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生活經驗 閱讀(5.92K)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本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43~44頁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高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所以在教學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1、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的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活動主體,在這一動態的教學活動中,沒有教師強塞得知識,本課的匯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神州5、6、7號發射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蘊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面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的基礎上又讓學生從加設的表格中找比,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加深了學生理解了比的意義,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體驗了知識的形成。整個教學過程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鍛鍊了克服困難的意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樹立了自信心。

2、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應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的途徑,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在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中發現新知,探究新知並掌握新知,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比的各部分名稱及讀法、寫法時,採用了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方式,因為自學課本也是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充分相信學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索、討論、總結,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於學生思維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講授,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絡,實現了自主學習,並讓學生在彙報中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維的靈感得到迸發,也完成了知識的傳授。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是很深刻。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對加減法運算有了較多的接觸,並且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並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對加減法意義和關係進行概括,是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豐富學習素材,啟用已有經驗

本節課的教學在匯入新課時我用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訊,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各項感官。同時青藏鐵路的建成是一項偉大的鐵路修建奇蹟,這一內容的介紹不僅培養了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更重要的是在疾馳而過的鐵路路線圖中學生髮現了數學資訊,並提出了相關的數學問題。在解題的過程中也成功激活了學生對加法的已有知識和學習經驗。

二、緊扣對比過程,突破教學難點

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在於讓學生通過兩次對比,自主突破教學難點。儘管學生對減法的認識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從本質上認識減法還有很大的距離,我通過第一次對比三個問題從而突破概括減法意義這一難點。逆運算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裡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教師組織學生觀察開始第二次對比三個算式的異同,歸納整理得出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的結論。

三、利用動態演示,建立數學模型

要讓學生明白加法的意義,僅僅只依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課中我採用動態線段圖的演示,結合重要文字的提示,讓合併一詞深深的印在學生的腦海裡,直觀的幫助學生理解加法的意義這一概念,形成數學模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事後進行反思,以下是“小數的意義之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按說學生學習有關概念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那個整堂課需要老師很多的講解,一開始我備課前就在苦思冥想,到底該怎麼引導。我想還是常規保險一點,教師多講點,這樣學生少走點歪路,課堂進度就能快些。後來在我自己上課前聽了隔壁班老師的這節公開課,我發現老師講得不多,學生也可以做對題目啊。於是,我決定自己的課堂也來嘗試一下。

首先出示:1分米=—米=()米,3分米=—米=()米。學生獨立思考後點名回答說說自己的想法,根據以往的知識學生完全有這個能力解答並且能很好地回答出理由。但是考慮到學困生,我在學生回答完的基礎上增加出示了一把一米的米尺,平均分成10分,通過圖幫助這部分孩子理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

接下來我出示一張把米尺平均分成100分的圖片,因為100分過多,學生一格一格數肯定看不清也來不及,我就直接告訴他們這裡1米平均分了100分,數與形的結合易於孩子的理解。接下來全班一起解決1釐米=—米=()米的問題,指名學生說說,學生同樣說得很明白,後面4釐米和12釐米的同類型題目完全可以放手,在學生獨立完成的這點時間裡,我就去到學困生那邊多點撥了一下,全體完成後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樣整體的學習效率就提上來了。

最後解決三位小數的.問題我也差不多采用了上面的方法,效果也不錯。老師提供一幅圖,指點一二,學生想得多,講得多,思維就活絡起來了,越學越來勁,到最後的總結就自然而然出來了。這樣的課堂成不成功無法斷言,但我覺得收效不錯。

【擴充套件閱讀】

型別方法

反思型別可有縱向反思、橫向反思、個體反思和集體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動研究法、比較法、總結法、對話法、錄相法、檔案袋法等等。

縱向反思和行動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一個認識物件放在歷史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不斷地獲取學生的反饋意見,並把它作為另一個認識物件進行分析,最後把兩個具體的認識物件揉在一塊兒整合思考。國小教學方思貫穿於你的教學生涯,而不是某一階段的特殊任務。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橫向反思和比較法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當然,無論是運用行動研究法還是比較法,我們都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個體反思和總結法

“課後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後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周後思”或“單元思”:也就是說,一週課下來或一個單元講完後反思,摸著石頭過河,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月後思”:對於自己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進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質量分析,這是比較完整的階段性分析。通過期會考試,召開學生座談會,聽取意見,從而進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或一屆教學的巨集觀反思。

