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生活經驗 閱讀(1.76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樹真好”是大班主題活動“有用的植物”中的一個活動,目標是“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樹的認識,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第一環節,請幼兒說說身邊的樹,回顧自己在哪裡見過樹,說說自己認識的樹的名稱等;第二環節,請幼兒理解圖中的內容,並欣賞散文前四段;第三環節,請幼兒根據圖中的內容學習有關“樹真好”的話。接著,我開展了分組教學,期盼精心設計的活動能夠順利開展。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接著問:“你們在哪裡見過樹?”天天說:“我家門前有一棵樹,我很喜歡。”我忙問:“你為什麼喜歡?”“因為可以長種子。”我說:“今天,老師請你們看一看這些樹是不是你們喜歡的樹,認不認識它們,好不好?”孩子們齊聲說好。接著,我逐一出示幻燈片,引導幼兒認識橘樹、桃樹、鐵樹、柳樹、楓樹等,並趁機引導幼兒把正確的樹名組織到相關的句子裡去,以豐富幼兒的語言。如,“桃樹上開滿了鮮花”“鐵樹有著長長的、硬硬的葉子”“秋天到了,楓樹的葉子變紅了”,等等。接下來出現的椰子樹圖片讓幼兒猶豫了許久,他們說“有點像鐵樹”“有點像羽毛”。我提示道:“它長得像鐵樹。看,樹上有什麼?”宋宋受到了啟發:“是海灘樹吧?”我告訴幼兒:“它長在海灘邊,叫椰子樹。”看完六幅圖片後,我換了個話題:“我們看到了這麼多漂亮的樹,真好!為什麼叔叔阿姨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云云說:“因為他們喜歡。”宋宋說:“因為可以把太陽擋住,為我們遮陰。”……

以上是活動第一環節的一段實錄,我主要圍繞幼兒身邊的樹展開,從“你在哪裡見過樹”“是否認識螢幕上的樹”“為什麼種樹”等幾個問題入手,與幼兒展開對話。在同伴的互助反思中,我感覺到儘管活動開展得還算順利,但問題也很明顯。比如,匯入部分在繞圈子。我在引導幼兒認識樹的`名稱上花了很多時間,內容與“樹真好”的主題有些偏離,並未緊緊圍繞樹的好處展開。認識到這一問題後,我馬上進行了調整。在另一組分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嘗試。

活動開始了。我拿出一個“樹”字,問幼兒:“這是什麼字?”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樹。”我好奇地問:“為什麼要種這麼多樹,而且要到處種樹?”鑫鑫充滿感情地說:“為了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所以要種樹。”我點頭:“你覺得大樹能讓環境變得更美,是嗎?偉偉,你覺得呢?”偉偉說:“可以擋住沙塵暴。”我笑著說:“是的,樹能擋沙塵暴,上次我們做過調查。”耘耘說:“樹可以幫助我們遮太陽。”我用手遮著頭頂說:“可以給我們帶來陰涼,防止太陽把我們晒傷。”天天輕聲道:“樹可以擋住龍捲風。”我接著問:“是啊,樹的本領真大。它還有什麼本領呀?”耘耘補充道:“樹能給我們提供果子。蘋果樹能長蘋果。”我給予了肯定:“我們周圍有許多果樹,每天能給我們提供水果,讓我們吃了身體健康。你們知道樹還有什麼本領嗎?”怡怡說:“樹還可以做些東西,比如做成小魚貼在牆上。”我回應道:“把樹切成一片片薄薄的,做成工藝品,然後用來裝飾,對嗎?”“樹可以製造氧氣。”“樹能做船。”……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說著樹的作用,他們的已有經驗被激發了。

從以上師幼對話的情況來看,幼兒不僅樂說,而且有話可說,雖然談論的範圍縮小了,但討論的方向更明確了,更有意義了,對下面活動環節的開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內容與目標“攜手共進”,使活動重點更加突出,從而推動了目標的達成。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

