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

生活經驗 閱讀(3.11W)

談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任務及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 On the opening of the " Silk Road on the sea " main task and on the

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

West cultural exchange effect

重慶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 高攀

摘要: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關鍵字:海上絲綢之路 發展歷程 文化交流

Abstract:Silk Road on the sea in ancient China and foreign traffic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the sea channel,It mainly from South China Sea East China Sea routes and the start line,Formed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Sui Dynasty, Prosperit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han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s known to be the most ancient sea routes. The maritime Silk Road opened up to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make enormous contribution.

Keyword:Silk Road on the sea Development process Cultural exchange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真正見於官方史書記載是在漢代。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郡縣於南嶽,郡治所在“番禹(今廣州)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的中心。嶺南的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起來,海上絲綢之路由此而聞名於世。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碧流離、奇石異。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至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進行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的海上交通大動脈,其形成的時間要早於陸上絲綢之路。

之所以得名“海上絲綢之路”,首先是從漢朝開始,一直到隋唐盛世,從中國運往世界各地的大宗貨物都以絲綢為主,人們就習慣性地把連線東西方的交通大道稱為絲綢之路。西北經由西域的叫陸上絲綢之路,東南經由海上的叫海上絲綢之路。漢唐國力強盛,且都定都於靠近西北的長安,所以陸上絲綢之路在貿易作用之外被賦予了 更多的政治軍事意義。在“陸上”二字被省去的同時,陸上絲綢之路也成了漢唐盛世和華夏鼎盛的象徵。久而久之,人們一提到“絲綢之路”,想到的就是西北絲綢之路,而忽視了東南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 隨著唐朝的衰落,中原政權對西北地區的控制減弱,地處陸上絲綢之路樞紐的西域地區先後

被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佔據。到了宋代,從河西走廊到西域都被西夏所控制,陸上絲綢之路幾乎斷絕,中原地區與海外的貿易往來就只能依靠海路來維繫,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因此超過陸上絲綢之路,成為當時“絲綢之路”的代名詞。不國在宋代,中國出口海外的商品已經逐漸由絲綢變成瓷器,加上大量進口香料,所以人們又把這條古老的海上通道稱為“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

東海絲路最晚始自周武王滅紂時。周朝建立後,箕子被周武王分封到朝鮮後,就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渡海到達朝鮮,並傳授當地百姓耕田、養蠶、織布的技術,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也經由黃海傳到了朝鮮半島。南海絲路是唐宋以後中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它以南海為中心,以廣州為主要起點,所以又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並非一朝形成,其繁榮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開始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代的海上航線。

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起步不晚,也曾有輝煌,但是近代落後了。中國的航海業可以追溯到南宋,那時候就有航海業,元朝又有了新的發展,中國歷史上航海業最鼎盛的時期,是明代初期,以鄭和下西洋為標誌,中國航海事業已經到達世界最高水平。發展那麼快,有一個人不能不提,就是當時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二字,在明朝建立以及明朝初期政權的鞏固方面,朱棣功不可沒。

朱棣重視海洋,所以才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鄭和從1405~1433年的28年間,七下西洋,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船隊浩浩蕩蕩,27000多人。特別是鄭和船隊,造船技術是世界最高的,航海技術是世界領先的。

大家知道,鄭和下西洋早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87年,早於達?伽馬繞過好望角92年,早於麥哲倫全球航行114年。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冒險家。不僅如此,他還是偉大的思想家、戰略家。他為了說服明仁宗不要停止下西洋,指出海洋對於國家的影響至關重要,應該重視運用海上力量。

鄭和下西洋之後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採取禁海政策。儘管康熙爺發展過海軍,但當時是為了收復臺灣。中國封建歷史,都曾出現過盛世,清朝時期有“康乾盛世”。這個盛世儘管能改善老闆姓生活,使國家能夠比較文明,但是放到整個歷史程序中來分析,那時候的盛世使封建主義制度更完善,統治更牢固,也正因為如此,對新興的資產階級的鎮-壓更加有力。中國資產階級萌芽產生的時間與西方相差不多,正是封建的盛世,壓制了資本主義的.產生,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後的衰敗,與當時的盛世有關。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這個時期有很多特點,其中重要一個,就是對海洋的依存度很高。

首先,海洋對經濟的影響力更大。聯合國在經濟發展報告中說,以海洋為支撐體系的經濟,佔全部經濟總量的近2∕3,而且這個比數越來越高,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海洋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力會逐步擴大。

其次,海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力更大。隨著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品位的要求更高了,越來越多的人向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的海岸帶方向發展,而且要在海洋中尋找新的生活空間。