集體反思和對話法

集體反思指與同事一起觀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學實踐,與他們就實踐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互動式的活動,它注重教師間成功的分享、合作學習和共同提高,有助於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使自己對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獲得對問題解決的廣泛途徑。教師互相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記錄所看到的情景。還可以用攝像機將教學活動拍下來,組織觀看。每個觀摩的教師都寫教學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後共同研討,重在針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困惑,進行團隊反思,每個教師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即使出現認識上的衝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 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與對話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反思不僅僅是“閉門思過”,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也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重要途徑,這是由教與學的社會性本質所決定。除了同事之間的集體反思外,還可請教育教研學者介入,提出有促進性、針對性的建議,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從而獲得更新、更全面的認識。

集體反思的提出及意義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教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學能力,全新的教學行為。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教師進行各層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培訓,以期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我們能夠真正肩負起實施新課程的重任。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而在眾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學反思無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種。但教師的個人反思活動屬於個體反思,由於受到自身素質、觀察視角、知識與經驗、專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反思內容及程度均較低。為此,在教師個人反思的基礎上,引入“集體反思”非常必要。“個人智慧不過是草間露珠,集體智慧才是長河流水”。“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啟用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只有把個人反思融入到“集體反思”中,個體反思才有更廣泛的價值,個體從“集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收穫。同時,“集體反思”能夠在教師教育教學培訓和自我完善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絡,使集體培訓與個人成長有效整合,共同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同學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佈置的。

本課主要是通過同學認識兩位、三位小數,進一步的完善同學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教材是通過同學熟悉的元角分的知識,揭示了小數和分數的聯絡,引導同學逐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感到同學對與分數與小數之間的關係理解的還是不錯的,在小數和分數的互相改寫中,基本上都知道要根據小數的數位來確定分母,由次可見同學對小數意義的.理解還是比較不錯的。但在教學中也發現,對小數的讀寫教材中沒有明確的相關知識點,所以在教學的深度上教師不易掌握。

我是根據以前同學在學習這區域性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對於小數的讀寫方法以和表示的意義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和專門的訓練。在練習中同學在小數表示的意義和小數的寫法上還是出現了混淆。

我覺得這是同學認識上的一個難點,也是在作業上容易出錯的地方,還是需要通過練習來解決。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1、讓學生大膽地、自由地想、說、做。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天真爛漫的孩子是怎麼想的,只有通過他們的說才能反映出來。為此,在進行整除意義的教學時,首先讓學生獨立研究(即自主探究),通過自己動手分一分、想一想,然後再小組合作交流彼此的想法、分法,求同存異,最後通過爭論得出正確結論。這樣的方法正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法。

2、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感悟。

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玩耍中;輕鬆地獲取知識是極好的學習途徑。因此,在約數和倍數的概念建立之後,組織學生做遊戲,在遊戲中找具體數的倍數和約數,從中體會、感悟知識的內涵與外延。這正符合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體會、感悟。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性和無窮魅力。

3、置身於學生當中,做學生的一員,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我覺得當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師只有不斷增強與學生的親和力,學生才能樂意跟著學習。為此,在學習約數和倍數之前,我組織學生編號時,把自己也編入學生之列,並與學生共同遊戲,置身於學生當中,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就是他們的朋友,就是他們中的一員,這也正體現了師生平等的新理念。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分數的學習在國小分了幾個階段,這堂課是在分數的認識、簡單的分數加減法基礎上開始對分數進行系統研究,重點研究分數的意義及對單位“1”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有如下幾點收穫和想法。

1、從大家所熟知的“1”引入課堂,學生感覺太簡單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舉手回答的同學幾乎全部。這樣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為接下來的內容做好了接受的準備。又通過有關“1”的這些既簡單又重要的問題的提問,把這課的一個難點——單位“1”做了初步的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顯得順理成章,不知不覺中就在學習新知識。

學生一般都願意學習簡單的東西,也希望把學習變的簡單。老師應該深入淺出,化難為易,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出發,順利過渡到新知識,這樣不僅課堂氣氛好,而且自然而然,不生硬。

2、數學思想需要逐步的滲透,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點的建立,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通過教學分數是如何產生的,我覺得第一讓學生知道了因為生活的需要,才產生了數學,學好數學是更好的為生活服務。第二讓學生明白有關數的理論的知識,有助於學生數學理論的建構。