1、讓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比例的意義組成比例。

2、經歷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過程和運用過程,體驗從實踐中學習的方法。

3、體會事物之間的相對性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探究精神。

《比例的意義》是一個概念性質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呢?我主要從如下兩個方面努力:

1、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引導學生嘗試解決。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數學課上,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到“比例”學生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可能會提出如下一些問題如:比例的意義或什麼是比例,比例的組成及名稱,比例與比有什麼不同等問題。而這些些問題,學生通過討論、自學、交流是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為繼續學習提供了動力和保證。

2、結尾設制懸念,激發學生繼續學習。

有人說,一節課上完之後,不應該是畫一個句號,而應該是一個問號。在本節課的末尾,我利用了課本33頁“做一做”中的第2題:用右圖中的4個數據可以組成多少個比例。學生通過練習、討論寫出了不同的比例,但大部分同學都沒有明確的方法,主要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寫比例的.,所以個人寫出的比例並不全面或有重複。這時教師提出問題:比例的變化有規律可循嗎?(稍停)若有,用已有的知識可以解決嗎?(不能)下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會有明確的答案了!這樣,學生繼續學習、探索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在本節課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處理還欠缺:

1、對比例意義的引導還不夠細緻。應該讓更多的同學談談自己的認識,參與教學過程,體會成功。

2、課堂調控能力還需要繼續提高,對課堂生成性的內容處理不夠。學生在總結比例的意義時這樣說:比例表示兩個比值相等的比,教師沒能抓住“比值相等”這個關鍵做好學生認識與課本概念的過渡和銜接。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今天帶領學生學習了《比的意義》一節課,這節課要使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會讀、寫比;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準確地求出比值。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意義、比與除法分數關係的探索過程,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感受“比”產生的背景。這是一節概念課,知識點多,又抽象。在教學設計中我精心設計了引導語,預設應該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但是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之中意料之外的小狀況。

在不同類量和同類量的比學習過程中,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升旗儀式行進中,3分鐘走了330米,同學們的速度是多少?讓學生列算式表示行走速度,列式計算之後,老師問速度還可以說成是哪個量和哪個量比?之後,在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同類量與不同類量的比時,教師就忘了對兩種量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雖然知道了路程比時間,但是卻沒有引出進行兩個不同類量的'比較,缺失了讓學生理解了這兩種“比”的實際意義,這樣成為了這節課的缺憾。

如果設計的時候進行對比題目形式呈現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了。如,五(2)班3分鐘走了330米,五(3)班5分鐘走了450米,你能說出哪些比?在第一個例題的基礎上,學生會說:3:5,5:3,3:5,5:3,450:330,330:3,450:5,3:330,450:5等。老師可以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各個比表示誰和誰的比,有什麼發現?學生會發現3:5是五(2)班和五(3)班時間的比,330:450是五(2)班和五(3)班路程的比,330:3是五(2)班路程和它時間的比。再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比中有什麼不同點?學生會發現3:5是時間與時間的比,330:450是路程與路程的比,而330:3,450:5是路程與時間的比。經過教師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明確3:5,330:450是相同類量的比,330:3,450:5是不同類量的比。這樣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同類量與不同類量,可以起到加深理解“比”的實際意義。

再如,在教學比的讀寫法、各部分名稱時,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單上的概念:“:”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作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作比的後項。如,3比5,記作3:5或。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比的前項除以後項所得的商叫作比值。如,25 : 160 = 25÷160 =