開闢的意義:

中國絲綢的外傳:有助於改善當地人民的穿衣問題,古代南亞.東南亞各地的人都喜歡穿中國絲綢制的衣服,知道至今仍然如此 豐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東南亞人民”以帛纏首”在各種文獻中比比皆是,至今緬甸人仍舊喜歡戴絲綢制的帽子,這就是說絲綢可以作為一種修飾美化人民的生活 有利於一些國家絲織品工業的發展,沒有中國蠶絲源源不斷的供應,工廠就要倒閉,工人就要失業,因此,中國蠶絲外傳,有利於這些國家名族工業的發展。 也

促進了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和繁榮,以盛澤鎮為例,明初,名叫”青草灘”,由於海上絲綢貿易的發展,很快繁榮起來,到明末它就發展為一個重要的絲綢貿易市場。

我們還需要指出,“海上絲綢之路”,遠遠不止向海外傳佈了絲綢,還把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如指南針.火藥.造紙和活字印刷術,以及瓷器.醫學,中草藥等傳佈世界各地。同時把外國的特產,如珍珠,寶石,象牙,犀角;礦產如金,銀,銅以及經濟作物新品種傳入中國。這些發明創造和生產技術的相互交流,促進了人類歷史的前進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我們還應該指出,唐,宋,元特別是從明代開始,中國海商和破產的農民,為了謀生,通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流-亡到世界各地定居,並結婚繁衍,這就是在成今天海外華僑人數準多的原因之一。他們對當地的工農業發展,繁榮商業和城市建設,都做出過很大貢獻。

海上絲綢之路雖然一絲綢貿易為開端,但是其意義卻遠遠超過絲綢貿易的範疇。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國如埃及,羅馬,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又把世界的文化發源地如埃及,兩河流域,印度,美洲印加和中國連線到了一起,形成一條連線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這些古代文明經過海上大動脈的相互交流二放出了光彩,給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

中國絲綢通過海路外傳,最初只是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作為商品交換,後來突破了經濟範疇時,發展為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乃至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密切關係,並且帶來了深遠影響。如果說中國絲綢和其他的創造向外傳佈都是對人類進步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那麼這些貢獻除陸路外,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完成的。

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 [篇2]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由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ndinand Von)在《中國旅行記》(第1卷)提出。他在談到中國經西域到希臘、羅馬的陸上交通路線時,鑑於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此路西運,遂稱之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主要途徑是取道海路,自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往南穿過南中國海,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地區,遠及東非、歐洲。這一東西方交往的海上交通要道,也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也有研究者根據不同歷史時期主要的貿易商品,稱為瓷器之路、茶葉之路、香料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溝通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航線,可分為南線和東線。南線是海上絲綢之路開闢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航線。自廣州、粵西-北部灣沿海港口啟航,穿過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向西進入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沿海國家和地區,延伸至歐洲。東線開闢於大航海時代,16世紀以後成為亞太地區與美洲新大陸海洋交通的主要航線。自廣州、澳門、粵東、閩南港口啟航,直航菲律賓馬尼拉,橫渡太平洋到北美洲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然後往南美洲的祕魯、智利、阿根廷,以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諸國。

實際上,絲綢之路或海上絲綢之路,它們都是古代東方和西方國家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道路的一個代名詞。從秦漢時期開通海上絲綢之路之後的兩千多年中,這一通道一直是連線東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海洋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中國產品歷來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經由“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的東西方貿易,其進出口商品結構因時而變。唐代以前,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黃金。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璣、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瑪瑙及各種寶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後,陶瓷受到海外市場青睞,成為絲綢之外另一種主要的輸出商品。明末,茶葉傳入歐洲,成為中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進口商品除了傳統的南洋諸地土特產外,增加了西洋貨物如毛織品、棉織品、鐘錶、香水、皮毛、金屬等。東西方各國正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等渠道進行經貿交往,豐富彼此間的經濟生活,分享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

第二,“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了“中國文明影響世界、維繫對外友好關係”的重要途徑。南海諸國派遣使節,經由“海上絲綢之路”前

來中國。唐朝以後,歷代王朝在廣州等港口設定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貿,設立館驛接待外國使節。承擔外交事務、主管海外貿易成為沿海地區官員的一項重要職能。

第三,“海上絲綢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中國的紡織、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制瓷等工藝技術,繪畫等藝術手法,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對近代西方各國發展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此同時,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藥等科技知識,也通過海路傳入中國。

總之,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沿線各國在物質上互通有無的“商貿之路”,也是各國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還是中外國家友好往來的“和平對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