作為數學老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注重滲透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思想,教會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以後的教學中首先自己要站在數學思想的高度去看知識點,站得高、看得遠,對於教材的.把握、前後知識的連貫才能作到運用自如。

3、自學是中學生及成年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國小階段應該適當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首先對新內容進行自學,然後再一齊解決重、難點。由於學生的自學能力還不強,所以在自學前給了提示,圍繞幾個知識點自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引導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根據提示嘗試著去學習、去解決,然後教師再把重、難點和學生進一步探討。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自學能力,同時教師又能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學生學的有趣、老師教的輕鬆,何樂而不為?

4、數學概念的語文化教學,對於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有利的。數學概念一般都很抽象,理解時往往有些難度。但如果通過語文方式的解釋,則會變得容易些。在教學“容積”這一概念時,我曾讓學生查閱過字典,學生通過查閱字典明白了“容”就是容納的意思,“積”就是體積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容納的體積,把它說完整就是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過這樣教學,我發現學生一是理解容易,二是因感覺新鮮而氣氛活躍了。這堂課教學中,在理解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找出重點詞的環節,把一個大概念分小,逐個理解。在理解“若干份”時,通過思考和查閱字典,明白了“若干”是指不定量。這樣“若干”一詞,學生不僅理解了,還會運用了。數學課堂的教學不妨可以借鑑其他學科,融為一體,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是新學期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也比較容易接受,但是新學期第一節課,如何讓孩子學出狀態,學的精神,是我在講課前思考的,因此,在課堂上我採用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效果還是不錯。

1.先用課件出示4組題目讓學生口算,看誰用的時間最少。如:第一組37+126=、163-37=、163-126=,因為是比賽性的'題目,一下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勁頭。關於發現規律的同學四組題很快做完了,他們就迫不及待的想

說自己為什麼做的快的原因了。這時老師適時的讓全班同學都停止,開始探討問題。

2.探討方法,得出規律。

(1)讓做的快的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做的,他們很快說出了每道題每個數之間的關係,如:第一道題的得數分別是二、三題的被減數,其餘兩個數也分別出現在第一道題目當中,也就是通過一個加法算式可以寫出兩個減法算式的規律。

(2)這時讓沒有完成的用剛才同學們講的方法完成剩餘的題目,他們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3.預習新課,理解關係。

在學生探討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預習提綱進行預習新課,集體交流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學生很容易的學會知識,理解知識。

但這堂課中的不足是:有的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加減法意義,之後我會給學生更多時間自己探討,爭取讓學生都能真正理解加減法的意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本課的教學重在充分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新舊知識相互融合,對分數的意義形成系統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突出了新舊知識間的連貫與生長點,以問題為導向,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不斷內化分數的意義。

一、動態演示,瞭解分數演變過程

數學教學不僅傳授知識,同樣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數學知識是理性的,但也飽含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對於分數的產生,教科書分散在課前和課末呈現,為了讓學生能大概瞭解分數產生的演變過程,在現實問題中講述分數的產生,配於課件動態演示,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學生粗略地知道知識的來源,潤物細無聲地傳播著數學知識與科學探索的啟蒙教育。

二、製造矛盾,突破分數認知難點

學生已掌握用一個物體表示,要把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表示,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表示出1/4,讓學生自由地創造。這樣的情境創設,多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不是教師的暗示與啟發,而是學生自我發現和創造的過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巧設問題,深化理解分數意義

學生依賴於自己的動手實踐和例項,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是膚淺的,如果只靠練習加以強化,勢必影響著後續知識的學習。因此,在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後,以問題激發思考,在“比較幾個,為什麼單位”1“不一樣,都可以用表示?”中,從具體例項抽象出單位“1”,使思考問題擺脫具體實物的依賴,明白了一個分數關鍵看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在“同樣是一份,為什麼表示的個數不同?”中,體會了單位“1”的數量多少影響著每一份的大小。這樣的問題解決,為學生深入理解分數意義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

四、拓展訓練,體驗知識應用價值

知識只有在具體應用中,才顯示學習的價值。課末除了完成書上的部分練習外,增加了兩道思維訓練題,猜數遊戲迎合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在思考、辯論中,既掌握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在看圖說話中,既鞏固新知又滲透著不同單位“1”的相互轉化思想。