通過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學生認識了比的讀法和寫法,比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怎樣求一個比的比值。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鞏固基礎訓練,讓學生做如下練習,說一說下面各比的前項和後項,再求出比值:3 : 7 ,8 : 4 ,0.5 : 1。學生算完在交流彙報時,學生對比值的讀法學生產生了異議,3:7=3÷7=,學生讀成3比7。這是好事,說明學生對分數形式的比的讀法掌握很好,但是也反應出學生對比值是一個分數,還是一個分數形式的比還分辨不清。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資源,我抓住機會引導:這裡的結果是一個比,還是一個數?如果是比該怎麼讀?是數該怎麼讀?學生還是有疑問,老師舉例分析之後學生明白。後來思考,為什麼我抓住了生成資源學生為什麼沒有馬上領會呢?通過評課和反思,認為教師如果再換一種問法引導會達到更佳效果,如,什麼是比值?商是一個數還是一個比?怎麼讀?從比值的概念中理解,比值是商,是一個數,這裡應該按分數來讀,會讓學生一下子明白這是一個數,不是一個比,應該讀成幾分之幾。從而讓學生對比的書寫分數形式和分數的本質有了更深刻認識。

由此感悟到,不同的引導語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引導不恰當的話,教師也不要慌,教師也可以把錯誤當成學習的資源,加以恰當的引導,也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課堂中注重的引導方式和語言,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提高數學思考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我在反比例函式的意義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由於學生有一定的函式知識基礎,並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經驗,這為反比例的數學建模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學中利用類比、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開展數學建模活動。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我選擇了課本上的探究素材,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充分討論交流後得出它們的相同點,概括、發現規律,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構建反比例的數學模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弄清反比例函式中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義,體驗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我設計了例題1使學生對反比例的一般型的變式有所認識,設計例題2使學生從係數、指數進一步領會反比例的解析式條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數學的建模。以上活動力求問題有梯度、由淺入深的開展建模活動。教學中按設計好的思路進行,達到了預計的效果。此環節暴露的.問題是:學生逐漸感受了反比關係,但在語言組織上有欠缺,今後應注意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三、應用拓展:

設定例題3的目的是讓學生得到求反比例函式解析式的方法:待定係數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並獲得數學方法,積累數學經驗。設定兩個練習,讓學生充分理解並掌握反比例函式的應用。

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範作用體現的不是很好,板書不夠端正,肢體語言的多餘動作,需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本次公開課得到備課組長劉燕老師的認真指導。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其依據是十進位制位值原則。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了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愉悅的探究活動中獲得新知識,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態等方面得到發展。

本課特點:

一、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本節課,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通過猜測說出商品的價格,再利用學生已有的小數知識。接著,精心安排學生回憶所學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和測量物體長度的活動。為探討小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

本課創設了讓學生藉助米尺探討小數意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認識一位小數小時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通過之間的觀察,思考,瞭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十分之一米,十分之三米,十分之七米→寫成0。1米,0。3米。0。7米的變化,認識以為小數表示十分之幾;通過猜測、驗證,認識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通過思考、交流發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直至總結概括小數的意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鍛鍊,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全面發展。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教學反思本節課教學的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個性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大部分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例項中感知,在用心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好處。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我組織學生交流前置性作業,“如果你是教練老師,你會選誰去?為什麼?”引出了百分數,此時,學生已經隱約之中感悟到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是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學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數的含義,也初步感受了比較資料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二、密切聯絡生活,理解百分數的好處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並非一無所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能夠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生活中的百分數”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介紹自我生活中見過的百分數,再出示一張調查記錄單,讓學生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收集的百分數的好處,並讓學生選取典型的例子彙報,讓學生說說這個百分數所表示的意思。三、關注學生知識的構成過程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構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這節課教學資料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麼作用,百分數的好處是什麼,而是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四、練習有層次、有拓展、有坡度練習我設計了判斷、選擇、讀寫、思考題。還設計了“在這節課裡你一定興奮過,緊張過,也許有的同學還存在著一絲遺憾。你能用百分數來告訴大家這節課的各部分學習情緒所佔的比率嗎?”讓學生在身邊體會百分數的意義!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分數的產生和意義》這節課我講了兩遍,前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想法,《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學反思。第一次課前想法:不知道是幸運還是黴運,每次輪到我這個新手講公開課總是有外校老師來聽,感覺壓力山大,本次也不例外,雖然那些派頭大的山西老師沒來,但有外校老師,總不像自家人那樣自在,害怕出醜給學校的臉面抹黑。第二次課前想法:也感覺壓力大,有了校長一句不要怕暴露缺點,我思想也放開了,正好有教研員來指導可以查漏補缺,於是就沒了像第一次那樣緊張的狀態,甚至說我感覺我是幸運的,藉助這次機會鍛鍊一下自己在這種大場面下的適應能力,事實證明我的猜想是正確的。

