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實習>

校園建築參觀實習報告

實習 閱讀(4.76K)

建築參觀實習報告

校園建築參觀實習報告

為更好地鞏固所學到的各門知識,使其能密切結合工程實際得以充分運用,做好畢業設計,並在其過程中拓寬視野,瞭解我國城市建設和單體建築的發展趨勢,勝任未來實際工作的要求,學校組織建築參觀實習。由於我們組的畢業設計題目為《山東農業大學科研教學中心設計》,因此我們小組的參觀實習的主要方向就是文教類建築。在文教類建築中我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圖書館作為本次參觀實習的主要方向。

調研期間我去了上海,並參觀了上海的幾所主要高校;在參觀中我以圖書館為中心,下面舉例說明此次參觀實習的成果。

1. 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新圖書館

① 總平面介紹

新圖書館位於閔行校區中心位置,於2015年3月11日奠基,服務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於2015年12月15日正式開館,主館座位約3600席。如總平面圖所示,圖書館西面為一面較大的湖水(涵澤湖),北面為園林區,東面和南面各有一條河,地處交通便利、人流量較多之地,選址符合高校圖書館之需,而且東面、北面、西面風景宜人,為圖書館創造了十分優美的環境

② 功能佈局新圖書館主館,定位為“理工生醫農科綜合館”,在嶄新的佈局和設計上將充分體現圖書館全新的學科服務理念。在服務上實現“藏、查、借、閱、參” 五位一體的有機服務機制,在功能佈局上面,不僅有著安靜舒適、觀景角度宜人的自習室,還根據現代高校圖書館的複雜功能需求配備有小組討論室、課題研究室、多媒體試驗區、多媒體制作室、多媒體演播室等空間。另外,採用一門式管理模式,淡化書庫和閱覽室的界限,推行大開放、大服務格局,如下圖所示:

傳統圖書館在功能上主要以收藏為主,閱讀為輔,所以藏閱兩大功能嚴格分開,二者相互獨立,不可互換。然而,這樣的佈局顯然不能滿足現代圖書館有意要拉近讀者和圖書距離的要求,於是在管理上,書架與閱覽室的佈局漸漸從閉架走向開架並向完全開放式佈局走近。而在新圖書館以及接下來的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也正體現了這一點,完全開放式的佈局,閱覽區與書架區置於同一大空間內。如圖所示:

從總體佈局上來看,不難看出建築為三個正方體塊與一個長方體塊組合在一起,正方體塊在滿足其各自功能要求的同時,它們之間夾住的室外區域即形成公共內院,能為圖書館引景創造條件,內院裡邊種植著一些生機盎然的綠色植物,配合圖書館營造了濃厚、高雅的文化氛圍的同時,也讓閱覽室內的讀者們在休息之餘能有良好的美景可觀。如圖所示:

③ 內部空間

首先,新圖書館入口大廳比較大氣,為一長條形貫穿一二層的大空間,方向性較強。入口大廳內佈置諮詢臺、借閱手續辦理臺、公共檢索區以及休息區,在採光上面,除了兩側外牆的玻璃幕牆採光外,在入口大廳這一空間頂部還有一個令人稱奇的地方----圓形採光天窗,充分保證了一層入口大廳白天在即使不用人工照明的時候仍然能有著明亮的空間。此外,這些圓形天窗不僅能滿足一層入口大廳以及二層廊道的部分採光需求,還能為三層的廊道綜合閱覽區提供一個十分宜人的內院。

由於新圖書館面向讀者的空間主要為三個正方的體快,所以從內部空間上來說利用率比較高。另外很容易發現閱讀區的佈置有這麼一個規律,座位佈置要麼是在玻璃幕牆邊,要麼是繞著中庭佈置,這樣的“回”字形佈置方案的優點一方面能保證充足的室外照明以及能有良好的觀景角度,讓讀者感覺身處於環境優美的讀書環境中;另一方面能將大空間圍合成一個內空間,保證書架的藏書空間與閱覽區放在一起時仍為讀者提供出一條流暢、便利的流線。

此外,在圖書館內部空間的氛圍上,主要有兩種,一種為敞亮,照度高的大型閱覽空間,比如入口大廳、B200300400,這種空間能突出高校圖書館的現代性;另外一種為古樸的、暖色系的空間,這樣的空間主要藏有類似四庫全書這樣的古書,在其內部裝飾上,也儘量都用古樸色的木片來裝飾,力求空間的統一性,這樣的空間更能突出圖書館的安靜氛圍,人在裡面不自覺地會降低自己說話的音亮以及停止其他可能會破壞空間安靜氛圍的行為。如圖:

另外,主圖書館在空間處理上還體現了設計者著重使用的一種手法——內庭,在圖書館內參觀,會隨處可見很多上下貫穿的內庭,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上下空間的相互滲透,有利於上下的通風以及採光需求。

