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生活經驗>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生活經驗 閱讀(2.24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範文(通用3篇)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

教材第62、63頁例1、"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係,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式,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預習指導:

一、自學教材。

閱讀教材第62~63頁。

二、檢查學習。

1、怎樣兩個量成正比例?

2、完成"試一試"。

教學準備:

課件和口算題。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談話:通過將近六年的學習,我們已經瞭解了一些數量之間的關係,例如行程問題中的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嗎?再如購物問題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係,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係嗎?這個單元我們要用一種新的觀點為,更深入地研究數量之間的關係。什麼觀點呢?事物變化的觀點,讓一些量變起來,從變化中發現規律。

二、教學例11。課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的數值是怎樣變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時間這兩種量,通過觀察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種量是有關聯的,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

2、那麼這兩種量的變化有沒有什麼規律呢?下面我們來作進一步的研究。建議大家可以寫出幾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看一看你有什麼發現。

3、我們可以寫出這麼幾組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

⑴發現了它們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這個比值80表示什麼呢?這個規律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

⑵這個比值80就表示汽車行駛的速度,從上面可以看出這個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這樣一個式子來表示這個規律

⑶同學們,在這個題目中,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課件出示: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⑷現在你能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麼關係嗎?

4、剛才我們初步認識了正比例的關係,接著我們繼續來看下面這個題目。

⑴課件出示"試一試"

⑵請大家先根據題目裡的資訊把表中的資料填完整,然後說一說總價是隨著哪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課件出示表中的資料。

⑶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鉛筆的總價是隨著購買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集體交流:

⑷我們先來看第2個問題,可以寫出這麼幾組對應的總價和數量的比=0.3、=0.3……它們的比值相等,你寫對了嗎?

⑸再看第3個問題,這個比值表示的是鉛筆的單價,我們可以用總價:數量=單價(一定)這個式子來表示三者之間的關係。

小結: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因為總價和數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數量變化,總價也隨著變化,當總價和是對應數量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單價一定)時,我們就說鉛筆的總價和購買的數量成正比例,鉛筆的總價和購買的數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這樣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嗎?

⑺同學們,我們通過以上的兩個例子認識了正比例的關係,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那麼正比例的關係可以用怎樣的式子表示?

課件出示課題。

⑻回顧一下,我們是根據什麼來判斷兩種數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們可以根據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來判斷兩種數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練一練"

⑴請大家根據表中的資料判斷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什麼比例?並說說為什麼?

⑵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因為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零件的數量也隨著變化,當生產零件的數量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時生產零件的個數一定)時,我們就說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正比例,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結: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你知道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嗎?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請大家繼續看課本66頁第1題

2、完成練習十三第2題

⑴繼續看第2題,請你判斷,同一時間,物體的高度和影長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⑵同一時間,物體的高度和影長成正比例,因為每次物體的高度和它對應的影長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課件出示題目)

⑴課件出示放大後的三個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這樣畫的嗎?

⑶接著請同學們對照表格計算出放大後每個正方形的周長和麵積。

校對學生做的情況。

⑷請大家根據表中的資料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①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②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四、總結。

通過計算正方形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我們可以判斷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因為它們的每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樣通過計算正方形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我們可以判斷它們不成正比例,因為它們每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說是不一定的。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

2、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絡,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流程:

一、複習鋪墊,猜想引入

師:(1)表格裡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

(2)這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關係嗎?為什麼?

2、猜想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比例關係反比例關係。(板書:反比例)

師:從字面上看反比例與正比例會是怎樣的關係?

生:相反的。

師: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聯絡正比例關係猜想一下,在反比例關係中,一個量會怎樣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變化會有怎樣的規律?

生:(略)

反思:根據學生認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規律,從概念的名稱正、反兩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顧名思義,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願望。

二、提供材料,組織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還需要進一步證明。下面我提供給大家幾張表格,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1)表中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

(2)兩個相關聯的量,一個量是怎樣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迴檢視,並做適當指導。)

3、彙報研究結果

(在彙報交流時,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分析到表3時,大家開始爭論起來。)

生1:剩下的路程隨著已行路程的擴大而縮小,但積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總路程(一定)。

生3:我認為第一個同學的說法不準確,應該換成增加和減小

(最後通過對比大家達成共識:只有表2和表3的變化規律有共性。)

師:表2和表3中兩個量的變化規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師: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完成板書。)

師: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兩個相關聯的量,用C表示它們的積,你認為反比例關係可以用哪個關係式表示?

反思:教材中兩個例題是典型的反比例關係,但問題過瘦過小,思路過於狹窄,雖然學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增加表3,更利於學生髮現長寬=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這一關係式,有助於學生探究規律。同時還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關係、反比例關係、與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況混合在一起,給學生提供了甄別問題的機會。

4、做一做(略)

5、學習例6

師:剛才我們是參照表格中的具體資料來研究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係,如果這兩個量直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你還會判斷它們成不成反比例關係嗎?(投影出示例題。)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略)

2、拓展應用。

師: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先自己舉例,寫在本子上,再集體交流。)

交流時,學生們爭先恐後,列舉了許多反比例的例子。課正在順利進行時,一個同學舉的正方形的邊長邊長=面積(一定),邊長和邊長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學生們的爭論。,教師沒有馬上做判斷,而是問學生:能說出你的理由嗎?有的學生說:因為乘積一定,所以邊長和邊長成反比例關係。對他的意見有的同學點頭稱是,而有的同學卻搖頭忽然,一名同學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聲叫起來:不對!邊長不隨著邊長的擴大而縮小!這是一種量!一句話使大家恍然大悟:對啊!邊長是一種量,它們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所以邊長和邊長不成反比例。後來又有一名同學舉例:邊長4=正方形的周長(一定),邊長和4成反比例。話音剛落,學生們就齊喊起來:不對!邊長和4不是相關聯的兩個量。

