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能幹的母親抒情散文

文學 閱讀(1.7W)

早上,正走在上班的路上,接到母親的電話,囑咐我雖然春天到來了,但別太早脫棉鞋容易受涼;工作別太累;一定要吃早飯;自己照顧好自己等等。聽著母親的叮嚀和囑咐,我心裡真的不是滋味。現在生活好了,應該是我們照顧老人家盡孝的時候,可她卻在遠方天天牽掛著我們。我的母親她不是城市裡的白領,也不是工廠裡的工人,她只是一個偏僻農村的家庭婦女。母親雖然沒有念過多少書,但是在我的心裡一直都很優秀。母親從小就自強自立,她善良能幹、孝敬老人,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我也一直努力像母親那樣受人尊敬和愛戴。

能幹的母親抒情散文

(一)母親的自立和能幹

母親從九歲就沒了娘,上學也只上到了二年級,還沒念完。但是母親虛心好學,現在認識了很多字,還能看報紙,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母親一共兄弟五人,大姨十八歲就結婚了,不怎麼顧家。大舅從小因為有病導致耳聾,就知道幹活,發悶脾氣。母親是老三,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妹妹。姥姥走時,老舅才七歲,老姨才四歲。大舅雖然年齡大,但是也只有十四歲。姥爺以前是地主家少爺,並不會種地,所以日子過得艱難。母親九歲就和大人一樣下地幹活,領著弟弟妹妹,回來還要做一大家人的飯,做不好還要受大舅的打罵。因為個小,夠不到鍋臺,母親就蹲在鍋臺做飯。天冷了,還要做一家人的棉衣,九歲的母親,還是個孩子,看著一堆棉花,母親想起姥姥,哇哇大哭。哭過以後還得做,母親就按舊衣服的樣子學做棉衣,棉衣做好了,母親的手指肚卻被針扎的全是針眼。就這樣,母親小小年紀就幫助姥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農村的家務活和地裡活都做的手腳麻利,街坊鄰居都誇母親是個能幹的丫頭。

母親十八歲就嫁給了父親。當時父親是國小老師,因為學校的工作比較忙,所以地裡的農活也就都壓到母親一個人身上。母親起早貪黑的在地裡勞作,回家還要為我們做飯洗衣服。當時爺爺和奶奶還活著,我恍惚記得四歲時,早上天還沒亮,母親就把飯做好放到鍋裡,就去地裡幹活了,直到晚上才會回來,而我起來吃過飯就坐在院子的牆頭邊,看著寬寬的大道,不停的望著。路過的村民都問我看啥呢,我就笑著回答說等母親呢。一直等到天都已經黑透了,才看見母親的影子從遠處蹣跚的走過來,我嗚嗚的哭著跑向母親,母親摟著我,不停的為我擦眼淚,哄著我說明天不去了。而我也會信以為真,歡呼雀躍的和母親跑回家裡。可是第二天睜開眼睛,迎接我的還是爺爺和奶奶的臉。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爸爸辭職下海經商去了大連近一年,母親領著我和二哥,還有姐姐在家,當時大哥在老姨家上班。母親自己種了1垧多水田地,還有7畝多旱田,我們都上學,母親怕耽誤我們學習,從來不讓我們去地裡幹活,所有的地裡活都是她一個人做,母親天天凌晨三點做好飯就下地了,幹到晚上五點回來又給我們做好飯,收拾完家務才上炕睡覺,第二天還是如此。那年我已經十一歲了,我看著母親日漸消瘦的身體,心疼的對母親說:“媽,我和你去鏟地吧,你太累了”。母親卻說:“不用你,你只要把學念好了,媽就高興。媽這輩子就吃沒文化的虧了,可不能讓你們學媽。只要你們有出息,別像我這樣,媽媽累死也願意”。我聽了母親的話,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看著母親走向地裡的身影,心裡暗暗發誓:一定好好學習,走出農村,讓母親再也不受累,到城裡享福。

那一年我家地裡大豐收,村裡的人都來幫忙收水稻和玉米,打的糧食比每年都多,這都是母親辛苦耕耘的勞動成果,看著滿倉的玉米和水稻,母親的臉上笑開了花。過年母親給我們哥四個一人扯了一塊布,做了一身新衣服,還手工納底給我們每人做了一雙新棉鞋,而母親卻還穿著那件已經穿了三年的舊衣服。那時候農村還很貧窮,不穿有補丁的衣服就已經不錯了,何況買新衣服,有的人家都買不起。而我和哥哥姐姐穿著母親做的新衣服和新鞋,從村頭走到村尾,在他們羨慕的眼光中過了一個快快樂樂的新年。

(二)母親的善良

母親從小喜歡唱歌,有的歌曲聽幾遍就會唱。聽舅舅說,年輕時就因為母親沒文化,所以才會留到農村,要不就被調到縣裡文工團了。那個時候村裡總放電影,還有下鄉唱戲的,母親每次都會細細的聽,和人家學習。不會的就問那些唱戲的演員,那些演員看母親那麼喜歡唱戲,也願意指點她。那個時候只要村裡來唱戲的,到了晚上,母親就會領幾個阿姨回家住,給人家做好吃的,爸爸氣得說她,她卻說:“出門在外不容易,能幫點就幫點,人家還教我唱歌了呢”。第二天戲團走,母親還會拿袋子裝上大米給人家帶上,說他們家裡困難,出來唱戲掙錢不易,給爸爸氣得直罵。