第一次,聽說有人來聽課,我就趕緊找師傅常老師幫忙選課題,正好該講《分數的產生和意義》,常老師說就這個吧不是很難。接下來就讓她幫我修改課件和預設問題怎麼處理,就連早上來學我還跟師傅說一個填空題有點難怕學生不會,常老師說那就講課過程中舉個類似的例子,我們師徒倆舉得例子不謀而合,本來信心滿滿,可是我覺得結果卻很不理想。首先,溫故互查的第二題應該讓孩子們說說為新內容做鋪墊,導學案沒做認真檢查,自己覺得不難,想著個別難題已有預設處理,但從學生方面考慮不夠周全。裡面的練習題題量大還有超綱部分,有些習題過於尖銳,學生做起來確實有點困難,此外習題設計有些沒能緊扣主題,這個問題聽完課閆老師就直接說你的導學案得改。其次,我覺得我的應變能力欠缺,課上我就跟著導學案走,用的過程中發現有問題,結果是為了完成這節課的導學案任務,而沒能讓孩子們將“分數的意義”、單位“1”以及“分數單位”等這些抽象概念練習透徹,就是席爭光老師所說的課堂上的這個“1”沒抓好,結果導致導學案算是完成了,但孩子們心中還是迷迷糊糊的,所以總感覺很不理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和師傅們的指導,第二次我就知道在哪裡下功夫了。趁週三上午第二節沒課,趕緊找來常老師和莉莉幫我審查修改後的導學案及板書設計,下午放學又請曉麗幫忙修改課件到7點,晚上繼續思考過程,在她們的幫助下第二次講完之後自我感覺良好,也找回了點自信和勇氣,發自肺腑的感激幫我忙的老師們,教學反思《《分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學反思》。收穫更大的就是澗西劉老師對我課的`點評。一、她說:“教學分數的產生也應該強調指出是在不能得到整數的情況下產生的,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它的意義,課本這樣編排說明它是一個知識點,是需要強調的。”其實我原以為書本上有的東西,還有從古至今的圖形和文字介紹,最後還又總結了一段分數產生的原因,和幾個老師商量這個學生自己一看都明白,為了節省時間,課堂上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就OK了,我還是沒把教材挖掘透。二、課堂上老師說的還有點多,應該充分信任學生,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才會更牢固。三、學生舉身邊1/4的例子時,讓孩子們說出例子並動手畫一畫;舉四人小組例子如果讓孩子們站起來應該站幾個人表示1/4,八個人時應該站幾個孩子來表示1/4?讓孩子們動起來體會單位“1”不同時所表示的1/4也不一樣,進一步加深對單位“1”和分數意義的理解。四、練習題設計個數軸或者老師拿幾支粉筆說分的份數和取的份數等。劉老師的思維真敏捷,她提的這些寶貴的意見我怎麼都沒想到一條呢?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思維放不開,所以才導致課堂上的拘泥,另外就是對教材和課標挖掘的不夠通透吧!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如果不經歷第一次的失敗,又怎麼會幾次三番地去給那些敬愛的師傅們添麻煩呢?之前還真沒感覺到反思有如此大的功效,今天才發現:只有經過不斷的交流、反思,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再一點一點改進,才能有所進步直至成熟。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1、教材和教參是重要的。這節課的重點是複數的幾何意義和複數的模的幾何意義;難點是複數的模的幾何意義。

我們總是在講要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可是如果不知道重點和難點具體是什麼,如何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突出重點和分散難點?在聽課的時候,最後進行課堂