內庭的存在還能為整個閱覽空間提供了一條垂直交通的通道——旋轉樓梯,在三個大體塊中,每個體塊都有一個貫穿二層到四層的內庭,每個內庭都有一個旋轉樓梯,旋轉樓梯不僅解決了垂直交通的問題,更成為了空間內的一件建築藝術小品,為空間提供了豐富的趣味。如圖:

④ 不足之處

由於圖書館的朝向以及可能設計者的疏忽,新圖書館的內部熱物理環境並不十分良好,

常常需要空調等裝置才能滿足內部環境的舒適度。最大的問題就是東西晒問題,尤其是西晒,下午4時左右過後,在三個大體塊閱覽區的靠西側窗戶學習的讀者會覺得西晒的考驗特別難耐。

2. 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

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於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主樓加裙樓共計約3.9萬平方米。在體形上,該圖書館為一筒形主樓(12層)與帶有弧形的不規則形狀裙樓(5層)組成,兩樓在二層上有廊道和廣場連線,二樓為主入口,並且在一層上連成一體,裙樓因為有弧形的存在而使兩樓的互相呼應,相得益彰。

由於主樓為圓形筒狀,故而在平面佈置上按環狀佈置,總體佈置為中間部分是交通、廁所等服務性空間,外圓為電子閱覽室、書庫以及其他閱覽室的圖書館功能空間。閱覽室因為玻璃幕牆的存在而使得內部空間特別敞亮,在抵抗東西晒問題上面,主樓使用了百葉窗的方式。但由於筒狀平面半徑較小,故而從二層的入口大廳開始包括其樓梯空間和廊道空間都較為狹小,不能滿足較大人流的使用,這在它的三角形平面的樓梯上突出的更明顯,設計者明顯也能意識到了這點,故而設了兩部對稱的樓梯,但還是難以掩飾其餘服務空間的狹小。

在功能佈局上面,一層主要為內部採編以及書庫之用,因為一層能直接與室外地坪連線,故而方便了貨物運輸通道的設定。另外,一層還設定了一些比較零碎的閱覽區和一個弧形展廳,滿足了一些小型展覽需求。

在帶有弧形玻璃幕牆的'體塊和主樓體塊中間,設計師為裙樓搭配了一個三角形平面的玻璃體塊,作為裙樓的入口大廳,在垂直方向上子為兩層通高。由於入口大廳的體塊為玻璃材質,加上設計師對通風的處理上可能效果不佳,入口大廳在不開空調裝置的情況下比較悶,也許也是因為參觀當日的細雨天氣較悶使然。 在參觀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的過程中,第一感受是覺得空間有點多,因為其中很多不規則形的平面太多而感覺有點零碎,但當進去閱覽區選擇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時發現其實設計師的聰穎,他利用了裙樓有一個弧形玻璃幕牆的特點,繞著弧形佈置空間,在凌亂中不失規律,空間與空間之間相互滲透。設計師在有意墊高的二層入口廣場與裙樓之間故意留有一個不規則形狀的內庭,裡邊種植綠色植物,美化了其環境也給讀者提供了很好的室外景色。

設計師利用了這些不規則形狀的空間很好的完成了空間與空間之間的交流,當坐在閱覽室其中時會發現你可以觀察另一空間的使用者,甚至可以透過弧形玻璃幕牆看另一側的建築空間。通過對交通空間的合理佈局,設計師很好地利用了一些三角形的銳角部分,以致於不會影響空間的利用率,另外在側向外牆上很少開窗,只是挖了一些細長的洞,很好地避免了東西晒。

參觀結束後我與小組其他人員交流並討論得出了一些關於文教類建築的收穫和總結:

文教類建築(以大學校園建築為例)

(1)、建築環境 學校不宜與市場、公共娛樂場所毗鄰。校園內宜建設有完善的綠化系統。宜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和創造出舒適的課後休憩空間 。宜設定景觀小品。

(2)、建築佈局 學校的總體佈局採用有利於學科交叉、資源共享的細胞模式系統化佈局。各建築組團有序發展,各組團都有自己的中心,並有便捷的步行系統於相鄰組團聯絡,形成多個獨立高效運作的系統。同時也改善各專業封閉獨立的傳統佈局,以整體集中、個性獨立的方式既滿足學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滿足各區域性功能相對獨立的要求。新校區規劃以生態環保意識為指導,人與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現有地形、地貌營造高雅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氛圍,並在單體佈局中儘可能滿足節能通風和環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現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規劃不僅對原有環境進行保護,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突出建築群佈置的層次感,同時加強校園環境景觀的配套設計,還注意從更高層次來創造一種學府氛圍,把人文環境的營造與自然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

(3)單體建築平面佈置 功能性較強,在設計中應考慮到不同專業使用不同面積的教室,並應考慮房間的通風和採光對於人流量較大的交通樞紐處應考慮加大交通空間的面積

(4)、建築造型 學校的大門設計較出色,校園內的建築中,主教學樓、圖書館和體育館造型獨特、美觀,可作為學校的代表性建築。

(5)、建築色彩 選色樸素,給人以穩重感,也迎合和大學校園特有的氛圍。

除了參觀了上海的高校,我還去上海其它地方參觀。有:

