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書信函>

寶貴的建議

書信函 閱讀(2.81W)

最近很多人都在寫“年度之最”,還有很多Blog在玩“2005年...”的遊戲,之前老橫也說要盤點年度最佳,其中“最酷的網站”就是豆瓣——“最”酷只有一個,沒有五個。

寶貴的建議

有天晚上和豆瓣的阿北在MSN上聊天,他告訴我他是完美主義,我說我也是完美主義,“愛之切則望之切”,所以要給心目中最酷的網站提點意見,希望2006年的豆瓣做的更好。

1、先說一個最基本的:豆瓣站內頁面連結大部分都是跳轉的,不是新視窗彈出

雖然我無法考證一個說法是否準確:說美國的網站頁面都是跳轉的,中國的都是新視窗彈出。但是有一點我作為使用者是很清楚的——也是我認為百度唯一曾經比Google好用的地方就是Google以前搜尋出的結果,點選的話是跳轉而不是彈出(後來才改成新視窗彈出),這樣點選一個搜尋結果想再看其他的話,還要重新回去找,而不是儲存原來的搜尋頁面方便查詢其他資訊。如果從這一個小的細節來說,美國的網站做的是不夠人性化的,徒增了使用者的麻煩。當然,也有說中國的網站為了提高點選率所以才多使用新視窗彈出,還有很多網站為了增加廣告頁面和訪問量把明明可以1、2頁釋出的內容分成10頁——TMD這叫無恥,不叫人性化。

那麼我想豆瓣在這點上應該採用站內所有連結都新開視窗,是否關閉老頁面的選擇交給使用者自己決定,包括英文版的。

2、重新分類“讀、看、聽”

大家都知道豆瓣是從“我讀”開始做起的,到後來的“我看”、“我聽”——本來“讀”和“看”的字面意思是一樣的,但在豆瓣則有“看”電影、“讀”書之分。那麼不妨更準確的歸類出來:

“想讀的”、“在讀的”、“讀過的”;

“想看的”、“在看的”、“看過的”;

“想聽的”、“想聽的”、“聽過的”。

這樣便於更準確的分類,不至於“讀過看過聽過”混在一起,無法區分,也方便使用者更準確定義自己Blog中的豆瓣分類。

3、所有書、碟、CD封面上傳時固定圖片比例

我隨手找了幾個我自己豆瓣中的書和碟的圖片比例:68x92、70x94、67x97、69x96...既然豆瓣的.頁面風格追求整齊大方,那麼不妨把細節作足——這樣一是視覺更舒服,二是使用者自己Blog上的“我的豆瓣”也不至於參差不齊。書、碟的封面選用一個合適的比例,顯示不會受太大影響,從整體上豆瓣的頁面佈局則更整齊,更能給人視覺上的舒適感。

4、“我的豆瓣”中右側顯示成行對齊“我的豆瓣”中“參加的小組”名稱和小組成員固定分為二行,“友鄰”名稱固定為一行。小組和友鄰所有名稱固定中文只顯示5個漢字,英文10個字母,過長則隱去。這樣不會出現名稱折行的情況,整體風格更趨美觀。

5、豆瓣秀程式碼生成器增加部分選擇

“我想讀的”、“我在讀的”、“我讀過的”;

“我想聽的”、“我在聽的”、“我聽過的”。

增加這些選項則能更準確區分書、電影、音樂,也能更方便使用者查詢、顯示、歸類。

先寫這麼多,希望豆瓣在使用者體驗上越來越趨完美。

PS:

1、同樣BlogBus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之豆瓣有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Dash在他的Blog上把Bus評為2005年中國最酷的5個網站,實在是讓我慚愧。

2、從BlogBus到豆瓣,作為使用者的老橫深深明白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那是長期積累的感受和信任。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也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更不是花錢就能做好的。關於網站使用者的定位、關乎網站設計者的審美、關乎網站運營者的態度...關乎我們的價值體現。

3、希望阿北堅持自己的價值方向,至於VC們所關心的“盈利模式”,既然他們看不到也說不清楚,那麼就先把東西做好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