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熱點>

英國畫展被追捧成開源節流淌新路

熱點 閱讀(2.55W)

“敢吃螃蟹”的英格蘭北部的幾家包括伯裡(Bury)、博爾頓(Bolton)等等館藏豐厚的博物館在“窮極思變”後,目前在中國取得很大成功。來自中國眾多博物館的濃厚興趣和“拍在桌面”上的豐厚租金,讓這些飽受當地政府預算削減的博物館們“嚐到甜頭”。

英國畫展被追捧成開源節流淌新路

其實,當百餘年前伯裡“腰纏萬貫”的媒體大亨懷利(Thomas Wrigley)在工業革命期間收藏了200多幅著名畫作,並存放於1901年開辦伯裡藝術館(Bury Art Museum)時,當時的英格蘭曾被稱作“世界工廠”。

而百年後的今年,這個美譽“跑到”了世界另一端,中國則是當今的“世界工廠”,而想當年工業革命給英格蘭帶來的美術館的興旺,如今也有些風光不再了。

昔日富豪

伯裡藝術館藏品中的珍品、特納的《加萊海灘》(Calais Sands)和其它來自英格蘭西北部18家博物館的80多件作品,現在一起運到中國,開始中國六城市的豪華巡展。

想出這麼個點子的是伯裡藝術館的經理特伊(Tony Trehy)。他認為,這些由百年前英國富豪們收藏的名作,興許在海外有大賣點。所以,他打定主意,並且“一路向東”。

他對BBC表示:“我們這麼做,並取得成功的直接結果就是,再也沒有人琢磨著要削減我們了。”

他給畫展取名叫“通往現代:三個世紀的英國藝術”(Toward Modernity: Three Centuries of British Art)。展出作品不僅有特納、康斯特伯等等的大作,還有當今如亨利-莫爾(Henry Moore)和弗洛伊德(Lucian Freud)等等的名畫。

他介紹說,此次巡展的中國博物館“花了大價錢”,並且認為,如果“走出去”很成功的話,“無疑是一條絕佳的新財路”。

走出去

現在財政吃緊的英國各地方政府想通過裁員和縮短開放時間讓博物館少花錢。但特伊認為,遲早有一天,他們從海外巡展掙來的錢,將最終完全替代政府撥款。

他說:“我們有這麼多來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的名家大作,這不是就是臺‘印鈔機’嗎?”

他表示,現在來自日本、中東,甚至南美國家,都對租借他們的作品感興趣。

雖然英國博物館的館藏作品到海外展出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此次確是由英格蘭各地區當地博物館首次聯合“下海”。而以往,這些都是像V&A這樣的國家級大牌博物館才去做。

在北京的巡展讓這家在英格蘭名不見經傳的'小博物館們“出盡風頭”,並“大獲成功”。而這次巡展除了北京、上海外,還將深入中國腹地的其它城市。

位於北京中華世紀壇的北京世界藝術館的徐飛(音譯)稱,該展覽“受到民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並說“在其它中國城市,有可能是首次展出英國名家的作品”。

徐飛同時指出,現在中國人對來自英國的文化藝術越來越感興趣。再說,新任中國領導人“也對文化事業極其重視”。

而英國文化協會的藝術負責人埃裡伊特(David Elliott)說:“中國每個星期就會落成一家博物館”。他說:“這可是大事兒!這些博物館巨大無比,而且建設規模也非常大。”

他說,這麼多博物館需要“添東西”,所以中國的博物館自然就和英國同行“緊密合作”了。

久居英國的華裔文化界人士姚詠蓓女士則認為,中國大量落成的博物館需要“好展覽”,而且以中國為主題、但從未和中國觀眾謀面的英國作品,也將成為英國藝術“走出去”的另一部分。

她認為,儘管目前大部分中國觀眾還只是想看“特有名”的名家大作,她希望更多進入中國的英國畫展能讓更廣泛的中國民眾看到。

她說,英國博物館應該和中國同行建立“真正的合作關係”,而不要把中國當作“賺錢機器”。

英國文化大臣米勒(Maria Miller)也認為,英國文化“有賣點”,而中國“已逐漸成為世界展覽中心”。