八十年代初,農村家家都不富裕,父親因為是老師,所以我們家裡經濟條件還算不錯。在我們家後院有個張嬸,嘴特別饞,誰家裡做好吃的,別讓她知道,知道了肯定得大吃一頓,臨走還得拿一些。我家因為和她家前後門,就隔著一條三米寬的大道,所以一做飯她就問我母親做什麼,我家要吃啥她都知道。只要我們家蒸饅頭剛剛出鍋,她準到,嘴裡喊著:“她大娘,你做飯真好吃,我就愛吃你做的飯,尤其你蒸的饅頭,又香又軟”。這時母親就會從鍋裡拿出一個饅頭給她吃,八英尺的鍋一共蒸了十個大饅頭,她吃完還不走,嘴裡嚷著:“真好吃,我就不會呢。沒吃夠呢”。母親聽了她說的`話,就不好意思的又給她拿一個,她嘴裡喊著不要,手裡卻拿著饅頭回家了。六口人剩七個饅頭,怎麼會夠吃,母親也不解釋,只是讓我們吃饅頭,她自己卻吃玉米餅子,還說她喜歡吃餅子,不愛吃饅頭。剛開始我們都以為母親說的是真的,後來有一天我發現了這個祕密,我氣得說母親:“你就不會不告訴她吃什麼啊?”母親卻回答說:“不就是兩個饅頭麼,吃就吃唄。鄰居住著和和氣氣才好”。我暗暗的在心裡合計那個張嬸再來,我就把她趕出去。

終於等到我家做饅頭,她真的又來了。我氣得說她:“你多大人了,天天上人家拿吃的,不嫌丟人啊?你吃的飽飽的,我媽媽卻吃玉米餅子,你也好意思”。她當時紅了臉,母親卻急忙解釋說孩子不懂事,別見怪,我還想給你送兩個去呢,說著又拿出兩個饅頭送給她,她這次沒拿,不好意思的走了。可是因為這事我卻讓母親打了一頓,母親告訴我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吃點喝點不算啥,有舍才有得,做人別太吝嗇。她家窮,我們就幫點唄,鄰鄰居居互相幫助是應該的”。還說我沒大沒小,以後在不許參與大人的事情。雖然捱了一頓打,可是值了,那個張嬸再不來我家要吃的了,母親也和我們一樣可以吃到白麵饅頭了。

(三)母親的孝順

母親的孝順在村裡是出了名的。我大爺爺和大奶奶是爸爸的大伯和大娘,因為沒有孩子,所以把爸爸過繼過來當兒子。其實二爺和二奶才是爸爸的親生父母,爸爸雖然是大爺大奶養大,但是對二爺二奶也非常孝順。

自從母親嫁進了這個家門,這個責任就落到母親身上。那時我還小,也就四五歲吧,而二爺爺二奶奶們都六十多歲了。大奶奶早去世了,只有大爺爺還在世。每次父親發工資,母親就會去鎮裡買些方糕或罐頭送到大爺爺和二爺爺的屋裡,那個時侯在農村,這些東西可都是奢侈食品了,我看著母親都送給爺爺和奶奶,心裡可生氣了。

每次去鎮裡辦事,母親也會買一些糖塊回來給二爺,因為二爺就愛吃糖。而我就只能撈到幾顆糖塊,看到母親把那麼多的糖塊都給了二爺爺,氣得哇哇哭。母親不哄我卻訓斥我說:“小孩子吃的日子在後頭,先給爺爺吃”。而我不懂就會鬧著說:“我就現在吃,不後頭吃。”媽媽就會氣得抱著我走到外面教育我說:“爺爺老了,好吃的要先給爺爺吃,小孩子要孝順。沒爺爺怎麼會有你,以後要對爺爺好點,別人才不會笑話,要知道尊敬老人,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聽得迷迷糊糊的,但還是嚇得止住了哭聲。

記得大爺爺因為有病臥床近五年,父親和母親交給我一個任務,那就是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給大爺爺倒痰盂,我當時才五歲,身高都不到一米,但是卻天天堅持去做,一直到大爺爺過世。大爺爺愛吃蒸肉,母親隔一星期就割點肉單獨做給大爺爺吃。每次母親做好了飯菜都親自送到大爺爺的屋裡,我們小孩子只有看的份,誰都撈不到。有時候我們哥幾個就想擠大爺爺屋裡蹭點好吃的,可是每次母親都親自喂大爺爺吃完才出屋,我們只有眼巴巴的望著空盤子,埋怨母親偏向爺爺。大爺爺是在臘月二十去世的,我和姐姐在外瘋玩回來,當母親含著眼淚告訴我們大爺爺過世時,我竟然都沒哭。穿著孝服對著大爺爺的棺材磕完頭就急忙跑進大爺爺的屋裡。平常大爺爺屋裡是禁地,爸爸媽媽不讓我們進去亂翻亂鬧,怕影響大爺爺。這下大爺爺沒了,我們可隨便了,屋裡櫃子上擺的一堆蛋糕和罐頭,還有餅乾,都成了我們的了,我和哥哥姐姐們坐在屋裡美美的吃了一頓。等大爺爺出靈要下葬了,父親和母親都啕啕大哭,我這才意識到大爺爺沒了,永遠見不到大爺爺了,咧著嘴也哇哇哭了。大爺爺去世時八十二歲,身上一個褥瘡沒有,可見母親照顧得多細心。逢年過節,母親每次都會備些禮物讓我們送到二爺二奶家。如果家裡包餃子或者燉肉,母親也總會用小盆裝一些,讓我送給二爺二奶。

母親雖然沒有給我們講過大道理,但是她的一言一行卻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現在我也己為人母,我深深的體會到了母親對我們無言的教誨和無私的愛,儘管她不說,但她的愛卻無時不在。今天我在遠方寫下這些文字送給母親,祝福親愛的母親節日快樂,永遠安康,女兒永遠愛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