整堂課教學,學生藉助直觀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不斷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見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20xx年10月舉行的全國國小數學課堂成果展示交流會好課紛呈,而張齊華老師執教的《分數的意義》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了這節課,我突然感悟到:儘管我的課與張老師的課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我應該有能力讓我今後的課“效”起來。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完善。

一、認真研讀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

記得張老師在介紹自己備課的過程時說過,為了這節課,他翻閱了國小、中學乃至大學的教材,認真琢磨了這個內容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所佔據的位置,特別是國小階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參在上課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瞭解瞭解本單元、本冊的內容。除非要上教研課或比賽課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級的教材看一看。這樣的準備,能上出精彩的課嗎?就在聽完張老師的課之後幾天,教研室陳老師要我組織秀峰區五年級數學老師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內容由我定。於是,我認認真真的翻閱了本冊教參,發現課標版“簡易方程”與以前的大綱版有較大出入,而且,教參詳細的介紹了教材內容改動的原因、教學時應採取什麼方法、重難點知識怎樣處理等等,同時,我又查看了大綱版教材對於這個內容的安排,我猛然間覺得自己對“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教學有了從未有過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話:“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諦。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氣氛

《分數的意義》一課,沒有花哨的課件、沒有美麗的`童話故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數學活動,但從張老師的課堂卻發現,學生的思維始終跟著老師走。是什麼吸引了學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藹的教師,使學生思維敏捷,暢所欲言,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中,教學效果自然不一般。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教學,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學生的朋友、學習的指路人,想方設法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但這個“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時學生瘋過頭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時學生愛理不理,又要連哄帶騙。自己沒能從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面對學生。這也是我今後要努力地方向。

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

張老師的課非常流暢,讓聽課的老師有一種“享受”的感覺,而靈活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問題的能力,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又一關鍵環節。課堂教學活動面對著不同個性的學生,就決定了它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學習過程中會自然生成許多我們課前無法預設的資源,張老師的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也是他無法預料的,但我覺得張老師抓住了每一個偶發性的資源,並運用這些資源解決真正的問題。而讀懂學生、讀懂課堂、讀懂教材是靈活運用生成資源的基礎。這也是我要花大力氣學習和練習的方向。

總而言之,張老師的課讓我明白:有實效性的課堂,是對學生負責的課堂,是讓學生獲得知識的課堂,是學生快樂成長的課堂,是老師應該給學生的課堂。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在主題活動《神奇的樂器和機器》的引領下,我設計了手工活動《喇叭》。手工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以往的手工活動,一般都是採用教師示範,幼兒觀察的方式,教師將平面的現成手工紙加工成所要的立體的形象,幼兒按照老師的方法“依葫蘆畫瓢”式把它“創造”出來。然而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自己設計了喇叭的基本製作步驟。在活動中,出示圖示,讓幼兒想象猜測:這是什麼?能做什麼?從幼兒的.提問得出很多答案“這是橋,這是扇子,這是滑滑梯,半圓形……大大豐富了幼兒的想象力,活躍了幼兒思維,在問到這個圖示可以做出什麼時?幼兒的回答也是豐富多樣的,有很多種答案,不論是否正確,我都一一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因為我的目的不是要幼兒回答的結果,而是更注重了幼兒思維的過程。在提到這個平面非常簡單而沒有任何修飾時,小朋友就想到了用線條,用蠟筆等來裝飾,這樣做出來的物體會更漂亮,幼兒們的回答真是太棒了。我暗自為他們的回答深表欣慰。在涉及到製作步驟時,小朋友們紛紛說出了不同的步驟及製作理由,而且合乎情理。在活動中,有的小朋友禁不住要問問老師,這個做出來的是什麼呀?當時我沒有急於告訴其答案,為他們的製作設下懸念,想給幼兒一個驚喜。我只是簡單地說:你做出來看就知道了,幼兒們帶著懸念、帶著好奇、等待收穫驚喜。

分發好製作材料和工具後,孩子們認真製作起來,忙得不亦樂乎。那種認真勁就甭提有多高興,看著他們,樂在心裡。不一會兒,傳來了孩子們喜悅的“報告”,“老師,看我做出來的是喇叭”,“我的是檯燈”,“我給媽媽做了條裙子”,“我給奶奶做了個茶杯”……看到了孩子們的成功,我也體驗著成功。

