將“雨”這一意象所寄託的“歡樂”、“憂愁”、“牽掛”、“傷心”等通過詩句逐一進行了很好的解說。文章結構井然,語言流暢,舉例也很貼切,是一篇很好的鑑賞文章。

[底蘊揭示]

感覺?感染?感觸

有一位語文老師這樣對詩歌進行解說:“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是語言的鑽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鈾。”“語文的世界,亦是詩的世界。詩,啟發我們的靈性,激揚本真的自我。領引我們進入語文世界,在悠遊世界的途中去領受,去發現,去探尋。”那麼,我們面對一篇篇優美詩篇我們如何去鑑賞她呢?我認為要想將你的鑑賞詩歌的文章寫好,你必須要在下面幾點下功夫——

1.感覺。這是讀者對詩的形式或詩的形象的外在情狀的反映,這是我們鑑賞詩歌的第一步。讀者所把握的詩的意象是具體的、感性的知覺形象,甚至於因其飽含著鑑賞者的感情和願望等主觀因素,而這知覺形象比詩歌作品中的意象更為具體,更為生動,乃至在鑑賞作品時,如同目有所見、耳有所聞。因此要想將你的詩歌鑑賞文章寫好,首先我們要充分調動感覺器官。

2.感染。也就是說我們讀者在鑑賞詩歌作品時,被詩歌的濃濃的詩意所感染,從而引發出與詩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樂其所樂,苦其所苦,甚至如托爾斯泰所說:“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作品不是其他什麼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很早就已經想表達的。”也就是說,我們鑑賞者在進行詩歌鑑賞時,一定要在感情上與作者達到共鳴,這一步也相當重要。試想,作者如果沒有將自己的情感與李白的詩歌作品達到某種共鳴,他能在《李白與月》一文中發出“李白詠月,不像別的詩人一般僅留下若干名篇,而用多不勝舉的詩句構結出一個特殊的月的世界”這樣的心聲嗎?

3.感觸。這裡所說的感觸是說讀者在鑑賞詩歌時,被詩歌的意象所激發的與之相關的一些感慨與思考。這可能是鑑賞者對詩歌意象的感慨與認識,也可能是由詩歌的意象聯類感物,推及帶其他事物的感慨、思考與理解。

詩無達詁。比如讀者讀了李白的詩歌,會由李白送友人而產生類似聯想,從而想到自己送別親友之後的孤寂落寞之感和對於久別重逢時的渴望心情。這是因為惜別之情人皆有之。正因為李白詩歌“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姜夔語),所以就為我們鑑賞者開拓出了一個無限寬廣的馳騁想象的天地;鑑賞者也就可以憑藉自己的聯想與想象,以小見大、由此及彼,去拓展詩歌的意境,從而使自己成為詩歌作品的再“創造者”,從藝術作品內外獲得藝術家不曾設想過的意外之意與情外之情。

當然以上幾個方面不是截然分開的,更不能嚴格地按此順序來進行詩歌鑑賞,它們常常是互相交錯的。其中的感覺,只要我們鑑賞者能夠為詩歌的意象所吸引,都是能夠做到的;而感染需要我們鑑賞者與詩歌的意象在思想感情大致相通時才可產生;至於感觸就需要我們鑑賞者真的能夠走進詩歌才能做到,我相信我們都能成為一個品讀詩歌的“性情中人”。

[強化練習設計]

請自選一首你認為能夠打動你的古典詩詞進行鑑賞,寫一篇鑑賞文章,可以寫成感悟的片斷,也可寫成一篇有力度有深度的較長文章。

古詩詞典故 5

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1987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4、蟬以蟬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臺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裡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裡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髮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淒涼的巷口。

6、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8、琴瑟(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9、螟蛉《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一種蜂)捕螟蛉為食,並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痺,然後負之置於蜂巢內,作蜾贏幼蟲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蜾贏養螟蛉為子,因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10、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不,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雲:“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雲:“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裡是傳書的信使。

11、神器指帝位、政權。

《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12、月老

傳說唐朝韋固月夜裡經過宋城,遇見一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一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官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子(見《續幽怪錄·定婚店》)。後來因此稱煤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13、陶朱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

相傳他幫助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到陶,善於經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後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來稱富商。

14、祝融

傳說中楚國君主的祖先,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由此,火災稱為祝融之災。

15、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古詩詞典故 6

問鼎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問鼎,有凱覦周室之意。後遂以問鼎比喻圖謀帝王權位。

見背背,離開。謂父母去世。

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見背。”

逐鹿

《漢書·蒯通傳》:“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顏師古注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後來用逐鹿比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魏徵《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詞。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詞。古代把法律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所以稱“三尺法”

杜康

《說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後即以杜康為酒的代稱。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鴻鵠鴻鵠飛得很高,常用來比喻志氣高遠的人。

《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彭祖

彭祖,傳說故事人物,生於夏代,至殷末時已八百餘歲,舊時把彭祖作為長壽的象徵,以“壽如彭祖”來祝人長壽。

謝家唐宋詩詞不達意處常用“謝家”之典,這些典故所指意義上主要有二:

(1)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度。《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風度的人。辛棄疾《泌園春·疊嶂西馳》:“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2)指山水詩人謝靈運之事。《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於會稽山“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後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雞肋

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比喻沒有多大價值,沒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見於《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嬋娟

嬋娟,姿態美好,多用於形容女子;因人們常喻月為美女,故稱月亮嬋娟。

獻芹

《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嚐了之後,竟“蜇於口,慘於腹”。後來就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古詩詞典故 7

1、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鳳凰臺》

2、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4、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

5、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

6、至今思項羽,過江東。——李清照《絕句》

7、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灝《黃鶴樓》

8、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9、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0、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

11、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12、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1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4、莊生曉夢迷,望帝春心託杜鵑。——李商隱《錦瑟》

15、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易水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