1、 參觀博物館等演出展覽性建築,從大的方面瞭解公共建築的佈局、構造、造型等特點,從小的方面瞭解建築的節點、細部做法。

2、 參觀學習新天地、8號橋地區,觀摩舊建築改造例項。參觀外灘、北外灘、城隍廟,瞭解老上海歷史和舊上海建築風格。

3、 還去參觀遊覽杭州西湖景區和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體驗具有中國特色的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體會如何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讓建築生長。

這些天的經歷,不僅讓我開拓了眼界,拓展了知識,而且讓我對一些建築理念產生了全新的認識,這對我以後的設計創作是很有幫助的。我的認知,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築表皮是一個建築最生動的表情,一些簡單普通的建築材料通過建築師獨具匠心的設計安排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例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設計者王澍將平日極為常見的舊小青瓦,舊磚塊堆砌在一起 ,樸素的磚牆、石牆、夯土牆、水泥抹灰本色牆,簡單的砌築方式,隨自然而變,生趣盎然,間雜以簡易木作,鋼構,體現出人們在長期與山水的共存中,發展出一種面對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見圖13)。 再比如世博園案例聯合館將紅磚創意組合,便得到另一種別具風格的效果。

圖13.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常見的舊小青瓦,舊磚塊堆砌在一起 ,樸素的磚牆、石牆、夯土牆、水泥抹灰本色牆,簡單的砌築方式

圖14. 世博園案例聯合館4-2將紅磚創意組合,便得到另一種別具風格的效果。

2.建築應該注意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做到物在景中,景中有物。這在建築設計中是十分必要的。但凡大師作品,一定會充分考慮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使得建築與環境相得益彰。比如大師貝律明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就充分考慮了博物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蘇州悠久的歷史背景。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採用地下一層,地面也是以一層為主,主體建築簷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築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築珠聯璧合,從而使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新館與原有拙政園的建築環境既渾然一體,相互借景、相互輝映,符合歷史建築環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獨立性,以中軸線及園林、庭園空間將兩者結合起來,無論空間佈局和城市機理都恰到好處。

圖15. 蘇州博物館新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3.作為中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肩負著繼往開來的重任。學習如何把中國元素融入到現代建築中是十分不要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博大精深,我們現處在國際化開放化的時代,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文化,是許多大師著重考慮的問題。在實習中看到的許多建築,就巧妙的將中國元素融入到建築理念和建築實體中,不僅給國人以親切之感,也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到中國文化。例如上海博物館象徵“天圓地方”的圓頂方體基座構成了新館不同凡響的視覺效果,整個建築把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巧妙地融為一體;上海大劇院建築的構思為"天地之間",被設計師定位為"開放的宮殿";世博會中國館融合了中國古代營造法則和現代設計理念,詮釋了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展現了藝術之美、力度之美、傳統之美和現代之美,是對中國文化的最好表達。

圖16. “天圓地方”、“天地之間”和“天人合一”

4.一個出色的建築師,不僅需要對建築的外觀有敏銳的頭腦,更需要用細緻的眼光做好建築的每一個細節。很多時候,細節比建築的形體更為重要。細節的處理使得建築更加耐人尋味,引人入勝。這一點,古人做到了,我們就更應該做到。在中國園林設計中,古人就很注重細節。每一個窗花,每一個牆角,每一個石塊,每一株植物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遊人徜徉在如詩如畫的庭院中,聽風賞景,更有人在畫中的美麗意境。這次實習遊覽的拙政園和網師園就是中國園林的典型代表,大至一間房、一扇門,小至一花一草都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嚐。

5.關於舊建築改造。舊建築的改造雖然會受到很多限制,空間造型變化也很小,但是卻可以節約建築成本,減少建築垃圾,花小的力氣卻有打功效。這次實習期間看到了很多舊建築改造的成功例子。例如上海八號橋創意園區,“八號橋”以打造設計創意產業為目標,將原上海汽車制動器廠上世紀50-80年代的八棟車間大樓重新規劃佈局。由於廠房不是保護建築,故在改造設計中更有創意和發揮的餘地。廠房間的新增連廊、通道樹立了整體連貫的社群形象,通過拆除和打通部分廠房形成的消防車通道成為尺度宜人的“后街”,凸窗、轉角窗、條形窗等現代感的開窗形式替代了原來的單一格局,大量的公共活動空間促進了企業和社會的互動和交往。又如上海新天地,它以上海獨特的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改造成的集餐飲、商業、娛樂、文化的休閒步行街。中西融合、新舊結合,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裡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築融為一體。再如上海世博園裡的幾個城市案例綜合館,還有園區裡由煙囪改造的溫度計,都是由舊變新的最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