可以說這樣的一次手工活動,是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製作,我給幼兒創設了充分自由的創作空間,大膽放手,相信幼兒會獲得更多的成功。

記得張博博士說:好的教師會珍視孩子在園的每一天,保護好孩子的每一次驚奇,並能夠在活動中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充滿智慧地引導每一個孩子成長。我會細細品位,慢慢地嘗試,收穫著快樂,快樂地成長。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倒數的教學概念,它的定義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法則是: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並規定:0沒有倒數。總結有:真分數的倒數大於1.;假分數的倒數小於或等於1;帶分數的倒數小於1。

沒想到,今後幾天的練習與作業中,一但碰到應用小數、帶分數的倒數時,大多數學生的課堂反應與課後作業總是出錯。甚至小部分學生連小數如何化為分數都覺得困難。心想:這屆學生到底怎麼了,連倒數這麼一個簡單概念都不能掌握,那今後的教學不是更加難教嗎?基礎都打不好,又如何談提高呢?想起有位國小老師告訴我一個關於分數八分之七的笑話:老師問一個學生,八分之七怎麼讀。學生回答:“我只知道上面是七下面是八。”

這樣真實的笑話可嘆可悲,對我們老師簡直是種侮辱。可是問題全在學生身上嗎?雖然學生帶有太多的國小基礎問題,可是進入國中後,學生有幸成為自己的學生,雖不能百分之百把個個學生都培養為尖子生,但是儘自己的微薄之力教育、傳授學生總是應該的。既然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就只好從自己身上找對策了。今後的教學再也不能過於高估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自己備課時一定細緻考慮全面,即使是很細微的細節也要儘量考慮到。所以就利用晚自修時間,把小數如何化為分數,如何求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以及帶有負號各類的數進行補充。通過這樣的補充,學生終於把與倒數相關的知識掌握了。

通過這節課的反思使自己清楚認識到:教師需要學會全面思考,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細心聆聽,學會耐心等待,積極敢於讓學生把思維暴露出來,藉助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產生對問題的分析,再進行提升和深化,才能真正的提高效率。從一些具體的事件開始,與一般的教育理論結合起來,從而能給抽象的教育教學理論一些具體案例的支援。這種支援我們可以類比在我們學習數學過程中講任何一個概念,講任何一個定理,我們都必須給學生展示一些例題,因為沒有這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活動,()我們通常是難以對概念和對一些理論有著比較清晰和深刻的認識的,反思的結果通常又會直接作用我們的教學實踐教學行為,它最終會導致我們形成一些穩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教師反思的在於向自己學習,也就是讓自己學習的經歷成為學習資源,並將緘默性知識變為可以說清楚的明察的知識從而有利於我們對已有的理論進行修正,對已有的概念進行澄清,從而讓自己的行動變得更加自覺。

倒數的意義教學反思

《倒數》教學反思二《倒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這節課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是一節簡單、清晰的課。每個人心中都有好課的標準,我認為好課不應該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應該加入到他們的行列跟他們一起走,讓他們能夠放鬆心情、暢所欲言,而我們就只要細心呵護,靜待花開。

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係:

1、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知識基礎以及個人的教學設想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上的引入:通過出示一組分數乘法計算,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發現規律:乘積都是1從而引入倒數,這樣的安排承上啟下,很自然,但是就是太順了,有點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缺少了一點味道。

自己的設計:

師出示口算題:① 4 ,②③2-1④66⑤0.254⑥ +

(生比一比誰的速度最快)

師:大家想一想,這組題有什麼特點

生:得數都是1

師:不錯,誰還能說出一個得數是1的算式?(生說一說)

師:這些算式的得數都是1,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像這樣的算式能寫多少?

生: 很多

師:能寫完嗎

生:不能

師: 看來這個1很神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

2、變教師教為學生自學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請同學們開啟課本,邊看書邊思考.

1、 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運算所得的1?

2、 課本上是怎樣描述這個1的,請你找出來,並輕聲讀一讀。

設計思路:新課伊始通過讓孩子比賽口算,讓孩子的神經緊繃起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讓孩子自己說一些得數是1的算式,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的慾望,揭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和1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呢?吊足了學生學習的胃口,通過自學課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的引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而且也更加強化了倒數的概念,只有兩個數相乘的時候才可以說這兩個數互為倒數,加、減、除都不行。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二、把握目標,相信學生,做好扶、放、收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

環節二:理解倒數

1、在得出倒數的概念之後,我並沒有直接的板書出來,而是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倒數的?