反思:通過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這樣一個開放性練習題,讓學生聯絡已有的知識,使新舊知識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同時也是對數量關係一次很好的整理複習機會,通過舉例進一步明確如何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3、綜合練習

四、總結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而現行的國小數學高年級教材,內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識抽象嚴密、邏輯性強、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新教材相比明顯滯後。如何將新的課改理念與舊教材有機整合,是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應該思考探索的課題。

  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P32—34頁以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六第5題、

知識目標:

學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知道比和比例的區別。

能力目標:

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或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理念: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的全過程,主動構建新知,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研究數學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學們一起上課我感到非常高興,聽說同學們都非常聰明、愛動腦筋,課上積極回答問題。今天,我和在座的領導老師們想看一看同學們的表現如何,這節課同學們想不想證明一下自己?

2、請同學們看大螢幕,課件出示P32頁四幅圖。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義

師問:

①這四幅圖中有什麼共同的事物?(齊說)

②這四面國旗出現在什麼場合或什麼地點?(指生回答)

③這四面國旗的長與寬分別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這四面國旗的大小相同嗎?

說明:雖然國旗的大小不同,但是,這四面國旗都是按一定的比製作的,那麼,我國的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呢?同學們想不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下面我們就從國旗開始,新知識的學習。

⑤請同學們分別寫出這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師板書)

⑥請同學們看我們寫出的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誰發現了我國國旗法是怎樣規定國旗的大小的?(國旗法規定: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值是3/2也可以說成國旗長與寬的比是3:2)

師問:

①現在我們選取其中的兩個比,如:2.4:1.6和60:40。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麼這兩個比是什麼關係?生:相等。

那麼我們能用什麼符號可以把它們連線成等式?生:等號

誰來用等號把這兩個比寫成等式?師板書: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數形式來表示這個式子也可寫成:或2.4/1.6=60/40

③根據我們寫出的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及比值,你還能找出這樣的兩個比並用“=”連線成等式嗎?(指生回答並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師小結:請同學們觀察板書的等式,揭示: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師:觀察這些式子,你能說說什麼樣的式子叫比例嗎?(找3名同學回答)

師:同學們說的比例的意義都正確,不過數學中還可以說得更簡潔些。

出示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一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意義

問題:

①從比例的意義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板書重點符號)

②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什麼?

③看大螢幕,剛才我們找出的比都是長與寬的比,現在你能找出這四面國旗寬與長的兩個比組成比例嗎?(指生回答並說說是怎樣找到這兩個比相等的?)

我們已經瞭解了比例的意義,下面我來考一考大家:

課件出示P33頁做一做1題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稱

師:同學們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那麼比例各部分名稱叫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自學P34頁前兩行及例題。同時思考(課件出示)什麼是比例的項?什麼是比例的外項?什麼是比例的內項?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上面的問題,教師課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內項和外項(課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質(課件出示)

觀察:2、4∶1.6=60∶40

思考: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有什麼關係?看看你能發現什麼?(可以相互討論)

用下面的比例驗證你的發現: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話把發現的規律說出來嗎?(找3名同學回答)

下面我們計算2、4:1.6=60:40的兩個內項積與兩個外項積,共同驗證一下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集體計算後師問:這三位同學發現的規律對不對?你們發現這個規律了嗎?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計算、驗證發現了數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同學們真了不起,同學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師出示板書,指生讀)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第二個新知識。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

師:看大螢幕(課件出示)2.4/1.6=60/40

問題: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

指生回答師小結: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師課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們已經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那麼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

課件出示:你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10:2與2.5:0.5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講解時可啟發:如果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哪兩個數是內項,哪兩個數是外項,那麼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否計算兩個外項的積和兩個內項的積。

因為10X0.5=52X2.5=5,所以假設成立,10:2與2.5:0.5能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會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嗎?課件出示P34頁做一做題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題,學生回答,教師課件演示

6、師:學習到這裡,我們學習了幾種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兩種。一種是根據比例的意義,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種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看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是否相等。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比例的意義中,我通過出示課本圖先了解圖意,再寫出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並求比值,根據比值相等進行國旗法教育。然後根據學校裡兩面國旗的比,得出兩個比相等。最後通過四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寫出多個等式,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其後通過四面國旗寬與長的比鞏固比例的意義。比例的意義其實是一種規定,學生只要搞清它“是什麼”,而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本環節讓學生先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義,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新知不知不覺被學生掌握理解。

在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時,比例各部分名稱我是讓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學習。設計意圖是通過重視自學,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部分內容非常容易理解,採用自學的方式,通過兩個問題檢驗,培養學生會看書的習慣。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質時,我先讓學生先觀察比例式,在思考討論兩個內項和兩個外項之間的關係,然後觀察發現規律,進一步驗證規律,最後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計算、觀察、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習題設計時,旨在對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最後一道開放題答案不唯一,意在鞏固新知,開闊視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知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有效的處理,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說一說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的實質是如何教會學生思維。而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簡單的複述和再現,恰恰是通過教師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於簡單的談話間,簡單的提問中,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通過自己分析思考,總結出了“比例”這一數學概念。於不經意的誘導,促使學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通過計算、觀察、比較、驗證讓學生的思維從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後的豁然明朗,個個實實在在地當了一名小小“數學家”,經歷了一個愉快的探究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整節課處處透出濃濃的數學味。

本節課把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放在一起學習覺得內容較多,完成教學有些困難,同時比例的靈活應用題目沒有達到預先的效果有些遺憾,同時比例在生活中的應用再多一些題目就好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