總結

的學生對複數的幾何意義,不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我問自己,這個問題有沒有複雜到學生當堂不能夠理解記憶呢?是不是有什麼方法讓學生對複數的幾何意義一目瞭然呢?後來我試驗了一下,z= a+bi(a,b為實數)註明代數形式,而z(a,b)和向量oz?用同色的彩筆註明幾何意義,再小結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了。而複數的模的幾何意義,通過向量的模,實數的絕對值的意義進行類比推理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掌握,特別是例3的練習,不但加深了對複數的模的理解,更激發了學生對複平面的圖形——圓,圓面,圓環,甚至直線,橢圓,雙曲線的複數形式表示的探索的興趣。

2、板書是重要的。板書設計不怎麼精心,主負板書分界不很清晰,而且由於一堂課要用很多個黑板,所以有的時候主機板書也會擦掉。後來問學生,學生說,有的時候上課偶而走神如果主要內容給擦掉了就不知道主要講的什麼了,所以這幾天開始絞盡腦汁設計板書,儘量保留主機板書,和主要例題。螞蟻好象啃骨頭啃得有勁頭多了。

3、語言要規範準確。其實不僅僅是語文課要注意語言的處理:朗讀、斷句、重讀,是正確理解文字語意所必須的能力,所以即使在數學的'課堂也要做好這方面的示範,刻意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在我的課堂上,我的毛病大約一是重複,說得多怕學生聽不到,記不住,但絮絮地反覆很容易適得起反,大約一個新的概念性定義,板書過程中重複二到三遍,而我目前的複習課,知識點重複一到兩次就可以。二是連線詞的使用,有的時候自己感覺不到,但是聽別人的課,會很明顯的發現,過多的“然後”“也就是說”“那麼”“接下來”甚至語氣詞啊什麼的,不但不能起到上下語句的承接作用,反而使語言拖沓沉冗。數學語言,尤其要注重準確嚴密,一針見血,要麼不說,要麼就說在點子上,這需要斟酌課堂上的每一句教學語言,需要長期堅持不懈。

教學得意之處:

本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努力挖掘教材的內涵美妙之處,充分發揮其功能,複數的概念來自數學內部對運算與解方程的需要,它的幾何表示則來自數形結合思想與座標方法,這使得複數必然奠基於代數中運算、方程、直角座標系、集合等知識之上,而且必然與平面幾何、平面解析幾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學習這部分知識,將是對代數、平面幾何、平面向量、平面解析幾何中有關內容的一次複習、鞏固和應用.複數的加法、減法運算還可以通過向量加法、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成三角形法則來進行,這不僅又一次看到了向量這一工具的功能,也把複數、複數的座標表示及其加(減)運算,與向量、向量的座標表示及其加(減)運算完美地統一了起來.使學生領悟到數學知識發生與發展過程中的思想方法和數學的和諧美、簡潔美,培養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1.新的課改理念倡導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與教師的“開放式”教學意識,在這兩種基本理念下,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去新增條件或改變條件演變成新的題情,環環相扣,步步為營。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於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於在課始的匯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後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後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於課後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後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係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講授新知

1、教師出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什麼做為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

2、教師出示:把一米的線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這是把誰看作單位“1”,依照這個例子,還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

3、教師出示:把6只熊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貓的三分之一,這裡把誰看作單位“1”,仿照這個例子,可以把什麼看作單位“1”(學生舉出大量的例子)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單位“1”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它們都可以作為“單位‘1’。

自學討論

1、學生自學課本,教師引導:“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標上去。”

(學生自學課本)

2、學生彙報:

收穫比較多。教師隨機板書。

疑問可能在“單位‘1’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引號。

3、學生分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分組解決問題。

4、教師引導學生強調:單位“1”跟自然數的“1”含義不一樣。自然數的“1”只表示1個。實實在在的一個。而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可以是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所以:加上一個引號,以示區分。

分數的組成

1、請你自學書中的內容,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劃下來。把你不懂的地方標上去。

(生自學課本,歸納出分數的組成有分子、分母、分數線三部分。分子表示到這們的幾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