2、在板書倒數的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之後,為了加深孩子的理解和記憶,我又丟擲了一個問題:你想提醒大傢什麼?

果然在意料之中,學生把概念中的關鍵字和詞分析的特別到位,效果非常好。

環節三:如何讓學生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基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我沒有采用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沒有特定的順序先研究哪種數的倒數再研究哪種數的倒數,而是引導學生:你會求哪種數的倒數,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教師只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在交流、互動和共享中學會求分數、整數、小數的倒數包括1的倒數還是1、0沒有倒數這些知識難點都變得輕鬆和簡單,甚至還有一個孩子想到了用除法求一個數的倒數:如0.5的倒數可以用1除以0.5就等於2,這都是思維碰撞的火花。但是帶分數一直不見蹤影,為了讓他們想到,我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都太簡單了,誰能想出一個數可以難倒大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挖空心思的想特別的數,其中確實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穫,生2:0.1111的倒數,不過由於這個數出的太突然了,就把這個數直接放到了問題銀行,讓他們下去後再研究。事後在和辦公室的同事交流的時候才想起0.1111= ,而 的倒數就是9,反思自己還是考慮的不夠全面,另外沒有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想出來的,這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一處遺憾。

環節四:總結提升

在學生交流彙報之後,對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進行了總結,為了讓孩子掌握的更加牢固,我採用了兒歌的形式:倒數意義很好記,相互依存互不棄。倒數求法更容易,子母顛倒即完畢。不但可以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根據高效課堂的模式,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慧的同步發展。

存在的不足:

1、在引導學生自學課本時問題不夠明瞭: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情況下所得的1嗎?後改為:你知道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哪種運算所得的1?

2、求0.1111的倒數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放手讓孩子去研究。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學生雖然對小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在教學中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展示小數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接著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要用小數,學生都說出了小數會比較簡單。這樣的設計,就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絡了,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感覺他們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接又重新複習了一下關於分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去體驗。雖然最後,學生的掌握情況還算可以,但是可能對那些後進生來說,理解得不是很好。

在課中感覺到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要重視每一位學生。做好對話工作。學生出現的誤解要注意引導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這節課是在上完了估算一課後安排的。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程式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估算意義的認識還很膚淺,有的學生僅僅從有大約、大概等這類詞語來判斷是否該估算。同時,在和其他教師交流時,覺得大家似乎都存在著這個疑問。有的老師就根據有沒有大約、大概這類詞語來教學生是否該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現象反映出由於我們沒有充分理解《數學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對估算這一內容的設計意圖,才導致學生認知上的偏差。

在認真習讀教材和教師用書後,我發現本套教材在計算教學編排上突出地體現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對具體問題,先確定是否需要計算,再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口算、估算、筆算等),最後應用計算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的思維方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計算的意義,形成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能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名老師——我來教你怎麼對這一題進行估算;而是將自己定位在解決問題的參與者的角度,與學生共同探討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同時充分地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研究的能力。

首先,當學生用準確計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時,我並沒有馬上否定,而是和學生一起分析用除法計算的道理,同時針對學生中無一人用估算的方法計算的情況,引導學生看書。當時,有一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是不是書本錯了,這一題沒有說大約啊,為什麼用估算呢?”聽了這個學生的話,我當時特別激動:這個孩子沒有把教材看做是至高無上的權威,認為書上寫的是估算,那我就錯了,應該用估算。而是大膽的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是懷疑書本。我馬上對他敢於質疑的這種精神給予了肯定,但我並沒有立刻以教師的身份給與解答,而是把自己當成他的學習夥伴,也“感到疑惑”:“難道是書本錯了嗎?請你再仔細看看課本。課本中似乎根本就沒有想到用計算的方法去計算這一題啊,而是直接用了估算,還列舉了兩種估算的方法,你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請你把題目再仔細的讀一讀。”