2、同學討論釋疑。

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就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分數的意義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例項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2個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人類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絡應當在數學課程中得到充分體現。為此在課前複習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幾種。丟擲一些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來產生疑問進入課堂。所以就產生了分數。使學生體驗到分數是因為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數學來源於生活。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去體會“在表示分數時,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從而抽象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樂學、會學、創造性的學習,培養樂創新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課堂上,我把一些問題引匯出來,而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織學習。並且,在課上,我走下去去幫助需要幫助的,及時為他們解決難題。

從總體上講,這堂課還算成功,但是,在教學後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學生可能對於這抽象的現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學生還摸不著頭腦。如何在以後接手班級時更好的教學好《分數的意義》,還希望大家能給我一點好的意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是在學生對比的意義、性質和比值的意義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掌握這部知識將為進一步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用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材例題3藉助兩張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長與寬,來組織學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長和寬的比,接著寫出放大後的照片的長和寬的筆,然後探究這兩個比有什麼關係,最後揭示比例的概念。這一環節處理結束後,教材又提供了這樣一個問題的探討: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後和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

我在教學例3時我對課本的教學步驟做了一些改動:第一步:複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指出圖中的兩個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義。第二步:學生學習課本對比例的定義。明確要組成比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第三步:讓學生觀察圖中的4個數,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課的流程沒什麼問題。上課時,才發現這節課的設定是有問題的。問題一:我指出象9。6:6。4=6:4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後,立即讓學生開啟課本學習比例的定義。從複習到對比例定義的出現過程較快,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以致教學比例的定義時產生了摳字眼的現象。這裡不妨在出示9。6:6。4=6:4後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式子有什麼特點,在請學生看書上對比例的定義。另外,“象9。6:6。4=6:4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這句話還能說得更精準些,可以說成:“象9。6:6。4=6:4這樣的'等式就是比例”。雖然等式包含於式子中,把等式說成式子也不錯,但這裡說成等式更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比例的意義。問題二:對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的處理不當。上課前發現備課時漏備了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教學。課堂上擔心自己又遺忘,出示9。6:6。4=6:4後我就介紹了分數形式如何表示。以致在完成第三步教學時,出現很多學生寫其他比例時同時寫出了9。6:6=6。4:4和9。6/6=6。4/4。這兩個比例表示的是同一個比例,只要寫一個就可以。對於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教學我太過急躁。其實這個知識也是可以放在最後教學。問題三:教學第三步嚴重脫離問題情境。點評時,孫校長一針見血的指出:本節課的教學脫離了教學情境。脫離教學情境的課堂,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方面很不利,脫離教學情境的課堂是失敗的。關於第三步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回到情境圖中,讓學生體會圖中的對應關係,再寫出比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的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還會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本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兩個概念,學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課堂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了教學方式,從而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在匯入新課時,我給學生提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步驟:①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②關於分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然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合作,從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入手,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因為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零起點”,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就要努力讓學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識狀況展現出來,讓他們在面對新知識時,自己主動去會憶、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當學生紛紛舉手彙報了自己已知的關於分數的知識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動手操作,去體驗、交流與思考,“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分數的`?”,從體驗中建立“平均分”,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

 2、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而不是隻見結果而忽視過程。為此,課堂教學中我儘可能充分提供學生學習材料,設計開放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髮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為。例如,在課堂中我把準備的材料: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繩子、六塊小立方體和四根繪畫筆交給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去動手操作,去體驗,進行交流與思考,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我從生活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實物,作為尋找分數的材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並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數,然後動手操作尋找分數。展示時重點展示平均分多個物體得到分數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其中這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的過程。為抽象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感悟分數就在生活之中。

還利用分繪畫筆,在整體的具體數量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會不一樣。在歸納分數的意義時,首先讓學生在感知多個材料的基礎上明確:不論把什麼東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東西看做一個整體,那就是單位“1”。表示分的份數不確定,從而創造了用“若干份”這個詞來表示不確定的份數,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數不確定,於是又創造出用“一份或幾份”來表示取的份數,就是分數中的分子。學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這樣水到渠成地創造出了概念,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一、案例

1、創設情景,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首先出示一副自行車和電動門的畫面,教師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生A提問:“為什麼自行車車輪胎是圓形的?”生B:“為什麼自行車的車樑架是三角形的?”生C:“為什麼電動門能來回拉動?”……

然後通過操作,研究三角形的特性⑴提供材料(材料是7根長短不一的學具小棒),小組合作設計一個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玩一玩,看你能發現什麼?⑵小組彙報發現的情況。生A:“這個四邊形的框架能變形。”生B:“四邊形的框架能變成不同的形狀。”生C:“三角形的怎麼拉都拉不動。”……教師根據學生的發現,及時昇華:“像三角形這種不變形、不能拉動的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⑶請學生說一說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

2、動手畫,探討三角形的意義

首先找“三角形的物體”生:“房樑架”、“紅領巾”、“有的橡皮也是三角形的”、“籃球架的底架”“……”

然後通過畫三角形,研究三角形的意義

⑴教師通過實物投影儀,指名展示學生畫的三角形,由學生找出不足。

⑵我們畫了三角形,你覺得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呢?四人一組討論。

⑶小組彙報,其他組補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見。

生A:“有三個角、三條線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生B提出反對的意見:“三條曲線行嗎?”生A接著:“三個角、三條直線連起來的圖形是三角形。”生C又意見:“直線有端點嗎?”生A:“應該是三個角、三條線段連起來的圖形是三角形。”

教師及時問:“同學們還有意見嗎?”這時學生沒有了意見,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圖。

反問:“這是三角形嗎?”這時學生非常疑惑,教師接著讓他們又討論起來,一名學生起來彙報:“由三條線段圍起來的圖形就是三角形。”教師及時昇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⑷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字嗎?生指圖說名字,其他生補充。

教師小結:“三角形是由三個頂點、三個角和三條線段組成的。”

二、反思

這堂課基本體現了學生自主研究數學的思想。首先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在操作中對三角形的特性增加感性認識,發現特性。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構建知識的能力得以培養。知識的獲得能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這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已知,在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裡自主思考、合作探討,學習新知,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得以提高。這不正是數學學習的理想境界嗎?

曾幾何時,學生看著黑板上教師繪製的一個三角形,口中唸唸有詞“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特性是穩定性”。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思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遵循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越來越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今天的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方程的意義》一課,這是一塊嶄新的知識點,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的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我所執教的<<方程的意義>>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回顧我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設定情景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執教中通過天平的演示:認識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著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應該替學生很快的說出答案,在將出方程的概念後,應該讓學生通過變式訓練明白不僅X可以表示未知數,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數。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當一個導遊的角色,站在知識的岔路口,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例項,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看,他們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大多數學生知道等式並能舉例,向學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兩邊平衡的問題情境,大部分學生運用算術方法列式。但是,學生已有的解決數學問題的算術法解題思路對列方程會造成一定的干擾。對於利用天平解決實際問題較感興趣,但是,要求學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轉化成用數學語言、用關係時表示時可能存在困難,對於從各種具體情境中尋找發現等量關係並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則表現出需要老師引導和同伴互助,需要將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相結合。

課堂上讓學生藉助於天平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列出表示等與不等關係的式子,為進一步認識等式、不等式提供了觀察的感性材料,然後引導學生對式子分類,建立等式概念,並舉出新的生活例項進行強化。最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明確方程與等式的聯絡與區別,深化方程的概念。

本節課從課堂整體來看還可以,有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還較清晰、會說;可還有部分學生不敢說,或者是不知如何表述,或者是表述的不準確,我想問題的關鍵是學生的課堂思維過程的訓練有待加強,數學課堂也應該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過程中啟用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新課程的指引下學會自主探索,學得主動,學得投入。

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課件製作的不夠精細,完美!所以應用起來不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