在我的巧妙點撥之下,學生的思維又迅速的回到了例題,重新審踱。很快,有的學生就發現了:“我覺得這一題是帶錢,估算也可以,要是我們自己去買東西,帶的錢也不可能是剛剛好啊!”還有的'學生說:“我知道了,這一題是求我們應該準備多少錢,而不是說要付多少錢,那老師帶的時候要多帶點,萬一到時候要買別的東西呢?”“我覺得多帶的錢可能是給老師買票的吧!”“我覺得可能是老師怕有的同學先生病了,後來又來了,所以要多準備點錢!那我還覺得,要是從數學的角度,第一種演算法好,要是從生活的角度,第二種演算法好!”“我覺得不是有約、大約就應該估算,也不是沒有大約就不估算,我覺得應該自己讀題,要分析題目的意思,根據題目的要求來選擇該怎樣計算。”學生的回答實在是令我驚歎不已。他們既能把生活和數學緊密的聯絡起來,能聯絡自己平時春遊和秋遊的經驗,考慮到學生、老師的購票問題和生病的學生參加活動的具體情況,又能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兩種估算方法,反映出他們已經較好地理解了估算的意義,有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了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了思維的閘門,孩子們的跳動的思維猶如陽光下的金子般熠熠生輝。在接下來對兩種估算方法的選擇中,孩子們迅速的判斷出兩種方法各自的利弊,並根據實際情況,一致同意採用第二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的思維就象插上了一雙翅膀,在充滿快樂的數學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整節課如行雲流水般順暢自如,孩子們思維之活躍,想象之豐富,考慮問題之全面,數學知識運用之靈活,實在是令我感動,我被他們的精彩表現所深深震撼!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小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抽象知識的教學最好的方法是採用直觀形象的手段進行教學,越形象具體學生越容易理解。

小數的意義和讀寫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和一位小數的基礎上學習的,讓學生繼續認識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雖然學生已學過一位小數,在生活中也常見一些小數,但有部分學生已經把以前的知識遺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課前我首先有針對性的進行了複習,為新知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我讓全體學生都從一位小數學複習起,積累一定的認知經驗,再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時就比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數來理解的小數的意義。

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從兩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這部分的'內容看似簡單,但有些學生還是會容易出錯。在讀法上我主要強調讀小數部分不是一位的小數,方法是從左往右整數部分照往常一樣讀,小數部分從左往右依次讀出各位上的數。讀法學生掌握的還比較好,幾乎沒有什麼問題。關鍵是在寫法上,雖然我在課上一直強調: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這樣的( )份,是( ),可以用( )表示;為什麼要平均分成x份?但是有部分學生還是會寫錯,特別是寫三位小數時。例如:23毫米=( )米有的學生會寫成0.23,主要還是沒有掌握方法。前面新授時,都是先轉化成用“米”作單位的分數,然後再轉化成小數,而這題是直接進行單位換算,學生的思維就沒有轉化過來,實際和新授的方法是一樣的,有些學生就沒有活學活用,或者說小數的意義沒有理解透徹。

 第二部分:小數的意義。

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滲透等量替換思想,並以此為基點展開,先讓學生初步感悟十進位制分數與一位小數之間的聯絡,進而鼓勵學生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得到許多一位小數,再讓學生比較這些小數的共同點,歸納出一位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比認識二、三位小數。歸納小數意義時,滲透抽象化方法,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數量、單位名稱,最後抽象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可以寫成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沒有大膽的放手,教學的過程顯得有點機械,呆板,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被調動起來,似乎我講的東西太多了一些,給學生的機會少了一些,因此生成的資源也很少,錯過了一些精彩的內容。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比的意義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還有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注意: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絡;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在教學時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從生活實際出發,聯絡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新知。

這節課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學生能根據所給的數量提出許多問題,有選擇把問題寫在黑板上並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數是果汁的幾倍,果汁的杯數是牛奶的幾分之幾,可以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來解決,今天我們來研究對兩個量比較的一種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義教學。

二、加強知識間的聯絡,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這部分中,因為分數、除法、比有著密切的.聯絡,在教學比的意義後,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研究分數、比與除法的關係,掌握它們間的內在聯絡,形成良好的知識網路

三、教學中注意的問題:

1、比、分數、除法的區別,比表示兩個數的關係,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除法的是一種運算。

2、體育比賽中的2:0不是比,足球賽中記錄的“2:0”的意義只表示某一隊與另一隊比賽各得的進球分數,不表示兩隊所得分數的倍數關係,這與今天學習數學中的比的意義不同,它雖然借用了比的寫法,但它不是一個比。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說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